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文摘   2024-11-12 00:01   北京  

山东省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卷汇编(持续更新)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中考真题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
网页原因很多加点字,显示不出来点,原版word文件中可显示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

一、文言文阅读

23-24学年高三上学期·山东济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

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讯,非是。彦博奏曰:“征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帝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他日,征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赐绢五百匹。

帝宴丹霄楼,酒中曰:“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

(《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彦博认为作为臣子应该注意行迹,远避嫌疑,但魏征认为作为臣子如果只注意个人行迹,那么国家的兴衰就很难说了。

B.魏征认为良臣和忠臣有不同的地方,良臣对君臣皆有益,忠臣对君臣皆有害。他的观点深深打动了太宗,他也因此受赏。

C.魏征不随意逢迎圣上的旨意,意见不同时,更不会当面顺从背后又有所议论,他认为这不是作为一名臣子的本分。

D.庆历中钱君将谏官的名字书写在专门的文书上,后来司马光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他恐怕日子长了名字会磨灭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讯,非是。

2)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5.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作为一名合格的谏官应具备哪些品质。

23-24学年高三上学期·山东青岛·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 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有删改)

材料二: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 上曰:何哉? 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之。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

6.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惟能前知A其当BC事至D不惧E而徐为之图G是以得H至于成功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捐,抛弃、舍弃,与词语细大不捐”“为国捐躯中的词义相同。

B.所以,表原因,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所以词义相同。

C.不,表示询问语气, 与《师说》中或师焉,或不焉用法不同。

D.恨,后悔,与《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词义不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将大禹与晁错进行对比,意在说明两人在灾祸来临时选择不同,肯定大禹,否定晁错。

B.苏轼认为,七国势力雄厚,突然要削弱他们,他们造反是意料之中的事,可见他不赞成削藩。

C.邓公认为吴楚早就有造反之心,诛杀晁错只是起兵的借口,他们的目标不是晁错,而是朝廷。

D.邓公认为,诛杀晁错会带来不良影响,天下的士人会因此感到害怕而不敢再向朝廷直言进谏。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2)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

10.对于晁错被诛的主要原因,苏轼与邓公的看法不同,请简要分析。  

23-24学年高三上学期·山东青岛莱西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不取其金。孔子曰: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郑公子归生率师伐宋。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明日将战,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明日战,怒谓华元曰:昨日之事,子为制;今日之事,我为制。遂驱入于郑师。宋师败绩,华元虏。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甚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鲁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於昭公,曰:稀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馀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后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二,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干侯。

(节选自《吕氏春秋·览·察微》)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上。

夫弩机A差以米B则不发C战大机也D飨士而忘E其御也F将以此败G而为虏。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而让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两句中含义相同。

B赐失之矣其远古刻尽漫失"(《登泰山记》)两句中含义相同。

C羊斟御中的的驾驶车马,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艺之一。

D必危社稷中的社稷社稷为土谷之神,土、谷是古代中国立国之本。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赎回了鲁国为奴的人没有领取赎金,子路救了溺水的人接受了别人的谢礼,孔子认为子路的做法没有做到礼让。

B.楚国卑梁人因女孩在采桑嬉戏中被伤,因此去责备吴人。吴人认为卑梁人态度不好,就追杀吴人,并且还上报朝廷,要求诛杀其全家,导致吴楚大战。

C.郑宋之战,华元作为主帅应战,对待车御羊斟却不够尊重,直接导致了羊斟将他的车驾赶进郑国军队,宋军大败,华元也被俘。

D.季平子在与氏斗鸡失败后,一怒之下收回了氏的房屋,并且扩大了自己的住宅,引得郈氏大怒,在鲁昭公面前打伤了他。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

2)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

15.结合文本,谈一谈你对察微的理解。

23-24学年高三上学期·山东济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罪大恶AB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H而为君子。

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录囚徒,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讯察复核囚徒的罪状,以平反冤案、疏理滞狱。

B.苟,苟且,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终苟免而不怀仁中的意思相同。

C.贼,伤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意思相同。

D.乌,文中作疑问词,何,哪里,与成语乌合之众中的意义不同。

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同魏征的王政理念,宽厚仁慈,使用刑罚格外慎重,因此出现了贞观四年极少人被判处死刑和贞观六年纵囚返家的佳话。

B.视死如归是连恪守信义的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但那些被判处死刑的小人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欧阳修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合人情的。

