能否成为名师,在于“四史”的修炼程度

文摘   2024-11-21 07:01   新疆  

读朱永新的《朱永新谈读书》,他引用了一位教学名师的话:“我的成长史就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阅读史,我的成长史就是笔耕不辍的写作史,我的成长史就是课堂实践的磨练史,我的成长史就是持续反思的研究史。”不论是中小学老师,还是大学老师,我觉得这位老师提出的“四史”都普遍适用,没有经过“四史”的修炼,不要说名师了,就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都难。

完善知识结构的阅读史

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我们都有教材。教材虽然是知识的精华,但用一种吃的来比喻,只能算作压缩饼干。压缩饼干虽然对于保命来说至关重要,但对于长期生存来说却显得过于单一。营养均衡才能造就健康的身体,同理广泛的阅读才能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每一名教师都应是一颗爱好阅读的种子,都应将阅读的魔力传给周围的学生。阅读修炼得越勤,知识上的缺陷才能被填得越平,眼界的开阔程度才能越广,课堂的教学水平才能越游刃有余。孔子曾说:“君子不器。”假使教师不再阅读,就会变成一个固定的“器”,再难有改变形状和改变容量的余地。而广泛的阅读则不然,它能增强教师的可塑性,降低教师的脆性,让教师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笔耕不辍的写作史

苏霍姆林斯基在短短的一生中,出版了40多部专著,发表了600多篇论文,创作了1200多个童话和故事,所以他是享誉全球的教育家。朱永新前前后后撰写了数百万字的著作,所以他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没有笔耕不辍的写作史,再多的阅读都是漂浮的白云,不可能沉降为润泽万物的雨露。写并不是单单代表写,而是代表思,代表广泛阅读的最终沉淀,代表潜心教学的最终成果。但凡名师终须写,白纸黑字的存在才是教学成就的最终痕迹。

 

课堂实践的磨练史

不深耕课堂,再多的阅读,再多的写作,也只是缺乏实践的纸上谈兵。理论要靠实践去验证,实践要靠理论去升华,课程实践的磨练就是最好的理论联系实际。苏霍姆林斯基早早就担任了校长,却迟迟没有脱离课堂教学,这一点值得我国绝大部分教育界的领导学习。夸夸其谈易学,而躬耕课堂难行,教育报国的理想不是通过口号就能实现的,得真刀真枪地在教育战线拼杀,得脚踏实地地在课堂上实践。

持续反思的研究史

早在2000多年前,教育家曾子就提出了“日三省吾身”,这既是个人修身的需要,也是教育水平提升的干道。反思与不反思的教师,最终的教学成就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与其应付着增加授课时间,不如平心静气地写写教学反思。“事所不达,反求诸己”,这一儒家的核心思想,用在教育上再合适不过了。教育目标不能达成,首先反思的是教师自己,而不是学校和学生。当然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素质水平也是需要反思的,但那是在充分做好自我反思之后的事情。

教师成长需修炼好“四史”,这一定是无可厚非、无所质疑的,如果不信的话,你就修炼一下看看,从现在开始。


读写跑人生三味
40岁时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读书、写作、跑步,而立已过剩三味;慈善、俭朴、忠孝,不惑将至守四真。人生三味是指读书、写作、跑步;人生四真是指慈、俭、忠、孝。每天主要推送与兽医工作、教育和生活有关的原创文章,而这些都是是兽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