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宗超, 兰雨潇: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供需均衡:产业与文化的智慧化协同发展

文摘   2024-10-18 17:53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供需均衡:

产业与文化的智慧化协同发展

彭宗超,  兰雨潇

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作者简介:彭宗超(1966—),男,河南信阳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应急管理、风险治理。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2134003);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双高”计划项目(2022TSG03301)。


摘要:安全应急产业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目前,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也面临供需不均衡的突出问题。研究从供需视角出发,在梳理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供需形势的基础上,分析了该产业中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如何导致市场供需内生动力不足、信息不对称如何导致市场供需的信息联动不力、自然垄断如何导致市场供需匹配效率不高等市场失灵成因,提出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供需“时间失衡”这一关键问题主要源自消费需求偏重事后事件驱动而非事前文化驱动。由此,构建了“文化—智慧—示范”政策分析框架,并提出通过安全应急文化事业与产业交融互促以扩大需求量,优化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体制机制以激发市场竞合,借助安全应急智慧技术及平台以赋能供需信息匹配,从而促进安全应急产业和文化智慧化协同发展,为安全应急产业和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驱动、技术支撑和政策支持。 

关键词:安全应急产品服务 供需不平衡 安全应急产业 安全应急文化 智慧安全应急

安全产业与应急产业原属不同产业类别。安全产业起初指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安全保障活动提供专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应急产业最早是指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安全应急产业分类指导目录(2020年版)(征求意见稿)》中将安全产业和应急产业整合为安全应急产业。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印发《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工信部联安全〔2021〕48号)对其进行了准确定义:“安全应急产业是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提供安全防范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等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安全应急产业是提高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2023年,习近平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把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国发〔2021〕36号)中也明确提出“壮大安全应急产业”“强化信息支撑保障”“繁荣发展安全文化事业和安全文化产业”。目前,安全应急产业已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从供需视角来看,全社会安全文化、应急文化建设较为薄弱,这导致平常时期干部群众对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作用认识不足和市场需求不强,市场供给能力也不充分,以至于安全应急产品服务至今依然存在供需不均衡的问题[2]1-10;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时期的峰值需求压力巨大,同时市场供不应求的问题更加严重。为此,笔者结合《“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要求,尝试构建“文化—智慧—示范”分析框架,探讨如何推动安全应急产业与文化的智慧化协同发展,保障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供需均衡,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一、 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供需形势与关键问题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安全应急产品服务发展。2007年,政府就已提出“应急产业”概念。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工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运行〔2009〕446号)强调:“应急产业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应急产业”。 

2010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就首次提出了培育安全产业。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国办发〔2011〕47号),明确了培育发展安全产业的扶持政策。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关于促进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安〔2012〕388号)强调,安全产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产业。2014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3号),系统规划了应急产业蓝图。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安全应急产业分类指导目录(2020年版)(征求意见稿)》中将安全产业和应急产业归为安全应急产业。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印发了《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推动安全应急产业发展。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壮大安全应急产业”。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印发的《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工信部联安全〔2023〕166号)要求,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及推广应用,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应急装备供给。安全应急产业由此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供需不均衡的问题。 

一是安全应急产业规模持续攀升。近年来,安全应急产业的发展迅速一度领先同期工业制造业平均增长速度,成为经济增长的新驱动力。中国安全应急产业2021年的全年总产值超过1.70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约13.0%,2022年的全年总产值超过1.90万亿元,较2021年增长约13.0%,大幅高于同期工业制造业年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3-4]。相关研究数据显示,中国安全应急产业总产值也将从2023年的2.19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48万亿元;从事安全应急产业的企业中,制造业生产企业占比约为60.0%,服务类企业占比约为40.0%[4]。东部沿海地区安全应急产业规模相对较大,中西部地区安全应急产业也具有一定发展基础。 

二是安全应急产业集聚效应明显。2009—2020年,中国相继建成11个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含创建单位),以及共计20个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5]。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建成了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8个以及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18个。依托国家级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中国安全应急产业集群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由散状分布到部分地区初步集聚的阶段、从集聚到“两带一轴”的大范围集群发展的阶段,逐步形成了以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等三大区域为引领,东中西部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中国安全应急产业也已形成了安全应急产品研发制造与安全应急服务协同发展的格局。其中,产品生产制造集聚化态势显著,但服务产业分布较为零散。 