C.材料二认为,虽然太宗施政六年没能使恶人不犯重罪,但纵囚之举却感化了他们,使他们重拾信义,此举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违背圣人常法。

1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20.对太宗纵囚一事,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23-24学年高三上学期·山东烟台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陈伯之书

丘迟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

圣朝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张绣制刃于爱子,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于当世。夫迷涂知返,往哲是: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不翦,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场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独靦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熄烂。况伪孽昏胶,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贰。方当系颈蛮邱,悬首藁街。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降。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动良规,自求多福。

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夜郎、滇池,解辨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唯北狄野心,倔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茁戎重,吊民伐罪。若遂不改,方思仆言。布往怀,君其详之。

【注】丘迟,字希范,南朝文学家,以文才为梁武帝所器重,所作《与陈伯之书》,劝投魏的陈伯之重新归梁,是当时骈文中的佳作。张绣制刃于爱子:汉献帝建安二年,张绣降曹,既而悔之,复反,杀曹操长子曹昂。四年,张绣复率众降曹,封列侯。廉公之思赵将,蓬莱原为赵国将领,赵王以乐乘代之,廉颇怒而奔魏,但不受重用,而有返赵效力之思。茂亲:有才德的亲戚。时临川王萧宏为梁武帝之弟,故谓茂亲。

2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何一旦为奔亡ABCD鸣镝E而股战F对穹庐G以屈HI又何劣邪!

2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就,从或舍,如轻去就(《屈原列传》)的去就,文中指陈伯之弃梁投魏。

B.诸,之于的合音,与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的意义用法一样。

C.与,称许、赞许,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苏洵《六国论》)中的意思不同。

D.聊,姑且,与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和民不聊生义同。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盛赞陈伯之的杰出才能、不凡抱负和显赫功绩,可以拉近彼此感情距离,为下文建言做销垫。

B.作者引用历史著名事例,列举陈伯之切身私事,尽数自身所受恩宠,意在打动陈伯之,打消其顾虑。

C.作者强调功臣名将的荣华富贵,有明显的利诱意味,即只要陈伯之重新归梁,定会前途无量。

D.末段叙述中隐含震慑,敦促陈伯之早行动:北伐在即,北魏朝不保夕;弃魏归梁,才是明智选择。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

2)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25.文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用意?

23-24学年高三上学期·山东淄博·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逢同数谮申胥于吴王。吴王曰:今图申胥,将何以?逢同对曰:君王兴兵伐齐,申胥必谏曰不可,王无听而伐齐,必大克,乃可图之。于是吴王欲伐齐。召申胥,对曰:臣老矣,耳无闻,目无见,不可与谋。吴王请申胥谋者三,对曰:臣闻越王勾践罢吴之年,宫有五灶,食不重味;妻操斗,身操概,自量而食,饥不费,是人不死,必为国害!越王勾践食不杀而厌,衣服纯素,不构不玄,带剑以布,是人不死,必为大故;越王勾践寝不安席,食不求饱,而善贵有道,是人不死,必为邦宝;越王勾践衣弊而不衣新,行赏,不刑戮,是人不死,必成其名。越在我犹心腹有疾不发则无伤动作则有死亡。欲释齐,以越为忧。吴王不听,果兴师伐齐,大克。还,以申胥为不忠,赐剑杀申胥。

(节选自《越绝书》)

材料二:

吴王还自伐齐,乃讯申胥曰:昔吾先王体德明圣,达于上帝,壁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处以念恶,出则罪吾众,挠乱百度,以妖孽吴国。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孤岂敢自多,先王之钟鼓,宴式灵之。敢告于大夫。申胥释剑而对曰:昔吾先王世有辅弼之臣,以能去疴除弊,以不陷于大难。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谋,曰:‘余令而不违。’夫不违,亡之阶也。夫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今王无以取之,而天禄至,是吴命之短也。员不忍称疾辟易,见王之为越擒也。员请先死。遂自杀。

(节选自《国语·吴语》)

[]伍子胥,名员,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因封于申,也称申胥。

2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越在AB犹心CD有疾E不发则无FG动作则有H死亡

2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是正好、恰好之意,与成语适可而止”“适得其反中的意思相同。

