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解读,用“心”实践——乐清市孔沪生心理名师工作室第12次活动暨沐箫大讲堂《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主题活动

2024-11-07 22:08   浙江  

   你和冬天·如约而至   

匆忙的秋天已去
丝丝凉意如约而至
立冬就这样 “悄咪咪”地到来
为了迎接立冬
赶紧编辑上周六的
工作室活动报道
与更多的伙伴一起分享



01


     活动报道     




现阶段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充满挑战,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学习压力的增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秋意渐浓的季节里,为进一步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更加系统、科学。乐清市孔沪生心理名师工作室组织了一场“课标解读与分享”为主题的线上活动,八位老师进行了分享,深入研读和理解后的感悟。

各位老师纷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设计以学生为主题、侧重活动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借鉴,共同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最后工作室主持人孔老师对八位老师解读分享进行了点评,肯定每位老师都能深入去研读,并根据自己的实践和个人的出发点,分享了不同的理解和侧重点,智慧的碰撞非常精彩

孔老师还指出:课标当中最基本的课程理念是发展和预防相结合,我们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能头痛治头痛的,脚痛治脚痛,只有把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课做实,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发展性问题,预防心理疾病,调适心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孔老师在最后对大家提出了殷切期望,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心理教师共同努力,不断学习和进步。希望心理老师们能够继续深化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应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02


     线上分享     





吴液男打开视野,做学生的“知心”导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何在心理课堂上瞄准前进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2021版)就是我们的导航。我是一名小学班主任,学校有让班主任兼职一节心理课,有时也有发到一本教材。单单翻阅教材的时候,我们觉得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有帮助的,可是对教材缺乏系统的认识,目标不清晰是实践过程中的硬伤,日常的心理课堂随心所至,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毫无系统性可言,并没有让这门课真正对学生起到全面服务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

通过阅读《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我了解到什么是心理健康课程,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内容和怎么学。我认为,“课程内容”是孩子前行需要的一个能量包,“课程目标”是孩子幸福生长的蓝图,“课程内容”就是背包里的补给品,如同水果、能量胶、饮料、饼干等,是辅助,是保健,是辅导,是为孩子心理健康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我从以下三点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内容完整,循序渐进

课标指出,小学阶段的学习重点是社会适应、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生涯规划六大板块。从小学低年级、中年级,到高年级都是围绕这六大板块,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以社会适应为例。

低段:初步认识班级和学校;逐渐适应并喜欢新集体、新学校和新的学习生活;初步适应小学的学习和作息规律;养成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中段:初步适应集体生活;适应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能够承受一定的学习压力;初步适应人际关系的变化;初步树立独立意识;进一步树立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

高段:正确认识毕业和升学;初步学会缓解升学和考试的压力;初步认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初步适应与同学和老师的分离;初步了解初中与小学的不同。

我发现,课程内容是全面系统在推进,但目前师资不齐,课程设置实施不到位的背景下,我感到学生难以真正得到有效系统地指导。而且,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在心理课之外,整体育人氛围的改变,整个校家社的协同推进,都任重道远。

二、对比研读,细化技能

我在《人民教育》杂志2023年第十九期,读到一篇题为《芬兰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具有积极心理品质与技能的儿童》,我发现芬兰尤其重视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技能的培养。

以情绪/情感技能为例,我们的课标是这样写:

情绪管理:初步认识情绪;培养觉察自己的情绪和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克服上学焦虑,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小学阶段,芬兰并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课,而是主要融合在环境教育这门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1-2年级,学生会练习团队合作技能、情绪技能以及自尊和尊重他人。在3-6年级,教师鼓励学生发展识别、表达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设置“美好心灵技能徽章”,内容分为八个模块——情绪/情感技能;社交/交友技能;自我认知和优势;价值观和态度;自我照顾和日常生活管理技能;心理安全感;生存技能;对生活的信心和梦想。现截取——情绪/情感技能——1-2年级部分,是这样描述的:

——我在小组中探讨:悲伤、愤怒、恐惧等情绪。

——我能说出什么事情让我感到高兴、悲伤、愤怒和害怕。

——我可以认出一个快乐、悲伤、愤怒和恐惧的人。

——我可以分辨出我何时害怕、愤怒、悲伤或快乐。

——我知道情绪可以在身体中感受到。我练习识别身体的哪个部位感到快乐、悲伤、愤怒和恐惧。

——我至少可以说出八种感受。

——在小组中探讨:当出现不愉快的感觉时我能做什么?我试图了解我的感受。

——当不好的感觉袭来时,我知道如何冷静下来。

——在小组中探讨:你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我知道情绪是可以传染的。

芬兰国家心理健康协会的亮点在于为学生提供各种游戏化的材料,海报、卡片、游戏以及数字化学习平台,让教师比较容易开展训练,提供大量练习场景和机会,促进儿童积极性格养成,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能成为芬兰学校文化和日常教学的一部分。

