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煮一座山(外一篇) 文/ 汪清

文摘   2024-09-01 20:38   河南  





煮一座山(外一篇)

原载 《史河风》2024年第1期(总第77期)

文 丨汪清





在西九华山的崇山峻岭之间,有一座静谧秀丽且观景位置极佳的山峰。它的地标是峰顶上有一尊号称“中原第一大茶壶”的紫砂壶塑像。

大茶壶地处固始县陈淋子镇境内,围绕它四周的有茂林修竹、悬泉深潭、高山茶场,还有一座千年古刹。

云气浩荡中,登上峰顶眺望。远山的一道道蓝色剪影模糊了天与地的界限,近处的大山则被精心修剪的茶园披上了一件曲波条纹的崭新大衣。微风吹来,山坡上无数海浪般的绿波瞬间起伏滚动起来。一卷卷比油画还要厚重莹润的绿浪排成整齐的数排,在一面面斜坡上涌起、迂回、摇曳、累叠,使人恍惚置身于五光十色的海底,就连整个空气都潮润润地推送来一波又一波淡淡的鲜涩味道。

此峰与周围所有山峰的距离都保持着不远不近的适宜程度。再加上环山腰处新修了一圈观景步道方便登山者前后左右任意驻足停留,可以说,进入此山便一脚迈入360度无死角的观赏秘境。

大茶壶的坐架由几方刻着高古花纹的花岗岩石块组成。座架底部与山体浑然一体,所以看上去整座茶山都成了它的基座。这样,那尊云蒸霞蔚的大茶壶仿佛已与地心深处某个神秘的开关相通,来自地心的热量顺势长贯直上,日日夜夜烹那峰顶的一壶妙高茗茶。

这壶天茶有两道加工工序:晴天用文火慢煮,壶里的水蒸汽于天心处缥缈成朵朵闲暇的白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此时在这里煮山煮水煮人生,很容易诱发出览物感怀、吟春诵秋、发思古之幽情、论天下之大势的灵感;雨天改为猛火急攻,沸腾的茶水在天地间氤氲起牛奶般浓郁的白雾,致使山间相隔几米便看不见对面来人,遑论大山的全貌了。不过朦胧有朦胧的妙处,有人专门趁雨雾天气赶来,于此世外桃源度过一段隐逸时光。

此地盛产上等绿茶。那绿茶外观清秀淡雅,像是一枚枚打磨匀称的灰绿色短针。开水冲泡后,短针瞬间释放出扑鼻的清香。泡开的茶叶在沸水中不住地摇头晃脑,似在吟诵满腹经纶,又似有万千妙语脱口即出。

品妙高茗茶,舌头会有一个先涩后甘,甘中有涩的奇妙历程。初饮入口,嘴里如同噙了一把略带芒刺的小扫帚,口腔中的油腻笨拙顷刻被其打扫干净,留下的是满口清甜和丝滑。所以,喝过这种茶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突然变得口齿伶俐、谈吐如流起来。

这样的青山搭配这样的清茶,使人忍不住幻想:如果生活中遭遇的郁结懵懂都能被时光及时蒸煮消解,让灵魂永远像青山一样年轻,心绪永远如清茶般透澈,该多好。

不妨到此一试。如同烹一壶好茶。

煮一句话。话有轻重软硬之分。吾乡有俗语云:“雨不大湿衣裳,话不大搅心肠”。别看那话的分量轻软,但影响人的力量不容小觑。有些话硬如刀剑,能伐能砍。有人因一句话得意忘形,有人因一句话魂飞破胆;有人因一句话颠沛流离,有人因一句话肝肠寸断……一句话改变命运的事不是没出现过。可是,一句话和一片树叶终究没什么两样。在这里,不妨把它从记忆之树上摘来煮一煮吧。以心胸为壶,以梦想为火,烹煮中,话的结构、质地自然会渐渐显现叶片般清晰的脉络。读懂它了,便释然了,不必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煮一本好书。读好书如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一本好书值得花一辈子时间反复观摩。在这里,读好书亦如烹茶,一道茶浑浊,二道茶苦涩,三道茶香醇,四道茶回甘。在读书的不同进阶里,我们的情感也同样对应了这几种不同的滋味。岁月易逝,文字不老,茶香永芳。经典文字里总是拥有足够多的茶碱基和茶多酚,即使文字的叶片在记忆中被一遍遍地煮沸直至熟烂,可映入心头的想象却总能溢满鲜香的绿茶味道,每每忆起,都会齿颊留香。浸之愈深,酿之愈醇。于是,一本好书被读薄读透明了。

煮一段历史。一个地方受一个地方的神灵护佑,到一个地方贴近一个地方的历史。大茶壶脚下这方水土的历史,大概可以从公元前519年的鸡父之战说起。

鸡父之战,让吴国那个洞若观火、不拘礼法的公子光得了便宜。如果我是楚国的士兵,一定会咒骂公子光厚颜无耻、巧取豪夺;如果我是楚国的将士,一定会自检自责、悔恨不已;如果我是吴国的战士,一定会盛赞主帅睿智多谋、妙计无双……古人用错综复杂的演绎勾画出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功?过?胜?败?赞?毁?……实在不易轻松分割。