B.庆,是奖赏、赏赐之意,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中的意思不同。

C.比,指一起、一同,与《晏子使楚》中比肩继踵而在意思相同。

D.亟,指屡次,与2022新高考卷中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意思不同。

2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夫差与逢同想借伐齐之事陷害申胥,申胥虽一再拒绝参与谋划伐齐,但最终还是陷入了他们的圈套。

B.申胥经过缜密地分析,认为越王勾践是吴国的巨大威胁,不首先解除越国这个隐患,后果会非常严重。

C.在承认申胥做出过贡献的同时,吴王认为现在的申胥却很不安分,心生恶念,想领兵造反,会祸乱吴国。

D.面对吴王夫差的责问,申胥指出了夫差在治国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预言他终将会成为越国的阶下囚。

2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越王勾践罢吴之年,宫有五灶,食不重味。

2)昔吾先王世有辅弼之臣,以能去疴除弊,以不陷于大难。

30.申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所灭。从上文申胥的分析来看,吴国灭亡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3-24学年高三上学期·山东枣庄·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说赵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尚书,习秦事。今大王使守小官,习赵事。请为大王设秦、赵之战,而亲观其孰胜。赵孰与秦大?曰:不如。”“民孰与之众?曰:不如。”“金钱粟孰与之富?曰:弗如。司空马曰:然则大王之国,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曰:②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杖以接手。上若不信,繓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棖栶,缠之以布。愿公入明之。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噬乎,司空马!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注]武安君:李牧的封号。綠(zuǒ):古书上说的一种病,臂屈而不能伸。

3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请为大王赵兵以遇

3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的意思是失去,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含义相同。

B.文中是指一年,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含义不同。

C,意为妒忌,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含义相同。

D北面意为面向北,古时君主坐北朝南,臣子则面朝北方朝见天子或拜谢君主。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信侯吕不韦被罢免了职位后,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到了赵国,赵王让他做了代理相国。

B.司空马指出赵国在各个方面都不如秦国,赵国快要灭亡了。赵王恳请司空马出谋划策。

C.司空马离开赵国,途经平原,与平原令郭遗交流,预测武安君会因韩仓的谗言而失去性命。

D.韩仓指责李牧向大王为寿时袖中藏有匕首,李牧恳请韩仓帮他向大王解释,韩仓不敢。

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

2)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

35.面对司空马所献谋略,赵王分别如何如应?

23-24学年高三上学期·山东潍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修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加强弩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材料二:

臣闻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养之素则不乏,使之器则得宜。古者一官必有数人堪此任者,是以代匮承乏,不旷天工。今国家于人材,素未尝留意以蓄养之,而使之又不当其器,一言议及,辄逐去,及至缺乏,又不得已,轮资逐格而叙进之,所进或颇不所去。今朝廷济济,虽不可谓无人,然亦岂无抱异才而隐伏者乎?亦岂无罹玷用而永废者乎?况又有卓卓可录者,而皆使之槁项黄馘,以终其身,甚可惜也,吏安得不乏!

(节选自张居正《论时政疏》)

【注】皋、夔、稷、契:传说中舜时贤臣皋陶、夔、后稷和契的并称。彍(guō):拉满弓弩。

3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括号内。

后之在位者A盖未尝求其说B而试之C以实也D而坐曰E天下果无材F亦未之思G而已矣。

3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敲扑,文中指敲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敲扑意思不同。

B.治,文中是治理得好、安定太平之意,与成语励精图治中的意思相同。

C.见,表示被动,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冀君实或见恕也用法相同。

D.逮,是及,比得上之意,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意思不同。

3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才能的人与普通人在表现上的不同,在于他们遇到事情时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明白利害关系,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

B.王安石认为现在天下缺乏人才,像辩说之材、筹划战斗之徒、谏诤之臣这类人才再没有出现过,是因为君主没有真正去访求人才。

C.在张居正看来培养人才关键在平时,古时一个职位会有数人能胜任,当职位空缺时就有人可以暂时代替任职,不会耽误国家事务。

D.张居正分析,朝廷缺乏官吏的原因之一是不能任用那些能力出众、可堪任职的人,致使他们只能面容憔悴地终老,这样很可惜。

3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朝廷济济,虽不可谓无人,然亦岂无抱异才而隐伏者乎?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种树郭橐驼传》)