通过一、二年级的情绪/情感技能对比阅读,管中窥豹,我看到我们的课标虽然内容有完整性和系统性,但在学生心理技能的细节设计是不够完善的,而我自己在教学评价这一块是严重缺失的。

我还发现芬兰重视自然疗愈,让学生有大量时间开展户外活动等,整个社会非常鼓励室外活动,尤其是去森林和湖泊等大自然场所进行休闲和放松。体验大自然对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目前教育形式和环境规划中,似乎还难以达到。

三、生涯规划,教师先行

之前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我漫无目的地生长,也从来没听说过小学阶段有“生涯规划”这回事。有那么一个阶段,全国各地跑着我的马拉松,北、广、杭、温,全马半马统统拿下,寻找着跑步的快乐,工作优哉游哉。直到上一届学生一二年级打闹不停,三四年级暴力升级,引发危机,我就开始深刻反思:我的教育生涯到这里,对孩子的问题毫无办法,与家长沟通毫无效果,苦口婆心,得到的是家长的否定、质疑,甚至责难。难道要让下一届一年级家长因为来到我的班级而害怕吗?于是,困难引发了深刻反思,有了学习内驱力,一点点学习,一点点改变,逐渐有了专业成长的追求。

参加心理工作室的初心是自助助人,学习到心理课程内容,感到这个能量包里生涯规划的内容,特别有触动到我。我们要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目标的人,调动生长内驱力,积极进取,幸福生长。

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根据教材,有序引导。这个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尤为重要,我们首先对自己职业生涯有规划,有追求,全员心育,帮助学生从低段开始,一步步开展科学有效的指导。

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那么生涯规划就是在帮助学生描绘未来蓝图,积极追寻生命的幸福,教师当先行。

作为小学班主任,打开视野,努力去做学生的“知心”导师。


赵云丽鸥

一、学段目标的基石与理念

心理课程标准始终以学生的两大素养——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为基石,其中包含六大板块,即学习心理、社会适应、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生涯规划。此外,学段目标的设置遵循着三大理念,即: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以情绪管理这个板块为例,课标要求在第一学段中提到,“要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情绪,能觉察自己的情绪并识别他人的情绪”,在第二学段则提到让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情绪调控方法”,在认识情绪的基础上,了解情绪并做简单的调控。而在第三学段,随着学生思维的逐渐成熟理性,更是提出了“引导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初步掌握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积极面对困难”,让学生在调控的基础上彻底认清自己的情绪并表达出来。以如此方式,体现螺旋上升。其他五个板块皆是如此螺旋式上升。每个学段的六大板块皆是交叉进行,从多方面助力学生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

二、以学段为依托的教学要点

学段目标是如此层层递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小学学段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特点,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例如,教学时设计“我的自画像”“优点大轰炸”等活动,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通过“我的梦想”“我的成长计划”等活动,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2. 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管理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非常重要内容。小学学段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识别、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掌握一些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情绪脸谱”“情绪温度计”等活动,让学生认识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通过“深呼吸放松法”“倾诉法”“运动法”等活动,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3. 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小学生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小学学段目标要求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尊重和理解,掌握一些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我们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游戏”“分享会”“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合作、分享、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通过“沟通技巧训练”“冲突解决方法”等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有效地沟通和解决冲突。

4. 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

学习适应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保障。小学学段目标要求学生学会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通过“学习习惯养成计划”“时间管理技巧”“记忆方法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学习困难应对策略”“考试焦虑缓解方法”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应对学习中的困难和压力,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

5. 增强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

挫折承受能力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小学学段目标要求学生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积极的心态,掌握一些有效的挫折应对方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挫折故事分享会”“挫折应对技巧训练”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勇敢地面对挫折;通过“心理韧性培养”“乐观心态塑造”等活动,让学生增强心理韧性,保持乐观的心态。

三、学段目标的实施策略

1. 优化课程设置

学校应根据小学学段目标,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应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故事、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其他学科教学中,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应鼓励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学校应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友爱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手抄报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设置心理健康宣传栏、建立心理咨询室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4. 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影响。学校应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同时,应鼓励家长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刘艳

今天我要汇报的是对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的一点阅读体会:

这块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接下去我想对这些建议做一个浅薄的解读分享:

一、教学建议

在课程标准里,教学建议又分七点,在我阅读这些内容时,我总是会不自觉回忆起自己的教学经历片段,之前教语文学科,担任班主任,现在给学生上班会课,心理健康课,都说学科和学科之间是相通的,以学生为主体也不是刚刚冒出来的一种教学理念,但说实话,农村学校,不好说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理念还是不能在每门学科中充分体现出来。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建议必须尊重学生,坚持学生是自我认识、成长和发展的主体。通过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开展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服务与指导。

与其他学科不同的还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应注重活动与体验,倡导活动型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心理冲突,帮助学生澄清心理困扰,找到自我发展、自我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还应以预防和发展为目标,以积极的人生观为指导,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出学生新的心理发展基础,促进学生心理发展逐步达到最佳水平。

以上是我对教学建议的解读,我觉得如果每门学科或者每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那当下的教育环境一定是另一番天地。

二、评价建议

在阅读评价建议的具体内容时,我在想,在若干年前我认为评价不外乎对学生取得成绩时的口头表扬和试卷上的分数。当然近几年教学常规中对教师给予学生评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也五花八门,至于效果,自然也发生了改变,但总觉得改变是微乎其微的,有点不走心的成分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建议让我感受到了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建议将强调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品质发展以及课程实施效果的全面评估。评价要多元化,既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包括教师、同伴以及家长的评价。同时,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我总有种想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更像是要给予学生对未来的肯定,而不是对过往的总结。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于我而言,就像我被关在门外,只能探着窗户往里瞧的感觉——美其名曰门外汉。这个学期的心理健康课的教案也在尝试自己手写,但在设计上确实有点四不像的感觉。就原则的第二点实用性,我在阅读过程中想到了孔老师之前说的,上课之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进班了解学情,教材编写和教学设计都应该做到贴近学生实际。心理健康教材内容应贴近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我的解读是:建议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同时,建议学校还应积极开发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心理健康教育软件、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理健康教育图书等。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旨在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徐呈丽

有专家表示:“从现在起到 21 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新一代人无与伦比的痛苦。”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素质要求的需要。作为一名班主任,除了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外,心理健康课也是我的主阵地。心理健康课该如何上?该上什么?曾一度困扰着工作经验有限的我。

通过与各位老师的学习交流,以及参加举办的各种培训,通过不断的学习,也让我觉得对心理健康课的理解、实践之前有了更大进步。特别是,最近我阅读了心理课标,结合工作实际,我感受颇深:心理健康教育课需要从细微处入手,学生需于点滴中成长。是我对这份课程标准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

浙江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性,不仅关注学生的情绪管理、自我认知等内在方面,还重视学生的社会交往、应对压力等外在能力。这种全面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不迫。

二、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设计得既实用又具有针对性。例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了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情绪管理、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等。这些活动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还能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三、强调课程实施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课程标准鼓励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这种灵活性和多样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

四、关注教师角色的转变与专业素养的提升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情绪管理能力。同时,课程标准还强调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和反思,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五、注重家校合作与社区资源的整合

课程标准强调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要求学校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形成教育合力。此外,还鼓励学校整合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这种合作与整合有助于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课程基本理念分为四大板块:“以学生为主体、助人自助、注重活动体验、预防与发展相结合”:

一、以学生为主体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始终是主体,他们的心理需求、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注重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意愿,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例如,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我会先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然后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确保课程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二、助人自助

助人自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它强调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应对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例如,在面对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时,我会引导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如正面思考、情绪调节等,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助能力。

三、注重活动体验

活动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心理游戏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和成长。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

四、预防与发展相结合

预防与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目标。预防在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防止问题恶化;发展则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将预防与发展相结合,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又注重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例如,我会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同时,我也会通过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讲座、心理剧等,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中的“以学生为主体、助人自助、注重活动体验、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基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深入理解和贯彻这些理念,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我将结合教学实践对“助人自助”和“预防与发展相结合”这两大理念进行一些自己的分享:

一、助人自助理念的核心意义

助人自助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它强调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不仅提供支持和关爱,还要激发对方的自我帮助意识和能力,促进其自我成长和发展。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自我成长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心理困扰和挑战时,能够自主地寻求帮助、解决问题,并最终实现自我完善。

二、助人自助理念在教学中的实践

1.创设情境,引导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体验心理冲突和困扰。例如,在情绪管理的教学中,我会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情绪管理的技巧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2.鼓励自主探索,激发潜能

我始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学习。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我会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源和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实践。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这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供支持和指导,促进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或问题时,我会及时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积极寻求外部的帮助和支持,如向家长、专业心理老师寻求帮助。通过这种支持和指导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心理困扰和挑战,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课程理念强调了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同时,也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一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我对这一理念的一些理解和应用体会:

一、预防:早期识别与干预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我注意到专职的心理老师每个学期初都会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记录他们的心理测评结果、日常表现、情绪波动等信息。这样可以帮助我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干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通过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剧表演、心理班会等活动,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会他们识别和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增强了他们面对心理困扰时的应对能力。

家校合作:与家长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定期沟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他们的参与和支持对于预防学生心理问题至关重要。

二、发展: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个性化心理辅导: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例如,对于内向、自卑的学生,我会通过鼓励、肯定的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对于焦虑、抑郁的学生,我会引导他们学会放松、调节情绪。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如乐观、坚韧、感恩等。通过组织各种积极心理学活动,如“感恩日记”、“每日一善”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积极心理的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整合: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结合,如语文、历史、体育等,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都能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在体育课上,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抗压能力。

三、预防与发展的结合

建立预警机制:通过心理健康档案和日常观察,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的预警机制。一旦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倾向,立即进行干预,防止问题恶化。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心理素质。例如,在数学课上,可以通过解决难题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在英语课上,可以通过口语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家校共育:与家长共同制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保家校双方在预防和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保持一致。家长可以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状况,与学校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要求我们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的同时,也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通过这一理念的实践,我们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林妤曦

今天我的分享侧重雨初中部分,除了解读就是在对课标理解下,设计的初中三年具体的课程内容。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1.课标上提到的第一个大点,以学生为主体。

我们的课程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符合他们成长教育的内容。所以上心理课不是我们想上什么内容,而是学生需要什么内容。所以可以根据我上的是初中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不同的年级特点,还有每个班不同的学情,还有在校园心理咨询当中反映出他们的一些问题,一些需求,根据这个来给他们设计课程。

2.要注重活动体验

心理课被称之为心理活动课,活动是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所以在我们的课程当中要更加注意,尤其是第一个环节,热身的环节,还有导入的环节,善于利用活动。素材的选择也非常重要,我们有很多图片、视频的这些素材,还有我们的一些活动内容。

心理健康活动课,它主要肯定是依托活动,让学生在课程当中有活动,活动当中有体验,体验当中有感悟。但是最怕的就是活动做的很热闹。但是一节课上完之后,好像学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一些感触。所以在这个活动设计的时候要注重这一部分。

有时候这个活动设计的流程它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不同的班级氛围,不同的课堂纪律下,可能同一个活动效果也会不同。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在上完课之后做一些课程反思,然后来改进。下一次在这个班上或者这个活动当中的一些细节内容。

二、课程基本内容

课标当中对课程的基本内容介绍非常详细,初中7到9年级主要分为这六个大块:【社会适应】【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生涯管理】。根据这六个板块,结合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我给初中大年的具体课程设计如下:

七八年级分别都分为上下两个学期,每个学期涉及8个课时,第一个课时都是开学适应课,最后一节课都是期末考核。而心理课的期末考核的形式是比较灵活多变的,有图片、漫图、曼陀罗绘画、写一封信,自我评价等等形式。

7年级上册,侧重环境适应、融入班集体、情绪管理;7年级下册。侧重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沟通等。8年级上册,侧重学习心理;8年级下册。侧重自我意识,人际沟通等。9年级在校时间缩短主要侧重积极心理学、心理减压放送等。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注重课程内容分布,避免重复

初中的课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一个作用。很多学生小学已经接触过心理课了。初中在三年的心理课上下来,到高中,再上个两三年,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初中的内容可能就要更加注意,做到一个承上启下。     

难免这么多年的心理课上下来,学生肯定会有一个主题的重复。比如说讲情绪、讲人际交往、讲亲情、讲沟通,那同一个主题,主题是相似的。我们的切入点和我们课程主题的一个探讨的一个深度。这个都是我们要去设计和把握的,肯定是要更加的深入一点。

2.强调生活实际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1)与生活实际的一个融合。与生活实际的一个融合,学生平常生活的一个实际,比如说玩他们的一些二次元,一些游戏,还有学生的攀比等等。根据他们的这些生活实际,平常学校里会出现的一些现象,有时候也会以一些比较轻松的方式,不带那么说教的方式给他们去上这个心理课。可能我会采取的是一些,比如说是看一些视频。

(2)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这里我觉得融合的最多的就是一个是道法科学,还有语文和美术。道法有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在提问一个问题的时候,发现学生把道法的书拿出来了道法书上的一个内容读出来,就是我上课提问的一个回答。所以我后来发现道法书上很多内容和我们的心理课程当中的一些理念和观念是重复重合的。还有科学课,比如说讲到生理知识的时候,这些也都是和我们的一些青春期的一些心理课是重合的。还有语文,还有美术,比如说美术的话,像我学校心理活动的时候,都会给孩子展出一些心理的漫画,或者让他们自己去画一个漫画。这些也都是跟其他学科的一个融合。

