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 19

健康   2024-10-07 17:08   四川  

维摩诘经讲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19

2018年8月13日



刚才给大家念了传承,有些人可能不太懂得念传承的意义,那你可以理解为,这是用佛经来给你祝福——祝你平安,祝你发财,祝你健康,祝你长得越来越好看……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人越来越好看了,我觉得佛教徒也有必要好看一点。不然,我们身边的人都变好看了,只有佛教徒还没有变的话也不太好。

我在考虑,佛教徒应该怎样变好看一些。时代变了,大家也可以考虑一下,在对身体健康没有影响的前提下,如何越来越好看。修福德是一种方法,所以我每天用经文给大家加持。

今天继续讲维摩诘居士的教言。我们作为出家人,越来越觉得你们在家人很了不起。因为从这部经的内容来看,有些出家人在见解、行为等很多方面都不如在家人。

  • 在家人的弘法机缘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出家人只占佛教徒的极少数,而在家人是大多数。因此,在家人很有必要努力成为有修证、有思想、有内涵、有智慧、有悲心的佛教徒。因为你们身处在家群体,可以将自己的思想传给身边的有缘众生。而出家人已经离开了家庭,也没有子女,在弘扬佛法方面,面对的多数是不熟悉的人,没有多少机会教化熟人。

在家人即使实在找不到眷属,得不到他人的认可,也可以在家里弘扬佛法,给子女转法轮——在他们长大之前是可以的,一旦他们长大了,就不一定听你的法了。所以,在子女十五六岁之前,你可以自己起一个高高的法座给他们讲法。因此我觉得,在家人在弘法利生方面有很多优势。这不是开玩笑,我这么说的确是合乎道理的,有道理的话你们也应该承认,对吧?

比如一个母亲,即使再没有智慧,要求子女做什么的话,子女也会听的——从三四岁到十几岁之间,你都可以教育他。而出家人有没有这样的机会就不好说了。所以,在家人在弘扬佛法方面有很多机缘。

这次我们讲《维摩诘经》,也是想让很多在家人意识到:自己是有机会弘扬佛法的。虽然大家可能达不到维摩诘居士那样的境界,但也可以用相合自己身份和境界的方式去利益众生,这是很重要的。

前面已经讲了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神通第一目犍连尊者、头陀行第一迦叶尊者、解空第一须菩提尊者、说法第一富楼那尊者、论议第一嘎达亚那尊者和天眼第一阿那律尊者。后面还有三位:优波离尊者、罗睺罗尊者、阿难尊者。

在藏文译本中,这一品跟后面的菩萨品是一品;而汉文译本中,这两品是分开的。

佛陀的十大声闻弟子都是出家人,也是佛弟子中的佼佼者、最优秀的智者,其地位有点类似于现在生物学、物理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中的顶尖科学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智慧都无法与维摩诘长者相比。

在藏传佛教当中,有一些居士身份的金刚上师,在寺院做出家人的住持,历史上也有记载;有些教派的祖师也是在家身份。一些声闻行人觉得这非常不合理——一个在家人,怎么能做出家人的上座或上师呢?按照声闻乘的观点,这确实不合理。在南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律宗当中,就别解脱戒自宗而言,的确是出家人的身份最高。但在大乘显宗或密宗当中,就不一定如此了。

这次我们学了维摩诘居士的教言,思路要更加开阔一些。如果只学一个宗派,其他宗派都不学的话,对佛陀的圣教也不会有全面了解,对此大家应该深入思维。

最近来旅游的人比较多,课堂纪律有点受影响。老人和小孩是不能在此常住的,因为这毕竟是一个佛学院,暂时来旅游、转坛城是可以的。现在是放暑假期间,有些孩子就跟父母一起来了。在听法的时候,小孩子可能比较吵闹,但这对他来说还是很重要的。虽然他不一定听得懂,但这种经历会给他留下一种印象,这种印象和习气可以伴随他的一生。

  • 优波离尊者

·律藏结集者

“优波离”在藏文中是“涅哇阔,他是持戒第一,守戒非常精严。我们讲《三戒论》和《金刚经》时也提过,佛陀圆寂以后,佛法由三位尊者结集——阿难尊者结集经藏、迦叶尊者结集论藏、优波离尊者结集律藏。所以,优波离是三藏的结集者之一。

