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市人民医院科普专栏 | 缺铁性贫血

民生   2024-12-24 16:35   河南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儿童常见病之一,也是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四大疾病之一,以6个月到3岁婴幼儿多见。那么,我们就一同来了解一下关于儿童缺铁性贫血小知识。

不能忽视的危害

       缺铁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运动和免疫等各种功能。婴幼儿严重缺铁影响认知、学习能力和行为发育,甚至不能被补铁所逆转。因此,铁缺乏的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对预防缺铁导致的儿童健康损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表现

 

       皮肤黏膜逐渐苍白,口唇、眼睑、甲床最为明显。易疲乏,不爱活动,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异食癖(吃土、纸屑等)。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能多数低于同龄儿。明显贫血时心率增快,严重者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因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常合并感染。

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1、先天储存不足:妊娠期孕母的铁逆浓度梯度跨胎盘主动转运至胎儿。尤其在妊娠晚期母胎铁转运量大。因此,早产、双胎或多胎、胎儿失血和孕母严重缺铁均可导致胎儿先天储铁减少。

     2、铁摄入量不足:母乳尽管铁吸收率高,但含铁量低;长期单纯母乳喂养而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或未使用铁强化配方乳是儿童缺铁的重要原因。

    3、肠道吸收障碍:不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胃肠道疾病均可影响铁的吸收。

     4、生长发育旺盛,铁的需求量增加:  婴儿和青春期儿童生长发育快,对铁的需求量大,未及时添加富含铁食物,易于发生铁缺乏。因此,624个月的婴幼儿和青春期儿童是儿童铁缺乏的高危人群。


     5、铁丢失增加:体内任何部位的长期慢性失血均可导致缺铁,临床最常见各种原因所致消化道出血和青春期女孩月经增多。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1、健康教育:指导合理喂养和饮食搭配。

     2、孕期预防:加强营养,摄入富铁食物。从妊娠第3个月开始,按元素铁60mg/d口服铁剂,必要时可延续至产后;同时补充小剂量叶酸400ug/d)及其他维生素和矿物质。

     3、婴儿期预防:提倡母乳喂养。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纯母乳喂养者应从2-4周龄开始补铁,剂量1-2mg/kg/d)元素铁,直至1周岁。足月儿应尽量母乳喂养4-6个月,应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泥、瘦肉松、鱼泥、蛋黄、动物血、豆腐等,液可喂铁强化奶粉,对牛奶过敏的小儿可有肠道小量失血,可将牛奶煮沸20分钟后再食用或改喂氨基酸配方奶粉,此后应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必要时可按每日剂量1mg/kg元素铁补铁。不能母乳喂养的婴儿人工喂养者应采用铁强化配方乳,一般无需额外补铁。牛乳含铁量和吸收率低,1岁内不宜采用单纯牛乳喂养。

     4、幼儿期预防:注意食物的均衡和营养,纠正厌食和偏食等不良习惯;鼓励进食蔬菜和水果,促进肠道铁吸收;不建议单纯牛乳喂养。动物血如鸡血、鸭血含铁丰富,植物性食物中黑木耳、海带、紫菜、桂圆、银耳、芝麻酱、大豆、香菇含铁丰富,幼儿可多食用。

     5、青春期儿童预防:应注重青春期心理健康和咨询,加强营养,合理搭配饮食;鼓励进食蔬菜和水果等,一般无需额外补充铁剂。对拟诊缺铁性贫血的,可口服补充铁剂。茶、钙剂、抗酸药、咖啡、牛奶、植物纤维可抑制铁吸收。不宜与补铁药物或含铁食品同吃。

     6、筛查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建议在生后3-6个月进行血红蛋白检测,其他儿童可在9-12个月时检查血红蛋白。具有缺铁高危因素的幼儿,建议每年检查血红蛋白1次。青春期儿童,尤其是女孩应常规定期进行血红蛋白检测。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治疗方法应首先去除病因,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可多进食动物肝脏、海带、虾米、芝麻、大豆等食品。一般无需输血,多采用口服铁剂治疗,应采用亚铁制剂,利于铁的吸收。餐间服用,同时口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应在血红蛋白正常后再继续补铁2个月,恢复机体储存铁水平。

用药疗程及注意事项

      1、口服铁剂可致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黑便、腹泻、便秘、厌食、胃部不适及疼痛等。为减少胃肠道反应,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至足量。在两餐之间服用,即可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又有利于吸收。液体铁剂可使牙齿染黑,可用吸管或滴管服之。服用铁剂后,大便变黑或呈柏油样,停药后恢复,应向家长说明原因,消除紧张心理。

      2、铁剂可与维生素C、果汁等同服,以利于吸收;忌与抑制铁吸收的食物同服。

      3、注射铁剂应深部肌肉注射,每次更换注射部位,减少局部刺激,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4、观察疗效:服用铁剂后12~24小时临床症状好转,烦躁等精神症状减轻,食欲增加,36~48小时后骨髓出现红系增生现象。网织红细胞2~3天后升高,5~7天达高峰,2~3周后降至正常,血红蛋白1~2周后逐渐上升,一般3~4周达正常。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公益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供稿:儿二科  张延

【2024第693期】总第2673期

  自媒体服务平台 长按二维码识别

长垣市人民医院
长垣市人民医院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