3.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这个跟刚刚前面老师分享到的第四点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其实挺像的。主要是我们课程内容的来源,就是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其实现在的资源是特别多的。比如说我们平常去优质课的听课,听了小学的一些课,也觉得初中把它深入一下也可以上。听了高中的一些课觉得也都是很好的。还有公众号、小红书等等,课程资源是特别多的。这些都是我们平常可以去更新的我们课的一些内容。

还有就是一个教学的过程,一个环节的安排。然后如何去深入环节,如何去学生有有深层去体现。最后一个我想分享的是一些我在上心理课当中会用到的一些比较创新的一些形式。比如说我有用到一些辩论,比如说像那种奇葩说,就是以一个辩题的方式,用这个作为开展这节课的一个主题的讨论。还有吐槽大会、电影赏析、剧本杀卧底游戏等等。

4.利用好学校的心理辅导师的资源。

我学校的心理辅导室相对是比较完善的,是省一级站。我们定期每一年会开展两次大型的心理活动,一次是10月10号,一次是5月25号。这两次活动我们都会重点开展,尤其是5月25号,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年级去设计不同的活动。这个活动也正好可以跟我们给这个年级上的课程的内容完全的贴合。

比如说九年级5月25的时候,我们给他们上的课程的内容就是减压的内容。给他们心理周游园的活动,设计了五个游戏,以减压力为主题。

还会根据不同的年级设计不同的心理小报。七年级这个学期开学的时候,我给他们做的是一个适应指南,就是一切重新开始,正好是跟我们的课程相对应相匹配的。

心理辅导中心还会通和和学校的政教处一起布置一些任务,做一些家校的沟通合作,家校共育的一些活动。比如说在母亲节这些或者是这些节日的当下,我们会设计一些家庭的互动活动。


侯晓微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当我读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我就觉得这门课真的很重要,比我们的主课更重要,为什么近几年的中小学生出现那么多的抑郁症等心理问题.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心理课程这枚"预防针没打.我记得去年孔老师讲过一句今我印象深刻的话.她说有一个愿望,希望在她退休之际,心理健康这门课能够纳入功课表,并真正落实!之前没进工作室时.我以为心理教育是像啄木鸟一样.哪里有虫.啄哪里.是治病的.这两年跟着孔老师学习.逐渐明白了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孩子的心理问题.如果预防到位,孩子们又怎么会出问题呢?

我们一起来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调整与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理解他人,确立人生目标.实而愉快地生活,因而,在教学组织上倾向于体验式教学,领悟式教学我们说健康第一,没有了健康这个1,后面的0都没有意义,这里的健康其实不仅仅讲的是身体健康,而心理健康往往被人们忽略,但是你想我们大人出现心情不好或者心理抑郁,能干好工作吗?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学生只有身心都健康了,才能热爱学习,愉快地生活.

一.课程基本理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发展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活动为中介的课程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的活动来宣泄感情,发表见解,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学生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学校适应问题,自我认识问题,学习策略问题.人际关系处理问题,异性交往问题,生涯发展与规划问题等。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各地各级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灵活选用和改编,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三)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分享.

体验性是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特证,课程能否取得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内在是否产生真切的体验的以及体验的程度.

说到体验性"这三个字,让我想起上半年我上的心理课.说实话,在上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意识到我的课哪里出现问题.可能平时上语文主课的习惯性,课堂有讨论、也有思维的碰撞.甚至有讲解,直到孔老师的点播,我恍然大悟,学生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活动不是目的,而是借以丰富自身的心理体验的途径.只有经历学生主体内在的心理历程.并使学生在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中产生深刻的情绪和情感为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活动性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突出特征,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换位思考、中心发言、价值澄清、沙盘游戏,拓展训练等方式,提升对自己及他人的感知,并从中得到学习,支持,鼓励,从而促进成长、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形成心理体验、帮助学生澄请问题,找到自我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以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二课程目标解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可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学段目标)。总体目标确定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具体目标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

小学:(学会学习)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觉性.培养初级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健康生活):提高学生适应校园生活的能力,树立集体意识和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初步学会恰当,正确地体验和表达情绪,塑造乐观、向上、自信、诚实的心理品质,学会尊重生命。

初中:(学会学习)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环境、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实现有效学习、(健康生活),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学会情绪的体验与表达,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抑制冲动行为,逐步提高自控能力。逐步增进坚强的意志力,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顺序利度生青春期.进一步改善人际交往技术。积极与老师和父母进行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把握升学选择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初步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初步了解生命。                                  