·持戒第一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中说,优波离尊者不仅这一世持戒精严,他在迦摄波如来出世时也曾精进持戒。当时他的上师是持戒第一,他自己虽终身行持梵行,但没有获得果位,于是临终时发愿:愿我在释迦牟尼佛出世时,做他持戒第一的弟子[1]

·出家修行

《法苑珠林》等很多大德的论著中都有优波离的故事。优波离在出家前是一位理发师,专门给释迦族的王子们理发。在当时的印度种姓制度中,他属于身份比较低的人。释迦族的一些王子准备出家时,优波离奉命去给他们剃除须发。后来,王子们把自己的上衣和金银珠宝装饰品送给了优波离。优波离心想:“释迦王子这么尊贵,都要在佛陀面前出家,那我这样低贱的人为什么要贪著这些而不出家呢?”于是,他把那些上妙衣服和金银装饰都挂在树上,也到佛陀那儿去了。

跟优波离相比,阿难等人并不属于根基特别利的人。因为优波离具有前世的殊胜因缘,他面见佛陀后,佛陀以“善来比丘”令他须发自落、获得戒体(旧仪轨[2]之一)。出家后,他很快就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后来,佛陀为了摧毁释迦族王子们的傲慢,在做一些仪轨和仪式时,让优波离尊者坐在上座。阿难等人不服,心想:“他以前是很低贱的人,给我们剃头发的,现在却要我们向他顶礼……”心里根本不愿意。

刚才说了,优波离请求出家后很快就得到了佛陀的允许,而且在僧团中获得了很高的地位,但阿难等人就要经过考察才能出家。我们这里有些出家人也是这样,以前在学会里只是一般的居士,到这里以后马上出家,又很快成为法师或管理者。下面有些人就有点不服——“他就是那个人嘛,我清楚他的情况,他现在怎么管我们这个地方呢?”

释迦族的王子们当时对优波离尊者也不服气,佛陀就对他们说:“法无有贵贱,谁的戒律和修证超胜,谁就是上座。”并让王子们好好向优波离尊者顶礼。他们刚开始很不情愿,觉得优波离从一个剃头发的人突然变成了上座比丘,而且颇受佛陀重视,实在难以接受。但是慢慢地,他们也可以在优波离面前顶礼了。

总之,优波离尊者确实很了不起,由于前世持戒精严的习气,这一世也成了持戒第一。

·善巧利他

《法苑珠林》中还讲到,祇园精舍北有一个比丘,病了6年都没有好,优波离尊者就想帮助他,但比丘说:“我的病不好治,因为我需要的东西与佛陀教言相违。”优波离问:“是什么?你说吧!”比丘说:“我以前特别喜欢喝酒,现在只要喝5升酒,病就好了。”优波离尊者说:“你等着,我去帮你问佛。”他马上跑到佛陀面前问:“有一个特殊的比丘,病得比较严重,需要以酒为药,不知他可不可以喝?”佛陀说:“我所说的法,都是为了祛除众生的病苦。”于是,优波离尊者拿了一些酒给比丘,让他作药想,比丘饮用后立即痊愈了。优波离尊者又给他说法,令他获得了圣果。

现在有些喜欢喝酒的人,把酒当作会供品在坛城上供一供,或者让上师加持一下,将酒作甘露想、作药想等等,也许有一些依据——开玩笑,我不能这么说,不然你们明天要开始喝了。

那位比丘获得圣果以后就再也不想喝酒了,因为他已经没有那些烦恼了。后来佛陀赞叹优波离尊者,并将戒律交付于他,让他以后好好弘扬[3]。律藏当中有许多优波离尊者的公案,我们以前也讲过一些。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佛陀告诉优波离尊者:“你去向维摩诘居士问疾。”

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

优波离尊者陈白佛陀:“世尊,我不能胜任向维摩诘居士探问病情。原因是什么呢?我想起以前,有两位比丘犯了根本堕罪,他们觉得特别羞耻,不敢问佛,就来问我。”

