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AI应用和终端正在加速创新,3C产品补贴政策加码,继续看好消费电子产业链AI创新投资机遇;苹果iOS 18.2如期升级AI功能,且正积极推动AI功能在国内落地,果链短期估值已调整至性价比区间,把握优质公司中长期投资机会;安卓链方面,江苏等多地推出3C补贴,关注补贴政策及AI创新带来的潜在销量提升机会;继续把握AI穿戴主线,Meta AI眼镜11月激活数继续创新高,豆包高性价比多模态模型的推出望拓宽AI眼镜应用边界,AI眼镜、耳机未来数个季度将迎来密集发布;AI玩具关注度亦在提升,字节AI玩偶“显眼包”引发热烈关注;把握汽车智能化主线,ADAS 有望向低价车型加速渗透,关注华为/小米/特斯拉汽车链;特斯拉为首的企业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Optimus展示机器人空手接网球、不平路面行走视频。
终端景气与创新跟踪:关注AI端侧加速创新及3C产品补贴政策,有望带动终端需求持续复苏。
1)手机:关注AI创新及消费补贴政策。产业链总体维持预测24年出货低个位数增长;近期AI手机创新加速落地,苹果推出iOS 18.2如期升级AI功能,如ChatGPT集成、lmage Playground文生图、Visual Intelligence和Genmoji表情生成等,且正在积极推动AI功能在国内落地,Q4安卓旗舰新机以AI、光学为创新亮点,大部分机型销量同比去年有所增长;另外Open AI 12天大会正式上线Sora及推出完整版o1、o3模型,并推出高级视频对话和屏幕共享等功能;政策端,江苏等多地陆续发布3C产品补贴,过去几年部分省市也曾推出针对消费电子补贴,但大部分局限于个别省市,且3C产品专用总额不高,因此对需求的提振效应有限,IDC数据显示23年国内手机出货下滑到2.7亿台,24年需求虽有回暖,但距16年4.6亿出货高点仍有较大的差距,后续假设消费电子的补贴政策进一步普及,有望驱动明年国内销量继续复苏。
2)PC/平板:笔电代工台厂11月出货同比略下滑,预计Q4出货环比或有下滑。11月中国台湾五大笔电代工大厂合计出货1033万台同比-3.3%环比+2.5%,并预计四季度笔电出货环比下降个位数,产业链认为24全年PC出货保持平稳,AI PC虽然陆续发布,但AI功能实际上手效果为市场关注焦点,预计AI PC带来的影响将在25-27年更为显著,中长期看好Windows更新周期和AI PC驱动换机周期;平板出货量持续改善,IDC预计24年平板出货增长7%。
3)可穿戴:豆包高性价比多模态模型的推出望拓宽AI眼镜应用边界,Meta AI眼镜11月激活数继续创新高。IDC预计24年全球可穿戴出货同比+6%;大模型方面,豆包大模型家族全面升级,我们认为豆包高性价比多模态模型的推出有助于AIGC在各类垂直应用领域的落地,例如AI眼镜新增了摄像头,对于视觉理解交互的能力更为依赖,视觉大模型的落地利于拓宽AI眼镜应用边界;新品方面,a)眼镜:Meta Rayban眼镜10-11月激活数连续创新高,主要受益9月底AI功能升级叠加黑五等促销节驱动,预计今年底左右销量望突破200万,亿道推出AI眼镜全链路解决方案SW3010,计划明年Q1量产AI眼镜,闪级发布AI眼镜售价999元起。且据我们跟踪,明年Meta望发布运动款AI眼镜,另外三星/小米等数10家厂商亦望未来几个季度陆续发布AI眼镜,产业链预计三星/小米首批销量在小几十万台规模,苹果亦有相关布局;2)耳机:大模型陆续接入TWS,近期发布的Ola Friend接入豆包,苹果、漫步者、安克等品牌后续也望推出AI耳机新品。
4)XR:需求仍显疲软,谷歌首次推出安卓生态XR专用系统。VR需求仍疲软,传统B端AR需求走弱;新品方面,谷歌与三星和高通合作,推出了涵盖头显、AR/AI眼镜等设备的XR专用系统Android XR,将首先在头显设备上推出,首款设备由三星制造,代号为Project Moohan,预计明年上市,索尼/Xreal等公司亦承诺为该操作系统提供支持;影目发布两款AR+AI眼镜INMO GO 2和AIR3,其中AIR3联合依视路将保护片+波导片+近视片三者融为一体,大幅减少体积。
5)智能家居:AI玩具关注度提升,字节AI玩偶“显眼包”引领浪潮。年初以来智能家居各品类需求延续分化,其中TV、摄像头需求回暖,但游戏机、音箱需求较弱;创新新品方面,继续关注AI赋能智能家居创新,近期AI玩具关注度提升,行业仍在发展早期,头部玩具 IP 企业、大模型公司在进行相关探索,字节AI玩偶“显眼包”引领AI玩具浪潮,原动力大会展示AI 硬件布局和合作伙伴进展,另外继续关注苹果智能家居生态布局,苹果或进军IP摄像机、家用机器人市场。
6)汽车:11月乘用车销量同环比增长,华为/小米汽车生态持续完善,关注智驾应用下沉趋势。11月国内乘用车销量同比+15%环比+9%,主要系汽车市场热度延续、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拉动;新能源车维持近47%的同比较快增长。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梯队分化明显,理想/鸿蒙智行11月销量4.9/4.2万辆,环比-5%/+0.7%。11月华为尊界S800首度公开亮相,“四界”完成布局;华为智驾方案在自主品牌、合资车企等多品牌车型进一步普及。小米推出端到端超级智驾HAD,智驾进展提速;12月亮相新款SUV小米YU7。此外近期比亚迪等品牌智能驾驶向中低阶车型下沉趋势明显。
7)机器人:特斯拉展示Optimus接网球、不平路面行走视频,持续关注特斯拉为首的全球科技企业加速布局。伴随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快速迭代,全球科技企业近年来纷纷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中长期市场空间可达百亿美元;近期动态:特斯拉11月底Optimus更新视频展示机器人空手接网球能力,全身协调接网球,灵巧手方案发生变化,平衡能力提升,下半身也有相应姿势调整,12月Opimus 新视频展示机器人实现在高度不平的地面上行走。
产业链跟踪:继续关注AI驱动零组件创新趋势,关注优质公司AI布局。
1)品牌商:苹果iOS 18.2 AI功能如期更新且或与博通合作开发AI芯片,华为、小米展示新车型。苹果:iOS 18.2 AI功能更新如期上线,且The information 报道或与博通合作开发专用AI芯片;华为:正式发布Mate 70和X6折叠机,尊界S800首度公开亮相;小米:小米15/红米K80市场反响良好,小米YU7预计于25年6-7月发布,关注出海业务进展;传音:加速AI端侧应用布局,预计Q4毛利率有望环比持续提升。
2)整机组装:AI新品端侧层出不穷,看好AI化望推动新一轮换机升级周期。苹果Apple Intelligence有望推动新一轮换机需求,AI赋能泛消费电子设备带来产业链新机遇。从台股6家头部代工厂月度数据看,M11合计营收11555亿新台币同比+7%环比-12%,下游需求延续回升趋势;鸿海/广达/纬创/英业达等厂商对25年AI端需求保持乐观;国内龙头持续受益新品驱动和自身alpha,立讯精密全面受益于苹果与非苹果AI端侧创新,且在AI算力和汽车电子的前瞻布局迎来收获期,全年业绩展望20-25%,我们认为实际达到区间中上限概率较大,Q4提速可期;比亚迪电子Q4整体展望乐观,有望实现环比增长,汽车电子智驾域控、热管理等新品有望迎来放量增资,A客户望扩新品类及提份额,算力液冷、电源等新品进展顺利,增量可期。
3)主芯片:旗舰新品发布有望带动安卓Q4业绩,海外大厂加速布局AI端侧应用。手机:高通预计Q4营收中值同比+10%,主要受旗舰新品搭载的新品应用、中国客户收入提升驱动。联发科预计Q4天玑9400销售将带动手机业务环比增长,上调24全年天玑旗舰手机芯片营收预期至同比+70%。PC:AMD预计Q4数据中心和客户部门增长将带动Q4总营收同环比提升;英特尔预计Q4 CCG部门将出现季节性增长。IoT:关注国内SoC公司行业复苏趋势及AI端侧细分赛道进展,如恒玄科技芯片产品已在魅族等智能眼镜产品中应用发布,部分客户项目在导入阶段;中科蓝讯讯龙三代BT895x平台产品搭载于FIIL GS Links耳机中,支持豆包大模型AI功能;乐鑫科技乐鑫ESP32芯片搭载于字节跳动的 AI 玩具“显眼包”中,且公司自身开发者生态优势显著;瑞芯微AIoT多产品线市占率提升,多款新品处在快速导入目标领域的头部客户阶段等。
4)光学:明年手机光学升规趋势较为明确,关注潜望、大像面、玻塑混合等创新趋势。11月头部光学大厂营收季节性下滑,台企光学厂商 M11营收同比-13%环比-5%,其中大立光 M11 营收同比-11%环比-8%;国内厂商舜宇11月手机镜头销量同比-6%环比-4%;丘钛11月指纹识别模组同比+80%环比+26%,主要受益客户项目周期及公司份额上升。创新方面,据我们跟踪,明年苹果及安卓阵营将继续加速光学影像方面的创新,建议关注潜望下沉、大像面、长焦、玻塑混合、8P 镜头等创新趋势,产业链方面,摄像头模组厂商高伟、微棱镜厂商水晶/蓝特、镜头及模组厂商舜宇望受益于行业创新及新品扩张,国内CIS 厂商思特威等望受益于高端芯片在重点客户的国产替代。此外Q3速腾、禾赛业绩亮眼,关注国内激光雷达公司崛起对上游光学零部件厂商的带动。
5)显示:12月电视面板价格仍呈稳定趋势,部分尺寸可望小涨。进入12月份,中国品牌客户受益国内以旧换新政策叠加促销季,需求持续维持稳定,而国际品牌客户整体拉货动能较弱,预期电视面板价格总体呈现稳定趋势,部分大尺寸面板有机会率先调涨面板价格;显示器面板价格12月整体跌势可望持续收敛;笔电面板价格在经历11月份短暂的下跌后,12月可望提前出现持平态势。
6)结构及功能件:短期AI眼镜新品催化不断,关注AI iPhone潜在结构件材质及设计和供应商格局变化。消费电子需求持续回暖望推动板块稼动率提升、盈利改善。结构件:AI眼镜整机重量未来持续优化减轻,产品集成度和结构件材料、工艺需要持续创新迭代;折叠机方面,华为MateX6发布,在影像、通信及AI功能等多领域升级,有望推动其在折叠屏市场的增长,并期待头部厂商未来进入折叠机市场;A客户体系建议关注25-26年iPhone潜在结构件材质及设计以及供应商格局变化,关注新导入手机中框供应体系的立讯精密;玻璃:iPhone17玻璃有望逐步从2D向2.5D升级并在基材进一步优化,此外折叠机所需的UTG玻璃需求持续向上,未来或有更多的品牌厂商在玻璃方面进行升级;功能件:关注消费终端AI化创新推动散热材料升级以及需求的提升。
7)充电/连接:特斯拉推出无线充电技术,智驾下沉有望驱动车载市场空间。特斯拉Cybercab将采用无线感应充电技术,有望引领Robotaxi技术新趋势。海外大厂安费诺预计Q4营收将同比持续增长20%左右,泰科预计Q4营收同环比双位数增长,并预计AI业务在FY25销售额将翻倍。国内车企如比亚迪等智能驾驶下沉到中低端车型的趋势显著,预计电连技术、立讯精密等高速连接相关厂商有望受益。电连技术受益于安卓厂商新机拉货带动,预计Q4消费电子业务有望环比提升;此外受益于华为等大客户新车发布、比亚迪智驾渗透趋势,预计公司汽车业务Q4及明年有望实现高增长。
8)射频/天线:国内市场竞争压力仍大,关注国内龙头L-PAMiD新品进展。M11稳懋营收同比-22%环比+2%;Qorvo预计Q4营收同比-16%环比-14%,主要受5G中端机需求向入门级转变影响。国内市场目前行业竞争仍较激烈,滤波器、L-PAMiD等高端品类的国产替代成为国内厂商未来增长的重要发力点。其中卓胜微L-PAMiD预计明年有望在国内客户起量,叠加国内3C产品补贴政策落地可能性,有望带动安卓业务需求明年延续回暖。
9)电池:短期需求走弱,中长期关注终端AI化带动电池创新趋势。台股消费电池厂商M11营收197亿同比-10%环比-9%,库存方面,Q3库存同比+1%环比+16%,显示促销季下游提前备货带动短期需求回升,11月产业链拉货动能出现下滑。我们认为目前电芯环节呈现边际向好趋势,上游电池主材降价带来成本端的优化,行业库存已恢复至健康水平,叠加AI赋能消费终端创新不断,有望带动需求回升,推动电芯厂商盈利能力恢复,且钢壳电池、硅碳负极、复合集流体等新技术有望得到加速应用及推广,iPhone16 Pro采用钢壳电池,未来苹果亦将在新机扩大钢壳电池的渗透率。
10)PCB:Q4需求趋稳,中长期聚焦算力浪潮及端侧AI升级趋势。产业链Q4受益于短期国内各地国补政策密集出台,稼动率保持平稳;苹果明后年硬件AI化升级带动软硬板的创新尤为需要重视,iPhone AI化趋势带来的续航需求以及功能持续增加,且未来苹果亦有进一步轻薄化的趋势,软硬板均有底层创新升级的需要,从而推动其ASP的提升。鹏鼎11月收入40.5亿元同比+0.8%符合预期,目前公司整体稼动率仍保持在旺季水平,展望25年公司积极布局AI终端及算力、智能车和低轨卫星等领域,有望迎来多点开花;东山中长线关注A客户终端AI化带动软板升级、T客户需求转好趋势、国内外算力市场开拓进展以及非核心业务的经营改善潜力。覆铜板环节的生益科技Q4订单需求有所好转,S8/S9高速材料在N客户算力供应链取得小批量订单,明年有望取得可观的供应份额,且在A客户软硬板CCL材料亦有望取得重要进展。
11)声学/马达/微传动:特斯拉机器人空手接网球视频主要变化为灵巧手,看好兆威在机器人领域的稀缺性与成长潜力。机器人方面,特斯拉展示机器人空手接网球,主要变化为灵巧手,灵巧手作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核心环节将持续迭代创新,我们看好兆威作为微传动赛道隐形冠军,其灵巧手等产品在机器人领域的稀缺性与成长潜力;瑞声Q4消费电子多业务望持续改善,关注光学业务利润回正,以及A客户散热供应链潜在入局机遇。
12)被动元件:消费电子复苏带动业绩回升,关注AI应用需求带动。消费电子需求复苏、AI需求带动村田、TDK等海外大厂Q3营收同环比提升。11月国巨营收同比提升/环比下滑,预计Q4营收环比个位数下降。展望未来,大厂普遍看好AI应用市场的成长性。价格方面,村田表示汽车行业Q4 MLCC降价压力较大;手机和电脑等消费市场预计与去年持平,但AI等创新应用有望带动ASP小幅回升。国内方面,头部厂商迎来下半年消费电子旺季,顺络、三环Q3营收同环比均提升,关注国内大厂后续新品及AI、新能源、新算力等领域应用进展。
13)设备:整体景气承压,关注受益于AI创新的3C特定需求提升。消费电子、新能源光伏和储能等下游需求不振,当前设备短期景气度承压。但我们认为AI端侧创新加速落地,或驱动零部件迎来创新,关注受益于特定需求的3C设备公司。
投资建议:基于研究框架与产业数据跟踪,我们认为消费电子产业链景气度持续改善;而行业创新亦在加速,随着产业链龙头在AI技术上的共同投入,智能终端有望迎来AI创新浪潮;汽车智能化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高阶智能驾驶正快速落地。
1)苹果链:果链短期估值已调整至性价比区间,把握中长期受益硬件创新与AI共振驱动的优质公司投资机会。短期来看,关注后续AI功能迭代节奏,同时关注明年新品核心环节的创新变化;在关税层面,苹果已经在过去几年将主要组装和部分零部件产能转移至东南亚和印度,能较好规避潜在对美出口关税;中长线看,我们持续强调果链硬件创新与AI共振驱动三年向上周期,25-27年我们认为苹果iPhone、穿戴、XR和家居硬件又将迎创新大年,看好苹果AI时代端侧创新以及云端的布局推动产业链迎新一轮发展机遇;苹果AI持续迭代优化,支持后续机型的市场策略望推动老用户换机潮,带来国内苹果链当前估值以及远期业绩的向上弹性,且不少优质公司有个体alpha,继续首推全面受益苹果终端AI创新的****,继续看好****、****、****、****、****、****、****、****、****等,并关注****、****、****、****、****、****、****、****、****等。
2)安卓链:关注AI端侧创新及消费补贴政策,有望带来潜在销量提升机会。Q4安卓旗舰新机密集发布,大部分机型销量同比去年有所增长,预计明年光学、AI依然是创新的主线,后面建议关注安卓品牌端格局的变化,同时关注补贴政策等因素对于国内安卓机销量的驱动,产业链环节重点关注主芯片、光学、电感、散热等环节的创新,总体建议关注受益AI 创新及终端格局变化的优质标的****、****、****、****、****、****等。
3)AI应用:手机、眼镜、耳机、玩具等AI融合新品加速落地,依旧看好AI端产业链为电子产业链投资主线。我们认为随着终端品牌、芯片、软件应用等产业链龙头在AI技术上的共同投入,手机/PC/可穿戴/机器人/汽车/XR/家居等终端望迎 AI创新浪潮,把握AI端创新大势。建议关注:a)AI手机/PC:驱动主芯片/晶圆代工/存储/光学/PCB/散热/电池/被动/声学等环节创新,优先把握苹果AI链优质公司中长期向上投资机会;b)AI穿戴/玩具:AI眼镜、耳机等新形态终端加速落地,继续把握AI穿戴主线,以及AI玩具落地进展,关注在主芯片/代工/渠道/镜片等环节与Meta、字节等头部厂商深度合作的相关厂商;c)其他品牌:布局AI 大模型及应用的品牌厂如****、****、****、****、****、****、****、****等。
