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认知理论”在焦虑精神康复者辅导中的应用 | 社工案例计划

职场   2024-12-18 16:45   广东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邹爱容

 单位 | 深圳市东西方社工服务社



一、背景介绍



(一)基本资料


龙妈(化名),女,36岁;2016年初次发病,2017年7月确诊偏执型精神分裂症,2019年因自伤自杀未遂风险评估为4级。


(二)背景资料:


1、接待原因


服务对象为辖区内社康在管的既往高风险精神康复者,前期来社康解读体检报告时,曾与社工了解过,是不是精神康复者不适合做脑力劳动的工作,了解到服务对象当时在餐厅做兼职,时间关系未深入了解其真实需求。


邀请服务对象参加社工组织的户外活动,服务对象诉当天要去餐厅上班未参与。后服务对象微信联系社工,委婉地表示其近期工作压力有些大,诉其经营一家公司,今年没有任何收益进账,好着急。为服务对象提供区级和市级24小时心理辅导资源,引导服务对象有需要可以随时联系。第二天,服务对象来社康找社工进行心理辅导。


2、家庭情况



服务对象家庭图


3、心理情况


因自行创业,近期环境不好,压力很大,服务对象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


4、朋辈关系


在S市无女性好友,只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5、支持系统


老公、父母和弟妹,社区残联、社区民政、社区社康精防工作人员。



二、需求分析



(一)需求分析


精神康复者因服用药物、病程较长、大众因不了解而容易被标签和病耻感强等的原因,导致康复者出现社交退缩,社会功能损害。康复者在社会功能恢复中,面对压力要如何缓解应对,成为精神康复者的一个挑战。了解服务对象压力源,协助服务对象学习减压方法,对服务对象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成为当前主要目标,若不及时解决,可能会导致康复者病情加重复发。


(二)优势分析


精神康复者社会功能恢复,比如:第一步:稳定病情-按医嘱规律服药;第二步:家属训练康复者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如适量的家务劳动和自己的事自己做;第三步:社交训练,如,走出家门参加社区活动、沟通和情感表达技巧学习。第四步:外出工作,学习压力和情绪调节方法,先找工作时间较短的工作适应,逐步发展到正常工作时间的工作。


服务对象目前按医嘱规律服药,病情稳定;个人生活自理还能协助照顾孩子生活起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愿意走出家门参加社区活动;自己在2013年注册经营一个公司,还兼职在家附近餐厅上班。


(三)介入理论


贝克认为,认知产生了情绪及行为,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及行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与歪曲的认知有关。人们早期经验形成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称为图式,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为人们所察觉,即存在于潜意识中。一旦这些图式为某种严峻的生活实践所激活,则有大量的“负性自动想法”在脑中出现,即上升到意识界,进而导致情绪抑郁、焦虑和行为障碍。


如此,负性认知和负性情绪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使得问题持续加重。


常见的负性认知有:任意推断、选择性抽象、过分概括、放大和缩小、个人中心、二分法思维。所以贝克认为治疗这些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转变不良认知,只有转变了不良认知才能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


服务对象存在过分放大的负性认知,通过识别服务对象负性自动思维,采用可能性区域技术、认知连续体技术和应付卡技术,帮助服务对象缓解焦虑情绪,减轻压力。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采用识别情绪技术,评定服务对象情绪强度。


2、采用认知连续体技术,转变服务对象认知,降低焦虑情绪。


3、采用可能性区域技术,引导服务对象学习缓解焦虑的方法。


4、采用应付卡技术,巩固服务对象日常沟通技能,确保情绪稳定。


(二)服务策略

 



四、服务实施



(一)了解服务对象压力源


因社工前期服务中已经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了解到服务对象在2013年独立经营一个公司,服务对象是公司法人,老公曾经是银行业务经理,因服务对生病,多年前选择了离职,离职后与服务对象一起经营,目前做短视频,每月收入几百元且不稳定,2024年至今公司没有进账。导致服务对象极度焦虑,主动寻求社工帮助。