三是安全应急产业供需不均衡凸显。金永花等提出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供需存在总量失衡、结构性失衡、关键领域失衡等问题[6]。其中,总量失衡表现为供需对接不畅和有效供给不足;结构性失衡表现为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且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功能单一装备供给过剩且集成化装备供给不足、区域供给能力布局不均衡;关键领域失衡表现为关键安全应急装备发展滞后和关键领域成果转化动力缺乏。在此基础上,笔者研究认为,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总量失衡还包括有效需求不足,由于干部群众对相关安全应急风险认知不到位,对产品服务的需求度、认知度、接受度有限,以至于需求方主要为政府和部分企业,公众购买意愿一直较低。例如,常州市关于提高公众应急处置能力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公众希望获取应急处置知识、参加应急培训,但是应急物资储备意识较差 ①。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结构性失衡还表现为制造领域较强、服务领域不足、文化领域薄弱[7]。以灾难片票房占比估算安全应急文化产业占比可知,2023年中国灾难片票房约为40.29亿元人民币,在总票房中的占比较低 。安全应急产品服务关键领域失衡还表现为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智慧应急产业占比较低。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中国智慧应急解决方案市场份额2022》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智慧应急市场规模约为104.00亿元人民币,占比为28.0% ;智慧安防产业的占比同样有待提升,据智研咨询估算,智慧安防产业2022年产值为3 514.20亿元人民币,仅占安防产业总产值的38.4% ④。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重失衡”反映出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供需存在“时间失衡”这一关键问题,具体表现为公众在安全时期对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需求低迷,但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时期需求激增,以至于地方政府在保供过程中频频面临“峰值需求”下严重供不应求的压力。安全时期和应急时期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需求曲线,如图1所示。

正是因为公众对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需求在时间上存在失衡,才导致需求总量无法牵引需求供给,需求结构以常见的中低端产品为主,并且无法通过需求牵引关键领域装备研发和转化,进而触发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供需的“三重失衡”。如何通过产业与文化的智慧化协同发展化解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供需不均衡中的“时间失衡”问题正是笔者研究希望聚焦的核心问题。 

二、 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特点与供需不均衡问题成因

伴随着国家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国家安全应急产业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公众安全意识的增强,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逐渐增长,但由于安全应急产品服务自身特点引发的外部性、公共物品属性、信息不对称、自然垄断等市场失灵问题日渐突出,导致日常安全应急产品服务市场供需的内生动力不足、信息联动不力、匹配效率不高,引发“时间失衡”问题,如图2所示。

(一) 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导致日常安全应急产品服务市场供需的内生动力不足

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会对社会造成非市场化的影响。公共物品是指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产品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外部性源自其社会效应公益性的特点,即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不仅是商业物品及服务,也是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自身经济效益外,提供保障公共安全、减少灾害损失等外部社会效益,有助于减少安全隐患,提高全社会安全水平。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是指其中既有私人物品、俱乐部产品、公共池塘资源,也有部分属于公共物品,如小区的消防服务[2]5。受二者的共同影响,安全应急产品服务市场供需的内生动力不足,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日常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溢出效应容易引发“搭便车”现象。日常安全应急产品服务带来的正面效应能够增强全社会的抗灾能力,降低灾害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但这些正面效应并不是仅仅针对购买或支持这些服务的个体,而是会被更广泛的未付费个体乃至整个社会所共享,因而未付费个体缺乏直接经济激励去购买或支持安全应急产品服务,往往倾向于依赖他人和政府付出,而不是自己主动承担责任,毕竟不用购买也可以享受同等好处。 

二是日常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溢出效应可能削弱公众对它的重视。由于政府在推广和普及安全应急产品服务方面力度不足,公众对日常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重要性和作用往往缺乏深入了解和认识,加之安全应急事件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会导致公众缺乏足够的警惕性和紧迫感,以至于公众容易过度依赖政府、社会或单位的部分属于公共物品、公共资源或俱乐部物品的安全应急产品服务,而忽视购买属于自身应该重视日常投入的私人物品部分的安全应急产品服务。 

(二) 信息不对称导致日常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供需的信息联动不力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中的各方主体拥有的信息不同。日常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源自其覆盖领域广泛性,即日常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不仅在技术上覆盖多个学科,同时也要适应保障安全生产、监测自然灾害、参与事故救援、预防或控制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社会安全事件、保护或修复关键性基础设备、处理或修复生态破坏、应对国家安全威胁或军事冲突、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等不同场景。覆盖领域广泛性意味着各方主体在产品知识、技术能力、市场需求和供给等方面掌握的信息存在差异,容易导致相关信息联动不力,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与政府、公众等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一方面,由于安全应急产品服务覆盖领域广泛,企业难以精准界定消费群体、准确定位产品服务和有效识别用户需求偏好,因而设计和功能容易偏离市场实际需求,进而容易影响企业营销策略、市场响应率、用户满意度等;另一方面,由于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类型多样,消费者不仅难以充分了解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具体功能、技术规格和使用方法,同时还缺乏足够的知识经验评估产品质量、性能,并且对自身需求也缺乏清晰的认识,不清楚在紧急情况下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哪些特定安全应急措施,因此在选购安全应急产品服务时无法作出最佳购买决策。 