4)Smart EV:汽车智能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关注华为、小米及特斯拉汽车链,关注高阶智驾下沉带来的产业链发展机遇。伴随尊界S800亮相,华为“四界”布局正式完成,同时智驾方案在多自主品牌、合资品牌中亦在加速导入,看好华为汽车生态版图竞争力持续提升。小米SU7发布HAD超级智驾并公布第二款车型YU7,关注小米智驾体验及二期工厂建设进度,看好****凭借生态等优势在汽车领域的长期发展。此外近期比亚迪等品牌智能驾驶向中低阶车型下沉趋势明显。建议关注深度受益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的优秀供应链公司,包括Tier1.5、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三电系统等环节,看好如****、****、****、****、****、****等。
5)XR:关注AR赛道中长线成长空间。苹果方面,我们建议关注****等深度参与苹果Vision Pro及后续空间计算产品系列的产业链优质公司;非A方面,跟踪Meta AR眼镜落地进展,看好AR赛道中长线的成长空间,关注光学/显示等在AR终端BOM占比较高,并有前瞻布局相关技术的厂商。
6)出海:关注国内优质出海品牌厂商。国内品牌厂商背靠国内完善的供应链制造体系具备竞争优势,把握在海外市场具备渠道、品牌、运营、产品等优势品牌商****、****、****、****等。
风险提示:需求不及预期,AI发展不及预期,宏观经济下行,贸易摩擦加剧,行业竞争加剧。
一、终端景气与创新跟踪:关注AI端侧加速创新及3C产品补贴政策,有望带动终端需求持续复苏
随着AI等技术的渐臻成熟,电子产品的形态逐步发生转变,多个品类的智能终端在随身、生活、出行等场景中创新不断,正在以多点开花的形式遍布在我们生活当中。本章节,我们将对智能手机、PC/平板、可穿戴(智能手表、TWS)、XR、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机器人等终端的景气度与创新进行跟踪。
1、手机:关注AI创新及消费补贴政策
目前智能手机行业处于存量调整期,2014年后行业集中度提升,2023年出货量为近10年最低值。以iPhone4为起点,技术不断迭代创新,智能手机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智能手机行业处于存量调整期。2014年后行业集中度提升,目前主要玩家包括苹果、三星、小米、OPPO、vivo、华为、荣耀、传音等。据IDC,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3.2%至11.7亿部。
全球市场来看,智能手机年初以来需求稳步复苏,Q3全球出货量同比+4.0%至3.2亿台。据IDC,23Q1~Q3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跌幅持续收窄,23Q4结束连续九个季度的下滑,主要系厂商库存状况23Q2以来持续改善,新机型的推出,以及新兴市场的需求反弹。24Q1-Q3延续复苏趋势,24Q3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4.0%至3.161亿台,主要受益于新兴市场需求较佳,以及北美、中国和欧洲市场处于换机周期的早期阶段。
中国市场来看,Q3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3.2%,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据IDC,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6878万台,同比增长3.2%,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新一轮换机周期的到来使得市场需求持续向好。
库存端来看,终端厂商方面,小米:从22年初以来一直在优化库存管理,23Q3存货金额368亿元,同比下降30.5%,为11个季度以来最低的库存水位,手机上游物料供应链在23Q3开始看到库存加速消化,23Q4存货同比来看亦有所下降,24Q1存货有较大增长主要源于汽车、家电等产品备货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做了适当的备料;24Q2-Q3库存水位环比稳中有降,存货周转天数环比持续下降至Q3的62.4天。芯片厂商方面,24Q3全球手机链芯片大厂平均库存环比微增。根据彭博数据,以高通、博通、联发科、Cirrus Logic、Qorvo为例,24Q3平均库存为107.57亿美元,较24Q2平均库存104.78亿美元环比略有增加。24Q3库存周转天数为81天,环比降低。思佳讯FY24Q3法说会表示公司库存连续六季度下降,移动业务库存趋于正常,数据中心及无线基础设施领域库存水平较高,汽车与工业领域库存持续降低,消费电子领域大部分库存调整已完成。24Q3国内手机链芯片厂商平均库存与DOI环比有所提升。根据同花顺和公司公告数据,韦尔股份、卓胜微、格科微、汇顶科技的整体库存24Q3环比提升,库存周转天数环比提升1天至152天以上。
江苏等地发布3C产品补贴政策,有望带动手机等终端需求复苏。11月26日江苏发改委发布《3C数码产品补贴专项活动操作指引》,针对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相机(含机身、套机,不含镜头等配件)、智能手表、学习机、翻译机、无线蓝牙耳机7类3C产品,按成交价格的 15% 给予补贴,每件不超过1500元,补贴时间为2024年11月27日至12月31日,若补贴额度用完,则提前结束,补贴额度未公布。11月27日贵州发布《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更大力度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在已支持的17类家电产品和12类家居商品换新促销基础上,将国产手机、平板电脑等更多高质量消费品纳入以旧换新支持范围。同时加大汽车以旧换新,对个人消费者报废或转让名下旧乘用车,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最高补贴标准提高到1.95万元,购买燃油车或符合条件的二手乘用车(含二手新能源车)最高补贴标准提高到1.9万元。消费补贴政策有望带动手机等多类3C终端需求回暖。以智能手机为例,根据IDC数据,2016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4.6亿台左右,2023年下滑到了2.7亿台,2024年国内智能手机需求明显回暖,前三季度出货量分别同比增长6.5%/8.9%/3.2%,但距此前高点出货量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过去几年部分省市也曾推出针对消费电子的消费补贴,但大部分局限于个别省市,且专门用于3C产品的总额度不高,因此对需求的提振效应有限,参考此前大规模家电补贴政策有效提振了国内家电产品的内需,后续假设消费电子的补贴政策能够进一步普及,有望驱动明年国内销量继续复苏。
创新层面,AI应用或成为手机创新的下一个突破口,生成式AI在端侧逐步落地。当前智能手机已进入存量市场,创新不足导致用户换机周期延长。手机作为当前互联网的主要入口,AI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我们认为混合式AI值得关注,AI与手机融合的想象空间广阔,或成为手机创新的下一个突破口。大厂新动态:1)苹果:苹果Apple Inteligence 6月重磅发布,12月推出iOS 18.2更新,带来增强的Apple Inteligence功能,如ChatGPT集成、lmage Playground文字生图、Visual Intelligence和Genmoji表情生成等,且正在积极推动AI功能在国内落地,明年4月推出更多功能和更多语言版本。2)华为:也在积极跟进,6月21日发布Harmony Intelligence鸿蒙原生智能,将AI与OS深度融合,10月22日华为原生鸿蒙HarmonyOS NEXT(HarmonyOS 5.0)已正式发布。3)谷歌:8月14日发布以AI为核心的谷歌硬件全家桶,使Gemini无缝集成到手机、智能手表、TWS耳机等各类硬件中。
Open AI连开12天大会,正式上线完整版o1、Sora、O3等模型,并推出高级视频对话和屏幕共享功能、微调研究计划、Canvas功能、Projects功能、新AI搜索功能等。Day1️OpenAI发布完整版o1模型,相较预览版,推理准确率、速度大幅提升、支持多模态。同时,推出每月200美元的Pro套餐,除了可以无限制访问o1、4o和高级语音模式等Plus版模型外,还能访问o1 Pro模式,o1 pro模式在数学、科学和编码等具有挑战性的ML基准测试中表现更佳。Day2️拓展强化微调研究计划,用于擅长完成复杂的特定领域任务,如在法律、保险、医疗保健、金融等领域,以提高垂类模型的训练效率。Day3 Sora正式上线,能生成最高1080p、时长达20秒的视频,并支持宽屏、竖屏和方形比例,所有Sora生成的视频都带有C2PA元数据,便于识别以及后续验证来源。Day4开放 Canvas功能,Canvas是ChatGPT 的一个新界面,用于处理需要编辑和修改的写作和编码项目,重点提升用户写作和编码项目的效率。Day5正式推出ChatGPT in Apple Intelligence。Day6推出了ChatGPT高级视频对话和屏幕共享功能,支持50多种语言的情感和语气的对话交流。Day7发布ChatGPT Projects功能,该功能支持用户在ChatGPT中创建项目,上传文件、设置自定义指令、分组聊天和数据等,并将所有对话整理在一个项目中,更容易根据需求定制ChatGPT。Day8:网页、移动端AI搜索功能升级。Day9 :更新开发者工具。Day10:推出给ChatGPT打电话和通过WhatsApp和ChatGPT沟通的能力。Day11:宣布桌面版ChatGPT推出应用协作功能。Day12:OpenAI 推出了新一代推理模型 o3 和 o3-mini。
豆包发布高性价比的视觉理解、3D生成等多模态模型,通用模型对齐GPT-4o。
1)发布豆包视觉理解、3D生成等新模型,加速多模态应用落地。a)发布高性价比的豆包视觉理解模型:千tokens输入价格仅为3厘,一元钱就可处理284张720P的图片,比行业价格便宜85%;不仅能精准识别视觉内容,还具备出色的理解和推理能力,可根据图像信息进行复杂的逻辑计算,完成分析图表、处理代码、解答学科问题等任务,有细腻的视觉描述和创作能力;已经接入豆包App和PC端产品。b)发布豆包3D生成模型首次亮相:该模型与火山引擎数字孪生平台veOmniverse结合使用,可以高效完成智能训练、数据合成和数字资产制作,成为一套支持 AIGC 创作的物理世界仿真模拟器。c)2025年1月将推出具备更长视频生成能力的豆包视频生成模型1.5版,豆包端到端实时语音模型也将很快上线,解锁多角色演绎、方言转换等新能力,此外抖音旗下图片和视频生成工具——即梦AI,展示了新一代图片生成模型和动态海报功能。
2)豆包通用模型Pro升级,已全面对齐GPT-4o。a)豆包通用模型pro已全面对齐GPT-4o,使用价格仅为后者的1/8,相比5月在综合能力、推理、指令遵循、代码、数学等方面进行了全方面提升:豆包通用模型Pro为中手游、赛力斯汽车等企业的AI升级助力。b)音乐模型从生成60秒的简单结构,升级到生成3分钟的完整作品;c)文生图模型2.1版本,更是在业界首次实现精准生成汉字和一句话P图的产品化能力,该模型已接入即梦AI和豆包App。
3)下游应用场景覆盖汽车、手机、PC等领域,日均tokens 7个月增长超33倍。截至目前,豆包大模型日均tokens使用量超过4万亿,发布7个月以来增长超过33倍;豆包大模型已经与八成主流汽车品牌合作,并接入到多家手机、PC等智能终端,覆盖终端设备约3亿台,来自智能终端的豆包大模型调用量在半年时间内增长100倍。
我们认为豆包高性价比多模态模型的推出有助于AIGC在各类垂直应用领域的落地,对于端侧AI产品而言尤为明显。举例而言,AI眼镜新增了摄像头,对于视觉理解交互的能力更为依赖,视觉大模型的落地利于拓宽AI眼镜应用边界;对AI手机、耳机而言,高性价比模型有利于Agent应用的落地,字节与荣耀等品牌已有深入合作;在AIOT领域,字节AI玩偶“显眼包”引领AI玩具浪潮,AI与各类IoT产品具备想象空间。
展望未来,第三方机构和手机链厂商维持24年弱复苏趋势判断。第三方机构方面,IDC预测涨幅为同比+4%,主要系高性价比的安卓机在新兴市场快速增长,同时GenAI功能吸引更多高端市场兴趣;Counterpoint认为随着宏观经济状况改善支撑消费者信心有所恢复,预计2024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3.7%;Canalys认为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为12.2亿台,同比上升6%。手机链厂商方面,据24Q2业绩会,高通全年维持判断手机销量同比持平或小幅增长;联发科维持24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低个位数增长预测,而全球5G渗透率有望达到60%出头;Qorvo预计24年中国手机市场将出现低个位数百分比的增长,与全球手机市场的走势相似。
AI手机来看,2024年有望为生成式AI智能手机的元年,AI手机渗透率未来将持续提升。Canalys预计2024年全球16%的智能手机出货为AI手机,到2028年,这一比例将激增至54%。受消费者对AI助手和端侧处理等增强功能需求的推动,2023年至2028年间,AI手机市场以63% 的CAGR增长。预计这一转变将先出现在高端机型上,然后逐渐为中端智能手机所采用;Counterpoint 认为2024年是生成式AI智能手机的元年,预计2024 年下半年将看到更多基于端侧和云端的生成式AI模型支持的应用和功能问世。同时,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将支持本地或云端部署的AI大模型,预测到2027年生成式AI智能手机将占全球智能手机出货市场的40%以上,保有量将超过10亿部;IDC 预测到2024年,下一代 AI 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达到1.7亿部,占智能手机市场总量的近15%。随着用例的发展和行业参与者的不断推动,下一代AI智能手机将在2024年之后快速增长。
分阵营来看,1)苹果:重点关注AI功能上线节奏、新机销量反馈,如我们此前观点,我们认为苹果Apple Intelligence仅从iPhone15 Pro系列开始支持,望推动老用户换机潮,且叠加后续创新机型,25-27年望走出持续上行趋势;2)安卓:本轮旗舰新机都把AI、光学作为重点,后面建议重点关注新机创新及后续销量,及安卓品牌端格局的变化。
2、PC/平板:笔电代工台厂11月出货同比略下滑,预计Q4出货环比或有下滑
后疫情时代,2022-2023年PC/平板需求逐步回落。随着疫情带来的短期需求释放,叠加全球通胀高企等因素,2022-2023年PC/平板需求回落,据IDC,2023年全球PC/平板出货量同比-13.9%/-20.5%至2.595/1.285亿台,Top5厂商表现均下滑。
24Q3全球PC出货量同比-2.4%环比+6%至6880万台,主要系成本上涨、库存补充等因素导致上一季度出货量激增,销售周期略有放缓。据IDC,20Q2~21Q1受益于疫情驱动的居家经济,全球PC出货量同比加速增长,但21Q2同比增速开始明显下滑,22Q1增速转负,22Q2~23Q1跌幅持续扩大,主要受需求不振、库存积压等因素影响。23Q2-4全球PC出货量同比跌幅持续收窄,据IDC,23Q2、Q3、Q4同比跌幅分别为-13.4%、-7.6%、-2.7%。PC市场在连续八个季度下滑后,24Q1、Q4出货量连续两个季度同比恢复增长,同比增长1.5%、3.0%。但是,24Q3全球传统 PC 出货量同比下降 2.4% 至 6880 万台,主要系成本上涨、库存补充等因素导致上一季度出货量激增,销售周期略有放缓。AI PC方面,据Canalys,2024年第三季度,AI PC出货量达到1330万台,占PC总出货量的20%。
