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说“马虎”,它并不是【认真】能解决的问题。
01
常见情形
考试卷子发下来,孩子考了86分。
正打算帮他分析,他自己先看出来了:
计算题列竖式我把3+8=11算成了12;
应用题甲是乙的两倍多32,忘+32了!
判断题我看错条件了,所以判断失误;
最后一道题没有答……
错算,忘加数,看错,没有答完整……
这些看起来都是【马虎】惹的祸。
孩子好像都会,你就叮嘱:下次认真点。
可下次,还是这样。
甚至平时练习,【马虎】都在频频刷脸。
你每次都会叮嘱:认真点。
然而,真的不管用。
因为,【认真】太笼统了。
孩子根本不知道带着“认真”去干什么事。
哪怕你告诉他:
认真审题,认真计算,认真检查。
他也不明白:
什么叫认真审题,
什么叫认真计算,
什么叫认真检查。
到这儿,聪明点的家长会把审题的步骤固定下来:
首先,一个字、一个字的读明白;
其次,圈出关键信息;
最后,再把关键信息转化成数学语言。
这样行吗?
不行,孩子根本就不能执行。
即便能够执行,依然不能全面解决【马虎】问题。
因为,马虎的根源,并非“认真”的缺失。
02
马虎的根源
马虎的根源是大脑的注意力。
注意力可以说是学习的硬功夫。
注意力又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个方面。
无意注意是我们不需要费力也能做到的。
听见响声、感受到环境变化、对美食敏感……
这些跟生存高度相关,一出生就携带了。
而有意注意则要后天发展,是需要慢慢成长和训练的。
因此,你很难看到:
一个幼儿能完整描述一件事的细节;
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考试得满分;
一个中学生长时间上网课不走神。
如果有,你可以称之为“学习圣体”。
因为小孩子的注意力广度达不到。
他们的注意力只能覆盖某一本书、某一页纸、甚至某一道题的一个点。
所以,小孩子讲书都是“精彩片段”——最吸引他的地方记得牢,覆盖不了全书。
广度不够做题也受影响。
往往苦思冥想做不出,一看答案,猛然发现:当时忘了题干中的某个条件。
此时,家长会说:你又马虎了。
不,不是马虎。
是娃的注意力广度不够。
年纪越小,注意力的覆盖面越小。
即便它想认真也认真不起来。
因为小孩子的注意力精度达不到。
精度就好比探照灯,能准确地把光打到需要付出关注的物体上。
精度达不到:
人就不能该关注什么关注什么。
反而在不该关注的时候乱关注。
表现在做题上就是:
不能准确的把关键词找出来;
所有描述堆在脑中如乱麻,理不出头绪;
事后经他人一讲又秒懂——别人帮他理清了重点。
因为小孩子的注意力持久性达不到。
每个人的注意力单元都不可能无限大。
有长有短——
有的人60分钟有的人20分钟。
小学生最多也就20分钟。所以:
一节课势必要走神,漏掉一些内容。
做作业势必要停顿,看起来像拖拉。
这都正常。
完全可以休息一下再去做。
大人也是。
(这就是番茄工作法有效的原因。)
当孩子不得不长时间专注,比如考试——
就会很累,大脑特别疲惫。
很累就意味着出错。
这就是为什么:
考试做题,总有“马虎”;
认真检查也检查不出来错误。
大脑已经疲惫了。
注意力的方方面面都不在线了。
综上:
马虎本质上是注意力的广度、精度、持久度不够。
教孩子认真没用,得提升注意力。
03
如何提升?
坦诚讲提升不容易。
它跟智商有一定关系——
你会发现那些考满分的学霸专注力都特别好,脑子好使。
它发展很慢——
随着年龄慢慢生长,从小孩到成人,逐渐进步。
除了这两点硬性条件,我们能做的是:
多运动、休息好、冥想。
运动是最好的聪明药。
休息好,大脑才在状态。
冥想是大脑的运动。
少量多次的中等强度运动。
比如,慢跑、快走、打球、打闹……一次30分钟,一天多次。
儿童保证9小时+优质睡眠,作业做不完就不做了,睡觉最重要。
冥想的方法很多,网上有引导音乐,跟着做便可。
最后推荐一本书,讲注意力的。
感兴趣可以看看,作为拓展阅读。
另外,对知识熟悉,对题型熟悉,也有帮助。
你想,你熟悉得已经有肌肉记忆了,见到题目,便能很快做出,也能做对。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家长说:
马虎,是知识掌握得不够熟练。
但,这些代价很大——多熟练呢?练到什么程度呢?
总有熟练到不了的地方,那时候“马虎”就来了。
本文结束,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