(二)采用识别情绪技术,评定服务对象情绪强度


社工:“当前压力给你产生了什么情绪?比如焦虑、紧张、生气、愤怒不安?”服务对象:“焦虑。”


社工:“如果给这个焦虑情绪打分,0分是完全不焦虑,100分是极度焦虑,你给目前的焦虑打多少分?”社工画了一个0-100分的情绪刻度线。


服务对象:“98分。”

 


(三)采用认知连续体技术,转变服务对象认知,降低焦虑情绪。


什么是认知连续体技术?黑白思维是常见的认知歪曲。我们对事情的评价往往容易走极端,不是成功就是失败,不是很好就是很糟,不是充满希望就是完全绝望。但实际上,很多的时候不是黑也不是白,而是某种程度的灰。认知连续体技术就是引导服务对象思考更极端情况,将当前状况与极端情况相比,从而让评价更为客观和合乎理性一些,从黑或白极端回到中间灰上来。


社工在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中了解到,服务对象目前在深圳有房且没有房贷,家庭每月收入与支出差不多,未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老公有存款35W,服务对象担心孩子上大学时没钱。社工表示目前大环境不太好,很多刚毕业的本科生也面临失业,并指导服务对象多了解深圳工会的相关职业培训,可以让其老公参与,增加其就业技能和机会。


社工:“你女儿现在多大?”


服务对象:“8岁半,上小学三年级。”


社工:“当前一个学期大概需要家庭支出多少钱?包括学杂费。”


服务对象:“一个学期,买课外书和试卷,500元一学期足够。”


社工:“35万的存款不够用让你焦虑,你觉得多少钱可以让你不焦虑?”


服务对象:“至少要有100万的存款才会不焦虑。”


社工:“目前义务教育至初中,高中每学期上公立学杂费用和住宿费用1345元一学期(以社工孩子当年为例)。从小学三年级到上大学,9岁到18岁还有9年时间,在这9年中间,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发生?”


服务对象表示有可能发生。


社工:“同样的条件,如果与发生父母生病的情况相比较,你目前所焦虑的情绪是多少分?”


服务对象:“60分。”


社工:“同样的条件,如果与发生父母生病且还有房贷的情况相比较,你目前所焦虑的情绪是多少分?”


服务对象:“50分”

 


(四)采用可能性区域技术,引导服务对象学习缓解焦虑的方法。


可能性区域技术常用于对某件事情的发展感到担忧、焦虑的服务对象。


它的核心要点,就是让服务对象认识到对于还没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情,不止存在一种可能(特别是最糟糕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可以描述为一个从最糟糕到最好的可能性区域。


与服务对象评估这种可能性区域范围,并确定最可能发生的结果,这个过程可以矫正服务对象对未来消极的预期认知,改善服务对象焦虑的心情。


可能性区域技术由三个问题构成:


首先,通过最糟糕可能和最好可能这两种可能构成可能性区域;其次,搜集各种信息做出决策,确定最现实(最有可能)的一种可能性。当服务对象发现问题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糟糕,特别是考虑到更多现实情况以后,认知就会发生改变,心情就会变好。


社工:“对于你担心的,按今年这样没有存款的情况下,最糟糕的可能是?”


服务对象:“孩子没足够钱上大学。”


社工:“如果最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有没有应对措施?”


服务对象:......


社工:“国家有扶持政策,大学贷款;你的兄弟姐妹支援方面?”


服务对象:“不至于贷款上大学,两个妹妹都在经营企业,经济上应该可以帮助。”


社工:“所以,我们来看看,就算最糟糕的情况发生,也是有办法应对的。最好的可能是?”