40.在对待人才方面,两则材料有何相同点?请简要说明。

23-24学年高三上学期·山东德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昔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之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于天下,而为燕尾生。苏秦相燕,燕人之于王,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主臣二人,剖心坼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昔者司马喜髌脚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摺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位,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自沈于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昔者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是以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齐用越人蒙而强威、宣。此二国,岂拘于俗,牵于世,系阿偏之辞哉?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义,后宋、鲁之听,则五伯不足称,三王易为也。

是以圣王觉寤,捐子之之心,而能不说于田常之贤;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故功业复就于天下。何则?欲善无厌也。夫晋文公亲其仇,强霸诸侯;齐桓公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

(节选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材料二

夫以四海之广,士庶之众,岂无一二可信之人哉?盖信之则无不可,疑之则无可信者,岂独臣之过乎?夫以一介愚夫,结为交友,以身相许,死且不渝,况君臣契合,实同鱼水。若君为尧舜,则臣为稷契,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此虽下之立忠未能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所致也。此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乎?以陛下之圣明,以当今之功业,能博求时俊,上下同心,则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汉,夫何足数焉?

(节选自魏征《论治道疏》)

【注】駃(jué)騠():良马名。《狱中上梁王书》是西汉文学家邹阳下狱后给梁孝王写的一封书信。梁王,即梁孝王刘武,文帝窦皇后的幼子,汉景帝的同母弟。

4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上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此虽下之A立忠B未能明CD亦由上怀E不信F待之过G薄之所致也。

4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指信任。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中的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恶,指说坏话。与《屈原列传》短屈原于顷襄王中的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捐,是舍弃的意思。这与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D.诚,指的确、确实意思,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的意思相同。

4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阳以樊於期为例来阐释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的原因:君臣之间能否推心置腹、深信不疑。

B.邹阳认为即使凭孔子、墨子的辩才,仍旧一个被放逐,一个被囚禁,是君主偏听不明所造成的。

C.圣明的君主因其心地仁慈,情意深厚,真诚对待人,就会善待仇敌,并且实施善政才会永不满足。

D.魏征认为君臣之间的默契要如鱼和水的关系一样,需要国君用信任的态度去选择人并且以礼待之。

4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

2)夫晋文公亲其仇,强霸诸侯;齐桓公用其仇,而一匡天下。

45.梁王读罢邹阳的上书,深受感动,就释放了邹阳,拜为上宾。你认为是哪一句话打动了梁王?为什么?

23-24学年高三上学期·山东威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隋炀帝好自矜夸,护短拒谏,诚亦实难犯忤。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为深罪。昔箕子佯狂自全[],孔子亦称其仁。及炀帝被杀,世基合同死否?杜如晦对曰: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世基岂得以炀帝无道,不纳谏诤,遂杜口无言?偷安重位,又不能辞职请退,则与箕子佯狂而去,事理不同。昔晋惠帝贾后将废愍怀太子,司空张华竟不能苦争,阿意苟免。及赵王伦举兵废后,遣使华,华曰:‘将废太子日,非是无言,当时不被纳用。’其使曰:‘公为三公,太子无罪被废,言既不从,何不引身而退?’华无辞以答,遂斩之,夷其三族。张华既抗直不能成节,逊言不足全身,王臣之节固已坠矣。虞世基位居宰辅,在得言之地竟无一言谏诤,诚亦合死。太宗曰:公言是也。人君必须忠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宁。公等各宜务尽忠谠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

(选自《贞观政要˙论求谏》,有删减)

材料二:

(张华死后)后伦、秀伏诛,齐王冏辅政,挚虞致笺于冏曰:于张华没后入中书省,得华先帝时答诏本草。先帝问华可以辅政持重付以后事者,华答:‘明德至亲,莫如齐王,宜留以为社稷之镇。’其忠良之谋,没而后彰,与苟且随时者不可同世而论也。议者有责华以愍怀太子之事不抗节廷争。当此之时,谏者必得违命之死。先圣之教,死而无益者,不以责人。故晏婴,齐之正卿,不死崔杼之难;季札,吴之宗臣,不争逆顺之理。理尽而无所施者,固圣教之所不责也。

(选自《晋书˙张华传》,有删减)

[注]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因纣王无道,劝谏不听,便佯装发狂来避免灾祸。

4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等各宜A务尽忠谠B匡救朕CD终不以直言E忤意F辄相G责怒。

4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收,逮捕。与《过秦论》中收天下之兵意思不同。

B.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文中指张华位居三公之一。

C.间,秘密地。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意思相同。

D.持重,谨慎稳重。与成语老成持重中的持重意思相同。

4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提出,隋炀帝自身护短,不听谏言,导致最终被杀身亡,作为大臣的虞世基似乎不该一同被处死。