优波离尊者的意思是:前面七位尊者都不能胜任,我就更不能胜任了,因为我还不如他们呢。

《止观辅行传弘决》[4]中讲了这两位比丘犯戒的情形。当时,他们二人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搭建茅棚,在那里禅修。一天早上,一个比丘到外面去了,另一个比丘还在睡觉,他的衣着不是很整齐。一个捡木柴的女人来到山上,看见茅棚的门开着,就进去看了一下。她见比丘相貌庄严而生起贪欲,与之发生了不清净的关系。这时另一个比丘回来了,那个女人就赶紧跑了。比丘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开始追她,结果女人在慌忙间掉进悬崖摔死了。所以,这两个比丘,一者破了淫戒,一者破了杀戒。他们非常伤心,觉得在寂静山里的修行很不成功。

有时候,修行人遇到违缘而犯戒,也并非他们的初衷,只是欠缺考虑而为。你看这两个人,在短短的一个上午,修行都出现了违缘。对于自己破戒之事,他们在佛面前不好说,也不敢说。一是因为佛陀非常威严,他们不敢轻易讲这件事;二是因为佛陀是全知,了达万法真相。如果直接向佛陀请示,他们很有可能在大众中受到呵斥,以后就没有机会继续待在僧团中了。他们考虑了很多,虽然很想向佛陀好好忏悔,但是到了佛陀面前就不敢说了。最后,他们打听到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就找到了他,向他询问。

‘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

“唯!优波离尊者,我们两个犯了戒律,深深地感到羞耻,不敢去问佛,愿您解除我们的疑惑和懊悔,让我们免除犯戒的过失和罪业。”

这两位比丘觉得:自己烦恼深重,犯了根本戒,发自内心地感到羞愧——作为出家人,没有好好守持戒律,实在不应该。他们还想有忏悔和恢复的机会,但不敢问佛,于是来请教优波离尊者,想问问他们还能否继续修行、获得解脱。

我即为其如法解说。

我就依照戒律为他们抉择了破戒的过患。

优波离尊者是专门学戒律的,他肯定以自己的专业知识讲了别解脱戒的自宗观点:“你们现在没有任何希望了,因为戒律中说,破了根本戒,就像人的头被砍断了一样,再好的良医也无法恢复;又像一棵树断了树根,是永远无法长出枝叶、开花结果的。因此破根本戒又叫他胜罪,意为恶法完全获胜,修行人完全失败。所以你们一辈子都没有机会恢复了,一定会堕入地狱当中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优波离尊者讲了破根本戒的诸多过患。

有些注释中说,这两位比丘听了优波离尊者的话,当即面目失色,陷入了绝望和痛苦之中。的确,按照别解脱戒自宗的观点,连与不清净比丘共住一晚,也要在六万年中感受地狱的痛苦;如果自己破了根本戒,就要在好几亿年中感受热地狱、寒地狱、无间地狱的痛苦了,可见破戒的过失非常严重。《比丘珍爱经》中说:有些人的戒律是快乐之因,有些人的戒律是痛苦之因[5]

总之,讲戒律的人如果只懂别解脱戒而不懂其他戒,就会像优波离尊者一样,只能为人开示小乘自宗的观点。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这时,维摩诘居士来了,他对我说:“唯!优波离尊者,你不要再增加这二位比丘的罪了,应该当下直接灭除他们所造的他胜罪,不要扰乱他们的心。”

维摩诘居士每次都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他让优波离不要再增加这二位比丘的罪了,因为他们犯了根本戒,罪业非常深重,已经够痛苦了。优波离这样讲,只会让他们更加伤心,可能连忏悔的勇气都没有了。

在末法时代,要求所有人都守持非常清净的居士戒、出家戒有一定困难,因为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会生起不同的烦恼。如果有人违犯了戒律,你就直接跟他说:“你现在没有希望了,你已经完蛋了,你自杀就对了……”这是不行的,应该想办法让他忏悔,尤其要尽量安慰他,这很重要。

《大般涅槃经》中讲:“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智者有两种,一种从来不造恶业,一种虽然造了恶业但会忏悔,《地藏十轮经》中也有类似说法[6]。另外,愚者也有两种,一种是造罪者,一种是造罪以后不向人发露,自己也不忏悔,甚至一点后悔心都没有的人。