从高频数据看,M11中国台湾笔电代工大厂合计笔电出货1033万台同比-3.3%环比+2.5%。中国台湾笔电代工大厂24M11合计营收4829亿新台币同比+13.5%环比-3.6%。出货方面,据钜亨网,24M11中国台湾笔电代工大厂合计笔电出货1033万台同比-3.3%环比+2.5%,其中广达11月笔电出货360万台同比-5.3%环比+12.5%,主要是受到产业旺季助攻,加上苹果Macbook系列新品维持一定程度的拉货动能;仁宝11 月笔电出货270 万台同比-6.9%环比-3.6%;纬创11月笔电出货170万台同比-5.5%环比-5.5%;英业达11月笔电出货170 万台同比+6.3%环比持平;和硕11 月出货60-65 万台同比+8.7%。
平板电脑方面,24Q3全球平板出货量持续改善,同比增长20.4%至 3960万台。据IDC,经过两年多的下滑,24Q1全球平板出货量恢复同比增长,Q1、Q2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分别同比增长0.5%、22.1%,Q3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增长 20.4%至 3960 万台,增长得益于去年同期较低的市场出货量基数,并受到头部厂商产品更新、市场换机周期到来以及库存改善的推动。
库存端来看,PC终端厂商库存出现上行,PC链芯片厂商英特尔、AMD 24Q3库存环比上升,库存周转天数环比下降。终端厂商方面,戴尔库存增加,主要系为扩大AI 服务器业务,与历史水平相比有所上升,而惠普由于战略采购活动的减少,库存下降。芯片厂商方面,根据彭博数据取临近两季度库存平均算法,以英特尔、AMD为例,两家公司平均库存24Q3环比提升至168亿美元,24Q3库存周转天数环比下降27天达104天。据英特尔24Q3季报信息,英特尔成功在24Q3降低了客户部门(CCG)库存,第四季度客户部门库存望持续减少,Altera部门终端客户继续消耗与之前供应限制相关的库存,预计库存正常化将持续到明年上半年。AMD 24Q3季报表示Q3公司库存环比增加主要系用于支持数据中心部门产品的持续增长,公司游戏部门Q3营收同比下降69%主要系微软和索尼减少了渠道库存,嵌入式部门营收同比下降25%主要系客户持续调整库存水平。
创新方面,兼容AI功能的PC或改变人类工作方式,2024年以来AI PC密集发布。Canalys认为兼容AI的新一代PC将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混合云计算和本地计算将使人们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释放自身的创造力。根据Canalys定义,AI PC的最低要求是拥有专用芯片组或模块(包括AMD的XDNA、苹果的神经引擎、英特尔NPU和高通的Hexagon Tensor)以运行端侧AI 工作负载的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
Copilot+ PC已于6月18日上市,关注AI PC新品市场反馈。Windows 11 AI PC是更快、更智能的Windows PC。凭借可实现每秒超过40 万亿次运算的全新NPU芯片的强大性能,以及提供长效续航并支持先进的AI模型,可以通过Recall功能轻松回忆和找寻此前在 PC 上看过的内容;亦或是借助实时字幕突破语言障碍,该功能可以将包含中文在内的 40 多种语音实时翻译成英文字幕。Copilot+ PC已于6月18日上市,应用适配效果、AI功能实际上手效果为市场关注焦点。
展望未来,产业链总体预计四季度笔电出货环比下降个位数,24全年PC出货保持平稳。第三方机构方面,IDC认为尽管经济有所改善,并出现了AI PC,但全球传统PC市场预计在2024年将保持平稳,出货量将达到2.6亿台;Counterpoint认为受人工智能 PC 和更换需求的推动,预计2024年PC出货量同比增长约 3%。PC链厂商方面,AMD认为 2025 年市场对PC 市场持有一定的乐观态度,预计会有中个位数的增长,并对 2025 年的 PC 市场持乐观态度,但预计上半年会有一定程度的季节性变化;笔电代工大厂方面,广达预估第4季笔电出货环比下降双位数百分比,全年衰退个位数百分比,仁宝表示10 月为PC 出货高点,预期第四季PC出货将有个位数下滑,至于全年PC展望,则因下半年旺季不旺,预期PC全年出货同样有低个位数百分比下滑,纬创表示笔电第四季环比持平或小幅衰退,英业达展望第4季度,受益于笔电客户积极备货,可望从原先预期的环比下降中个位数百分比,上修为下降个位数或持平。
AI PC带来的影响将在25-27年更为显著。第三方机构方面,Canalys预测2024年全球将出货约4800万台支持AI的PC,占PC总出货量的18%。但这只是重大市场转型的开始,预计2025年支持AI 的PC出货量将超过1亿台,占所有PC出货量的40%,预计2028年供应商将出货2.05亿台支持AI的PC,2024年至2028年期间的CAGR高达44%;Counterpoint预测AI PC渗透率将从2024年的34%上升至2027年的78%。PC链厂商方面,联想认为AI PC将推动个人电脑市场稳步复苏,并进入新一轮换机周期,到 2027 年,AI PC在个人电脑市场的占比有望接近80%。
平板电脑方面,2024年平板市场有望温和回暖,IDC预计平板电脑出货同比增长7.2%。IDC认为尽管长期销量不太可能与疫情期间的激增相匹配,然而随着消费者寻求以生产力为导向的设备,高端平板电脑或有较佳表现,预计2024年平板电脑出货同比增长7.2%。苹果方面,我们认为iPad Pro带来诸多创新看点,不同iPad系列的价格和功能区分越发显著,以更好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有望提振24年iPad销量。
3、可穿戴:豆包高性价比多模态模型的推出望拓宽AI眼镜应用边界,Meta AI眼镜11月激活数继续创新高
TWS、智能手表、手环是可穿戴设备三大单品,TWS、智能手表仍处于渗透率提升的阶段。广义的可穿戴设备主要涵盖耳戴设备、智能手表、手环、XR以及衣物类等其他品类。其中TWS、智能手表是主要品类,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
2023年智能手表、TWS温和复苏,海外新兴市场景气度高,可穿戴呈现苹果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智能手表、TWS需求经历23Q4~23Q1连续两个季度出货量同比下滑后,23Q2需求有所回暖,出货量同比增速回正,23Q3延续复苏趋势。23年全年可穿戴出货量实现温和增长。分地区看,23年印度等海外新兴市场可穿戴需求表现强劲,主要受益于中低端TWS、智能手表需求的增长。智能手表、TWS呈现苹果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
24Q3全球TWS出货同比增长15%。据Canalys,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TWS市场延续了其增长态势,实现15%的同比增幅,出货量攀升至9230万台。传统TWS和开放式均呈现增长态势。传统TWS保持个位数稳健增长, 而OWS继续保持强劲的三位数高速增长。厂商排名方面,前五厂商依然稳定保持占据市场50%市场份额,苹果三季度末发布AirPods 4及ANC版本,继续以21%的份额稳坐第一的宝座。三星则凭借新品Galaxy Buds 3系列的强劲表现,以9%的份额位列第二。boAt位列第三,市场份额增长至8%,同比增幅达到45%。其利用印度市场的销售旺季,首次超过中国厂商冲进前三。中国厂商小米和华为,凭借其在入门级产品持续迭代以及开放式产品线的布局,均保持大两位数的同比增长,分别位列第四第五。
创新方面,关注智能手表大健康功能的迭代升级。运动管理、健康检测为智能手表的核心功能,苹果为首的科技厂商持续在运动、健康领域加大投入,建议持续关注新品运动管理(数据分析、运动姿态检测、导航精度升级等)、健康检测(血糖、血压等)功能的迭代升级。
AI有望驱动智能耳机、智能手表创新,关注智能眼镜等新形态终端。TWS、智能手表仍处于渗透率提升的阶段,而智能眼镜处在发展早期,我们认为AI有望赋能穿戴产品创新,加速穿戴行业发展。其中耳机方面,AI望驱动耳机成为随身AI语音助手,并用于收集周身信息搭配AI功能使用。手表方面,与聚焦数据分析和图形识别的传统AI应用不同的是,生成式AI引入了动态要素,使智能手表能够实时生成个性化推荐和深度洞察,无需用户自行生成,主流厂商纷纷公布了在其高端手表中植入云生成式AI的计划。此外,建议关注智能眼镜等新形态终端。AI智能眼镜是一款穿戴设备,兼具传统镜功能的同时,包括拍照录像、耳机、翻译等动能,并加入AI大模型。
新品方面,1)AI眼镜:a)Meta Ray-Ban眼镜11月激活数继续创新高。Meta Ray-Ban智能眼镜凭借其在影像、音频等方面的较佳用户体验,市场关注度持续提升,10-11月激活数连续创新高,主要系受益9月底Meta Rayban眼镜升级对话、记忆、音视频、翻译等AI功能叠加黑五等促销节驱动,预计今年底左右销量望突破200万,同时据我们跟踪,明年有望发布运动款AI眼镜。b)亿境虚拟推出最新AI眼镜全链路解决方案——SW3010,24Q4 EVT,25Q1量产。亿境虚拟12月在发布会上推出最新AI眼镜全链路解决方案——SW3010,该眼镜搭载骁龙AR1 Gen1芯片,同时搭配12MP超广角摄像头及 5MIC阵列,实现了1080P 30帧高清拍摄与智能语音交互,如语音指令操控、实时翻译等。同时,该眼镜支持Always On,始终保持待命状态,随时响应指令。亿道表示AI眼镜目前 AI 眼镜处于EVT阶段,计划明年Q1量产。c)闪级发布AI眼镜:售价999元起,由SHARGE与LOHO联合设计。2)AI耳机:字节豆包团队发布AI耳机Ola Friend。字节跳动豆包10月初发布首款AI 智能体耳机 Ola Friend。其为开放式耳机,单耳重量为 6.6 克,官方宣称同类最轻。其接入了豆包大模型,与豆包 App 深度结合,用户戴上耳机后,无需打开手机即可通过语音唤起豆包进行对话。Ola Friend 已经在电商平台开启预售,售价 1199 元。另外,IIL GS Links AI 高音质开放式耳机已经接入豆包大模型,漫步者、安克创新等品牌后续有望推出AI耳机产品。
大模型方面,字节发布高性价比的视觉理解、3D生成等多模态模型,通用模型对齐GPT-4o,我们认为豆包高性价比多模态模型的推出有助于AIGC在各类垂直应用领域的落地,例如AI眼镜新增了摄像头,对于视觉理解交互的能力更为依赖,视觉大模型的落地利于拓宽AI眼镜应用边界。
IDC预计2024年可穿戴出货增长约6.1%,中长期看智能手表、TWS仍有较大成长空间,关注AI眼镜等新形态智能终端。展望今年,IDC 9月底预计202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同比增长6.1%至5.379亿台,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产品创新以及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不同形态的可穿戴设备增长不均衡,其中耳戴式/智能手表/腕带出货量占比分别为64%/29%/7%,2024年出货量同比+10.2%/-3.0%/+7.8%。耳戴式设备提升主要系新兴市场普及、成熟市场更新周期的推动;智能手表2024年出货首次出现同比下降,主要系印度市场白牌产品短期整合所致,预计2025年将重回增长。中长期看,我们认为智能手表渗透率仍低,未来有望受益于运动、健康功能不断完善而持续成长;AI赋能TWS创新,全球中低端TWS市场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此外,AI智能眼镜虽然目前销量较小,但考虑到全球传统眼镜年出货量超10亿,如消费者愿意为AI 智能眼镜功能付费,未来传统眼镜用户向智能眼镜用户切换的空间较大。
4、XR:需求仍显疲软,谷歌首次推出安卓生态XR专用系统
目前XR行业正处于VR增速放缓,MR有望起量,AR尚待技术成熟的阶段,主要玩家包括苹果、索尼等硬件龙头和Meta、Pico(字节)等互联网龙头。
22Q3~24Q3全球VR销量连续第9个季度同比下滑。据wellsenn XR,24Q3全球VR销量为118万台,同比下滑5%,下滑主因索尼PS VR2和Quest 2的销量下滑,三季度索尼PS VR2 累计销量为9.6万台,去年同期PS VR2发售上市不久,销量20万台,同比下滑52%,Meta三季度销量为85万台与去年同期持平,Quest 2在三季度基本处于尾货阶段,下滑的数量靠Quest 3弥补,整体来看Meta基本盘稳定。三季度苹果Vision Pro销量为6万,销量逐步走低。
24Q3全球AR销量近几年首次同比下滑。据wellsenn XR,24Q3全球AR销量为10.6万台,同比下滑4%,这是AR眼镜近几年第一个出现销量同比下滑的季度。今年三季度整体市场偏淡,整体大环境消费行情下行,AR厂商今年渠道推广投放减弱,传统B端AR眼镜需求逐渐萎缩,不带显示的AI智能眼镜崛起,也是造成整体销量较淡的一大因素。
AI有望从硬件、内容两个方面赋能XR行业,带动行业加速成长。硬件方面,AI算法有望持续提升XR感知交互体验。内容方面,AIGC技术赋能3D内容创作,丰富了内容端的供给。
苹果方面,关注苹果AR等空间计算产品系列的长线发展。我们认为Vision Pro硬件性能顶级,但价格、重量和便携性以及内容生态匮乏等仍为市场关注焦点,Vision Pro生态和应用持续完善。我们认为随着后续应用逐渐丰富以及产品价格优化,以及AR等新形态空间计算产品的推出,苹果空间计算产品系列的长线发展仍值得期待。
非苹果方面,谷歌推出Android XR系统,影目发布两款AI+AR眼镜,关注明年Meta AR眼镜新品动态。a)Meta:Meta如期发布AR原型机,AR原型机Orin采用SiC波导、无线计算单元和肌电图等前沿技术,未来将优化显示效果、重量和降本。另外,建议关注明年Meta AR眼镜新品动态。b)谷歌:谷歌与三星和高通合作,推出了涵盖头显、AR眼镜和AI眼镜等设备的Android XR操作系统。这是安卓生态首次推出针对XR设备的专用平台。Android XR系统将首先在头显设备上推出,首款设备由三星制造,代号为Project Moohan,预计明年上市。c)初创品牌:影目发布两款AI+AR眼镜,INMO GO 2主打“实时翻译,双向翻译,离线翻译”,号称是“是全球唯一支持离线翻译的智能眼镜”,标准价为 3999 元,首发到手价 3299 元,另一款INMO AIR3 AR 智能眼镜,联合依视路将保护片+波导片+近视片三者融为一体,大幅减少了额外的体积,搭载全球首发的0.44英寸 1920x1080分辨率120Hz MicroOLED 屏幕,FOV为36 度,亮度600尼特,该眼镜零售定价 4999 元,首发价 4299 元。
Wellsenn XR预计今明两年VRMR行业处于销量小年,AR增长看点主要来自于AI+AR类眼镜。wellsenn XR再次下调2024年VR销量预期,预计2024年全球实现774万台(前值797万台)销量规模,较2023年增长3%,虽然2024年VR市场将扭转过去两年的销量下滑趋势,重回正增长轨道,但今明两年VR行业仍处于销量小年。wellsenn XR预计2024年全球AR销量为51万台(前值55万台),与去年基本持平,2024年将是阵痛转换的一年,BB观影眼镜增长遇到了瓶颈,光波导信息提示眼镜今年没能接力,2024年AR市场将面临一定的挑战。
5、智能家居:AI玩具关注度提升,字节AI玩偶“显眼包”引领浪潮
智能家居互联互通,通常以智能音箱/中控平板作为交互入口,控制电视、摄像头、扫地机器人、空调、照明等智能终端。
目前智能家居行业仍处于发展早期,AI大模型有望加速行业进入全面互联3.0阶段。智能家居正从2.0阶段向3.0阶段发展,当前存在交互体验不佳、个性化能力弱等痛点。而3.0阶段需要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强调以用户为中心。随着AI大模型的出现,智能家居或将转型为“全能AI生活助手”,有望加速进入3.0阶段。
分品类来看,我们重点分析了电视、音箱、摄像头、游戏机。其中电视处于成熟期,摄像头等渗透率仍有一定提升空间,Switch等游戏机处于上代主机换机周期末期。2023年各品类需求表现分化,24年或延续分化趋势。
另外,关注AI玩具、AI家用机器人等新形态家居终端。AI玩具仍在发展早期,空间广阔年出货达数亿台,头部玩具 IP 企业、大模型公司和创业团队在进行相关探索,字节AI玩偶“显眼包”引领AI玩具浪潮,AI与各类IOT产品具备想象空间。此外,苹果有望进军智能家居IP摄像机市场,旨在通过无线连接与其他 Apple硬件产品无缝集成,同时或布局家用机器人赛道,关注苹果智能家居生态布局。