高中:(学会学习):改善元认知水平,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健康生活)帮助学生发展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提升人格魅力,学会压力管理.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进一步培养人际沟通能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正向的价值观,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职业发展方向,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结:看完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深感其意义重大。它就像一座灯塔,为教育者指引方向。它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情绪管理到人际关系,都有着细致指引,让我们明白心理健康教育是全方位的呵护。标准中的内容让我意识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是多么重要,这不仅关乎学习,更是关乎他们一生的幸福。这是一份充满人文关怀和教育智慧的标准,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启了一扇希望之窗。


程畅

我们都知道课堂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所以如何建设好这一主阵地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心理知识传授、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辅导为内容,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设计和组织的专门课程。

今天我将围绕三个方面展开讲述,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课程性质与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全体受教育者的中介和桥梁,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它的1.课程性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是(1)以课堂形式为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课堂教学形式来进行的。因此,它首先应给学生传授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最基本知识,但是传授不同于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传授,它不要求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心理学的学科知识,不要求对心理学知识进行深刻和完美的理解,他应该是浅显的,有用的,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成长密切相关的一般知识。(2)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必须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教育,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要始终将学生至于主体地位,使学生能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容选择、教学程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也要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需要,来设计和安排。(3)建立在学生心理体验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门课程能否为学生所接受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在自身生活经验与课程内容之间建立联系,也就是说:他必须通过学生的体验来达到教学目标。(4)是以互动来实现教育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互动的过程。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对话、辩论、说理等互动形式,促进学生对心理现象、心理品质、心理调控和心理建构等方面的认知。在这过程中,教师即是策划者,又是参与者,要尽可能的站在学生的角度策划活动,以大朋友的角色参与活动,无条件的尊重关怀与接纳学生。

来我们看一下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制定不仅影响活动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而且影响活动的实施及效果的评估,具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预防性目标为辅。(1)发展性目标是指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气质个性特点,达到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引导学生认识所处的环境和他人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发展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引导学生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促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业的提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信念观、职业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调节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乐观平和愉快的心境。(2)预防性目标是指辅导情绪波动为不良的学生辅导家庭不和的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辅导优秀的学生和智力超群的学生,使他们获得更加发展;辅导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和智力低下的学生,使他们获得有效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课程设计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是指心理辅导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心理学原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参与教育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在课程设计时需要掌握以下设计原则1.是科学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在设计时必须依据心理学,教育学等科学理论,2.是适宜性,一般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设计的因此课程不能脱离实际,一定要接近学生与学生息息相关,3.是系统性对某一特定领域的课程设计可以由一个综合性主题和一系列单元主题构成,系列主题之间要衔接性强,相互促进。一般而言一个小的单元主题要在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完成,单元主题要明确具体,单元主题可以是与综合性主题分总的关系,也可以是综合性主题的一个环节。4.是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包括目标的可操作性和活动步骤的可操作性,首先课程目标不能模糊空泛,而是要能够客观评定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行为,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操作。其次活动的步骤和情景的次序应环环相扣,开头引导学生做什么?下一步做什么?什么时候设置什么情景?呈现于什么媒体?引导学生得出什么结论?每一活动都应该是可操作的。5.是互动性,互动是衡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是否却有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是达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本目标的主要手段。在课程教学中,学生认知的改变,情绪的调节,良好行为的建立都依赖教学中是否实现了互动,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择与主题吻合的互动活动,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6.是多样性。由于学生的心理现象具有复杂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中究竟采用哪种方式和方法,需要综合考虑课程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班级情况、时间、地点等诸多因素,合理选择和组合各种方法,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课程设计步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设计,1.是课程目标的确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课程总目标,主题或单元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三个层次。课程总目标是指课程教学的总目的和期望,主题或单元目标指的是某一主题或某一单元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每一堂课的教学相对独立的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避免一些模糊抽象的描述来阐述教学目标,目标越明确就越好实施操作,越有利于实现。2.课程内容的选择,明确课程目标后,要根据这些目标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通过课程内容来体现,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通常是以活动课的形式开展,因此课程内容也常常包含一个个的活动主题中。3.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选择,实现课程目标有许多方式教学应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选择适宜的方式,但要注意的是不论哪种形式的活动,都要服从活动的主题,配合主题的需要安排。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为了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给学生提供更为生动直观的情景,可以选择和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比如通过教学媒体的运用,有效展示教学材料,使学生更了解和掌握教学材料中蕴含的意义,同时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习主体性的发挥。4.是单元的设计。单元设计是指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某一具体内容制定实施计划,是对一个单位课程的准备,每一单元包括若干个具体的核心活动以及一些选择性的活动,各个单元即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