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由于不同企业驻地分布较为广泛,企业之间缺乏对彼此技术水平的了解,难以评估双方在技术上是否互补、合作是否共赢,以至于在联合研发项目中不清楚对方的技术路线、研发进度和成果,这可能导致重复劳动、技术冲突或者项目延期。尤其是在需要技术集成或平台对接的合作场景中,不了解对方技术的接口标准、兼容性等具体细节,可能会造成技术对接困难,增加实施成本和时间。 

三是政府与企业、公众等供需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企业和公众无法掌握政府各部门所拥有的关于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四类突发事件的信息和各类风险治理资源信息,以至于企业难以采取准确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策略,公众也不清楚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采购安全应急产品服务;另一方面,出于维持社会稳定的考虑,地方政府在发布风险信息时往往秉持较为谨慎的态度,既担心频繁发布风险信息引发“狼来了”效应,导致公众无视日常警报,又担心突然发布风险信息激发公众不安全感,唤起群体恐慌情绪。 

(三) 自然垄断导致日常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供需的匹配效率不高

自然垄断是指某些日常产品服务由单个经济主体大规模经营相比由多个经济主体同时经营更有效率。日常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自然垄断”源自其技术创新复杂性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性的特点。其中,技术创新复杂性是指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多样性技术、跨学科需求、长研发周期、高成本投入等容易提高企业研发成本的因素。市场需求不确定性是指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需求会受到突发事件不可预测性、政策和法规变化、技术进步、消费者认知和偏好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上述两种特点的叠加意味着市场上特定产品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都很少,从而使其日常形成一种“事实上的垄断”现象,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创新复杂性意味着日常特定产品服务的供给方较少。安全应急产品服务需要高度专业的知识、较强的研发能力和持续性的技术积累,这类产品服务的研发生产不仅需要巨额的初始投资,还伴随着长期的技术迭代和优化过程。因此,只有少数拥有核心技术及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高质量产品,满足市场的高标准需求,这也使得其更容易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一种“事实上的垄断”。 

二是市场需求不确定性意味着日常特定产品服务的需求方较少。安全应急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知性,消费者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在平时可能较低,但在特定情况下会急剧上升。快速的响应能力和足够的库存准备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同时政府和相关机构在采购时倾向于选择已经建立口碑、技术成熟并且有成功案例的企业,以确保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这反过来也巩固了特定企业“事实上的垄断”地位。 

供需关系是描述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运作原理之一,需求侧和供给侧是构成市场活动的两个关键方面。从供给侧视角来看,中国安全应急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规模持续攀升,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但是在地域分布、产业结构、产业链环节等方面仍旧存在供需不均衡的问题。从需求侧视角来看,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日常需求由于受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的影响,如今依旧较为低迷,需求总量无法牵引需求供给,而灾后需求过度集中又导致严重供不应求;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政府与供需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抑制了消费者需求和企业间交易,导致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需求结构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化转型缓慢;消费主体集中于各级政府、消费时间集中于灾后导致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供需关系在需求体制上存在“事实上的垄断”,无法通过需求牵引关键领域装备的研发和转化,最终使得供需关系呈现为“时间失衡”。 