(1)电视:24Q3全球出货同比增长9.7%。据DISCIEN统计,24Q3全球TV 市场出货63M,同比增长9.7%,主要系在去年同期低基数、三季度海外备货旺季以及国补政策出台刺激国内需求回暖。展望后续,考虑到24年奥运会、欧洲杯、美洲杯等赛事的拉动、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复苏通道、高通胀缓解预期、面板价格相对平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奥维睿沃预测2024年全球TV出货规模同比微增0.6%。
(2)摄像头:Q3中国监控摄像头市场增长动能减弱。据洛图科技,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监控摄像头线上全渠道(含拼抖快等新兴电商)销量为780万台,同比增长3.1%;销额为17亿元,同比增长1.8%。尽管延续了上半年量额双增长的态势,不过,线上市场的增长动能在开始明显减弱,特别是传统电商,7月和8月销量都开始衰退,但新兴电商仍涨超40%。
预计Q4向好,维持预测2024年中国监控摄像头有望增长5%至5600万台。洛图科技认为,进入第四季度,受国家政策热度影响,整体市场的消费环境好转,叠加超长期的双十一大促,预计监控摄像头的线上市场销售将从中受益,今年第三季度的增速将是全年最低,预测2024年全年,中国监控摄像头线上全渠道的销量将达2988万台,同比增长12%。洛图科技预测,2024年全年中国监控摄像头整体市场的销量将达5600万台,同比增长约5%。
(3)游戏机:受到Switch进入生命周期第8年、PS5销量下滑等因素影响,24年以来游戏机销量有所下滑。据VGchartz,2024年以来Switch销量同比下滑,主因Switch进入生命周期第8年导致换机动力不足;PS5销量同比下滑较大,主因去年因供给端缓解导致同期基数较高;Xbox Series需求较疲软,销量亦同比下滑。
任天堂下调25财年Switch销量,同比-20%至1250万台,后续新机将在25M3前发布。任天堂最新电话会下调25财年(24/4/1-25/3/31)Switch硬件销量为1250 万台(前值1350万台),同比下降20%,预测不包括任天堂Switch的继任产品。任天堂认为Switch自推出以来已进入第八个年头,要维持与以前相同的销售势头将具有挑战性,但公司将努力提升用户对硬件的高参与度,同时让更多消费者延长使用时间。此外,任天堂首席执行官前期表示Switch游戏机存在后续机种,这款游戏机有望在25财年内发布,即2025年3月底之前。索尼认为随着PS5进入主机生命周期后半部分,预计销量将逐渐下降,24财年(24/4/1-25/3/31)总销量将降至1800万台,同比下降13.5%。
6、汽车:11月乘用车销量同环比增长,华为/小米汽车生态持续完善,关注智驾应用下沉趋势
全球汽车行业进入存量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中国为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根据国际汽车制造协会(OICA)数据,2017年全球汽车市场销量见顶,近十年来全球汽车销量始终在8000~9000万辆上下浮动。细分赛道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传统汽车产业正快速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2015到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从12.5万辆增至1465万辆,CAGR+51.0%,2023年中国大陆地区约占全球电动汽车总销量的65%。2023年国内车市呈现“低开高走,逐步向好”的特点,多因素共振带动2023全年汽车销量同比+12.0%达3009.4万辆,新能源车销量同比+37.9%至949.5万辆,全年新能源车渗透率达31.6%,同比+5.9pct。
24M11国内乘用车销量同比+15.2%/环比+9%,新能源车销量同比+47.4%维持较快增长。根据中汽协,11月全国乘用车销售300.1万辆,同比+15.2%/环比+9%,同环比提升主要系汽车市场热度延续,以旧换新政策效果继续显现,购车需求进一步释放,其中新能源车起到较强支撑作用。11月新能源车销售151.2万辆,同比+47.4%/环比+5.7%,月度销量再创历史新高;新能源车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6%。
11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化明显。根据目前已有的各大新能源汽车厂商公布的信息,1)比亚迪11月销量50.7万辆,同比+67.9%/环比+0.8%;2)理想11月交付4.9万辆,同比+18.8%/环比-5.3%;3)鸿蒙智行11月交付量4.2万辆,环比+0.7%;4)埃安11月销量4.2万台,同比+1.8%/环比+10.9%;5)零跑11 月交付 4.0 万辆,同比+117.0%/环比+5.2%;6)小鹏11月交付3.1万辆,同比+54.2%/环比+29.2%;7)极氪11月交付2.7万辆,同比+106.1%/环比+7.8%;8)蔚来11月交付2.1万辆,同比+28.9%/环比-1.9%;9)小米11月交付继续超2万辆。
车市动态:1)华为:鸿蒙智行“四界”完成布局,车企竞相加入华为生态。11月15日,鸿蒙智行四界亮相2024年广州车展,此外奥迪Q6 e-tron和A5L、比亚迪方程豹豹8、广汽传祺概念车等自主和合资品牌纷纷加入华为生态;11月26日,华为在Mate品牌盛典中发布智界新S7、享界S9 Ultra长航版,同时尊界S800首度公开亮相,尊界预售价100-150万元,发布2天预定超2000台。11月30日,华为与广汽签署深化合作协议,携手打造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12月12日,阿维塔与华为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再深化;全新的合作模式保留了华为和阿维塔“HI模式”下以主机厂为主导的特征;同时,华为深度参与营销的分工,再次为产品增加“含华量”。2)小米:产能爬坡、智驾进展提速,12月亮相新款SUV小米YU7。24Q3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营收97.0亿元;毛利率17.1%,环比+1.7pct;经调整净亏损人民币15亿元;Q3交付3.98万辆,并上调全年交付目标至13万台。小米自动驾驶进展提速,11月正式发布超级驾驶系统(HAD),全面接入端到端大模型,预计12月底开启先锋版推送。12月9日小米公布SUV新车小米YU7,预计2025年六七月正式上市,小米YU7和小米SU7沿用同一套家族式设计语言,在车身比例姿态、水滴大灯、光环尾灯、涟漪曲面以及空气动力学风道设计等方面有一系列共同特征。此外根据36氪,小米正筹建汽车出海业务,新增多个针对海外市场岗位。3)激光雷达:禾赛科技、速腾聚创24Q3业绩亮眼。其中禾赛24Q3营收5.4亿元,毛利率47.7%,净亏损-0.7亿元;Q3单季度激光雷达交付量达13.42万台,其中ADAS 12.99万台;公司预计24Q4有望实现2000万美元GAAP盈利,24全年实现Non-GAAP盈利;此外12月5日,禾赛宣布获长安汽车全新独家量产定点,未来几年订单量将超150万台,包含旗下十余款车型,首款车型25H2开启量产。速腾24Q3总收入4.1亿元,毛利率17.5%,净亏损-0.8亿元,Q3单季度激光雷达交付量达13.86万,其中ADAS 13.14万台。
7、机器人:特斯拉展示Optimus接网球、不平路面行走视频,持续关注特斯拉为首的全球科技企业加速布局
人形机器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又一大颠覆性产品,以特斯拉为首的全球科技企业纷纷加速布局。根据深企投产业研究院《2024年人形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人形机器人,也称为仿生人形机器人,一般认为是应当具有类人的外观、感知、决策、行为和交互能力,可以在生活、工作场景内如人类一般完成外界感知、自主运动、行为交互等一系列任务的机器人。全球主要发达国家近年来纷纷加强人形机器人的整机制造、核心零部件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23年11月,工信部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是未来产业的新赛道。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期已有一定基础,但在关键基础部件、操作系统、整机产品、领军企业和产业生态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项,需要加强政策引导,集聚资源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伴随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快速迭代掀起热潮,国内外企业加速人形机器人领域布局。
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数百亿美元。根据2023年7月Markets and Markets报告,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由2023年的18亿美元提升至2028年的138亿美元,年复合增速约50.2%。根据2024年4月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上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约27.6亿元,2026年达到104.71亿元,2029年达到750亿元,将占世界总量的32.7%,比例位居世界第一,到2035年有望达到3000 亿元规模。根据特斯拉官方微信公众号2022年10月1日发布的文章,特斯拉机器人预计将在3-5年内交付,产量将达到数百万台,价格可能不到2万美元,对应市场规模可达数百亿美元。
远期来看,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可达百万亿美元。根据深企投产业研究院《2024年人形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从机器换人的角度来看,由于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下降和人力成本上升等问题,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广阔。人形机器人能够发挥类人能力,用类人的感知、决策、运动和执行能力来帮助人们面对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随着通用人工智能、感知和动力系统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人形机器人性能得到全面提升,成本逐渐下降,部署步伐加快,相关应用场景也不断扩展,应用领域将全面覆盖从制造业到医疗、救援、服务业等各个领域。马斯克预测最终机器人:人的比例是1:1 甚至2:1,未来人形机器人需求量可达100亿台甚至以上,远期对应空间百万亿美元级别。
从近期动态来看,1)特斯拉:特斯拉11月28日Optimus更新视频,展示机器人空手接网球能力,平衡能力提升,全身协调接网球,下半身也有相应姿势调整,同时灵巧手方案发生变化,12月10 日特斯拉发布 Opimus 新视频,展示机器人可以利用神经网络控制其电动肢体,在高度不平的地面上行走;2)华为:深圳前海管理局、宝安区政府于11月15日主办AI应用创新成果发布会,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启动运营,并举行优选伙伴签约仪式,兆威机电灵巧手等项目作为重点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发布;3)Figure:发布Figure 02人形机器人,OpenAI大模型加持,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经过了从零开始地彻底重构,在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电池、电子设备、传感器和执行单元等关键技术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近期发布在宝马车间工作视频引发关注。
二、产业链跟踪:继续关注AI驱动零组件创新趋势,关注优质公司AI布局
消费电子产业链包括上游芯片、光学、显示、结构及功能件、充电/连接、射频/天线、电池、PCB、声学/马达/微传动、被动元件等零部件,中游整机组装,下游品牌商,以及相关设备厂商。消费电子的景气度往往会在整个产业链环节上进行传导,本章节,我们通过紧密跟踪各产业链环节的基本面变化、创新节奏来感知整个消费电子行业的景气度,同时对各产业链环节的核心公司进行分析。
1、品牌商:苹果iOS 18.2 AI功能如期更新且或与博通合作开发AI芯片,华为、小米展示新车型
我们围绕下游智能手机、PC/平板、可穿戴、XR、智能家居、Smart EV、充电产品等各类终端品牌,从基本面变化和创新趋势等角度分析国内外厂商最新动态和展望。
(1)苹果:Q4营收望增长个位数,iOS 18.2 AI功能更新如期上线,或与博通合作开发专用 AI 芯片。
展望:预计12月季收入同比增长低至中个位数。据管理层电话会信息,假设宏观经济环境不再恶化,苹果预计12月季(24CQ4)收入同比增长低至中个位数,其中服务收入同比增长双位数。盈利方面,苹果预计 12 月季毛利率区间46%-47%,OpEx区间153-155亿美元。
AI方面,iOS 18.2 AI功能更新如期上线,或与博通合作开发专用 AI 芯片。苹果表示将在今年12月和明年4月推出更多功能和更多语言版本,同时会加大AI方面的资本开支,苹果表示AI是驱动换机的重要因素,目前 iOS18.1系统的采用率是17.1的两倍,显示出消费者对于苹果AI的明显兴趣。12月推出iOS 18.2更新,带来增强的Apple Inteligence功能,如ChatGPT集成、lmage Playground文字生图、Visual Intelligence和Genmoji表情生成等,且正在积极推动AI功能在国内落地,明年4月推出更多功能和更多语言版本;另外,据 The information 报道,苹果正与博通合作开发专用 AI 芯片,并计划2026 年投入量产。
新品方面,1)苹果或首次进军智能家居IP摄像机市场,旨在通过无线连接与其他 Apple硬件产品无缝集成,计划于26年量产;AI化 AirPods,并进一步集成更多的健康管理功能形成关键卖点之一;2)关注iPhone17核心环节的创新升级;3)iPhone SE4将于25H1发布,关注是否使用苹果自研 5G 基带。
继续看好苹果AI终端及算力生态引领行业趋势。如我们此前观点,我们认为苹果具有极强的软硬件产品定义以及应用场景的创造优化能力,移动端 AI 化趋势依旧需要紧跟苹果的步伐,且 25-27 年我们认为苹果 iPhone、穿戴和 XR 硬件又将迎来创新大年,看好苹果 AI 时代端侧创新以及云端的布局推动产业链迎新一轮发展机遇。
(2)华为:正式发布Mate 70系列手机和Mate X6折叠屏手机,尊界S800首度公开亮相。
手机:发布Mate 70系列手机和Mate X6折叠机,影像、通信、AI多领域提升,新机提供鸿蒙4.3和原生鸿蒙5.0两种选择。11月26日华为正式发布Mate 70系列,定价方面,Mate 70/70 Pro/70 Pro+/RS起售价5499/6499/8499/11999元,与上代Mate 60系列的定价持平,在安卓机普遍涨价的背景下具备亮点;业界首发高亮钛玄武机身,耐摔/耐磨能力提升1/5倍。通信方面,搭载第二代灵犀通信,首发背部智能多天线,是华为首款Wi-Fi 7手机;业界首发卫星寻呼,关键时刻无惧失联。影像方面,首发红枫原色摄像头,150万多光谱通道,色彩还原准确度较Mate 60 Pro+提升120%。AI功能方面,新增AI动态照片、AI隔空传送、AI通话降噪等9大AI功能。同时发布下一代折叠机Mate X6系列,共有标准和典藏两个版本,售价分别12999/14999元起。外屏/内屏尺寸6.45/7.93英寸,同样配备红枫原色摄像头,此外Mate X6典藏版是全球首款支持三网卫星通信的大众智能手机,低轨卫星互联网系统预计将于25H2开启众测。Mate 70系列和Mate X6均提供HarmonyOS 4.3和HarmonyOS NEXT 5.0两个选择;得益于原生鸿蒙及全新硬件配置,Mate70系列整机性能相较Mate 60 Pro+提升40%。明年华为推出的所有手机、平板都将搭载原生鸿蒙。