除了圣者以外,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在一生中不沾染任何罪业。所以,我们遇到有人造罪的情况,也应该具有善巧方便。像维摩诘居士,就不让优波离尊者吓唬那两个比丘,而是让他不要再增加他们的罪了。

“当直除灭,勿扰其心”,法王如意宝曾说:“莫舍己道,勿扰他心。”不要舍弃自己的品行,也不要扰乱别人的心。在这里,维摩诘居士告诉优波离尊者:你应该当下灭除他们的罪业。因为按照大乘观点,当一个人在梦中造罪而非常伤心时,我们不应让他继续迷蒙,而应将其唤醒,这是解除其痛苦的最好方法。另外,当一个人因犯戒而特别伤心的时候,也不要再给他讲犯戒的过失了,而要给他讲一些功德法。

《月灯三昧经》中也说:“若于大众中,见他毁禁者,勿叹持戒德,当叹施等行。”如果在大众当中发现有人破戒了,就不要赞叹持戒的功德,也不要说犯戒的过失,而应该讲布施的功德。本来持戒的功德在布施之上,但如果有人实在无法持戒,已经破了戒,我们就应该给他讲一些布施的功德。

比如一个出家人还俗了,那以后怎么办呢?虽然他没有机会住在僧团当中,但可以做一个有信心的善行居士,平时经常布施、修七支供、修加行等,我们可以在这方面鼓励他。当然,最好是一开始就没有染上罪业,一旦因业力现前而染上罪业,也要终身行持善法。

  • 循序渐进

如果完全按照别解脱戒的要求来做,有时候确实比较困难。所以我们面对一些初学佛者的时候,不要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一开始不要要求太高了,而要循序渐进,这样容易被人接受。现在很多人觉得佛教的门槛太高、戒律太难守、条条框框太多,自己很难与之相应,即使想学佛也会感到无能为力。

  • 无权修改

当然,佛教中是有戒律的,而且不能随意更改。现在在台湾,尤其在西方,有些道场和佛学院做得有点过头了,只要法师们开个会说:“现代的比丘尼要守现代的戒律。”就开始修改女众的独行戒、八敬法等戒条,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戒律只能由佛陀来制定和开遮,其他任何人都无权修改,时代再开放都是不行的。

以前我去美国的一所学校,一个女权主义者跟我讲了差不多一下午,她说:“你们一定要想办法,尽快恢复藏传佛教的比丘尼戒。”我说:“这事没有那么简单。”她说:“你们开个会,找几个人传一下戒就可以了。”她主要是从男女平等的角度来考虑的。我说:“戒律上的事,并不像公司改革一样,大家开个会,想制定什么就制定什么,这是根本不允许的。”

佛陀圆寂前跟阿难尊者说:“以后,戒律的开遮可以根据时代和环境的变化稍微放宽一些。”但由于魔王波旬的干扰,阿难没有听到这句话,这件事就成了佛教徒心中的一个遗憾——本来佛陀可能会告诉阿难将来戒律的开遮情况,会有一些开许的。

但不管怎么样,希望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佛教徒都不要修改戒律。因为戒律与前世后世的因果有关,只有佛陀能够制定和修改,其他人都没有这个能力。如果是寺院的纪律、制度,我们是可以改变的。比如经堂里面,原来这边是男众区,那边是女众区,中间画一条线,挂上黄色的布;后来女众太多了,中间线往这边移一点,这个是允许的,我们根据情况调整就可以。但在戒律方面不能这样,比如认为佛陀制定的十三种僧残罪不全面,应该再增加一条;或者认为四根本戒中的某些戒条不好守,只守其中一条就可以了。这些说法是非常可笑的,希望以后的律师们注意这一点。

好像很多人比较喜欢现代式的“改革”,他们觉得传统戒律的条条框框比较多,就不完全遵照执行。所以,有些人表面上看是个出家人,实际上也不守什么戒律——能守的守,不能守的就不管。这样肯定是不合理的。

上师如意宝在世时也说过:“对于戒律,只有遍知前后世、业因果的佛陀才能开遮。”所以,我们要以佛经、传承上师的仪轨为准,不能因为某个人比较出名,就把寺院里的出家人都集中起来开会,举手表决:因为时代需要,我们把戒律减少或增加一部分。这样的说法非常荒唐,既不科学,也不符合戒律本身的要求。做出这种行为,说明他确实不懂戒律,以为戒律只是给别人看的形式而已。