三、 需求侧驱动视角下的“文化—智慧—示范”分析框架

从本质上来说,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供需过程中的“时间失衡”问题,源自消费者对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需求属于事后事件驱动而非事前文化驱动,消费者购买产品服务的初衷是为了临时应对突发事件,而非在意识到产品服务重要性的基础上主动提前购买并平战结合地使用。为此,各级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安全应急文化建设,在建设示范基地过程中注重安全应急产业与文化智慧化协同发展,推动消费需求由事后事件驱动向事前文化驱动转变。有学者曾提出“需求侧=需求量+需求结构+需求制度(体制机制)+需求政策”[8],笔者尝试借鉴其思路,从需求侧驱动视角出发,提出“文化—智慧—示范”分析框架,以解决由外部性、公共物品属性、信息不对称、自然垄断所引发的“时间失衡”问题,促进安全应急产业与文化智慧化协同发展。其中,“文化”维度侧重于扩大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需求量,强调安全应急文化事业与产业可通过文化创作、教育培训、科普宣传等形式,来提升干部群众安全意识和应急知识,激发产品服务需求,提升需求内生动力,削弱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带来的不利影响。“示范”维度侧重于优化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供给资源投入和提升供给能力,强调创新示范模式,充分发挥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园区在促进园区内企业的市场竞争与合作、提升园区内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知名度和供给能力等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智慧”维度则侧重于解决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调整和完善安全应急产品服务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强调安全应急智慧技术及平台的应用,主要依托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精准获取并共享消费者和企业信息,降低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帮助消费者、企业、政府了解更多不同类型的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优化供需信息匹配,使得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需求从一般产品扩大覆盖至更多高端产品。“文化—智慧—示范”分析框架,如图3所示。

要了解“文化—智慧—示范”分析框架的理论创新价值,首先需要回顾有关安全应急产业、安全应急文化及产业、智慧安全应急产业的已有研究。不难发现,安全应急产业相关研究先后从应急产业讨论至安全应急产业,并逐步延伸至安全应急文化产业和智慧安全应急产业。已有研究发现,中国应急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较低,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且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东部地区产业集中度较高,中西部地区产业集中度较低,应急产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倒U型”关系[9]。在应急产业乃至安全应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注重产业特点、不结合地方产业基础、未融入数字经济发展等问题[10],并且在发展动力上还受到政策配套不足、标准化系列化程度低、整体协调机制缺乏的制约[11],以至于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引进轻培育、重发展轻安全”的实践偏差[12]。与此同时,有学者提出应当通过研发特色精品、现代智慧的应急装备,以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发展应急装备产业[13]。 

安全应急文化及产业研究主要围绕安全文化和应急文化两部分开展讨论。安全文化是指人、技术或者组织,在与安全的相互作用中的基本意会[14],最早源自对安全气氛的讨论,并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开始出现在各类调查报告中,逐渐成为衡量组织安全管理的重要指标,曾被认为受管理者对安全的承诺、工作满意度、对安全与效益的态度、职务处境等因素影响[15],主要通过社会途径来影响员工满足组织期望的行为[16]。应急文化是人们应对突发事件的理性意识、科学认知、正确观念[17]和行为习惯等,按照要素类别可以被分为器物行为表观层、制度中间层、观念核心层、外援支撑层等四个层次,按照要素导向又可以被分为理念导向型、物质导向型、行为导向型、要素综合型等四种类型[18],且呈现“双螺旋递升”的特点[19]。与之类似的概念还有在“卡特里娜飓风调查报告”中提到的应急准备文化,该概念旨在促进公众就未来灾难不确定性、主动应急、共担责任、同做准备达成共识[20],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提高公众应对复杂灾变的能力[21]。一项中国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公众应急准备文化水平较低,应急意识、风险感知、应急准备能力等方面较薄弱[22]。深入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应急准备文化主要状况表现为应急认知水平较低、应急情感较负面、政府满意度较高、自信度较低、应急准备行为被动,而导致应急准备文化不发达的原因被认为是公众对应急准备常识的认知盲区、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和消极的文化心理因素等[23]。也有学者提出,应该以安全文化产业服务先进安全科学技术、先进安全科学技术融入安全文化产业的方式构建安全文化产业结构体系[24]。 

智慧安全应急产业相关研究主要从智慧安全应急系统本身及其与产业的关系开展分析。智慧应急管理系统被认为是运用具有智慧特征的先进技术实现智慧的应急管理的复杂系统,云计算、物联网、无线网络、数据挖掘、ICT是其中的关键技术[25]。智慧技术及平台的嵌入能够赋能应急管理与决策,一方面使得快速决策、精准决策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引致应急管理决策的基础假设、决策主体、决策认知、决策方法等发生巨大改变[26]。为此,有学者提出,应当鼓励信息技术类企业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直接进入应急产业或向应急产业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支持,研发智慧应急平台、智慧应急装备,提供应急咨询服务[27]。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无人机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兴技术,将应急产品服务推向智能化、无人化、高端化;另一方面,借助应急科技产业示范园区和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并推动应急科研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优化应急科研成果转化的模式[28]。还有学者提出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建设智慧应急产业园区和应急示范基地,培养关键核心技术骨干力量,加强国际交流,以推进智慧应急产业信息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智慧应急产业发展[29]。 

