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开花对不同年龄的竹子的茎的解剖结构、化学成分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文摘   2024-09-20 20:19   江苏  

西南林业大学王曙光团队研究了不同年龄段的竹子(Bambusa tuldoides,青竿竹)在化学成分和生理特性方面的差异。研究选取了24根竹秆样本,其中包括每个年龄组中(共4个年龄)三个开花和三个非开花的竹秆,确保它们的大小相似。样本从竹秆中部的第3、8和13个节间收集,每根竹秆取样9个,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处理,包括固定、软化及切片。

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随着竹子的生长,其淀粉含量发生变化:在3个月到2年的年龄段,淀粉含量显著增加,之后在3年的竹秆中又显著下降。在所有样本中,3个月、1年和2年的开花竹子淀粉含量高于非开花竹子,但在3年时则相反,说明3年的竹秆为较年轻竹秆提供了碳水化合物。这些结果不仅为理解竹子的生长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也对竹子的生态适应性和资源分配进行了探讨。

主要结果

开花和非开花的B. tuldoides的竹直径的比较

研究发现,竹秆的直径在不同年龄段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随着竹子的生长,竹秆的直径(DBH - 胸径和DBC - 地径)均呈上升趋势,3年龄竹的直径达到了最高值。这一现象表明,无论是开花还是非开花的竹群体,其生长中都存在明显的退化倾向,但在开花竹群中这种退化更为显著。

另外,研究还指出,在3年龄的开花和非开花竹之间,尽管它们的DBC没有显著差异,这暗示着开花对竹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具体而言,开花导致了大量营养物质的消耗,进而影响了新生竹的生长,导致其体型不断缩小。因此,开花现象可能对竹的尺寸和生长潜力造成了不良影响,这对于将竹子作为工业原材料的可行性构成了挑战。

非开花和开花的B. tuldoides维管束形态的比较

研究表明,开花与非开花竹秆在维管束的组织结构和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首先,无论是非开花竹秆还是开花竹,在中间节间的维管束长度均达到最长,证明这一区域的生长活跃。随着竹子的年龄增长,维管束的形态特征也会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在开花竹中,由于快速消耗大量营养,维管束的生长受到限制,导致竹在开花后出现木质化解构现象,使得其结构质量下降。

非开花与开花的B. tuldoides竹秆的纤维形态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竹的纤维特征随着年龄和开花状态而发生明显变化。首先,在中间节间的纤维长度在非开花和开花的竹中均达到最长,这表明这一部分的生长比较活跃。纤维在第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了伸长,随后其壁厚不断增加。随年龄的增长,竹的纤维长度、径向直径(tangential diameter)、壁厚(wall thickness)以及宽高比(W/Lu ratio)均有增加趋势,而中空直径(lumen diameter)则随着年龄和高度增长而减少。

然而,在开花竹中,纤维长度和径向直径显著低于非开花竹,这表明开花对纤维的生长产生了限制。具体而言,3个月和1年的开花竹,其纤维长度与径向直径均显著低于相同年龄的非开花竹,这与纤维的木质化和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关。此外,开花竹的全纤维素(holocellulose)和木质素(lignin)含量也有下降,这显示出开花影响了其纤维组成的质量,减少了其作为工业原材料的适用性。

总之,开花状态对B. tuldoides的纤维形态产生了显著的消极影响,导致其在纤维生长和结构特性上的退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竹子的生理特性,也直接影响了竹子的工业应用潜力,尤其是在造纸等领域的利用。

非开花和开花的B. tuldoides竹秆的水分含量和化学成分

首先,非开花竹的水分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同时,其化学成分中,二氧化硅(SiO2)、1%氢氧化钠提取物(1% NaOH extractives)、苯-乙醇提取物(benzene-ethanol extractives)、全纤维素(holocellulose)和木质素(lignin)的含量逐渐增加这些变化表明非开花竹随着生长逐渐积累更多的结构材料,提高了其强度和稳定性。