我之前遇到的那位教授,在全世界非常著名的藏学研究院任教,对藏学的贡献也非常大,但在戒律的开遮和因果取舍方面,还是不太了解。对于佛陀制定的戒律,我们不能轻易改变。比如受比丘戒、比丘尼戒,如果随意安排的话,受戒者是得不到戒的,辛辛苦苦地举行仪式就成了一种形象,没有实际意义。

好像现代式的比丘、比丘尼、女众佛学院的一些法师,一直想在戒律方面开一些绿灯,这听起来是比较舒服,很多现代人也喜欢。但这样做是否符合佛教教义呢?这一点,还需要懂戒律的人,尤其是律宗专门学律的法师们指出来。你们不要因为害怕得罪人就什么都不说,明明知道某些做法不如法,还不指出来,只是在背后悄悄地说:“这是不如法的,但你千万不要说是我说的,不然以后很麻烦的。”这样可能不是很好,该说的就要说嘛,最后他们怎么攻击也无所谓。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

两位比丘所犯的根本罪、佛制罪并无自性,从胜义层面观察:罪业不在比丘的自身当中,不在外面,也不在身体和外境之间,因此罪业确实不存在。

《心地观经》中有一个相似的教证:“一切诸罪性皆如,颠倒因缘妄心起,如是罪相本来空,三世之中无所得。”所有罪相都是颠倒妄想,本来就是空性的,因此罪相在未来、现在、过去都不可得,即过去的罪不可得,现在的罪不可得,未来的罪也不可得,就像《金刚经》中所说的一样。

《心地观经》中还讲:“非内非外非中间,性相如如俱不动,真如妙理绝名言,唯有圣智能通达。”罪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它在本性上是如如不动的,远离了语言和思维,只有圣者的智慧才能通达。从罪业的本性上来讲,确实是内外都不可得。《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引用教证说明了心在内、外、中间都不可得的道理。

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

就像佛陀所说:如果心有垢染,众生就有垢染;如果自心清净,众生的相续也就清净了。

在这里,维摩诘居士引用了声闻乘承认的一个教证,因为优波离尊者和两位比丘都是学小乘法的。我们在引用教证时,也要引用双方共同承认的。

维摩诘居士说:“佛陀讲过:如果心有垢染,众生就有垢染,有分别妄想;一旦自心清净,众生的相续也就清净了。”这方面的教言还有很多,比如“心净国土净”,“心净众生净”,“心净烦恼净”。

以上讲了第一个方面的道理:罪性不可得,即罪的自性在内外都找不到。

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心也不在里面、不在外面、不在中间。

第二个方面讲罪业的所依不可得。罪业是依靠谁而产生的呢?是依靠自己的心。然而,这颗心不在六识聚里,不在外境的山河大地上,也不在二者之间,因此心也了不可得。

如其心然,罪垢亦然,

就像心了不可得一样,罪垢的本体也了不可得。

这是第三个方面,讲罪的体性不存在:就像心在内、外、中间都得不到一样,罪垢也是如此。这个道理与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比较相似。

《定解宝灯论》中说:“一切所净之垢染,本体皆为清净性,此外无有不净故,自性光明平等性。”所净除的罪障,本体皆为清净,此外没有丝毫不清净之法,因为其自性是光明、平等、空性的。我刚来佛学院时就学了《定解宝灯论》,当时觉得这句话很好,每天早上都拼命背这些教证。这部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七岁时造的,其中有很多关于清净和空性的甚深窍诀。

诸法亦然,不出于如。

罪垢的本体是清净的,诸法也是一样,都不超出真如。

也就是说,一切万法的本体与如来一模一样。之前我们讲密法时引用了《圣宝箧经》的教证,讲了同样的道理:“一切诸法如善逝。”

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

优波离,如果完全通达了心的本性而自然解脱,还有垢染吗?

对于这个道理,密法当中讲得很清楚,有些大乘显宗经论中也讲得很清楚。很多大乘根基的人觉得,自己与这些教言特别相应,有道友说:“我听维摩诘居士的教言,就像喝汤圆一样!”——喝汤圆有那么舒服吗?