可以看出,现阶段学界对于安全应急产业、安全应急文化及产业、智慧安全应急产业等均已有一定研究积累,但仍有不足:一是供需不平衡是制约安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已有研究关注到安全应急产品服务存在总量失衡、结构性失衡、关键领域失衡的问题,但是较少关注“时间失衡”这一关键问题;二是已有关于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供需不均衡问题的研究大多停留于问题描述,较少分析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特殊性与供需不均衡发展困境,特别是“时间失衡”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三是已有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研究更多是从供给侧视角出发进行分析的,而忽视了需求侧的牵引作用;四是已有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研究并未给出指导安全应急产业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整合性分析框架,遑论具备理论基础的具体行动路径。笔者研究的理论创新点在于梳理了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供需形势,提出了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时间失衡”问题,并结合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特点剖析了引发其供需不均衡问题的成因,随后从需求侧的视角展开,综合考虑需求量、需求结构、需求制度(体制机制)等三个维度,提出“文化—智慧—示范”分析框架,为设计安全应急产业与文化的智慧化协同发展路径提供了一个整合性分析框架作为理论指导。 

四、 安全应急产业与文化的智慧化协同发展路径

基于“文化—智慧—示范”政策思路框架,提出安全应急产业与文化智慧化协同发展的三条路径:一是借助安全应急文化事业提升公众对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接受程度,推动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并依靠产业发展获得的税收反哺安全应急文化事业,在交融互促中减少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的不利影响,扩大安全应急产品服务需求量;二是借助先进技术,整合各类安全应急产品服务,打造一站式采购,减少公众、企业、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优化安全应急产品服务需求与供给结构;三是创新示范模式,充分发挥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园区的作用,优化供给制度(体制机制),提升园区内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竞争性和知名度,改变“事实上的垄断”现象,最终推动“时间失衡”问题的化解。 

(一) 安全应急文化事业与产业交融互促

安全应急文化事业是指致力于提升全社会在安全应急方面的认知、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的系列活动和项目;安全应急文化产业则是指围绕安全应急主题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产业形态,涵盖安全教育、应急准备、风险评估、灾害应对等多个领域的产品服务。安全应急文化事业和产业可以通过文化创作、艺术表现、教育培训、科普宣传等多种形式,提升公众风险认知、安全意识、应急知识水平和自救互救技能,促进安全应急技术发展应用,在交融中相互促进。 

一是安全应急文化事业能够促进安全应急产业发展。首先,安全应急文化事业可以通过教育宣传夯实公众安全应急文化知识基础,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面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保障公众在紧急情况下能够采取适当的应急处置措施。同时,安全应急文化事业能激发公众对安全应急产业的认知和需求,引导公众购买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为安全应急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其次,安全应急文化事业还可为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鼓励公众和企业在面对危机时采取新思路、新方法,推动安全应急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企业之间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合作联动,提升安全应急产业竞争力。最后,安全应急文化事业还可以激发公众对安全应急工作的关注,增强公众对安全应急产业的认知和支持。例如,成都市武侯区华兴街道南桥社区在辖区内建立了城市安全体验馆,提供厨房安全教育体验、交通安全教育体验、虚拟现实(VR)安全体验等20个项目,让居民在亲身参与中掌握安全知识,辖区消防安全连续四年实现“零事故、零伤亡”目标。 

二是安全应急产业特别是安全应急文化产业能够反哺安全应急文化事业的建设。首先,安全应急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为安全应急文化事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安全应急产业特别是安全应急文化产业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性能、高质量的安全应急宣教产品服务;其次,安全应急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相关的企业和机构关注安全应急领域,企业和机构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展览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安全应急知识,增强公众的应急意识,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从而推动安全应急文化知识普及和传播;最后,安全应急文化产业还可以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不断总结经验,提炼出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理念,既可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可为安全应急文化事业建设提供宝贵经验。例如,由18家科研机构、高校、咨询服务公司及企业共同组建的重庆市公共安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连续两年举办了重庆安全体验文化交流研讨会,通过设置扩展现实(XR)技术安全互动体验区、急救演示区、安全防护和应急装备展示区的方式来增强与会人员安全意识,普及安全知识。 

(二) 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激发市场竞合

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是以安全应急产业作为优势产业,特色鲜明且对安全应急技术、产品、服务创新及产业链优化升级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依法依规设立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聚集区)及国家规划重点布局的产业发展区域。其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能够提高园区内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竞争力。首先,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可以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结合园区发展规划引入安全应急相关企业入驻园区;其次,安全应急示范产业基地可以与安全应急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形成产业链的协同优势,共同开拓市场;再次,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可以引入行业龙头企业,吸引配套企业入驻,形成规模效应,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支持,促使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合作;最后,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可以出台产业扶持政策,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支持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或支持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例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工业园区成立了佛山市南海区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专注于安全应急产业研究、项目孵化引进和投资、国家级园区服务,引进院士项目和安全应急产业细分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园公共服务平台,并定期举办中国安全应急产业大会。 