可另一方面,历史学家和人类学者又曾指出,人的性格和感情的变动十分缓慢。三千年前《诗经》中的欢悦、哀伤、怀念、悲苦,与今日人们的感情并无重大分别。这似乎意味着,虽然世事的纷繁杂沓和人性的参差不齐从来都是人类社会的常态,三千年后的人类和祖先们如出一辙,依然在书写着令人眼花缭乱的人间故事。但是,我们还是能从中窥出个一二,对未来预判有所启迪。

如果是这样,若只将历史故事作为现代生活茶余饭后陪衬点缀的背景,实在是有些浪费了。不如将它们投入思想的壶里,慢慢地煮它一煮。当故事的粗犷脉络纷纷沉入杯底,芬芳的人性渐渐溶化于壶中时,喝下它,改良自己的处事方略。仅鸡父之战这壶老茶,已够我们好好喝几杯的。

煮一座山,煮一条河,煮一首诗,煮一抹回忆,煮生活,煮梦……万事皆可烹煮。人类自从掌握了烹煮之道,便已进入文明发展的快车道。或许,人一旦调试出烹煮灵魂的秘方,便可像这满山的清风明月一样尽享自由。到了那时,这满眼的青山,杯中的绿茶,人,一定早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新媳妇”

——致陈淋子镇红花村人居环境点

 

红花村新建的人居环境点,像是红花村新娶的媳妇。

那媳妇是从江南嫁过来的。她身着缎白,娉婷静雅。一瀑乌黑闪亮的长发犁开粼粼的秀波,仿佛有无数长着乌黑脊背的肥鱼正从那里拥挤进某个神秘的天空转角。

那新来的媳妇一点儿不见外。刚刚落定,便与周遭环境相互辉映,春风满怀。豫东南的大地虽说也算作秀丽,可有些植物偏偏生就一副桀骜不驯的脾气。比如荒滩上的一丛丛野草,一眼望去乱蓬蓬的毫无章法。说来奇怪,自打那江南风韵的白墙往那儿一站,那些张牙舞爪的乱草竟有了几分狂草的英姿飒爽。看来,再好的自然景观也得有相应的人文关怀方能凸显出优秀的底色,仿佛好马遇到了伯乐。

黛瓦从视觉上将天空从拖沓疲惫处拦腰斩断。如此,头顶那块清凌凌的湛蓝天空得以飘升到更深邃的高处,远远地俯瞰着整个大地。剩下的那些拖沓的相对疲惫的低空,有的被山上的树影遮掩,有的被五彩云霞涂饰。它们爱和斑驳的原野、错落的树丛、蜿蜒的山路纠缠。过去,原野里许多色块的界限不甚明了,它们时常篡位、牵扯、搅混,视觉上呈现出某种容易使人乏味的模糊不清和彼此相近。现在好了,有了白墙黛瓦做大自然的放牧者,这儿取舍一下,那儿突出一下,所有的色块因有了顿挫的节奏美而选择握手言和。

新媳妇到来后,原本朴素的家庭马上蓬荜生辉。新媳妇用她的温婉勤劳料理了家里家外、屋前屋后。

鱼鳞一样的矮墙篱笆在阴影里大口大口地深沉呼吸,衬得绿油油的青菜亦如诗如画;毫不起眼的鹅卵石围出一眼小水塘,附近的几个山头马上伸过脑袋来照镜子。入夜,小水塘清澈的眼眸里满噙着月亮的倒影不肯离去。

人居点附近的山乡公路旁,有一段长达1.5公里长的矮墙装饰。那矮墙顺着起伏跌宕的山路将柔软的腰身轻盈地弯下又抬起,抬起再弯下,像是一位正在山里忙于收割或捡拾蘑菇的辛勤村姑。她灵秀忘我的背影,吸引了许多路人痴望的目光。

江南女子是水做的,一生离不开水。她走到哪里,就把水势带到哪里。红花村人把浅窄的水渠加深加宽,保证条条水道畅通;又修缮了村村通公路,保证所有人出行畅通。红花村得水了。在固始,得水就是得财,意味着富足和安康。果不其然,村民们的钱袋子渐渐地鼓起来了。

据说,我国当下有许多地方都在仿照苏州园林的风格打造人居环境。可是,能夫唱妇随、与江南媳妇心意相通的例子,红花村一定是个杰出的代表。





2024年第一期
总第77期


 









《史河风》杂志常设有本土作家,好看小说,世象写真,人在旅途,史河诗韵,校园新生代,蓼城书画,人物等栏目,接受固始及全国各地文学爱好者投稿,力争原创首发!

一本标志固始人精神高地的文学刊物!



投稿邮箱:shfbjb@163.com

网        址:www.gsw.gov.cn

欢迎后台留言索取杂志,免费赠阅!







欢迎阅读《史河风》

主管:中共固始县委宣传部

主办:固始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辑:《史河风》编辑部

主编:赵家利

编辑部地址:固始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史河风》编辑部

编辑部电话:0376-4990206

挖掘地域文化    弘扬现代精神

       

史河风
挖掘地域文化,弘扬现代精神!一本标志固始人精神高地的文学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