我言:‘不也!’

我说:“没有。”

优波离尊者说:“是是是,没有没有,以心性真正得到解脱的时候哪有垢染啊?我现在对您老人家越来越有信心了!我虽然是个出家人,但我觉得自己修得一点都不好,听您这样一讲,我真的好惭愧哦!”

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

维摩诘居士说:“一切众生心的本性也无有垢染,跟前面所说一样。”

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

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染,无妄想是清净。

陈那论师说过,妄想是三界之因。《法苑珠林》中也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当求真实相。”所有业障都由妄想而生,如果妄想比较微弱,心相续就会比较清净;想忏悔业障的人,要寻求并安住于真实性。这是比较高的忏悔方法,并不容易做到。虽然这样说的时候比较舒服,但若没有这种境界,就不能认为罪业都不存在而随便犯戒,否则过失更大。

总之,妄想是垢染,没有妄想是清净。

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

颠倒是垢染,无颠倒是清净。

前面讲过,常、乐、我、净是颠倒,无常、痛苦、无我、不净是无颠倒;或者从最究竟的层面而言,常、乐、我、净也好,无常、痛苦、无我、不净也好,都是颠倒的,最后远离四边八戏,光明与空性无二无别的境界才是清净无倒的。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以分别妄想执著我和我所是垢染,通达了人无我和法无我是清净。

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

优波离,一切万法生灭不住,就像幻化和闪电一样。

万法的产生就是坏灭。表面上看,某个法先产生,中间安住一段时间,最后坏灭,因此声闻乘认为有为法均有生、住、灭三个阶段。比如一个人出生后,活在人间几十年,最后死亡,这是比较粗大的观察。若以大乘中观理来观察,有为法生的刹那、灭的刹那及安住的过程都不成立,学过中观的人应该非常清楚。

  • 系统闻思

我建议大家从显宗入手,学一学因明和中观,尤其是年轻人,要多学一点。同时还要学一下戒律,在家居士要懂得居士戒的戒条,出家人要清楚出家戒的开遮持犯。

那天有道友讲《三戒论》中的菩萨戒,讲到了国王五定罪、大臣五定罪、普通人八定罪,大家都学得比较不错。戒律很重要,因此我们也要求学院这边的道友先学戒律;学完戒律之后,为了对法相不愚昧,了解佛教的名词等,要学习《俱舍论》;为了打开思路、提升智慧、锻炼推理能力和辩才,要学习因明;为了通达空性,要学习中观;为了知诸佛菩萨的不共境界,要学习《现观庄严论》;最后,为通达诸法本体为清净、烦恼即菩提的甚深道理,要学习《大幻化网》等。

从去年开始,堪布、堪姆们基本上都开始讲密法了。以前,密宗课只有少数人在讲;现在,只要得过一些灌顶,具足基本条件,就可以讲《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讲课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大家确实对密宗等净无二的见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后,法师们可能还要讲一些大圆满的不共法。

今年,藏族男众那边有四五位堪布在讲《法界宝藏论》,女众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以后,堪布、堪姆、法师们对于密宗的道理还要进一步学习。

总而言之,对于自己尚不了解的道理,大家不要轻易诽谤、破斥。前辈大德们的智慧和思想远远超过现在一些胡说八道的人,然而有些人经常在网上或私下诽谤上师和大乘显密佛法,他们并非以理辩论,也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只是胡言乱语而已,由此影响了很多人。

所以,系统闻思对每一个佛教徒来说都非常重要。有时候,我会觉得有点遗憾——参加学会的人那么多,但真正听课的人所占比例并不高,很多人没有好好听课。如果连直播课都没有听的话,其他课可能更不会听了。当然,在这样一个时代,有那么多人学习佛法,我也感到比较欣慰。但从总体上讲,我还是希望佛教徒不要太愚痴,要进一步学习。

其实,有些知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修行而获得的。闻思修行确实很重要。很多人心中的种种疑惑和行为不如法,都是因为没有好好闻思修行、不懂佛教教义。因此,佛教徒的综合水平还有待提高。