相比之下,开花竹的水分含量同样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但在化学成分的变化上则显示出不同的趋势。在开花状态下,竹的全纤维素含量在初期时有所下降,随后才有所回升。这种变化与开花后的营养物质消耗有关,开花竹需要大量的营养支持其花的生长,导致其纤维生长和细胞壁合成受到限制,最终影响了其化学成分的质量。

此外,开花竹的木质素和提取物的含量普遍增加,而1%氢氧化钠提取物的含量则相对降低,这进一步说明开花对竹的生理和化学特性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使得开花竹在利用价值和原料适应性方面显著下降,这对于竹材的加工和应用造成了挑战。

总体而言,非开花和开花的B. tuldoides在水分含量和化学成分上存在明显差别,开花对其生理特性和化学组成带来了显著的不利影响

非开花和开花的B. tuldoides竹秆中的可溶性糖、淀粉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

首先,内源性可溶性糖和淀粉是竹子植株营养的重要形式。在非开花竹中,这些成分随着竹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这表明老龄竹能够更有效地储存能量,为后续的生长提供支持。具体而言,随着竹子的生长,内源性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合成活动逐渐增强,不同年龄的竹在这方面有良好的表现。

相比之下,在开花竹中,虽然在初期阶段(如2年生和3年生)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有所增加,但这并非因其合成能力强,而是由于大量的养分被转移到正在开花的年轻竹中以支持其生长。因此,开花竹的糖代谢加速,使得其在栽培后期,能量的有效转换显示出不足,导致整体的纤维生长受限,最终对竹的化学组成产生了负面影响。

特别是,开花竹中NSC的含量在开花初期表现出较低的水平,随后会因营养的消耗和代谢的变化而显著下降。这也验证了开花过程对竹子生长和物质储存的影响,开花竹秆的生长与发育在此过程中受到限制,甚至可能导致所谓的“饥饿死亡”现象,从而影响竹材的利用价值。

总之,非开花竹在内源性可溶性糖、淀粉和NSC的合成和储存方面表现较为理想,而开花因需大量的养分供给,导致其可溶性糖和淀粉的有效积累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整体的生长与发育。这些发现对于理解竹子生长的生理代谢变化及其在加工利用中的适应性具有指导意义。

开花和非开花的B. tuldoides竹秆中的淀粉颗粒定位

在非开花的竹中,淀粉颗粒一般较为集中,随着竹子年龄的增长,淀粉合成的相关酶(如AGPase、SSS及GBSS)活性逐渐增强,这表明非开花竹在生长过程中能够持续有效地合成储存淀粉。这种淀粉颗粒的增强不仅帮助竹子储存能量,也为其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支持。

相对而言,开花竹由于其生长策略不同,淀粉颗粒的定位则较为分散,且淀粉合成的能力受到限制。当竹子进入开花阶段后,大量养分会被转移至正在开花的年轻竹,导致成熟开花竹的淀粉合成和储存能力下降。在这一过程中,淀粉的合成酶活性(包括SSS、GBSS等)显著降低,虽然淀粉含量在某些阶段可能有所增加,但并不能持续支持正常的生长,从而影响了竹的整体生理特性。

整体而言,非开花的B. tuldoides展现出更为稳定和集中的淀粉颗粒定位,支持其生长和发育;而开花的竹则由于内源性营养物质的消耗及代谢改变导致淀粉颗粒定位更为散乱,进一步影响了竹材的质量和应用。

非开花和开花的B. tuldoides竹秆中淀粉合成酶的活性

首先,淀粉合成酶(SSS,soluble starch synthase)和颗粒结合淀粉酶(GBSS,granular-bound starch synthase)的活性在不同生长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在非开花竹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酶的活性逐渐增强,表明在成长过程中其淀粉合成能力较强。具体而言,在年轻的非开花竹中,SSS和GBSS的活性较高,支持了其快速生长和细胞壁合成的需求。

对比之下,在开花竹秆中,尤其是在2岁和3岁阶段,SSS和GBSS的活性显著下降。这一变化与竹子开花阶段的能量转移有关,大量碳水化合物被转移到年轻的开花竹中以支持其生长,从而导致成熟开花竹的淀粉合成能力受到影响。尽管在某些条件下,开花竹秆中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可能会上升,但这是由于储存机制的调整,而实际的淀粉合成活性却减少,进而影响了纤维的合成。