B.杜如晦以箕子、张华为例向唐太宗证明,即便天子无道,只要有抗颜直谏的忠臣在,就不会失去天下。

C.先帝曾向张华咨询身后事宜,张华认为齐王贤德至亲,可掌管天下。张华死后,挚虞看到他应答的文稿。

D.晏婴、季札都是国家重臣,但他们都没有为了忠君而以死抗争,可见死谏并非衡量忠臣的唯一标准。

4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基岂得以炀帝无道,不纳谏诤,遂杜口无言?

2)其忠良之谋,没而后彰,与苟且随时者不可同世而论也。

50.在对张华的认识上,杜如晦与挚虞二人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23-24学年高三上学期·山东聊城·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人。嵘与兄岏、弟屿并好学,有思理。嵘,齐永明中为国子生,明《周易》,卫军王俭领祭酒,颇赏接之。举本州秀才。起家王国侍郎,迁抚军行参军,出为安国令。

永元末,除司徒行参军。天监初,制度虽革,而日不暇给,嵘乃言曰:永元肇乱,坐弄天爵,勋非即戎,官以贿就。挥一金而取九列,寄片札以招六校;骑都塞市,郎将填街。服既缨组,尚为臧获之事;职唯黄散,犹躬胥徒之役。名实淆紊,兹焉莫甚。臣愚谓军官是素族士人,自有清贯,而因斯受爵,一宜削除,以惩侥竞。若吏姓寒人听极其门品不当因军遂滥清级。若侨杂伧楚,应在绥附,正宜严断禄力,绝其妨正,直乞虚号而已。谨竭愚忠,不恤众口。敕付尚书行之。

时居士何胤筑室若邪山,山发洪水,漂拔树石,此室独存。元简命嵘作《瑞室颂》以表之,辞甚典丽。

梁书·钟嵘传》

材料二: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兴,二曰赋,三曰比。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则患在意深,意深则辞踬。若但用赋体,则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或杀气雄边;塞客衣单,霜闺泪尽。又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释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钟嵘《诗品》)

51.下列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的答题标号涂黑。

若吏ABCDE极其F门品GHIJKLM清级。

5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原本指才能秀异之士,及至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B.旌,此处指表扬,与《燕歌行》中旌旆逶迤碣石间含义相同。

C.《梁书》,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D.弘,此处指弘扬、光大,与《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含义相同。

5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嵘上书进言的原因是,天监初年礼制法规虽有改变,但仍然事务繁忙,每天没有空闲时间。

B.钟嵘上表,提出侨居的人任职,应加存问安抚,严格控制他们的俸禄,不能只是授予虚职。

C.钟嵘认为需要斟酌使用赋比兴三种手法,只用比、兴手法容易文辞艰涩,只用赋容易导致芜杂混乱。

D.钟嵘认为种种情况都可以激荡人们的心灵,唯有通过吟咏歌诵才能抒发自己的情怀和思想。

5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元肇乱,坐弄天爵,勋非即戎,官以贿就。

2)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释其情?

55.钟嵘有思理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3-24学年高三上学期·山东临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节选自《国语》)

材料二: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篑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节选自苏轼《屈到嗜芰论》)

[]①芰:菱角。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

5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父没A而不能B读父之书C母没而不能D执母之器E皆人子之情F自然也G岂待H父母之命耶

5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同,指嘱咐,与《赤壁赋》举酒属客,两者词义不同。

B.牛享,古代用牛作祭祀的供品,行祭前先饲养于牢。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叫太牢

C.羞,与《行路难》玉盘珍羞直万钱中的,两者词义相同。

D.趣,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两者词义和用法相同。

5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柳宗元看来,屈建没有使用菱角去祭祀父亲一事,是不符合孝道的要求的。