当然,我认识的一些佛教徒确实学得比较踏实,已经发生了改变。他们提出的与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相关的问题,有些出家人都不敢回答,真的成了维摩诘居士一样。

当然,学佛并不是为了给人挑毛病、胜伏别人。有些人学因明只是为了在辩论中获胜,这样不是很好。其实输赢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懂得佛教教义。

刚才讲到,诸法生灭不住,如同幻化。幻化之法,生灭迅速,幻人、幻相都是如此。

藏文等译本中还有一个比喻:诸法如同浮云[7]。诸法就像天上的云一样,忽而出现,忽而消失,不知所终。

生灭不住又如闪电。闪电的出现与消失都非常迅速,万法的生灭也是如此。

  • 世事如梦

人间的荣华富贵、财富、青春、相貌、地位、权势,乃至人与人之间的情义等,无一不是无常、现而无自性的本质。这个道理,我相信很多人比较明白。大家口头上也经常说“如梦如幻”,但不知内心有没有认真思考过,一切人与事,终究是如梦如幻的自性。比如我自己的朋友、与父母同辈的亲戚,很多都离开了人间;现在人特别执著的名闻利养,也跟梦境没有任何差别,也许明天就会消失。就像无垢光尊者所说:“昨天经历的事情就像昨天的梦,今天经历的事就像今晚的梦,明天将要发生的事情就像明晚的梦一样。”

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

诸法不会停留,乃至一刹那也不可能安住;诸法皆为妄见,即所见皆为现而无实,如梦、如阳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影像,均以妄想而生。

现实中的所有显现,包括罪业,无有一法真实。因此,以幻化八喻、幻化十二喻来理解罪业与妄想的本性是很重要的。

  • 勇施比丘

有一部佛经叫做《佛说净业障经》,是公元三四百年前译出的一部经典,汉文大藏经中有,藏文大藏经中没有找到。这部经的篇幅不是很长,讲了很多罪业无自性、罪业如梦如幻的道理。

这部经中讲了勇施比丘的公案。有一天,勇施比丘到城里化缘,一个女性看到他产生了贪念,并相思成疾。母亲知道她的心思后,就找到勇施比丘,对他说:“我女儿病得很严重,因为她很想在您面前听法,您能否给她传法?她听您讲法以后,病就会痊愈。”——有些老母亲还是很聪明的。勇施比丘信以为真,就去给她女儿传法。他们来往多了以后,勇施比丘逐渐失去正念而破了戒。

女人的丈夫发现此事后非常不满,准备杀掉勇施比丘。勇施比丘就让女人给她丈夫下毒,她的丈夫就这样被毒死了。勇施比丘知道这个消息后,心里非常后悔。他想:“自己本是很清净的比丘,现在犯了淫戒,又犯了杀戒,怎么能算是比丘呢?我死后一定会下地狱的。”他感到非常恐惧,就像疯子一样到处走、到处说:“我是地狱人,我是大罪人……”

这时,他遇到了鼻揉多罗菩萨,菩萨把他带到树林中,并腾空而起一多罗树高,对勇施比丘说:“你对我生深信否?”勇施比丘说:“是的,我相信您如同相信佛陀。”于是菩萨入于诸佛境界大乘妙门如来宝印三昧,身上出无量佛身,诸佛同声说法,其中有一个很著名的偈颂是:“诸法同镜像,亦如水中月,凡夫愚惑心,分别痴恚爱。法无作无处,如虚空清净,亦无有觉知,虚诳不牢固。”诸法如同镜中影像、水中之月,凡夫人却以愚惑之心妄加分别,产生贪嗔痴诸烦恼。实际上,诸法无有能作、所作,本体清净如同虚空。

勇施比丘的根基比较好,听闻此法后就获得了大乘无生法忍。经中还说:当时的鼻揉多罗菩萨就是后来的弥勒菩萨,当时的勇施比丘就是后来的宝月如来,已在西方某刹土中成佛。

所以,触犯了戒律(包括出家戒)的人,如果遇到大乘空性法门,依靠善知识直指本性,揭示贪嗔痴无自性之理,也有获得成就的机会。像宝月如来,在弥勒菩萨还未得佛果时,已经在西方世界成佛了。

