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说』是由南京大学计算传播学实验中心的成员们于2022年4月发起的论文精读与推介活动,我们将定期推送新闻传播学TOP期刊最新内容、新闻传播学前沿及相关量化研究方法论文。我们致力于深耕传播学领域,紧跟专业研究热点,延伸学术视角,拓展群体智慧。
柏拉图说 论文推介第 163 篇
赵劲松,何佩霖,蔡杨.晚清铁路建设与辛亥革命[J].中国经济史研究,2023,(06):104-125.
摘要
晚清十年是近代中国铁路里程增加最快的时期,路权背后的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争夺一度使铁路成为承载社会矛盾的重要载体,保路运动也被视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本文利用 1902—1911年县级铁路和社会冲突的数据集,对铁路建设在晚清革命中的作用进行定量分析。 文章发现,相比于没有铁路的县,铁路经过使得该县的革命团体人数上升了22.1%,并显著提高了地区响应辛亥革命的概率。铁路对革命活动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实现:(1)铁路增加了信息强度,扩大了革命思潮的传播范围;(2)铁路开通促成了沿线地区产业聚集,降低了集体行动的组织成本,为知识精英组织和领导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背景
甲午战争前中国铁路建设缓慢,之后清政府重视铁路修建,铁路里程和客运量大幅增加,但仍相对有限。铁路的修建对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如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贸易和工业发展、便利报刊发行和新思想传播等。同时,铁路建设也带来了资金投入和管理等问题,引发了保路运动等社会冲突。晚清时期反对清政府的民变活动频繁,职业革命团体出现并壮大,参与者涉及多个社会群体。铁路工人也积极参与反清罢工运动,1911 年铁路工人停工进城,表达对清政府的不满。
数据(数据来源见原文)
1.因变量:革命参与,各县参与革命团体人数的自然对数,或者是人数密度,或者是武昌起义到民国成立期间各地响应革命的情况
2.核心解释变量:本文构建了各县是否有铁路经过、铁路站点数和铁路里程数作为衡量指标。
3.工具变量:最小成本路径,由于加入革命团体并参与革命活动并非仅仅受到铁路建设的影响,地方文化、治理传统均有可能影响革命团体人数,由此会产生遗漏变量问题,并导致内生性。我们通过构建铁路的工具变量对此进行处理。对于铁路线路的选取通常取直线并避开大河山川(说明这是外生的),修筑规划者必须考虑如何在成本最小化的情况下连接单一铁路网内的所有站点。我们选择1911年以前修建的21个铁路站点枢纽县作为靶点,计算出连接靶点县之间的最小成本路径。
4.控制变量:是否为新军驻扎地(这是革命的军事主力);是否为通商口岸、与通商口岸的距离;与北京的距离(被中央集权的水平);是否为蚕、丝、茶产地(贸易潜力);府级人口;坡度;经纬度;河流经过等
铁路对革命团体参与的影响
基准回归结果:铁路建设显著增加了县域内革命团体人数,铁路经过的县革命团体人数上升 22.1%。铁路站点和里程数的增加也对革命团体人数有正向影响,且铁路站点数量影响更为重要。
工具变量结果:利用最小成本路径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两阶段回归,结果验证了铁路修建对革命团体人数的显著正向影响,不存在弱工具变量问题(KPF>10)。
稳健性检验(下表的R平方与样本量写反了):以革命活动参与密度为衡量指标,铁路建设显著增加了各县革命团体参与密度,工具变量回归结果稳健。
匹配邻县后(仅以与设有铁路的县接壤的县作为对照组),铁路修建对当地革命团体人数仍有显著正向影响。
面板回归结果表明铁路对革命团体人数的影响依然稳健。
机制分析
本文发现,以下的变量能作为铁路与革命之间的中介变量:
1.革命观念传播
使用各县到最近革命报刊发行地的距离作为其受到革命思想传播影响程度的代理变量,本文发现铁路开通便利了革命报刊的传递与发行,缩短了革命思想传播的空间距离,增加了地区内精英阶层的革命团体人数。
2.信息强度
铁路网络延展便利了革命书函和信件寄递,提高了革命思想传播强度,进而增加了革命团体人数。
3.留学生
铁路建设是否通过壮大留日学生群体,进而增加了革命团体的参与度
4.产业集聚
铁路建设通过增加县内新式企业,促进产业工业人的形成,塑造了参与革命进程的新群体。
铁路与民变
为了刻画革命人士是否发挥了领导、联合和动员社会各群体的作用,强化铁路对地区反清斗争的影响,我们加入了革命团体人数和铁路的交互项。本文发现铁路不仅能够影响精英的革命团体人数,也能作为联系不同社会群体的桥梁,促成不同群体参与革命。
我们从数据中识别了反租税和罢工等类型的民变,以分析铁路建设的异质性影响。革命团体人数与铁路的交互项显著不为0,意味着革命团体增强了铁路建设对于反租税和罢工等类型 民变的影响效应。
结论
铁路建设显著增加了各县革命团体人数,通过多种途径为辛亥革命奠定基础,最终提高了地区响应辛亥革命的可能性。文章为铁路建设对 20 世纪初中国革命活动参与提供定量证据,从交通变革视角分析了冲突发生原因,清政府未预料到铁路建设的潜在冲击且无力应对。未来还需深入研究清末铁路修筑在其他方面的影响。
作者信息
赵劲松,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经济史》编写专家,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研究方向包括经济史、资源错配与金融发展等交叉学科领域。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自科青年科学基金,并参与多项自科和社科重大、教育部和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论文发表在《经济学(季刊)》《中国经济史研究》,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Energy Economic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Economic Modelling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
何佩霖,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蔡杨(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分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