汽车方面,尊界S800首度公开亮相,发布2天预定超2000台;华为汽车生态持续扩圈。11月15日,鸿蒙智行四界亮相2024年广州车展,此外奥迪Q6 e-tron和A5L、比亚迪方程豹豹8、广汽传祺概念车等自主和合资品牌纷纷加入华为生态。尊界S800采用纵横星瀚全新设计语言,长/宽/高/轴距分别为5480/2000/1536/3370mm,搭载第二代途灵平台-途灵龙行平台,智驾、座舱、域控三智融合,整车软硬件按L3智驾架构设计,预计售价100-150万元;发布2天预定超2000台。此外11-12月华为分别与广汽、阿维塔签署协议深化合作。
(3)小米:小米15/红米K80市场反响良好,小米YU7预计于25年六七月发布,出海业务有望加速。
1)传统业务:小米15系列在起售价高于小米14系列的情况下,更快实现了100万台销量的突破。公司预计25年手机销量仍将延续增长趋势。此外REDMI K80系列手机的总销量亦已突破100万台,市场热度和销量同比上代都有增长。卢伟冰表示小米15系列和K80系列的市场反馈良好。公司预计25年手机销量仍将延续增长趋势。
2)汽车业务:12月9日小米公布SUV新车小米YU7,预计2025年六七月正式上市,小米YU7和小米SU7沿用同一套家族式设计语言,在车身比例姿态、水滴大灯、光环尾灯、涟漪曲面以及空气动力学风道设计等方面有一系列共同特征。此外根据36氪,小米正筹建汽车出海业务,新增多个针对海外市场岗位,预计汽车出海步伐有望提速。雷军此前曾表示小米的目标是争取在2030年之前在欧洲销售小米品牌的汽车。
(4)传音:加速AI端侧应用布局,预计Q4毛利率有望环比持续提升。
公司加速推进AI端侧产品技术布局,9 月以来旗下品牌发布多款搭载 AI 功能的手机,包括 PHANTOM 系列第二代折叠屏旗舰 PHANTOM V Fold2 5G,配备全新TECNO AI,搭载包括Ella AI 语音助手在内的一系列专为提升效率、优化沟通而生的强大AI功能;此外,9月13日传音控股与联发科技携手共建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聚焦大型语言模型、Agent智能体、AI语音、影像等领域在手机端的应用创新,提供更多生成式 Al 的端侧部署和优化方案,共同探索面向大众的AI智能体服务和手机端应用场景。展望Q4,伴随上游元器件成本压力缓解,预计公司毛利率及业绩有望向上。
(5)安克创新:展望后续,看好储能、安防等新品以及渠道深化助力公司长期成长,关注端侧AI布局。短期来看,Q4为传统旺季,公司为筹备平台大促活动,主动增加产成品备货,我们预计主要核心产品望延续较佳表现。中长线看,充电储能板块,公司望巩固数码充电领域的领先地位延续增长趋势,储能方面我们看好公司基于中小充产品的长期积累,凭借在北美等海外地区的渠道优势以及品牌、技术、产品等方面的竞争力,打开充电类业务新成长空间;智能创新板块,公司安防产品在海外市场具备竞争力,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清洁业务持续改善;智能影音板块,公司音频业务随着产品持续创新,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望向上成长。渠道方面,公司基于“线上+线下”全渠道多元化销售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销售体系,同时加强澳新、东南亚等潜力市场的开拓,构筑公司长期成长力。此外,公司表示看好端侧AI发展,建议关注AI赋能公司产品线创新及潜在新品布局。
(6)萤石网络:展望后续,今明年继续关注AI创新融合,智能入户、服务机器人等新品以及云平台业务成长。萤石生态体系上半年已全面升级为“2+5+N”,以AI和萤石云的双核驱动,包含智能家居摄像机、智能入户、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穿戴和智能控制5大AI交互类核心自研产品线以及通过生态控制器无缝接入的N类生态产品线。我们认为公司望受益AI发展新机遇,其新发布了自主研发的面向垂直物联场景的具身智能大模型“蓝海大模型”,定义了萤石L0-L4的AI技术层级,实现边缘计算和云计算协同,逐步实现AI应用场景化的层级跃迁。此外,公司目前云业务规模较低但盈利能力突出,随着公司云平台接入设备数、用户数及付费率增加,有望带来更高利润贡献。
2、整机组装:AI新品终端层出不穷,看好AI化望推动新一轮换机升级周期
整机组装环节,当前市场主要关注:1)AI眼镜、AI耳机、AI玩具等AIoT新产品不断推出,AI大模型持续赋能可穿戴、智能家居、PC等各类消费终端设备,新品创新层出带来产业链新机遇;2)苹果融合Apple Intelligence 的iOS18持续迭代,在全球各地区陆续更新上线,AI新增功能带来新的用户体验,此举有望将推动智能手机AI化升级,带动新一轮换机需求的释放。
中国台湾代表厂商月度数据跟踪:从台股6家头部整机厂月度数据来看, 24M11月合计营收11554.6亿新台币同比+7.4%环比-11.5%,下游需求持续回暖,24Q4旺季厂商展望普遍趋于乐观,并看好AI对于下游各终端的推动前景。从最新月度数据来看,1)鸿海:24M11收入6726亿新台币同比+3%环比-16%,同比增长源于AI云端网络产品拉货动能强劲,电脑终端产品及零组件受益于新品需求和汽车类业务增长出货显著增加,消费智能终端拉货动能趋于保守同环比下滑。公司认为基于目前已经进入到Q4旺季期间,运营将逐渐加温,Q4有望实现同环比显著增长。2)和硕:24M11收入1058亿新台币同比-9%环比-11%,11月NB出货60-65万台环比+8.7%,消费电子及资讯类产品Q4出货预计环比衰退,而受益于手机类产品的拉动,预计公司Q4规模将达到全年季度高峰。公司展望24年NB等产品预计持平或微增,消费类电子以及手机等通讯产品表现疲软,汽车电子保持双位数增长,展望25年:AI PC将成为NB增长动能,消费类产品伴随新品推出亦有增长,通讯产品受益于5/6G、Wifi-7的带动,AI服务器将在Q1迎来放量增长;3)广达:24M11收入1414亿新台币同比+36%环比+4%,公司表示AI服务器Q4出货量环比下滑主因新旧平台交接,新平台预计Q4末量产,25Q1将放量,而受益于通用服务器出货拉升,加上NB出货量360万台环比增加40万台,带动广达11月收入实现同环比增长。公司预计2025年AI服务器继续保持3位数的增速,通用服务器表现持平;4)仁宝:24M11收入797亿新台币同比-6%环比-7%,11月PC出货量270万台同比-6.9%环比-3.6%,仁宝预计Q4 PC市场旺季不旺,出货量个位数下滑;5)纬创:24M11营收952亿新台币同比+25%环比-1%,纬创11月 NB出货量170万台环比下滑10万台,桌面电脑及显示器环比持平,预计Q4 NB环比小幅下滑,桌面电脑及显示器环比持平;全年展望:NB及桌面电脑增长个位数,显示器同比持平,AI服务器增长三位数,且25Q1需求持续强劲,预计25年全年高增速将延续;6)英业达:24M11营收609亿新台币同比+38%环比-6%,11月NB出货量170万台,英业达预计Q4 AI服务器及NB客户都将提前拉货,展望25年,NB的成长动能主要源于Win10系统停止支持带动的换机潮,出货量有望达双位数,而公司AI服务器出货量增速将达60%。
国内龙头方面,估值仍具向上空间,展望25-26年多新品驱动,alpha明显。
1、 立讯精密:Q4业绩提速可期,三驾马车共驱长线成长。
24全年业绩展望20-25%区间,Q4提速可期。公司展望全年归母净利区间为131.4-136.9亿,同比20-25%增长,扣非114.9-127.1亿,同比12.76-24.82%增长,对应Q4业绩40.7-46.2亿,同比13.7-29.0%,仍延续同环比增长,我们认为实际达到区间中上限概率较大,主要原因:1)公司为iPhone16 Pro Max新机主供厂商,Pro机型销售相对较佳,加上Apple Intelligence落地和优化,我们认为Q4公司iPhone组装业务份额和盈利能力将明显提升,叠加iPhone增量零部件和Qorvo资产在大客户射频模组提升份额,以及airpods4等穿戴业务相对旺销;2)通信业务尤其是AI算力相关高速电连接在国内外头部客户进展较佳,公司在224G电连接平台全球技术领先,我们判断24年通信营收将增长30-40%,盈利将更佳;而公司汽车业务在线束连接器领域客户拓展和产能布局进度提速,在其引领下24年将延续50%以上高增长;我们综合判断Q4业绩有望提速。
三驾马车共驱长线成长。展望未来,1)消费电子方面,公司依托纵向整合与横向并购,自身iPhone业务成长结合和硕整合仍让未来三年份额和盈利有较大提升空间,而以Qorvo国内资产整合为代表,公司零部件及模组垂直一体化亦在持续深化;公司亦深度参与大客户未来AI终端和XR等创新,卡位消费电子前沿趋势;2)通信业务方面,公司持续深耕电连接、光连接、风冷/液冷散热、电源管理、射频等产品,以“应用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为产品核心战略,构建起强大的技术壁垒和市场竞争力。尤其在数据中心高速互联领域,公司协同头部芯片厂商前瞻性为全球主流数据中心及云服务厂商共同制定 800G、1.6T 等下一代高速连接标准,部分细分领域产品如外部高速铜缆、线缆及连接器组件、背板连接器及背板线缆、HSIO、SSIO 等更是以领先的技术、成本优势和优异的产品表现赢得了客户的认可。在此基础上,公司以此为切入口,全面拉动光连接、散热、电源模块等产品与头部客户展开进一步深度合作,打开长线业务空间;3)汽车业务方面,公司依托强大的智能制造平台,快速实现向汽车产业相关产品的跨界赋能,并基于与海内外头部主机厂和汽车品牌客户的深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汽车业务相关产品(高/低压线束、高速线束、充电枪、汽车连接器、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液晶仪表、三合一电机系统、AR HUD、DMS 等)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近期收购莱尼线束业务叠加后续布局,为在未来三个五年实现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 Tier1 领导厂商的中长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比亚迪电子:看好公司A客户+汽车+算力三驾马车共驱成长。
24Q4前瞻:Q4整体展望乐观,各项业务保持向好态势,有望实现环比增长。A客户手机Pro系列需求稳健,iPad新品份额提升,机壳业务财务费用减轻,稼动率提升或将推动利润释放;汽车业务受益汽车销量快速增长以及智驾、热管理等新品放量,预计延续此前增长势头;英伟达业务,AI服务器持续出货,液冷散热等算力新品通过验证并有望出货,数据中心电源模块、高速铜缆等新品持续送样,AMR加速布局。
展望24/25年,A客户、汽车电子、安卓高端向上及算力业务提供成长动能,盈利持续向好。1)消费电子:公司A客户机壳新业务稳中向好,iPad新品且手机玻璃业务份额持续提升,A客户产品AI化加速有望推动未来三年换机需求的释放,将带动更多增量成长空间,且公司自身自动化能力以及成本管控能力有望赋能新业务,预计为25年带来弹性利润释放;安卓聚焦中高端产品,钛合金及玻纤材料等结构件升级创新趋势加速,华为旗舰机型回归放量以及AI手机推动新一轮换机周期均有望带来增量,盈利或有超预期贡献。2)新能车业务:母公司汽车销量持续创新高,未来将智能驾驶功能不断下沉,公司持续导入智能驾驶系统(低中高算力平台)、热管理等传感系统、智能底盘和悬架等多个增量赛道产品,单车价值量将有望突破万元,叠加公司在母公司汽车份额的提升,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有望迎来“量+价+份额”齐升的高速增长期,且公司与英伟达(算力相关及智能驾驶领域)、大陆电子、博世等外部客户合作亦持续加深,行业地位有望逐步树立,长线有望依靠母公司成长为国内领先的新型Tier1厂商。3)算力相关产品:公司在AI服务器、液冷散热、光模块、高速铜连接、移动机器人(AMR)等赛道多点布局,且公司与英伟达具有多年的合作基础,有望带来更多新的增长空间。
华勤技术:国产ODM头部厂商,NB及服务器业务有望成为公司第二成长曲线。目前公司已形成以智能手机为主,NB、Pad、AIoT及服务器/交换机和汽车电子多品类产品矩阵,未来将致力于打造“3+N+3”(3:手机+NB+企业级数据中心产品,N:耳机、手表手环、智能等消费类电子产品,3:机器人+汽车电子+软件服务)的产品结构。公司持续将在智能手机ODM领域积累的研发制造技术经验应用于NB和数据中心领域,近两年已形成一定的规模。NB方面与联想、宏基、华硕、三星、华为、荣耀、小米等品牌形成深入合作,随着新产能的释放,NB ODM市占率有望持续上升;数据中心业务方面,与阿里、腾讯、字节紧密合作,NV L20/H20 AI服务器产品均已量产出货,此外高速交换机整机产品亦有突破,未来成长空间可观。此外,公司通过对外收并购实现重点客户以及业务领域的扩张:1)以28.5亿港币收购易路达控股80%股份,并交割完成,此举有望帮助公司切入北美大客户声学产品供应链,并进一步优化公司在智能穿戴、音频产品领域的产品队列和客户结构,在供应链资源和成本管控等方面形成协同优势;2)以3.48亿元收购南昌春秋电子65%股权,南昌春秋主要产品为NB金属机壳,公司此次外延收购将助力公司NB整机业务结构件自供比率快速提升,加强垂直一体化优势,打开潜在的业绩弹性空间。
龙旗科技:安卓ODM核心供应商,AI PC+XR+汽车电子布局打开新成长空间。公司持续提升产能规模优势和成本竞争力,不断拓宽手机ODM领域的品牌客户群并提升份额,23年进军AI CP领域,与高通达成战略合作,积极拓展安卓等品牌,打开新的成长空间。在XR领域,公司与全球互联网头部客户推出二代智能眼镜产品,在AI技术的加持下,二代智能眼镜产品市场销售表现良好,此外公司还与国内AR头部品牌客户合作AR算力单元产品,并积极开拓海外AR产品市场。汽车电子方面,公司自22年开始积极开展汽车电子相关业务并成立汽车电子事业部,主要聚焦智能座舱域产品,品类包括域控制器、中控屏、扶手屏、手机无线充等。目前已在惠州工厂建立汽车电子生产线,并通过部分客户的审厂要求,开始产品的小批量出货。
3、主芯片:旗舰新品发布有望带动安卓Q4业绩,海外大厂加速布局AI端侧应用
手机:高通、联发科Q3手机业务同环比增长,预计旗舰新品发布有望带动Q4业绩;大厂维持24全年全球智能手机小幅提升判断。
1)高通:AI端推出多款行业领先产品,预计Q4营收中值同比+9.9%。24Q3营收102.44亿美元,接近指引上限(95~103亿美元),同比+18.2%环比+0.1%,主要受益于汽车和IoT业务强劲增长;净利润30.36亿美元,同比+33.3%环比+14.7%。展望下一季度,高通预计营收105~113亿美元,指引中值同比+9.9%。其中1)QCT:预计24Q4营收90~96亿美元,中值同比+10.4%,其中手机业务收入将同比增长中个位数,主要系考虑到中国OEM收入环比增长40%,以及最近发布的Snapdragon 8 Elite平台支持的安卓旗舰机加速发布影响;IoT收入将同比增长20%以上,汽车收入同比增长50%。2)QTL:预计24Q4营收14.5~16.5亿美元,中值同比+6.2%。公司维持24年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低至中等个位数百分比的判断。AI方面,公司对边缘AI业务发展势头表现满意,持续推出多款行业领先的骁龙8 Elite、Cockpit Elite和Ride Elite等新品。
2)联发科:预计天玑9400的强劲销售将带动Q4手机业务环比增长;上调24全年天玑旗舰手机芯片营收预期至同比+70%。联发科11月营收同比+5.0%/环比-11.5%至452亿元新台币;展望24Q4,联发科预计营收1265~1345亿美元,按中值计同比+1%/环比-1%,预计年度营收增长超目标,实现以美元计的中双位数增长。其中1)手机业务:预计Q4环比增长,主要系天玑9400的强劲增长将抵消主流和入门级市场季节性需求的下降;2)智能边缘平台:预计Q4收入将下降;3)电源IC:预计Q4营收持平。此外公司认为AI大趋势带来了无数机遇,继续致力于AI边缘、云端中长期业务发展。10月发布的天玑9400受到客户和市场的高度认可,与天玑9300相比采用天玑9400的机型更多,包括vivo、OPPO和红米的旗舰智能手机。并且搭载天玑9400的智能手机销售势头强劲,例如vivo宣布其X200系列的销量在同期达到前一代的200%,打破了其新设备的销售记录。因此预计24年天玑旗舰手机芯片收入增长将超70%,高于此前超50%的预期。