单元设计的步骤如下,(1)了解学生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满足学生维护和发展自身的心理健康的需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因此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实效性,必须对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进行充分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包括两个层次,是一般性需要在某一年龄阶段的所有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和行为发展上的需要,教师可以通过研究发展心理学的有关资料分析确定,也可以找一些现成的针对一般性需要的课程设计为参考。二是特殊性需要本校本班学生或某些特殊学生群体,由于处在特殊环境中或遇到特殊事件的冲击或压力而产生的解除困境,度过危机的需要。教师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来收集有关信息,调查对象可以包括学生、家长、教师、有关社会机构等。调查方法可以是谈话法、问卷法、座谈法等。(2)确定单元主题,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教师就要进行科学的选题,在单元主题的确定上应该因人因事因地因时制宜,比如可以是教师通过调查发现的在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3)是确定单元目标。单元目标是指某一具体单元的活动主题所要达到的目标,在确定单元目标时应该要注意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要做什么。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使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阐述目标。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全面应包括认知、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4)是确定单元课时,单元有大小之分,因而一个单元主题所需课时,也就有所差异。(5)确定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有一些共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等,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在活动,重在学生参与,重在师生通过共同活动达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决定了健康教育课程有一些特殊方法,如角色扮演法,心理测量法,联想活动法法,游戏法等。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单元目标单元主题课程内容,学生的身心状况,学校和班级的条件及时间,地点等多种因素,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各种方法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发挥作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达成。(6).做好课前准备,主要是指确定活动形式准备好活动所需的用品资料,活动形式的选取一定要与学生的年龄和活动的主题相匹配,教学地点也不仅限于教师之中,对于教学所需的电教设备,影视录音等材料,教学游戏所需的玩具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各种印刷品活动用品等在课前做好准备,(7)拟定教学程序,这是单元设计的主要部分,他规定的在教学过程的具体步骤和实施程序。从教学开始到教学结束的每一个步骤都应有周密的说明细致的安排教学活动程序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性,由近到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要符合逻辑规律,循序渐进,要有系统性和完整性。(8)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方案。是在上述单元设计的基础上,用书面形式录下来的具体方案对单元设计的提炼和升华,通常以一个课时为单位进行编写,教学方案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在规定课时内组织教学活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郑志燕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围绕“一个主旨”“一条主线”“两大素养”“六大板块展开的”,其中“六大板块”指的是社会适应、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生涯规划。今天我分享的六大板块中的情绪管理。

我主要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讲:

一、课标解读——情绪管理

课程标准内容框架里情绪管理具体内容包括四个部分:1.认识情绪;2.体验情绪;3.表达情绪;4.管理情绪。情绪管理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内容

小学低年级(1—2年级):对情绪有初步的认识;能够觉察自己的情绪并简单表达自己的情绪。

小学中年级(3—4年级):初步了解情绪对自己和他人产生的影响;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并能理解他人的情绪;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学习简单的情绪调适方法。

小学高年级(5—6年级)体验积极情绪;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初步掌握正确处理消极的情绪的方法。

初中(7—9年级):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调适忧虑、恐惧、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能够控制冲动行为;掌握调节情绪(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方法,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健康的生活理念。

普通高中(职业中学)

(10—12年级):学会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并具备一定的应对应急事件的能力;学会以乐观的态度看待心理危机并掌握应对的方法,增强心理弹性;学会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逐步形成幸福生活的能力。

同时每个阶段课标都给出相应的活动样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有关于情绪管理板块的内容也出现在不同学科里,尤其以道法课和体育课为重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保持乐观的态度”。《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情绪调控”作为了“健康行为”核心素养中的维度之一,指出学生能“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积极应对挫折和失败,保持良好的心态”且将 “情绪调控方法”的学习贯穿于课程目标的四个水平,这些课程标准均充分说明了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作为我们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更要创新教学策略,利用课程优势,通过良好的心理辅导与指引,辅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情绪管控能力,提高心理健康素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二、目前小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现状

(一)识别情绪的能力较弱

(二)情绪控制的能力较差

(三)情绪调整方式较单一

三、课标下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的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运用心理剧场,提升情绪认知能力

如教师让学生设计一场“亲子相处”的情景剧,让学生担任不同角色,站在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学生将自行抒发自己对角色情绪的认知,在互相分享中也将进一步剖析情绪色彩,其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对自我情绪与他人情绪的认知与识别能力。

(二)运用 情绪ABC 理论,提升情绪表达能力

ABC 理论的理解可以明确导致情绪的最直接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事物的不同看法。 