服务对象:“大环境的好转,家庭经济能有更好的回升,孩子上大学无忧。”


社工:“最有可能的结果是什么?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与服务对象讨论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像现在一样,服务对象和其老公在这九年中学习适应环境的生存技能,虽然没有存款,孩子能顺利上大学,也不会负债。


讨论了可能性区域以后,讨论面对可能性区域的态度和行为策略—“坦然面对,争取更好”。对于未来发生的事情,面对糟糕,争取最好;接受最糟糕的,才有机会赢得最好的,让更多的经验进入意识领域,从而纠正自动思维。

(五)采用应付卡技术,巩固服务对象日常沟通技能,确保情绪稳定


在认知治疗中,服务对象对于替代不合理思维观念或行为的合理观念或行为,不一定能够立刻完全接受,也不会马上熟练地加以应用。在学会这些信念和行为之前,为了服务对象较好地应对出现消极情绪和其他反应的情境,社工和服务对象事先制作一种应对的提示卡,即应付卡,应付卡上面记录了应对这种情形的思考和行为的指示。


了解到服务对象的焦虑情绪来源其老公会不断地在服务对象面前唠叨,说家里今年没有存款,从而影响了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了解其老公自己焦虑时,有没有缓解焦虑的方法,是否考虑利用公益资源,如心理辅导热线来缓解焦虑。服务对象诉其老公较固执,不会去用这种方式处理。考虑到服务对象的焦虑来源于其老公不断地向其负面输出,引导服务对象采用积极沟通方式,如:当我听到/看到(五感),加上陈述事实;我的感受是...,如生气、伤心、焦虑;我希望...,正面积极的词汇;与其老公沟通,并制作沟通应付卡,方便服务对象日常沟通使用。


服务对象在家庭康复期,每天要去餐厅做兼职,对服务对象兼职表示肯定。了解到服务对象服药时间不固定,也有漏服风险,与服务对象商量定一个固定服药时间,避免太早服用而影响工作,太晚服用而导致第二天起不了床。规律服药可以确保稳定服务对象病情,避免因工作和生活压力导致病情复发的风险。



五、评估总结



(一)过程评估


1、服务对象自评


服务对象表示通过社工的辅导,焦虑情绪降低了。


2、社工观察


社工通过辅导过程中对服务对象的观察,虽然只用了一个多小时,服务对象的焦虑感得到了较大的缓解。从一开始不断地输出,到结束前面带笑容地离开。


(二)总结评估


通过情绪刻度表,服务对象的焦虑情绪0-100分中,打分98分,通过认知连续体技术辅导,服务对象的焦虑情绪回到了50分,服务成效明显。



六、专业反思



(一)认知理论,短程有效


贝克认知,在缓解焦虑情绪方面,1次或2次都可以见效,但要解决服务对象核心信念,还是需要通过个案服务,至少12-20次服务才能产生成效。服务对象的焦虑与家庭成员相关,如果家庭成员参与辅导,效果会更好。


(二)可能性区域技术在社工和服务中,对未来而产生的焦虑很实用


作者自从学习心理学后,尤其是学习贝克认知理论后,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使用可能性区域技术解决未来预期带来的压力,非常有效且实用,还将此技术教给上学中的孩子用来缓解学习压力,“对于未来发生的事情,面对糟糕,争取最好;接受最糟糕的,才有机会赢得最好的。”


(三)应付卡技术,巩固成效


要改变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服务对象没办法立刻完全接受和马上应用,应付卡可以在服务对象需要的时候拿出来读、重复读,按照应付卡的提示来进行正面积极的沟通和应对,巩固服务中的成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深圳资深社工督导张媚老师

“手把手”情境案例教学

讲透个案工作“通用过程模式”6步骤

助力社工提升实务技能

让你敢于接案、善于结案

新课上线,快快拿下

↓↓↓



社工客书屋
收录社工精品好书
↓↓↓



【社工客线上课堂】
收录社工精选好课
↓↓↓


欢迎关注【社工客】旗下公众号

身边的好友都在看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你有做过个案社会工作吗?欢迎分享你的经验或总结~

社工客投稿邮箱:sgke123@163.com

小客微信:shegongke002



社工客
点击关注!陪伴千万社会工作者成长。每天分享行业前沿资讯与实务干货。让助人者有力,让受助者温暖。点击“社工客精选”查看精选好书+好课+好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