PC:AMD、英特尔预计Q4营收同环比增长;伴随基于新款SoC的AI PC新品密集发布,持续关注AI PC市场反馈及25年应用进展。
1)AMD:上修数据中心GPU营收指引,预计24Q4营收同环比提升。AMD 24Q3营收68亿美元,同比+18%/环比+17%,其中数据中心与客户端处理器销售额大幅增长。公司预计24年数据中心GPU收入将超50亿美元,较7月指引的45亿美元和年初20亿美元提升。公司于10月推出了下一代MI325X GPU,内存容量和带宽进一步提升,并提供比H200高出20%的推理性能及训练性能。预计MI325X三季度将开始批量发货,戴尔、惠普、联想、超微等公司将在25年Q1提供广泛的系统可用性。此外下一代MI350系列硅芯片表现优异,预计25H2发布,带来迄今为止最大幅度的AI性能提升。
2)英特尔:预计Q4营收环比增长,毛利率回归正常,Q4 EPS扭亏。英特尔24Q3营收133亿美元,同比-6.1%/环比+3.6%,超指引中值。预计24Q4营收133亿-143亿美元,指引中值同比-10.4%/环比+3.8%;毛利率约39.5%,同比-6.2pcts/环比+21.5pcts;EPS 0.12美元,同比下降0.42美元/环比增长0.58美元。公司仍看好AI PC的发展前景,正缩减转型回归核心业务x86生态,并与AMD宣布成立x86生态系统咨询小组。公司发布Arrow Lake,将AI PC的强大功能带到桌面端,显著提升了每瓦性能,并首次将NPU引入高端桌面和入门级工作站平台。
3)高通:24Q3公司PC芯片出货量仍较低,未来将推出更便宜的骁龙X系列芯片。根据canalys统计,24Q3基于高通骁龙X系列芯片的PC出货量仅72万台,占整个市场0.8%的份额,目前仍远低于英特尔、AMD 及苹果的Arm芯片。在11月的2024 Investor Day 上,高通宣布将推更便宜的骁龙X系列芯片,用于600美元档 Windows PC。此前公司分别于23年底、24年4月推出用于高端Windows PC的骁龙X Elite芯片和针对中档Windows PC的骁龙X Plus。高通预计未来几年PC市场将成为公司的重要增长动力;预计到2026年将有超100款基于骁龙X阵容的笔记本电脑上市;预计到2029财年约有30~50%的PC将是非x86的,其个人电脑芯片的年销售额将达到40亿美元。
IoT:国内SoC公司业绩延续同比提升,关注行业复苏趋势及AI端侧细分赛道进展,如AI眼镜/耳机/音箱/玩具等。国内SoC以IoT、智能家居等应用为主,过去几个季度行业下游客户去库压力持续缓解,同时下游需求持续复苏;24Q1-24Q3同比表现持续向好。1)恒玄科技:公司TWS品牌市场份额持续领先,积极布局端侧AI应用,目前芯片产品已在魅族等智能眼镜产品中应用发布,部分客户项目在导入阶段。展望Q4和明年,受益于上游成本下降和产品结构改善,预计公司毛利率将持续改善。2)中科蓝讯讯龙三代可支持AI端侧功能,持续配合下游推出新品。11月宣布讯龙三代BT895x平台已经完成了与火山方舟MaaS平台的对接,产品搭载于FIIL GS Links耳机中,可支持豆包大模型AI功能。此外BT896X 系列芯片还已应用在百度推出的小度添添AI平板机器人的智能音箱中,可实现AI语音交互功能。3)乐鑫科技:乐鑫ESP32芯片搭载于字节跳动的 AI 玩具“显眼包”中。“显眼包”通过内嵌FoloToy的大模型AI机芯Magicbox(魔匣),可实现智能语音互动、情感陪伴、儿童早教等功能。根据公司投资者关系,乐鑫能够提供一站式软硬件开发平台,开放的文档和软件资源,以及庞大的开发者生态。目前公司已有桌面机器人、陪伴类型产品的客户处于市场试水阶段,预计伴随字节等头部厂商的落地应用尝试的示范作用,预计未来将带动更多应用落地。4)瑞芯微:公司汽车电子、工业、行业、消费等AIoT多产品线市占率提升,毛利率已企稳并开始进入上升通道。公司围绕RK3588系列为旗舰,此外新产品RK3576、RK2118、RV1103B等新品处在快速导入目标领域的头部客户阶段,增量价值更多将在未来持续释放。
4、光学:明年手机光学升规趋势较为明确,关注潜望、大像面、玻塑混合等创新趋势
24年11月头部光学大厂营收季节性下滑,关注旗舰机型光学创新带动。
1)中国台湾光学厂商24M11营收84.1亿元新台币,同比-12.8%/环比-5.3%。其中大立光24M11营收同比-11.4% /环比-8.2%。此前大立光曾经于十月中旬法说会中表示由于客户下修订单幅度稍大,10月拉货动能将与9月差不多,11月营运动能也不强。原因包含1)之前独家时量比较多,现有竞争对手;2)客户根据销售情况推算出货量并进行调整。
2)舜宇光学科技11月手机镜头销量同比-5.6%/环比-3.9%,手机摄像模组销量同比-28.1%/环比+10.7%,手机摄像模组出货同比下降主要系公司专注中高端业务,产品结构较去年同期显著改善所致。
3)丘钛科技11月手机摄像模组出货同比+8.7%/环比+5.4%至0.40亿件;其他领域摄像头模组出货同比+52.3%/环比+14.8%至130万件,主要受益于车载产品增长明显带动。11月公司指纹识别模组同比+79.8%/环比+26.3%至0.20亿件,同环比高增主要系客户项目周期,及公司超声波指纹模组陆续进入大规模量产、市场份额上升所致。
光学仍为苹果、安卓手机创新主体。苹果:iPhone 15 Pro/Pro Max支持空间视频拍摄功能,降低3D视频制作门槛,有助于Vision Pro生态内容搭建;9月iPhone16 Pro超广角摄像头从12MP升级至48MP,潜望式摄像头进一步下沉至Pro版,同时16全系主摄升级为融合式。安卓:安卓手机近年来大pixel、超光谱影像及AI影像功能等趋势显著,9月华为首款三折叠手机Mate XT非凡大师摄像系统搭载多项AI图片功能,如AI消除、AI扩图、AI云增强等;关注11月华为新机发布的光学影像创新。
韦尔、思特威等国内厂商CIS等环节逐渐切入主摄应用,未来有望持续受益于新品持续突破、国产替代加速。其中,韦尔股份24Q3营收68.2亿元,同比+10%/环比+6%,再创单季度营收新高,主要受益于公司智能手机尤其高端手机市占率提升,50M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主流高端机型主摄,逐步替代海外竞对产品;同时汽车CIS亦获得更多新方案导入。展望未来,预计手机端需求总体稳定、汽车市场高阶智驾下探有望带动公司业绩增长。思特威24Q3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同环比高增长,主要系智能手机领域,公司应用于旗舰手机主摄、广角、长焦镜头的高阶50M产品出货量大幅上升,大客户新机发布带动公司上涨;同时智慧安防新品销量有较大幅度提升。未来伴随公司在大客户份额提升、新客户持续导入,我们预计Q4及明年公司业绩有望持续提升。格科微24Q3营收17.6亿元,同比+36%/环比+18%;归母净利润-0.7亿元,同比-196%/环比-247%。目前公司32M产品在安卓主流品牌前后摄均实现了量产应用,50M 0.7微米产品亦已实现品牌客户量产出货,目标定位入门级安卓机,未来50M产品将覆盖高中低档终端市场。公司已实现多光谱CIS量产,此外临港厂产能预计将于明年年中全部转换为高像素产品。
5、显示:12月电视面板价格仍呈稳定趋势,部分尺寸可望小涨
价格方面,1)电视面板:12月电视面板价格仍呈稳定趋势,部分尺寸可望小涨。据WitsView,进入12月份,整体电视需求仍呈现中国品牌需求较强,国际品牌需求较疲弱的状态。中国品牌客户受惠于国内以旧换新政策的帮助,需求持续维持稳定,加上从十一假期促销,双十一线上促销至北美黑色星期五促销季,整体销售结果都不差,也增强国内品牌备货信心。但反观国际品牌客户,因为时序已接近年底,库存控管成为主要目标,因此整体拉货动能较弱,预期要到2025年第一季后,整体备货才可望转强。在内外呈现两极化需求动能之下,预期面板价格将持续呈现稳定趋势,目前预期12月份电视面板价格走势,32“至65“将维持持平,需求较强的超大尺寸75“与85“则可望小涨1美元。2)显示器面板:12月整体显示器面板价格跌势可望持续收敛。据WitsView,显示器面板在12月份需求仍显疲弱,关税议题尚未激起太多涟漪,品牌客户在需求减弱之际,仍希望面板价格维持一定跌势。不过在主流尺寸的显示器面板持续亏损下,多数面板厂对价格的态度越趋强硬,加上TV面板价格已逐渐走稳下,面板厂希望可以尽早将价格止稳,买卖双方对面板价格走势必仍有一场攻防角力。目前预期12月份,整体显示器面板价格跌势可望持续收敛。3)笔电面板:在经历11月份短暂的下跌后,12月份的局势再度翻转。据WitsView,虽然已逼近年底,但受到特朗普1月份上任后可能将提高关税的压力浮现,部分品牌客户决定提前备货准备,开始增强12月份的面板需求动能。在此氛围的转变之下,预期12月份的面板价格将可望提前出现持平态势,且此一价格持平趋势也有机会延续至明年第一季。
出货来看,国内以旧换新政策驱动备货,三季度TV面板出货同比增长1%。据奥维睿沃,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TV面板出货量186.6M,同比增长1%;出货面积135M平方米,同比增长4%。其中24Q3 TV面板出货62.1M,同比增长1%,环比下滑5%;出货面积44.3M平方米,同比环比分别下滑2%、8%。三季度TV面板出货量虽然在增长,但是出货面积在下滑,三季度因海外LCD中小尺寸需求强劲,43寸及以下的小尺寸TV面板出货量大幅增长;中大尺寸50寸~75寸因二季度备货多库存高,三季度需求相对下滑,而超大尺寸85寸及以上的面板需求虽在持续增加,但体量远小于小尺寸增加的幅度,因此三季度LCD TV面板平均尺寸同环比双降。
6、结构及功能件:短期AI眼镜新品催化不断,关注未来AI iPhone潜在结构件材质及设计和供应商格局变化
AI眼镜等消费电子新品持续推出,关注AI iPhone潜在结构件材质及设计和供应商格局变化。结构件主要厂商:富士康、立讯精密、比亚迪电子、长盈精密、春秋电子、东睦股份、精研科技、统联精密、胜利精密、科森科技、福立旺、福蓉科技、英力股份等。A客户体系建议关注25-26年潜在结构件材质及设计以及供应商格局变化,关注新导入手机中框供应体系的立讯精密。
AI眼镜近期新品不断,国内科技厂商加速布局。此前Meta联合雷朋一同发布Ray-Ban Meta AI 眼镜,而随着新版本大模型 Llama 3.2 的发布,Meta 在 AI 上的能力进一步补强,并率先将新能力赋予至 Ray-Ban Meta AI 眼镜上,使其对现实场景内容识别能力将变得更精准和流畅,还新增了多模态 AI 功能,可以实时对视频识别与询问。国内百度、Rokid、小米、华为、字节等均加大AI眼镜产品的布局和投入。在百度世界2024主论坛大会上,小度科技CEO李颖发布了全球首款搭载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硬件产品——小度AI眼镜,可以实现第一视角拍摄、边走边问、识物百科、视听翻译、智能备忘等功能,重量做到了45克,接近传统墨镜的重量,实现了佩戴舒适性与功能全面性的融合。预计2025上半年正式上市。考虑到AI眼镜佩戴舒适性对用户体验的关键作用,其整机重量需持续优化减轻,产品集成度和结构件材料、工艺需要持续创新迭代。
折叠屏手机市场增速放缓,中长期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华为11月26日发布Mate系列折叠屏手机的新一代产品——HUAWEI Mate X6,在影像、通信及AI功能等多领域升级,是全球首款支持三网卫星通信(北斗卫星消息、天通卫星通信、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大众智能手机,有望引领行业发展新趋势。据IDC数据,24Q3中国折叠机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23万台同比+13.6%,增速有所放缓,其中华为以41.0%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中长期看,据TrendForce预估,24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约1780万台同比+12%,渗透率在1.5%,随着铰链和屏幕等相关技术日渐完善且产品价格持续下探,预计到28年渗透率有望达到4.8%。在折叠屏方面,东睦股份、精研科技、统联精密、科森科技等厂商此前均有铰链等产品和技术布局,伴随折叠屏新品不断推出,技术成熟以及成本持续下探,且未来海外头部品牌厂商亦将进入并推出高端折叠机型,有望推动折叠机需求中长期保持快速增长。
长盈精密:展望24Q4及25年,消费电子及新能源业务向上+管理能力优化望带动公司盈利弹性释放。短期看,公司Q4订单需求有望保持较佳趋势,预计收入环比有望向上,叠加费用端下行、新能源业务良效率提升等因素,预计整体盈利能力将延续逐季改善趋势。全年看:消费电子业务,公司在A客户持续“提份额+扩品类”望带动新增量,安卓钛合金机壳持续放量,国内安卓客户需求逐步回升;新能源业务,T客户及C客户等行业核心头部厂商结构件订单持续导入放量,产能稼动率不断提升。25年看,A客户Mac、AI Phone等新项目有望带来新增量,同时新能源业务有望延续向好趋势,公司对内的提质增效和费用的严格管控有望收获成效,带来利润增量的弹性空间。此外,公司在机器人领域亦有布局,目前已成为T客户、Figure等人形机器人转轴、结构件的Tier1厂商。
玻璃盖板方面,关注3D/微晶玻璃在安卓旗舰机型的应用趋势,将推动盖板单价提升,此外,双折叠屏及三折叠屏手机亦推动UTG玻璃的需求。苹果玻璃盖板领域,目前厂商主要有蓝思科技、伯恩、比亚迪电子(22年进入,中山工厂,未来持续提升份额);苹果手机玻璃盖板未来已将有望逐步从2D向2.5D升级并在玻璃基材方面进一步升级,增加强度,而后盖玻璃的设计及用量或有降规减量的趋势。安卓市场方面,价格企稳且部分产品有小幅回升,盈利端正处于边际改善态势。目前安卓厂商在玻璃盖板的强度、透光率和耐磨性方面持续升级,2.5D及3D微曲面的玻璃盖板渗透率和需求不断提升,如华为的第二代昆仑玻璃、小米的龙晶玻璃、荣耀的巨犀玻璃、vivo的铠甲玻璃等,也推动了手机玻璃盖板ASP的回升,iPhone16新机采用全新超瓷晶面板,硬度较第一代提升50%。此外,UTG玻璃需求受益于折叠屏手机需求高速增长持续走强。
蓝思科技:公司24Q3收入173.6亿同比+27.4%,归母净利15.1亿同比+37.8%,毛利率21.4%同比+1.0pct,净利率8.7%同比+0.7pct,业绩超预期,保持改善趋势,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公司在消费电子和新能源汽车两大赛道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较强的垂直整合能力帮助公司实现结构件份额稳步提升以及智能终端整机及部件业务的显著增长,全年业绩有望保持较快速度增长,且A客户AI升级以及未来A和非A折叠机在UTG和结构件的放量有望带动新一轮需求的释放,成为公司中长期成长动能。
功能件方面,伴随AI终端加速推出,单机散热材料规格及用量有望进一步提升。主要厂商:领益智造、安洁科技、恒铭达、中石科技、思泉新材、光大同创、博硕科技、瑞声科技等,其中领益智造为行业龙头厂商。随着边缘端设备AI化加速升级,所需算力不断提高,功能日益复杂、性能和集成度不断提高,单机功耗有进一步提升趋势,这将带动单机散热材料的需求提升。目前对于 AI 终端的散热设计方法处于多元化发展阶段,散热技术与材料介质繁多,在解决热管理系统中不同工作温度范围的元器件所面临的散热问题,可以通过多种导热材料、零部件取长补短,实现对 AI 终端的高效散热。以智能手机为例,以石墨膜等散热材料和 VC均热板为主的散热设计系统逐渐成为主流趋势。随着AI 终端朝着高性能、高集成和轻薄化的方向发展,厚度进一步降低的超薄均热板需求日益突出,钛材质的超薄 VC 均热板对于智能手机,特别是折叠屏手机的轻薄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苹果在16系列新机方面大幅改进了其散热方面的性能,这有望提升单机散热材料的用量和ASP。
领益智造:领益近年积极优化调整业务布局,盘活不良资产,加强核心客户业务的拓展,持续巩固其在A客户供应链中的地位,伴随消费终端产品AI化加速,散热、电池、快充等领域均有望迎来创新升级,推动单机价值量的提升,且公司在ARVR领域具备深度布局,具备AR眼镜整机组装、结构件和声学件制造的综合能力;在汽车电子以及光伏领域,公司配合海外客户在印度等海外布局产能,打造新的增长点,短期该等业务处于亏损阶段,未来经营有望逐步改善实现扭亏。
7、充电/连接:特斯拉推出无线充电技术,智驾下沉有望驱动车载市场空间
