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就像一个勤劳的“消化工厂”,每天有条不紊地处理着我们摄入的食物。然而,有一种小小的细菌,却可能在悄无声息中破坏这个“工厂”的正常运转,它就是幽门螺杆菌。很多人对它的名字并不陌生,但却没有真正意识到它的危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幽门螺杆菌,看看为什么说“菌”无戏言。
一、认识幽门螺杆菌
基本特性: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呈螺旋状或S形、弧形的革兰氏阴性菌,它主要栖息在人的胃部及十二指肠内。这种细菌非常狡猾,它能够巧妙地在胃黏膜表面定植,避开胃酸的侵蚀,还能利用自身的螺旋结构,像钻头一样钻进胃黏膜中,扎根生长。幽门螺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对干燥和热均很敏感,各种常用的消毒剂都能轻松将它杀灭。不过,尽管它“外强中干”,传播起来却十分容易。
传播途径: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下,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可谓“畅通无阻”,我国的感染率接近60%。它主要通过口 - 口传播和粪 - 口传播。口 - 口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共用餐具、水杯,互相夹菜,甚至是接吻,都可能让幽门螺杆菌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粪 - 口传播则是因为幽门螺杆菌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其他人接触后就可能被感染。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水源被污染,人们饮用后就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
无症状感染: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并无明显症状,这也是它容易被忽视的原因之一。虽然没有症状,但细菌在胃内已经开始搞破坏,几乎所有感染者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胃黏膜在幽门螺杆菌的持续刺激下,逐渐出现炎症反应,只是这种炎症初期可能很轻微,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引发多种胃部疾病
- 胃炎和消化不良: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胃黏膜的炎症会逐渐加重,导致胃痛、胃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很多人以为这些症状只是普通的肠胃不适,殊不知背后可能是幽门螺杆菌在作祟。
- 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毒素和酶会破坏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屏障,使得胃酸和胃蛋白酶能够直接侵蚀黏膜,从而引发消化性溃疡。患者会出现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 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这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最严重的后果。在2022年,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的第15版致癌物报告中,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被列为明确致癌物。长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胃黏膜反复发炎、修复,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引发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像前面提到的左师傅和黄师傅,就是因为忽视了幽门螺杆菌感染,最终导致了严重的胃部疾病。
三、幽门螺杆菌的筛查与治疗
筛查方法
- C13或C14呼气试验:这是目前筛查幽门螺杆菌的首选方法。它具有无创、无痛、准确的优点,整个过程只需要30分钟左右就能出结果。患者在检测前需要空腹或者禁食2小时以上,然后口服含有标记尿素的试剂,静坐一段时间后,向集气瓶内呼气,仪器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尿素的分解产物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不过,检查前需停用PPI类(拉唑类药物)2周、抗生素4周,否则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
- 胃镜下快速尿素酶检测:这种方法在进行胃镜检查时同步进行。医生通过胃镜取一小块胃黏膜组织,放入含有尿素的试剂中,如果组织中存在幽门螺杆菌,它会分解尿素产生氨,使试剂变色,从而判断是否感染。同时,胃镜还能直接观察胃内的情况,查看有无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病变。
- 粪便和血液检测:粪便检测是通过检测粪便中的幽门螺杆菌抗原,来判断是否感染。血液检测则是检测血液中的幽门螺杆菌抗体,但这种方法只能判断是否曾经感染过,不能区分是现在感染还是既往感染,所以在临床上应用较少。
治疗方法
- 四联疗法:2022年5月,《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推荐四联疗法作为HP根除的首次或补救治疗。四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2种抗生素,疗程为14天。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酸分泌,为抗生素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铋剂可以保护胃黏膜,增强抗生素的杀菌效果;两种抗生素则直接针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杀灭。常用的抗生素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
- 大剂量二联治疗方案:除了四联疗法,临床上也推荐大剂量的二联治疗方案,即高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一种抗生素。这种方案相对简单,患者的依从性可能更好,但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药物过敏史等因素综合判断。
治疗注意事项: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案,都要强调规范、足量用药,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服药,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否则容易导致治疗失败,使幽门螺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后续治疗的难度。治疗结束后,也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复查,确保幽门螺杆菌被彻底根除。
幽门螺杆菌虽然是一种小小的细菌,但它对健康的影响却不容小觑。我们要重视幽门螺杆菌感染,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卫生做起,注意分餐、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定期进行筛查,一旦发现感染,及时进行规范治疗,守护好我们的胃部健康,让“菌”不再有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