B.苏轼认为,曾子、孟僖子、管仲等人,临死时都是重视大义而不偏爱自己。

C.苏轼认为,比起违背父亲的遗命,让父亲留下浅陋名声是屈建更不忍心做的。

D.在柳宗元看来,曾元是孝顺的,曾子在病情危急时要求更换竹席,是愚钝的。

5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

2)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

60.苏轼认为甚矣,柳子之陋也。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3-24学年高三上学期·山东菏泽·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圣王之治人也,不贵其人博学也,欲其人之和同以听令也。《泰誓》曰:“纣有臣亿万人,亦有亿万之心,武王有臣三千而一心,故纣以亿万之心亡,武王以一心存。”故有国之君,苟不能同人心,一国威,齐士义,通上之治,以为下法,则虽有广地众民,犹不能以为安也。君失其道,则大臣比权重,以相举于国,小臣必循利以相就也。故举国之士,以为亡党,行公道以为私惠。进则相推于君,退则相誉于民,各便其身,而忘社稷上以蔽君,下以索民,此皆弱君乱国之道也,故国之危也。

(节选自《管子•法禁》)

材料二:

贤人君子者,通乎盛衰之时,明乎成败之端,察乎治乱之纪,审乎人情。知所去就,故虽穷不处亡国之势,虽贫不受污君之禄。是以太公七十而不自达,孙叔敖三去相而不自悔,何则?不强合非其人也。太公一合于周而侯七百岁,孙叔敖一合于楚而封十世,大夫种存亡越而霸勾践赐死于前李斯积功于秦而卒被五刑。尽忠忧君,危身安国,其功也。或以封侯而不绝,或以赐死而被刑,所慕所由异也。是以贤人闭其智,塞其能,待得其人然后合;故言无不听,行无见疑,君臣两与,终身无患。今非得其时,又无其人,直私意不能已,闵世之乱,忧主之危;以无赀之身,涉蔽塞之路;经乎谗人之前,造无量之主,犯不测之罪,伤其天性,岂不惑哉?故文信侯、李斯,天下所谓贤也,为国计揣微射隐,所谓无过策也;战胜攻取,所谓无强敌也。积功甚大,势利甚高。贤人不用,谗人用事,自知不用,其仁不能去;制敌积功,不失秋毫;避患去害,不见丘山。积其所欲,以至其所恶,岂不为势利惑哉?诗云:“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此之谓也。

(节选自《说苑•杂言》)

6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大夫种存A亡越而霸B勾践赐CD于前E李斯积功F于秦G而卒H被五刑。

6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道,针对文中的私惠而言,指国家的事务,与主持公道中的公道意思不同。

B.社稷,指土神和谷神,在以农为本的中国是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该词常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C.一,文中是一样、相同的意思,与《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中的意义相同。

D.用事,文中指当权、执政,与《屈原列传》中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用事意思相同。

6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前的圣王在考察人才时,并不看他们的学问,只希望他们能与君主一致且听从君令。

B.君主失道的时候,大臣就朋比为奸,在国中互相抬举,小臣也必然为利益而趋从他们。

C.贤人君子能够通达盛衰的形势,明白成败的原由,了解治乱的头绪,审察人们的常情。

D.文信侯能预见到国家极细微隐秘的事情,却看不见自身面临的如同山丘一般大的危险。

6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蔽君,下以索民,此皆弱君乱国之道也,故国之危也。

2)知所去就,故虽穷不处亡国之势,虽贫不受污君之禄。

65.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君臣上下一心的问题,但角度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3-24学年高三上学期·山东日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有卫灵公乎?”公曰:“吾闻其闺门之内无别,而子次之贤,何也?”孔子曰:“臣语其朝廷行事,不论其私家之际也。”公曰:“其事何如?”孔子对曰:“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智足以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灵公爱而任之。又有士林国者,见贤必进之,而退与分其禄,是以灵公无游放之士,灵公而尊之,又有士曰庆足者,卫国有大事,则必起而治之;国无事,则退而容贤,灵公悦而敬之。又有大夫史䲡,以道去卫,而灵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史䲡之入而后敢入。臣以此取之,虽次之贤,不亦可乎?

子路问于孔子曰:“贤君治国,所先者何?”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由闻晋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矣,其亡何也?”孔子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贤者知其不用而惩之,不肖者知其必己贱而仇之。怨仇并存于国,邻敌构兵于郊,中行氏虽欲无亡,岂可得乎?