①充电:国内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11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持续增长,24年1-11月桩车增量比1:2.7。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24年1-11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75.6万台,同比+23.0%,其中公共/私人充电桩增量的同比增速为-11.3%/35.7%,公共/私人充电桩增量占比为20%/80%。在公共充电桩中,截止24M11直流/交流充电桩占比约46%/54%,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湖北、安徽、北京、河南、四川TOP10地区建设的公共充电桩占比达69.1%。与电动汽车对比来看,24年1-11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与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的桩车增量比为1:2.7,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特斯拉Cybercab取消充电口,推出无线充电技术。根据特斯拉“We “Robot”发布会,特斯拉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将摒弃传统的NACS端口,转而采用无线感应充电技术。该技术通过车位上的发射线圈与车辆内的接收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实现能量传输,无需人工插拔充电线,功率可达19kW。此前,特斯拉已经收购了工业应用无线充电解决方案提供商Wiferion,其技术能提供高达93%的充电效率。无线充电技术的创新有望提高用户体验和使用效率,预计会对未来电动车的充电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②连接:多传感融合趋势及AI大模型陆续上车,促进高频高速连接器的车内应用。1)自动驾驶:AI大模型对于多模态感知的处理能力更强,有望更好促进多传感器融合的应用,数据量呈指数级提升驱动车用高速连接器的需求增加。2)智能座舱:大模型陆续接入车载语音助手,人机、车机交互功能带来车端通信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用量提升。如问界/智界中依托盘古大模型的AI语音,小米SU7内置全新小爱AI大模型等。
海外连接大厂看好AI应用带动,预计Q4营收有望持续同比增长。1)安费诺:预计Q4营收同环比双位数增长。24Q3营收同比+26%/环比+15%创历史新高,主要由IT数通、移动网络、移动设备、商业航空和国防市场的业务增长及收购项目贡献。公司预计24Q4销售额39.5~40.5亿美元,同比+19%~22%,其中移动设备有望保持较高水平,商用航空市场将实现环比高个位数增长,IT数通将实现环比中个位数增长,国防市场将环比小幅增长。2)泰科:预计FY25 AI业务收入翻倍。泰科Q3营收41亿美元,同比+2%/环比+3%,主要受益于通信部门AI相关应用销售带动。预计Q4销售额39亿美元,同比+2%/环比+1.8%,主要系季节性驱动。公司看好AI应用对业绩的驱动,预计AI业务在FY25销售额将翻倍,进一步推动整体业绩增长。
电连技术:华为生态持续破圈、比亚迪智驾下放助力公司汽车业务前景向好。1)消费电子业务方面,展望24Q4小米、荣耀、华为等智能手机品牌机型的密集发布,有望带动公司消费电子业务提升,毛利率亦有望改善。2)汽车业务方面,受益于华为四界产品矩阵补齐、智能汽车生态圈持续拓展,以及比亚迪高阶智驾功能下放倒中低价位车型的趋势,公司作为国内车载高频高速连接器龙头,有望受益。长线来看,公司汽车连接器在头部客户中导入顺利,未来将加强国内主机厂、海外tier1及整车厂导入,有望打开更大的成长空间。
8、射频/天线:国内市场竞争压力仍大,关注国内龙头LPAMiD新品进展
稳懋24M11营收同比-22.4%/环比 +2.0%;Qorvo预计Q4营收同比-16%/环比-14%,主要受5G中端机需求向入门级转变影响。1)稳懋:24M11公司营收12.5亿元新台币,同比-22.4%/环比 +2.0%。2)Qorvo:FY25Q2(CQ3)单季营收超指引中值,FY25Q3营收指引不及预期。Qorvo FY25Q2(CQ3)营收同比-5.2%/环比+18.0%至10.47亿美元,超此前指引中值,其中ACG(高级蜂窝网络)部门营收同比-11.6%/环比+17.0%至7.51亿美元。公司本季度在最大客户端支持了其季节性增长;在安卓端表现不及预期,主要系最大安卓客户市场份额下降及中端智能手机向入门级转变的趋势影响。展望未来,公司预计安卓5G中端智能手机市场需求向入门级转移的趋势无法逆转,并将对公司FY25Q3、Q4及FY26Q1的营收和稼动率带来压力;预计公司FY25Q3(CQ4)营收9亿美元,同比-16.2%/环比-14.0%;预计FY25财年公司手机业务营收同比FY24将出现低个位数下降。毛利率方面,FY25Q2(CQ3)毛利率47.0%;未来受中低端安卓机产品组合变化影响,公司预计短期毛利率和稼动率将低于此前指引,但维持FY25Q1为毛利率低点的预测不变;预计FY25全年毛利率在45%左右,长期毛利率目标50%以上不变。
国内大厂行业竞争压力仍较大,建议关注滤波器、L-PAMiD等高端品类的国产替代。卓胜微、唯捷创芯毛利率及归母净利润同环比下滑,主要系行业竞争激烈、价格压力较大影响。卓胜微24Q3营收10.8亿元,同比-23%/环比-1%;归母净利润0.7亿元,同比-84%/环比-55%,业绩下滑主要受市场竞争格局影响,以及公司芯卓持续投入导致的研发费用增长,以及资产减值、毛利率、汇率变化带来的影响。公司L-PAMiD 产品系列已在部分品牌客户验证通过,三季度完成新一轮的产品迭代,关注性能表现及客户端导入情况。唯捷创芯24Q3营收4.2亿元,同比-42%/环比-31%,归母净利润-0.4亿元,同比-175%/环比-361%;公司Q3正式成为韩国客户合格供应商并有具体项目开始合作,预计Q4其发射端产品交付将逐步提升,明年Q1接收端产品预计将开始量产交付。
9、电池:短期需求走弱,中长期关注终端AI化带动电池创新趋势
消费电池行业Q3整体表现旺季不旺,进入Q4,下游消费需求因品牌新机推出及促销节提前备货有所释放,11月需求趋于疲软。从中国台湾消费电池厂商月度和季度数据来看,24Q3收入542.1亿新台币同比-2.1%环比+12.2%,24M10/11月营收217.9/197.4亿新台币同比+5.9%/-10.0%环比+19.0%/-9.4%,Q3同比下滑表明旺季需求稍显疲软,但进入Q4消费电子环节10月实现同环比增长,显示促销季下游提前备货带动需求回升,11月产业链拉货动能出现下滑。库存方面,国内消费电池厂商24Q3库存同比+1.0%环比+15.6%,同环比提升更多源于下游终端新品备货所致。
电池持续向高能量密度高容量方向升级,硅碳负极、钢壳电池、复合铝箔技术有望得到加速推广。伴随着AI手机、AI PC为代表的消费终端AI化加速演进,用户对于终端续航需求将进一步提升。2023年3月荣耀发布Magic 5 Pro,搭载了5450mAh的青海湖电池,荣耀表示这是首款将硅碳负极电池技术商用的智能手机产品。而在2023年11月vivo 发布X100 Pro,搭载了采用碳元重组、激光刻蚀、极片重塑等技术的蓝海电池,容量达到了5400mAh。目前采用10%左右的含量的硅和碳的复合材料组成硅碳负极材料,其实际电容量大约在450-600mAh/g之间,约为传统石墨负极的1.3倍。未来随着安卓市场竞争加剧,以及终端AI化将带来功耗和续航的压力,硅碳负极技术有望得到加速推广,或将推升旗舰手机电池ASP。另一方面,复合集流体技术亦有大规模商业化迹象,OPPO早在 2021 年就展示了搭载复合铝箔电池的“三明治”夹心式安全电池产品,实现了 1500 次循环后仍然保有 80%初始容量,体现出更高安全性能和不错的循环性能,随着工艺技术的迭代优化,明后年复合铝箔技术或有望在头部品牌厂商旗舰机型得到应用。此外,苹果在新机iPhone16 Pro系列采用钢壳电池,带动单机电容量以及价值量提升,未来苹果亦将在新机扩大钢壳电池的渗透率,或将在手机电池领域掀起新的创新潮。
电芯环节呈现“日韩战略转型逐步退出,国内厂商加速崛起”的局面,整体竞争格局较佳。目前全球消费电芯市场格局方面,ATL(TDK旗下全资子公司)占据约40%、日韩厂商(松下/三星SDI/LG化学)合计占据25%、珠海冠宇占据15%左右、其他包括欣旺达等厂商。我们认为目前电芯环节呈现边际向好趋势,上游电池主材降价带来成本端的优化,行业库存恢复至健康水平,叠加AI赋能消费终端创新不断,有望带动需求回升,推动电芯厂商盈利能力恢复。而PACK环节格局相对稳定,国内厂商份额望稳中有升。目前消费电池PACK环节主要厂商为欣旺达、德赛电池、新普、NVT等,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
珠海冠宇:动力电池业务子公司浙江冠宇拟获得增资,公司并在启停电池领域再获国内车企定点。公司12月14日公告其子公司浙江冠宇拟以投前估值30.75亿元进行增资,各方合计增资金额不超过9亿元,其中母公司拟增资2亿元。经过本次增资,母公司持有浙江冠宇的股权将从73.69%降至62.04%。此外公司亦公告于近期获得某国内车企的12V汽车低压锂电池定点通知。公司动力电池业务在股权稀释和启停电池规模提升的推动下,有望降低对母公司业绩的拖累。展望中长期,公司手机电池导入北美大客户新机,出货量有望快速增长,AI PC对终端续航要求推动电池升级或有望带动ASP提升,毛利率有望保持改善趋势。公司拟在马来西亚拟投资 20 亿元建设消费类电池产品,预计 26-27 年建成年产能 5000w 颗电池约 20+亿产值的基地,主要为北美大客户备产,未来有望拿到更多份额,且果链电池环节将呈现“电芯+Pack” 一体化的趋势,将进一步打开公司的成长空间。
欣旺达:看好公司消费电芯和动力电池的发展趋势,盈利能力望保持向上态势。公司展望24/25年全球手机和PC预计呈现复苏态势,公司子公司锂威消费类电芯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进一步提高消费电芯自供率,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盈利能力改善,且公司不断加大对消费锂电技术的投入,有望未来切入北美大客户核心产品的电芯供应链,打开新的增长空间。而动力电池进展持续向好,规模化优势逐步显现,在车厂客户的开拓方面,持续导入新客户新车型,预计未来2-3年将进入正向循环,亏损逐步收窄。
10、PCB:Q4需求趋稳,中长期聚焦算力浪潮及端侧AI升级趋势
Q4 PCB产业链Q4整体景气仍有望维持,稼动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短期国内消费国补政策持续出台,对带动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TWS等多类3C终端需求回暖有一定助力。中长期,我们总体认为,相较于19-21年的5G上升周期,此轮AI驱动的科技创新上升周期将持续更长时间且产生的市场需求也更广阔,国内 PCB 行业持续升级扩充中高端产能并布局海外产能,业绩释放具备持续性。我们看好此轮在需求持续复苏背景下的国内外AI算力浪潮驱动下的科技创新大势,并认为伴随着下游AI技术加速演进,持续赋能终端,PCB板块未来三大主线可期:
1)受益于全球以及国内AI算力旺盛需求,在算力赛道拥有优秀产品技术实力及产能布局的厂商有望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盈利能力。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等科技厂商均加大未来对云和AI基础设施的资本开支,各国以及各科技龙头在AI大模型的竞争促使大算力场景下对AI服务器、400G/800G交换机等所需的高多层 PCB板以及高阶HDI板的结构性旺盛需求。而国内算力需求规模巨大,但受海外禁令限制,算力芯片以及国产服务器、交换机等基础设备替代紧迫。我们认为以华为910C、寒武纪为代表的国产算力芯片有望受益于国内互联网厂商以及央国企算力采购增加于明后年迎来快速放量。卡位海外NVDA、AMD、TSL等核心算力龙头供应链以及AWS、Meta、谷歌等CSP厂商的沪电、胜宏、生益科技/电子、方正、世运、景旺等厂商以及深南、方正、生益、兴森等在国内市场深耕并有望受益国产算力需求的优质标的。
2)以苹果为首的消费电子科技公司加速智能终端的AI升级进程,有望推动手机、可穿透、PC等终端PCB板的升级以及换机需求。苹果Apple Intelligence持续迭代,其AI在云端数据中心和终端方面有望加速布局,带动苹果端侧硬件明后年持续升级,此外安卓厂商亦将在端侧AI加速布局,推动硬件升级。AI 化升级将带来消费电子软硬板设计理念和技术的革新, HDI/SLP规格以及渗透率有望得到提高、FPC升级带动ASP提升。在此背景下,深耕苹果链的鹏鼎、东山以及在HDI/SLP具备积累的景旺、方正、胜宏等厂商有望受益。
3)自主可控主线:先进封装等上游载板等核心环节加速突破,有望迎来价值重估。华为910C、寒武纪为代表的国产算力芯片放量在即,HBM产品推动以CoWoS、2.5D/3D堆叠等为代表的先进封装需求持续增长,国内封测厂商在先进封装领域均有明确扩产规划,先进封装国产化进程有望加速,国内载板厂商深南、兴森等ABF载板产线有望明年迎来量产出货,生益、华正、南亚等在载板基材陆续突破,有望解决国内高端产品被“卡脖子”的风险。
PCB库存方面,Q3中国大陆及台股PCB厂商库存出现分化,周转天数继续下滑。24Q1/Q2/Q3 A股PCB厂商库存环比+2.0%/+8.9%/+11.5%,台股PCB厂商库存环比-0.8%/+8.9%/-11.6%,Q3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库存环比变化有所分化。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PCB板块库存23年周转天数在库存水位持续下滑,24Q3需求继续回升,国内以及台股PCB厂商周转天数小幅下滑,环比-2.3/-7.7。
产能利用率情况,国内头部厂商24Q3整体产能利用率在85%-95%之间,进入Q4整体景气度维持。据我们今年对各PCB厂商的跟踪情况来看,24H1多数厂商产能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呈现环比提升的趋势,显示淡季不淡,行业整体景气度向好,Q3头部PCB厂商整体稼动率保持环比提升趋势,进入Q4稼动率处于平稳态势,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下游订单能见度普遍在1-2个月。
消费电子领域,苹果明后年硬件AI化升级带动软硬板的创新尤为需要重视。硬板方面,考虑到iPhone的AI化趋势带来的续航需求,且未来苹果亦有进一步轻薄化的趋势,钢壳电池在机内的空间占比会不可避免提升,挤占机内其他模组及主板的空间,我们认为iPhone主板未来的集成度将持续提升,主材、线路设计均有创新升级的需求。而根据Tekanarie Report的数据,今年iPhone16 Pro的主板采用两层结构,尺寸较15 Pro小了20.7%,集成度再一次提升。展望明后年新机,我们预计一方面主板所用材料以及加工工艺均会继续升级,此外机内芯片的封装工艺亦可能有所变化从而带动主板的面积和线路设计亦有革新。软板方面,一方面受制于机内物理空间的压缩,另一方面,AI iPhone的功能模块越来越多,如iPhone16 Pro系列新增相机控制按键模组,且光学、声学、显示等模组也在升级,数据传输要求提高,这些均会推动明后年iPhone新机软板的升级迭代,价值量有望得到较大提升。
鹏鼎控股:展望24/25年,公司积极布局AI终端及算力、智能车和低轨卫星等领域,并有望迎来多点开花。短期来看,11月收入40.5亿元同比+0.8%,符合预期,目前公司整体稼动率仍保持在旺季水平。中长期来看,公司持续加大对AI手机及AI PC等终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加速进行高阶高速混压厚板、功率晶片内埋、高精度定深背钻、新型Cavity开盖等技术布局,同时也加速了高阶HDI及SLP产能的扩产进度,淮安第三园区一期产能已投入量产,二期工程正在加快建设中,预计项目完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在高阶HDI及SLP产品领域的市占率。我们依旧坚定认为果链硬件创新与AI共振驱动三年向上周期的大趋势不变。公司亦乐观看待端侧AI大趋势,大客户智能终端AI升级提速,未来新机ASP以及需求提升潜力令人期待,公司传统业务在大客户AI化的加持下将开启新一轮的成长,AI服务器/车载/MR/光通讯/低轨卫星等非手机业务的扩张望为公司提供远期增长动能。