二是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能够扩大园区内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知名度。首先,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内的安全应急产品服务具有专业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可以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其次,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可以利用多媒体渠道宣传园区内的安全应急产品服务,并通过举办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等活动,吸引政府、企业、公众等主体关注,进而提升品牌形象;再次,安全应急产业基地可以组织园区内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安全应急领域的展会和论坛,帮助园区内安全应急产品服务寻找潜在客户和合作伙伴;最后,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扩大产品服务覆盖面,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产品信息。例如,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梳理安全应急装备(技术/服务)300余项,连续举办8届中国(徐州)安全科技协同创新推进会和2届中国安全应急技术装备博览会,助力企业技术装备示范推广,构建了“一会、一展、一共建协议”的产业发展促进机制。 

(三) 安全应急智慧平台赋能供需信息匹配

安全应急智慧平台是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整合各类应急资源,实现对突发事件预测、监测、预警、响应和恢复的智能管理平台,或专注于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产业智慧化转型升级及相关平台建设,侧重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提供一站式采购解决方案。笔者提及的安全应急智慧平台侧重后者,重点关注其在优化供需信息匹配方面的作用。 

一是安全应急智慧平台能够帮助安全应急相关企业掌握公众需求。首先,安全应急智慧平台可以通过整合政策信息和市场动态,帮助企业了解政策走向和市场趋势,制定更加符合公众及社会需求和市场规律的经营策略;其次,安全应急智慧平台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帮助企业实时了解公众对于安全应急服务产品的需求和意见,及时调整生产服务策略;再次,安全应急智慧平台可以通过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出公众需求的趋势和规律;最后,安全应急智慧平台可以为不同用户群体提供定制化的应急服务或产品,在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增强用户体验,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安全应急智慧平台能够帮助群众和干部熟悉企业安全应急产品服务。首先,安全应急智慧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集中展示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窗口,通过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介绍安全应急产品服务功能、用途及使用方法,增强群众和干部对产品的信任度和认可度;其次,安全应急智慧平台可以提供在线咨询、用户评价等互动功能,帮助群众和干部直接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获取产品服务更加详细和个性化的信息;再次,安全应急智慧平台还可以提供安全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课程,帮助群众和干部了解和使用企业提供的安全应急产品服务;最后,安全应急智慧平台还可以支持在线购买功能,让群众享受便捷购物体验。 

三是安全应急智慧平台能够深化安全应急相关企业之间互相合作。首先,安全应急智慧平台能够实现多部门、跨地域、跨行业信息共享,帮助相关企业获取实时、准确的行业信息,共享资源和技术;其次,安全应急智慧平台可以打破部门、行业、地域间的“信息孤岛”,帮助企业快速建立联系,推动部门、行业、地域之间联动,共同商讨各类突发事件解决方案;最后,安全应急智慧平台允许企业分享成功案例和经验教训,帮助其他企业了解既往的成功做法和不足之处,从而避免重蹈覆辙。 

例如,中消在线有限公司推出专业应急救援防护消防装备商城平台——“中消商城”,整合上下游约3万家优质品牌,建立统一数据标准体系,提供了一站式在线便捷采购服务,尽可能为买卖双方节约销售、采购成本,并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通过专业分析,提供更多类型的产品组合及服务。 

总的来看,上述典型案例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文化—智慧—示范”分析框架中三个维度的合理性。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还有一些示范园区正在尝试遵循“文化—智慧—示范”的逻辑来推动安全应急产业与文化的智慧化协同发展。例如,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文化维度上支持安全应急教育培训场所建设,培育安全应急文化,大力推动评估咨询、检测认证等安全应急服务产业;在智慧维度上搭建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打造制造商、集成商、运营商、开发商和终端用户组成的完整产业链条;在示范维度上,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内龙头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安全应急装备应用试点示范工程,并打通供需两侧信息,支持企业积极参与政府采购,同时鼓励区内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采购区内安全应急产品。又如,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正在通过建设海淀安全应急产品展示交易中心、智慧应急展示线上交易平台(secure emergency product online platform,SEPOP)、中关村智能应急技术装备产业园等方式,从文化、智慧、示范等三个维度协同联动入手,全力打造中关村融合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再如,长垣应急谷也积极围绕智能制造、科普教育、一站式采购、沉浸式体验开展建设,并充分发挥园区销售网络优势,推动应急装备生产、商业、生活相结合。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和安全,多次强调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也一再表明,只有统筹兼顾、同步推进发展和安全,才能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30]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全应急产业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还是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提升的坚实保障,有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而时至今日,安全应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安全应急产品服务“时间失衡”的关键问题。 