(节选自《孔子家语》)

材料二:

子贡问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子贡曰:“然则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赐,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子贡曰:“进贤为贤。”子曰:“然。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也,闻子皮之进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

人臣之术,顺从而复命,无所敢专;义不苟全,位不苟尊,必有益于国,必有补于君,故其身尊而子孙保之。子路为蒲令,备水灾,与民修沟渎,为人烦苦,故予人一箪食、一壶浆。孔子闻之,使子贡之。子路忿然不悦,往见夫子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人修沟渎以备之,而民多匮于食,故与人一箪食、一壶浆。而夫子使赐止之,何也?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仁也,由也不受。”子曰:“尔以民饿,何不告于君,发仓廪以给食之,而以尔食私馈之。是汝不明君之惠,见汝之德义也。速已则可矣,否则尔之受罪不久矣。”子路心服而退也。

(节选自《说苑》)

66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智足以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灵公爱而任之。

6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抑,指或者,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词义相同。

B贤,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用法相同。

C春,名词用作状语,与《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字用法不相同。

D覆,文中指倒出,与《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词义不相同。

6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哀公认为卫灵公连家事都处理不好,不理解孔子为什么把他列为贤君;孔子说他是依据卫灵公处理政治事务的能力做出的判断。

B卫国大夫史鳝曾因理念不合而离开卫国,卫灵公知道后,就在城郊住下,并多日不近声乐,一定要等到史鳝回卫国以后才敢回宫。

C孔子面对子贡当今谁是贤臣的询问,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以从前的鲍叔和子皮是贤人为例来说明自己判断贤臣的标准。

D当百姓修筑沟渠烦苦时,子路用箪食壶浆慰劳他们。孔子认为他这种行为会招致祸患,尽管子路内心不认可,但还是停止了给食。

6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怨仇并存于国,邻敌构兵于郊,中行氏虽欲无亡,岂可得乎?

2)尔以民饿,何不告于君,发仓廪以给食之,而以尔食私馈之。

70孔子认为,若要称,君和臣应如何对待彼此?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3-24学年高三上学期·山东滨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僖公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节选自《公羊传》)

材料二: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以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而曰及楚人战于泓。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襄公能忍于部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裹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基。使葬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注】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盟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重伤: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二毛:指头发黑白相间,引申为老人。

7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子A杀一牛B犹不忍C而宋公D戕一国君E若犬豕FG此而忍为之H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7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同,列阵,与《过秦论》中陈利兵而谁何用法不相同。

B.鼓,击鼓进军,意为进攻,与《曹刿论战》中公将鼓之词义相同。

C.膰,一般指古代祭祀使用的熟肉,文中用作动词,指天子赏赐祭肉给宋国。

D.当,文中是抵挡的意思,和《蜀道难》中一夫当关词义相同。

7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僖公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一,宋国和楚国约定在泓水北面交战,宋国官员两次提醒宋襄公抓住有利时机攻打敌人,但是宋襄公都没有同意,结果宋军大败。

B.宋国和楚国地位悬殊,通过宋公楚人两个称呼就可见一斑。苏轼认为高高在上的宋国反而败给了地位低下的楚国,宋襄公的罪过是显而易见的。

C.《宋襄公论》用《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舍牛的行为,与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不重伤、不禽二毛的做法作比较,说明宋襄公与齐宣王本质相同。

D.苏轼认为,宋襄公和王莽是同一类人。虽然他们的得失大小不一样,本性却差不多,宋襄公其实就是没获得成功的王莽,而王莽就是实现了理想目标的宋襄公。

7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2)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

75.两则材料对宋襄公分别是如何评价的?

参考答案:

1BDF 2B    3D    4.(1)大臣有诽谤魏征包庇自己亲人的,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调查此案,结果不是这样。

(2)那些在名声方面急切的人,就如同在利益方面贪求的人一样,那其中的差距又相差多远呢! 5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的名利得失。勇于面谏,言行一致。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您所陈述进谏的事,前后有二百多项,不是您诚心诚意报效国家,怎么能够这样?

前后二百余事指的是前面陈述进谏的事的数量,应与前面内容分开,在B处断开;

非卿至诚奉国表意完整,与下文构成假设关系,其前D处断开;

怎么,表反问,一般用在句首,其前F处断开,

故应在BDF三处断开。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领,邀请;牵扯。句意:多次把魏征召到卧室里。/虞常果然牵扯出了张胜。

B.错误。责备、责怪;要求、责令。句意:也应当受到责备。/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