所以,如果出家人、居士在行为上不清净,一方面要念诵金刚萨埵心咒忏悔,另一方面要好好修持大乘空性法门和菩提心法门。如此一来,今后的修行旅途中就不会有很大障碍。尤其是修持空性法门,对消除罪业非常有效。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

如果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就叫做奉持戒律。

懂得了罪业如幻、如电、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等道理,就是真正的奉行戒律。

此处内容在很多译本中是相同的。在唐译中,“如梦如焰”的后面还有“如健达婆城” [8],其他内容基本相同。

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真正了知此理者,就是善解戒律者。

总之,懂得诸法空性、如梦如幻的道理,就是最好的行持戒律,也是真正懂得了戒律的意义。

其知此者,是名善解”,在藏文和唐译中是:能知道这样的道理,就叫做“善调伏”。因为通达了罪的本性为如梦如幻,就是最好的调伏者。日语译本中好像是“善教者”,稍有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

总之,违犯了戒律的人不要特别恐惧,只要不断修行,就有解脱的机会。

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

这时两位比丘说:“维摩诘居士,您真的很有智慧!优波离尊者无法与您相比,虽然佛陀说他是持戒第一,但实际上他自己不能如此自称。”

二位比丘听了维摩诘居士的开示,感到自己有希望了。

“而不能说”在藏文、日文、梵文的版本中不是很明显。藏文译本中说:“您这位在家居士真的很有智慧!虽然佛陀说优波离尊者是持戒第一,但他无法与您相比,不能称自己是持戒第一。”这两位比丘确实认识了心的本性,因此知道优波离尊者在戒律方面与维摩诘居士相差甚远。对于这种观点,心态比较狭隘的人不一定能接受。当然,优波离尊者的戒行也是很好的。

唐译中还说:“我即告言,汝勿于彼起居士想。”优波离尊者告诉两位比丘:“你们不要把维摩诘居士当成普通在家居士。”梵文本中也有这一句。

我即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

我回答说:“除了如来以外,任何声闻、菩萨都不能制伏他的乐说辩才,他的智慧光明就是这么厉害。”

所谓“乐说辩才”,是指非常有智慧的人辩才无有限量,可以滔滔不绝地一直讲说。优波离尊者说:除了佛陀,谁都说不过维摩诘居士,因为他的辩才、智慧的确很厉害。

明达”指光明,藏文等译本中就将其译为“光明”。

刚才维摩诘居士在别人面前狠狠地说了优波离尊者,但尊者是有智慧的人,并没有生气,还赞叹了维摩诘居士。可见,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当面说他的过失是很好的。我们也不要在背后说人过失,如果背后说很多过失,当面又说得特别好听,“当面一盆火,背后一把刀”,就不太好了。有什么就当面说,哪怕对方不高兴,过一会儿就好了。

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时,两位比丘的怀疑和后悔都遣除了,而且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唐译[9]和藏文译本中说,两位比丘断除了忧恼和后悔之心,而且发了三藐三菩提心,并向维摩诘居士作礼。本来出家人不顶礼在家人,但因为维摩诘居士确实很厉害,他们还是向其恭敬顶礼。

《维摩诘经》有梵文、藏文等很多版本,还有很多讲义,我很想很好对照、学习,但因为时间有限,确实无法一一翻阅,所以讲得也不好。你们有时间的话,好好对照一下不同版本,其中蕴含着很多道理。

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

两位比丘在维摩诘居士面前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获得您这样的辩才。”

这两位比丘非常开心,他们发了菩提心,并如是发愿。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所以,我不能向维摩诘居士探问疾病。

优波离尊者一想起这件事,心里就有点不是滋味,所以他也不敢向维摩诘居士问疾。作为持戒第一的比丘,被一个居士说成了这个样子,也挺可怜的。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10 维摩诘所说经 

11 维摩诘所说经 ‍‍

12 维摩诘所说经 

13 维摩诘所说经 

14 维摩诘所说经 ‍‍

15 维摩诘所说经 

16 维摩诘所说经 

17



阳光之卫
སློབ་གསོ། གསར་འགྱུར། དཔེ་ཀློག གླུ་གཞས་སོགས་འཕྲིན་སྟེགས་འདི་ལས་གཟིགས་ཐུ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