如小东记录了自己在足球课上与小明同学发生冲突时情绪的内在想法,随后老师让小东回顾自己与小明的事件,分析小明性格,重构ABC日记。两次日记的对比也让学生逐渐明晰了自己的情绪,开始初步察觉影响情绪的关键其实在于自己对事件的看法,教师利用 ABC 理论指导学生系统、完整地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将为其更好地调控情绪提供指引与帮助。

(三)利用沙盘游戏,提升情绪控制能力

如小学高段的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个性更加张扬,情绪化更为明显。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中开启沙盘游戏,让学生通过沙盘游戏表达、外显自己的情绪,随即教师再依据自己的观察、分析与判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让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四)尊重情绪规律,丰富情绪调整方式

小学的情绪特点:易冲动、易外露、易变换和易传染。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情绪发展规律,比如,教师可以循着“生理—情绪—思维”的过程,依次为学生传授情绪调整方法。学生切身感悟在面对情绪波动时,第一法则是要保持冷静,尽量缩小情绪波动,切勿动手,秉持“为人为己”的原则。在学生学会冷静之后,教师使用“六步情绪法”,第一步是倾听;第二步是共情;第三步是转移;第四步是回忆;第五步是记录写下自己的想法;第六步是解放,如听歌、看电影、打球、爬山、谈心等等,让情绪有动态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逐渐调整不良、消极、负面的情绪。

总之,教师要立足现状,明晰当下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方面存有的不足,随后聚焦不足,寻根纠错,对症下药,优化教学策略,以做到对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有效培养。






03


     线下体会    






戴汝展

本次的心理课标分享真的是来得过于猛烈,很可惜由于周末要上课没能线上参与讨论,但回看工作室小伙伴的分享及孔老师的总结,为我的心理课创设解开了重重谜团。

此次线上交流,各位小伙伴分别根据自己对课标的解读,结合教学经验,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说出了各自的理解。其中孔老师的总结让我印象深刻,她谈及心理教学应涵盖多个方面。像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让我意识到心理因素对学习的关键影响。还有社会适应部分,无论是环境、学习还是生活适应,都为指导学生提供了方向。自我意识过强而忽视他人感受这一问题,也让我明白引导学生平衡两者关系的重要性。尤其是情绪管理这一方面,我们非专业的教师常常会使用控制情绪这一词,但很显然,控制这个词不太适用现今的环境,管理更加具有积极性。再比如近日较火的人际交往中的校园霸凌问题,更是凸显了心理课程的必要性。

其次在谈及评价标准时,有老师指出评价目标要清晰明确,多元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同伴和家长,能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状态。

最后,孔老师指出心理课的设计强调大单元目标和依据课程标准,不能仅关注当下的现实问题,应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主线,这为我们今后的心理课设计提供了科学且实用的指导,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心理发展。

总的来说,要想把心理课上真,上实,课标必须烂在心。


施梦婷


在今年的5月份我第一次参加了乐清市心理优质课评比活动,当时我对于心理课程也并不熟悉,拿到课程就开始备课,并没有很多的时间去解读心理课程标准。但是实际得到的结果就是一堂课下来,心里没底,其实就是我自己对于心理课的认识不够深。因此研读课程标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任何一学科的教学都应该以课程标准为基石。很庆幸这一次,我有机会可以学习到各位老师对于课程标准的一个解读,让我也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心理课。

在各位老师对于心理课程标准的解读中,让我明确每一节心理课,都应该以学生的实际为基石,将课程落到实处,不能浮于表面。如果课程活动的安排没有解决实际的问题,仅仅只是活动,仅仅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课堂不像是独角戏的说教,那么心理课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课程活动的设置应当逐渐向学生靠拢,活动的设计应该让学生不断的认识与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并且让学生在心理课堂上逐步明确,如何去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果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那么在今后的人际交往当中就能够有很好的把握。除去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我们如果想要落实一堂课,也需要重视对于一节课地评价。评价能够让我们明确活动是否有效,整节课程是否有效。因此我认为,在教学当中需要不停的与专家、同行、学生交流,明确他们心目中对于这一节课的评价。而像孔老师这样能够对于每一节课根据课程标准,去安排课程内容,课程活动,有针对性,有系统化,一整套系统下来。那么学生的情绪会更加的稳定,对自我的认知会更完善,人际交往能力会更强,对于自己的人生会更有掌控的能力,这样心理课会落到实处。


本次活动报道及其分享到此

欢迎大家来评论区点评








  END  



扫码关注

心理孔老师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心理孔老师
记录本人用心、用”心“的教学设计、活动方案、教育故事、辅导记录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