C.正确。句意:太宗大惊失色说。

D.正确。汇聚,聚集;草丛生的样子。句意:都汇聚于谏官身上让他正确地将一切说出来。/出于那一类,超出那一群。比喻超过聚在一起的同类人或物。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他恐怕日子长了名字会磨灭掉有误,原文表述为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于石,意思是庆历中的时候,钱君开始将谏官的名字书写在专门的文书上,我恐怕日子长了名字会磨灭掉。(于是)在嘉祐八年时,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这里的指作者司马光。选项中是人称代词,可指代前文钱君司马光任何一人,此处设题表述产生歧义,指代钱君是明显错误。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诋毁,诽谤;阿党,袒护,包庇;按讯,审问、调查、讯问;,代词,这样。

2汲汲,热衷,急切追求的样子;,距离;,多么。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种魏征说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由此可知,谏官要勇于面谏,言行一致;

材料二说到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由此可见,身为谏官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的名利得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宗刚继承皇位,励精图治,改革治国之道。多次把魏征召到卧室里,询问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性情又刚正不阿,从不退缩屈服。太宗与他谈论,总是欣然接受他的意见。魏征也为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胜,就殚精竭虑为他服务,知道的事全部说出来,毫不隐瞒。太宗曾经慰劳魏征说:“您所陈述进谏的事,前后有二百多项,不是您诚心诚意报效国家,怎么能够这样?”那年,太宗又升任他为尚书左丞。

大臣有诽谤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的,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调查此案,结果不是这样。温彦博向太宗奏道:“魏征作为一个臣子,应该使自己的行为显明,他不能远避嫌疑,以致招来这些诽谤。虽然没有私情,也应当受到责备。”太宗命温彦博去责备魏征,并说:“从今以后,行为不得不存痕迹。”几天后,魏征入朝上奏太宗说:“我听说君臣一心,道义上如同一个整体。置国家大事于不顾,只追求行为显露痕迹,如果君臣上下都共同遵循这条道路,那么国家的兴衰就难以预料了。”太宗大惊失色说:“我已经悔悟这件事了。”魏征又跪下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不同的地方吗?”魏征说:“良臣是稷、契、咎陶那样的人,忠臣是龙逢、比干那样的人。良臣使自身获得美名,君主得到光耀的称号,子孙世代相传,福禄无边。忠臣自身遭祸被杀,君主陷于愚昧、凶暴的境地,国破家亡,只得到一个忠臣的空名。从这说来,忠臣、良臣相差就远了。”太宗被魏征深深地打动,赐给魏征五百匹绢。

太宗在丹霄楼举行宴会,酒席间说:“每当魏征进谏而我不听从时,我说话他就不立即回应,为什么呢?”魏征说:“我认为事情不可行,所以进谏,如果不听从就随便答应,害怕就要去施行。”太宗说:“你只管答应一声,随后再另行陈述议论,难道不行吗?”魏征说:“从前舜告诫群臣,你们不要当面顺从,退下又有背后的话。如果当面服从答应,再另找机会陈说,这就是背后的话,这不是稷侍奉尧、舜的做法。”太宗大笑。

材料二:

在古代没有专门来规劝君王的官职,从官居高位的公卿大夫到市井百姓从事手工业和从商的人,都可以规劝君王。(等到)汉朝兴盛开始,才有了谏官的称号。将天下所有的政事,四海之内的百姓,国家社稷的得与失,优势和弊病,都汇聚于谏官身上让他正确地将一切说出来。(谏官)的责任相当重啊!要当好一个谏官,(应当)注意重要的方面,舍弃细微的地方;把情况紧急的事放在前面,把不要紧的事放在后面,只为国家作贡献而不要将自己放在国家前面。那些在名声方面急切的人,就如同在利益方面贪求的人一样,那其中的差距又相差多远呢!

天禧初年的时候,真宗下诏设立谏官六名,来监督皇帝的行为。庆历中的时候,钱君开始将谏官的名字书写在专门的文书上,我恐怕日子长了名字会磨灭掉。(于是)在嘉祐八年时,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这样)以后的人就可以逐个对着名字议论道:“这个人是忠臣,这个人是奸臣,这个人正直,这个人偏邪。”哎,真是令人警戒啊!

汇编不易

需要本篇文言文阅读与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10  yuan 获取

八份高三期末汇编全套40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三一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三一模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三一模古诗阅读汇编

全套汇编40元

九份高一期末汇编全套40
八份高二期末汇编全套40

八份高三期末汇编全套40

全套8份一模汇编40元

需要汇编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获取

彦师语文课堂
能讲解考场答题技巧,也补充忽视的好玩的好笑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