以中国安全应急产业为研究对象,在梳理有关安全应急产业、安全应急文化及产业、智慧安全应急产业文献的基础上,研究回顾了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供需形势和趋势,揭示了其中日益凸显的供需不均衡问题,并结合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社会效应公益性、覆盖领域广泛性、技术创新复杂性、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剖析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如何导致供需的内生动力不足、信息不对称如何导致供需的信息联动不力、自然垄断如何导致供需的匹配效率不高,揭示了安全应急产品服务“时间失衡”问题的内在逻辑。为解决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供需不平衡问题,研究提出“文化—智慧—示范”分析框架,尝试通过安全应急文化事业与产业的交融互促、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激发市场活力、安全应急智慧平台赋能产业升级特别是供需信息匹配三条路径,促进安全应急产业和文化智慧化协同发展。主要结论及建议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中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应当高度关注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供需不均衡问题。安全应急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供需不均衡会制约安全应急产业整体效能。从短期来看,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供需不均衡意味着在关键时刻可能缺乏必要的救援物资和服务,会削弱国家公共安全体系效能、应急响应速度与质量,并增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险;从长期来看,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供需不均衡会导致资源错配,影响安全应急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阻碍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战略布局和长远规划,限制中国在国际应急合作中的作用。 

第二,研究揭示了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社会效应公益性、覆盖领域广泛性、技术创新复杂性、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四大特点,与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信息不对称、自然垄断的相互联系及其引发供需不平衡的内在机理。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供需不平衡问题反映出公众对安全应急产品服务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暴露了市场机制在传递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相关信息方面的局限性,揭示了由于供给方数量较少和需求方要求较高所导致的安全应急产品服务出现的“事实上的垄断”现象。启示社会各界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需要从解决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信息不对称、自然垄断等入手采取应对措施。 

第三,提出解决中国安全应急产品服务供需不均衡问题应当遵循“文化—智慧—示范”逻辑。在文化维度上,政界和业界要注重发展安全应急文化事业与产业,以安全应急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外部性激发安全应急产业供需的内生动力,并以安全应急产业反哺安全应急文化事业和产业,驱动需求与供给稳步有效提升。在智慧维度上,业界需要注意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安全应急产业数字化转型,借助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降低安全应急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相关成本,促进二者交融互促,依托安全应急智慧平台消除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要注重发展智慧安全应急产业,更好地适应未来应急响应中对数字化、智能化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新需求。在示范维度上,政界在打造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园区方面要注意创新示范模式:一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二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帮助企业扩大销售渠道;三是将安全应急文化事业和产业与智慧安全应急产业紧密结合,高度重视对“文化—智慧—示范”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基地建设模式的实践应用,尤其要高度重视安全应急智慧化文化产业的创新投资及其对整个安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试点。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研究局限有待后续进一步拓展。第一,笔者构建的安全应急产业与文化的智慧化协同发展路径,偏重理论上的构想和设计,需要通过实践进行不断验证和优化;第二,各地区在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方面存在较大异质性,安全应急产品服务的供需不平衡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文化—智慧—示范”分析框架具体分析。


注释:

①2023年,常州市人大常委会拟对如何提高公众应急处置能力进行立法,故而开展问卷调查,作为立法工作辅助。调查问卷的发放时间为2023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共收集问卷5 530份。参见:https://www.changzhou.gov.cn/ns_news/459170064141499。

②笔者选择以2023年的电影产业为例,对安全应急文化产业占比进行估算。根据国家电影局的统计,截至2023年12月25日,2023年全国电影总票房534亿元。2023年中国灾难片票房‌主要贡献来自《流浪地球2》,票房为40.29亿元,经计算,灾难片票房占比约为7%。参见:https://new.qq.com/rain/a/20230516A00UMH00和https://www.chinafilm.gov.cn/xwzx/gzdt/202401/t20240102_825148.html。

③参见:https://www.idc.com/getdoc.jsp?containerId=prCHC51108523。

④参见:https://www.chyxx.com/industry/1157416.html?bd_vid=10745834401505147133。


参考文献:

[1]新华社. 习近平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EB/OL]. (2023−05−12)[2024−07−01].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57496.htm.