东山精密:中长线,关注A客户终端AI化带动软板升级、T客户需求转好趋势、国内及海外算力市场开拓进展以及非核心业务的经营改善潜力。明后年为 A 客户的创新大年,手机、可穿戴、 pad&笔电等产品均有望迎来大的AI升级革新,有望推动新一轮的换机需求释放,且AI 化升级将带来软硬板设计理念和技术的革新,有望推动 ASP的提升,公司A 客户业务有望迎来加速增长;T 客户方面,未来 FSD、Robotaxi、新车型、人形机器人等产品陆续推广,公司深耕 T 客户进行多元产品布局,精密制造业务随着稼动率和业务规模提升,业绩有望迎来弹性释放。此外,公司子公司Multek在HDI及高多层板领域技术积累丰富,或有望在国内及北美算力市场获得新的突破。非核心的LED 及触控显示业务整体伴随着内部管理加强,有望向着边际改善的态势发展。公司A+T长线核心战略持续推进,有望在端侧AI化大趋势下持续受益。
生益科技:公司长期逻辑清晰,产品高端化升级有望持续兑现,中长线具备超预期潜力。展望未来,公司经营有望穿越CCL行业短期波动,产品高端化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坚定看好生益科技长线成长逻辑。短期根据我们跟踪来看,公司目前S8/S9材料已经在N客户算力供应链取得小批量订单,明年有望取得可观的供应份额,且在A客户软硬板CCL材料亦有望取得重要进展。而Q4家电、消费类需求因补贴政策有所回暖,生益科技短期订单有所回升,稼动率环比提升。明后年公司在AI 算力(S8/S9 、PTFE)、 5G-A/6G网络、先进封装载板基材以及A客户消费电子板材等方面有望迎来超预期进展,子公司生益电子在AI服务器及800G交换机在国内国外两大市场将有超预期进展,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成长曲线。
CCL板块来看,未来存在成本和需求双重推动涨价的可能性,整体估值相对较低。我们整体认为在未来全球经济持续回暖,叠加处于降息周期的背景下,上游原材料价格将处于向上通道,且需求的回暖预期逐步加强势必通过库存这一因素扩大对上游的拉货需求,故我们认为未来中长期CCL整体处于上升通道。短期来看,PCB行业原材料库存有所消化,旺季景气仍在延续,CCL订单有望逐步回暖,行业内因铜价上涨或在酝酿新的涨价情绪,CCL盈利能力或仍将保持改善趋势。
11、声学/马达/微传动:Optimus空手接网球视频主要变化为灵巧手,看好兆威在机器人领域的稀缺性与成长潜力
机器人方面,人形机器人星辰大海,灵巧手为产业链核心环节。伴随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快速迭代掀起热潮,全球科技企业近年来纷纷加强人形机器人领域布局。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由2023年的18亿美元提升至2028年的138亿美元,CAGR约50.2%。远期来看,市场空间可达百万亿美元。灵巧手为人形机器人与外界交互的重要媒介,是机器人功能性的直接体现,其价值量占比高,预计特斯拉Optimus灵巧手价值量占比14.0%。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23年全球机器人灵巧手市场规模达15亿美元,2030年将突破30亿美元,CAGR约10.3%。
特斯拉展示机器人空手接网球,主要变化为灵巧手。11月28日,特斯拉机器人官方账号放出的视频展示了Optimus机器人的最新进展。从视频中可以看到,Optimus单手稳稳地接住了迎面抛来的网球,手指可相对灵活地弯曲。特斯拉工程师米兰·科瓦克表示,这款灵巧手的进步具有里程碑意义自由度比上一代增加了一倍,手部有22个自由度,手腕和前臂有3个自由度。
传统终端技术创新方面,1)声学:iPhone16 Pro麦克风升级,关注AI驱动下安卓新机声学创新趋势。AI对于语音交互的需求提升,会带来高信噪比、高性能麦克风的导入,预计麦克风价值量有望提升。iPhone16 Pro搭载四个录音棚级麦克风,录制品质更高,音频表现提升,这组麦克风录音时底噪更低,声音听起来更真实生动。同时,安卓端从23年年初的安卓声学降规逐渐向升规演进,AI驱动下安卓的声学创新也有望加速,10月份安卓旗舰新机密集发布,关注新机声学创新。2)马达:华为Pura70采用弹出式伸缩镜头,关注电机及齿轮传动应用创新。华为Pura70弹出式伸缩镜头引发业内关注,搭配大底传感器和大光圈镜头,成像质量相比传统摄像头更佳。根据“微机分WekiHome”拆解,华为超聚光伸缩摄像头模组通过步进电机带动齿轮转动,从而实现摄像头的伸缩。瑞声科技有研发镜头+马达+防抖系列解决方案,可应用于弹出式伸缩镜头,此外兆威机电在伸缩摄像头方面亦有相关的布局及技术储备。
1)兆威机电:看好公司在机器人领域的稀缺性与成长潜力。兆威研制的电动直驱多指仿生灵巧手采用全驱动方案,集成了包含触觉感知的控制系统和基于神经网络的自学习控制算法,具有17个主动自由度,每个指节可独立驱动,兼顾灵巧性和长寿命设计,具体特点包括:1)采用仿生结构设计,包含15个关节,并具有17个自由度,可扩展到20个自由度,与人手自由度非常接近;2)全球首创的关节内置全动力单元,系统通信速率可以达到1Mbps,可扩展到10Mbps,微驱控制器的精度速度波动≤±0.5%;3)多层PCB设计,最大效率≥95%、位置精度≤0.3°、感知传感≥3。发布会上,公司展示了穿针引线等应用场景,未来升级方向包括电子皮肤、小脑功能等。公司坚持贯彻“1+1+1”产品战略和标准化、模块化的产品设计理念,确保品质的可靠性,使用寿命至少达10年。我们认为兆威作为微传动赛道隐形冠军,在机器人领域的稀缺性与成长潜力凸显,有望通过灵巧手等产品充分受益人形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趋势,长线看好公司微传动系统在汽车、人形机器人、医疗、XR等应用边界拓宽及智能化趋势,公司整合齿轮箱和驱动后产品价值量望持续提升,成长空间广阔。
2)瑞声科技:参与iPhone16新相机控制按钮零件、麦克风升级,关注A客户散热供应链潜在入局机遇,光学业务Q4望单季度利润回正。伴随消费电子需求回暖及创新加速,2024年上半年公司多项产品线业绩明显复苏。展望后续,公司多项产品线业绩明显复苏,关注高端声学/光学、散热、折叠屏转轴等新兴产品线的创新前景。同时, A客户业务望受益苹果硬件创新与AI共振驱动的三年向上周期,并有望围绕A客户拓展新产品线,例如公司参与iPhone16新相机控制按钮零件、麦克风升级,此外公司散热产品已覆盖多家安卓头部手机厂商,未来或将导入A客户散热供应链。短期看,公司声学业务H2随着A客户旺季到来叠加份额补偿,稼动率望提升,同时散热、折叠屏转轴等新兴产品线有望受益于AI、折叠机等创新浪潮持续导入,光学业务Q4望单季度利润回正。
12、被动元件:消费电子复苏带动业绩回升,关注AI应用需求带动
村田、TDK 24Q3营收同环比提升,主要系消费电子需求复苏、AI需求带动;部分被工业设备和EV需求下降抵消。展望未来,大厂普遍看好AI应用市场的成长性。
国巨:11月营收同比提升/环比下滑,预计Q4营收环比个位数下降。11月营收100.2亿元,同比+7.2%/环比-4.3%。公司表示Q4为传统淡季,预计营收呈环比个位数下降,毛利率环比降低个位数百分点,其中工控领域挑战最大,但运算与企业系统、通讯的成长趋势仍强劲,AI带动的增长动能积极。
村田:预计Q4汽车MLCC降价压力较大,重点发展AI领域应用。24Q3营收4618亿日元,同比+4%/环比+10%,主要受益于手机领域多产品收入增加、计算机用电容器收入增加。公司认为目前对AI服务器相关组件的需求持续稳定强劲;智能手机总体情况无太大变化,但大中华区的低端设备占比正增加;汽车行业比预期稍弱。价格方面,受行业竞争加剧、成本驱动降价需求影响,预计汽车行业第四季度MLCC降价压力较大;手机和电脑等消费市场预计与去年持平,但AI等创新应用有望带动平均单价小幅回升。公司仍将发展重心放在AI领域,包括数据中心及手机、电脑和汽车端的应用,加强这一方向上电池电源、MLCC、电感和其他产品的布局。
TDK:下调汽车市场增速指引,上调智能手机和HDD市场产量指引。Q3营收5707亿日元,同比+3%/环比+10%。其中被动元件部门营收同比-0.4%,营业利润同比-8.8%,尽管智能手机为核心的ICT市场销售额有所增加,但由于工业设备和汽车市场的需求下降导致陶瓷电容和铝电解电容销售额和利润下滑。展望未来,公司下调了对于汽车市场总产量(特别是纯电动汽车)的增速指引;上调智能手机市场和HDD市场产量指引。展望下一季度,公司预计被动元件部门中工业设备市场营收仍疲软,但汽车市场销售将增加,总体保持平稳。
受益于消费电子等终端景气复苏、产能利用率提升,国内大厂24Q3利润同比增长持续。1)顺络电子:24Q3单季度收入及净利润创历史新高,其中消费电子业务处于旺季,同时部分高端产品的量、价受益于AI创新,汽车电子业务延续了高增长的态势。建议关注公司电感等业务在AI端侧的潜在价值增量,同时关注汽车/数据中心/精细陶瓷等新兴业务的发展潜力。2)风华高科:24Q3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市场需求改善及公司核心客户和高端市场占比持续提升,主营产品产销量稳健增长。此外,公司降本增效成果凸显,盈利能力得到提升。3)三环集团:24Q3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同比高增长,主要系消费电子、光通信下游需求回暖,叠加公司MLCC产品认可度提升、下游应用领域扩展。利润环比小幅下滑主要系财务费用汇兑损失、相关补助下降等影响。
13、设备:整体景气承压,关注受益于AI创新的3C特定需求提升
整体景气承压,关注受益于AI创新的3C设备特定需求提升。受宏观经济等因素影响导致消费电子、新能源光伏和储能等行业需求不振,3C设备厂商业绩大多承压,目前下游需求仍未见明显复苏,短期景气度承压。但我们认为AI端侧创新加速落地,或驱动零部件迎来创新,关注受益于特定需求的3C设备公司。
三、投资建议
基于研究框架与产业数据跟踪,我们认为消费电子产业链景气度持续改善;而行业创新亦在加速,随着终端品牌/芯片/软件应用等产业链龙头在AI技术上的共同投入,智能终端有望迎来AI创新浪潮;汽车智能化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高阶智能驾驶正快速落地。
1)苹果链:果链短期估值已调整至性价比区间,把握中长期受益硬件创新与AI共振驱动的优质公司投资机会。短期来看,关注后续AI功能迭代节奏,同时关注明年新品核心环节的创新变化;关于关税问题,苹果链已将穿戴、电脑等产品充分转移到越南,手机也有部分移到印度,剩下一小部分缺口也有充足时间通过提前备货、在印度继续扩产或在越南等转产来化解,理论上如18-19年一样,苹果链基本上不受关税影响;因而在当前板块被误杀背景下,估值到历史低位,有反弹弹性。中长线看,如此前观点,我们持续强调果链硬件创新与AI共振驱动三年向上周期,25-27年我们认为苹果iPhone、穿戴、XR和家居硬件又将迎创新大年,看好苹果AI时代端侧创新以及云端的布局推动产业链迎新一轮发展机遇;苹果AI持续迭代优化,支持后续机型的市场策略望推动老用户换机潮,带来国内苹果链当前估值以及远期业绩的向上弹性,且不少优质公司有个体alpha,继续首推全面受益苹果终端AI创新的****,继续看好****、****、****、****、****、****、****、****、****等,并关注****、****、****、****、****、****、****、****、****等。
2)安卓链:关注AI端侧创新及消费补贴政策,有望带来潜在销量提升机会。Q4安卓旗舰新机密集发布,大部分机型销量同比去年有所增长,预计明年光学、AI依然是创新的主线,后面建议关注安卓品牌端格局的变化,同时关注补贴政策等因素对于国内安卓机销量的驱动,产业链环节重点关注主芯片、光学、电感、散热等环节的创新,总体建议关注受益AI 创新及终端格局变化的优质标的****、****、****、****、****、****等。
3)AI应用:手机、眼镜、耳机、玩具等AI融合新品加速落地,依旧看好AI端产业链为电子产业链投资主线。我们认为随着终端品牌、芯片、软件应用等产业链龙头在AI技术上的共同投入,手机/PC/可穿戴/机器人/汽车/XR/家居等终端望迎 AI创新浪潮,把握AI端创新大势。建议关注:a)AI手机/PC:驱动主芯片/晶圆代工/存储/光学/PCB/散热/电池/被动/声学等环节创新,优先把握苹果AI链优质公司中长期向上投资机会;b)AI穿戴/玩具:AI眼镜、耳机等新形态终端加速落地,继续把握AI穿戴主线,以及AI玩具落地进展,关注在主芯片/代工/渠道/镜片等环节与Meta、字节等头部厂商深度合作的相关厂商;c)其他品牌:布局AI 大模型及应用的品牌厂如****、****、****、****、****、****、****、****等。
4)Smart EV:汽车智能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关注华为、小米及特斯拉汽车链,关注高阶智驾下沉带来的产业链发展机遇。伴随尊界S800亮相,华为“四界”布局正式完成,同时智驾方案在多自主品牌、合资品牌中亦在加速导入,看好华为汽车生态版图竞争力持续提升。小米SU7发布HAD超级智驾并公布第二款车型YU7,关注小米智驾体验及二期工厂建设进度,看好****凭借生态等优势在汽车领域的长期发展。此外近期比亚迪等品牌智能驾驶向中低阶车型下沉趋势明显。建议关注深度受益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的优秀供应链公司,包括Tier1.5、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三电系统等环节,看好****、****、****、****、****、****等。
5)XR:关注AR赛道中长线成长空间。苹果方面,我们建议关注****等深度参与苹果Vision Pro及后续空间计算产品系列的产业链优质公司;非A方面,跟踪Meta AR眼镜落地进展,看好AR赛道中长线的成长空间,关注光学/显示等在AR终端BOM占比较高,并有前瞻布局相关技术的厂商。
6)出海:关注国内优质出海品牌厂商。国内品牌厂商背靠国内完善的供应链制造体系具备竞争优势,把握在海外市场具备渠道、品牌、运营、产品等优势品牌商****、****、****、****等。
四、消费电子板块行情回顾
参考报告:
1、《消费电子行业深度跟踪报告—多维数据框架详解消费电子景气与创新趋势》 2024-01-08
2、《消费电子行业深度跟踪报告—终端需求温和复苏,把握AI融合新品与Smart EV等主线》2024-03-20
3、《消费电子行业深度跟踪报告—终端需求Q1延续弱复苏,关注AI终端及智能车新品创新》2024-04-24
4、《消费电子行业深度跟踪报告—一季报业绩边际改善,关注GPT-4o与苹果AI终端创新》2024-05-20
5、《消费电子行业深度跟踪报告—AI终端应用加速落地,把握AI驱动下的苹果链长线布局机会》2024-06-17
6、《消费电子行业深度跟踪报告—Q2终端需求延续复苏,把握苹果AI链回调建仓良机》2024-08-22
7、《消费电子行业深度跟踪报告—秋季新品密集发布,关注苹果等新机销量及AI迭代节奏》2024-09-25
8、《消费电子行业深度跟踪报告:AI手机、穿戴新品密集发布,持续看好AI端侧投资机遇》2024-11-21
团队介绍
鄢凡: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经济学双学士,光华管理学院硕士,15年证券从业经验,08-11年中信证券,11年加入招商证券,现任研发中心董事总经理、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TMT及中小盘大组主管。
团队成员:王恬、程鑫、谌薇、研究助理(涂锟山、王虹宇、赵琳)。
团队荣誉:11/12/14/15/16/17/19/20/21/22年《新财富》电子行业最佳分析师第2/5/2/2/4/3/3/4/3/5名,11/12/14/15/16/17/18/19/20年《水晶球》电子2/4/1/2/3/3/2/3/3名,10/14/15/16/17/18/19/20年《金牛奖》TMT/电子第1/2/3/3/3/3/2/2/1名,2018/2019 年最具价值金牛分析师。
投资评级定义
重要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