整体而言,非开花的B. tuldoides竹秆在淀粉代谢酶的活性和淀粉合成方面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效率,而开花阶段的竹由于资源的重新分配和代谢的改变,淀粉合成能力受到了显著抑制。这为竹子的生理特性和在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依据。

非开花和开花的B. tuldoides竹秆中蔗糖分解酶的活性

在非开花的竹秆中,蔗糖磷酸化酶(SAI,sucrose synthase)和蔗糖水解酶(SUSY,sucrose synthase)在快速生长的组织中表现出较高的活性,这与其渗透调节、细胞膨胀和养分分配密切相关。年轻的非开花竹在生长初期,SAI和SUSY的活性显著增加,有助于支持细胞壁的合成和植物的快速生长。然而,随着竹子年龄的增长,这些酶的活性在随后逐渐下降,这表明成熟竹的生长速率减缓,糖代谢的需求下降。

相较之下,开花竹在蔗糖代谢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在开花后,尽管年轻的开花竹在早期阶段可能表现出高水平的可溶性糖,但由于大部分碳水化合物被转移用于支持开花的幼苗生长,开花成竹中的SAI和SUSY的活性显著下降。这种变化导致开花竹中细胞纤维素合成的减少,进一步降低了整体的化学成分,如全纤维素(holocellulose)含量。

因此,整体来看,非开花B. tuldoides竹的蔗糖代谢酶活性较高,支持了其健康和快速的生长,而开花竹的蔗糖代谢酶活性由于资源的重新分配和代谢能力的下降而显著降低,这会对其生理特性和物质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竹类植物在开花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及其对工业应用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关性分析

在非开花竹(non-flowering culms)中,几乎所有化学成分的含量、纤维的长度、径向直径和壁厚等都与可溶性糖、淀粉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以及蔗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如SAI、STP、AGPase、GBSS)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对于灰分和水分含量则没有明显相关性。这表明化学成分的积累和纤维的生长延长与竹子的糖代谢密切相关,进一步反映出非开花竹的健康生长与营养物质的可利用性直接相关。

另一方面,开花竹(flowering culms)的相关性分析则显示,加速的生理代谢过程与外部环境的养分吸收能力增强,但同时也造成了碳水化合物的消耗,从而导致提取物、灰分和二氧化硅(SiO2)含量的增加,这些变化可能会限制了纤维的细胞素和木质素含量及其延长。这意味着开花对竹子的物质质量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相关性分析,我们能够深入理解竹在生长过程中不同生理指标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非开花和开花状态下对竹子的生长及其材质特性所产生的潜在影响。这为进一步探讨开花竹的经济价值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讨论与总结

首先,讨论部分强调了开花对B. tuldoides的影响,特别是在生理代谢过程中的变化。研究表明,开花阶段,竹子的营养吸收能力增加,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被消耗,导致提取物、灰分和二氧化硅(SiO2)含量的增加。而开花大型化的现象还伴随着纤维的细胞素和木质素含量的降低,这可能对竹子的材质质量造成显著影响

其次,文章总结了不同年龄竹秆的化学组成及其与糖代谢的相关性。在非开花竹中,化学成分的积累和纤维的生长延长与可溶性糖、淀粉以及与糖代谢相关的酶(如SAI、AGPase、GBSS等)的活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了营养物质的可利用性对于竹子生长的重要性。

最后,文章也讨论了开花可能对竹林的质量和经济价值带来的潜在威胁,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更加深入地探讨这些生理和化学变化对竹产业的影响。同时,文章指出,深入了解毛竹的生理特性及其反应机制,将为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竹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来源:

Jiaxin Liu; Yufang Wu; Li Zhou; Anmian Zhang; Sushuang Wang; Yi Liu; Dejia Yang; Shuguang Wang Influence of Flowering on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of Bambusa Tuldoides Culms at Different Ages. Front. Plant Sci. 2023, 14, 1260302, doi:10.3389/fpls.2023.1260302.

智慧识竹
和小周周一起学习新知识,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