[2]薛澜, 王哲. 中国应急产业发展的挑战与对策——公共政策分析视角[J].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4(1): 1—10.

[3]工信部赛迪研究院,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 中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年)[R]. 徐州: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22.

[4]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中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报告(2023年)[R]. 徐州: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23.

[5]中智科博产业研究院. 应急安全, 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保障[EB/OL]. (2020−06−15)[2024−07−01]. https://www.sohu.com/a/399946589_423490.

[6]金永花, 韩旭, 牛芳. 加快解决安全应急装备供需匹配问题提高突发事件风险防控能力[J].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1(10): 56—59. doi: 10.12267/j.issn.2096-5931.2021.10.011

[7]曹国强. 大力发展安全应急文化产业[J]. 小康, 2022(18): 45—46.

[8]韩保江. 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关系[EB/OL]. (2022−04−12)[2024−07−01]. http://views.ce.cn/view/ent/202204/12/t20220412_37480138.shtml.

[9]张廷海, 王点, 宋顺锋. 中国应急产业集聚的增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5—2014年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 财贸研究, 2018, 29(9): 42—54.

[10]高宏. 我国安全应急产业的回顾与展望[J]. 科技与金融, 2024(3): 11—17. doi: 10.3969/j.issn.2096-4935.2024.03.004

[11]金永花. 我国安全应急产业的现状、前景、问题与对策[J].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12): 56—63.

[12]尉馨元. 安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实践偏差及其优化路径[J]. 科技与金融, 2024(3): 18—22. doi: 10.3969/j.issn.2096-4935.2024.03.005

[13]李福宁. 关于如何推动我国应急装备产业发展的探析——以唐山智慧应急装备产业园为例[J]. 河北企业, 2020(12): 104—105.

[14]GROTE G, KÜNZLER C. Diagnosis of safety culture in safety management audits [J]. Safety Science, 2000, 34(1): 131—150.

[15]FLIN R H, MEARNS K J. Risk perception and safety in the offshore oil industry [C]. SPE. Health, Safety and Environment i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Conference. Jakarta, 1994: 27259.

[16]于广涛, 王二平. 安全文化的内容、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 87—95. doi: 10.3969/j.issn.1671-3710.2004.01.012

[17]罗云. 试论新时代应急文化体系建设[J]. 安全, 2020, 41(3): 1—7.

[18]颜烨. 应急文化内在构成、生成条件与作用机理研究[J]. 灾害学, 2021, 36(4): 156—162. doi: 10.3969/j.issn.1000-811X.2021.04.026

[19]温志强, 李永俊. “常态—安全”与“非常态—应急”:基于双螺旋递升模型的应急文化研究[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22, 23(5): 28—38. doi: 10.3969/j.issn.1009-3176.2022.05.003

[20]邢娟娟. 应急准备文化体系结构与核心要素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0, 6(5): 82—86. doi: 10.3969/j.issn.1673-193X.2010.05.015

[21]卡特里娜飓风的调查报告——联邦政府对卡特里娜飓风的响应:经验与教训(节选)[J]. 中国减灾, 2021(17): 40—42.

[22]邢娟娟. 应急准备文化现状调研与分析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2, 8(6): 79—85. doi: 10.3969/j.issn.1673-193X.2012.06.015

[23]彭宗超, 聂琳. 中国城市应急准备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路径分析[J]. 中国应急管理, 2012(5): 37—40.

[24]姜威, 王秉, 付小懿, 等. 安全文化产业的定义、特征、功能及结构体系[J]. 灾害学, 2017, 32(2): 175—180. doi: 10.3969/j.issn.1000-811X.2017.02.030

[25]刘晓云. 基于智慧城市视角的智慧应急管理系统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3(12): 123—128. doi: 10.3969/j.issn.1002-6711.2013.12.020

[26]张鑫. 智慧赋能应急管理决策的范式转变与使能创新[J]. 江苏社会科学, 2021(5): 55—62.

[27]丛晓男, 季俊宇. 我国应急产业发展回顾及“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路径思考[J].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0(10): 74—84.

[28]钱洪伟, 郭晶, 李甜甜.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下我国应急科技系统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7): 19—29. doi: 10.6049/kjjbydc.2022020351

[29]温志强, 李永俊. 加快我国智慧应急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 改革与开放, 2019(11): 22—24.

[30]新华社.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 (2024−07−21)[2024−07−25].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0721/cec09ea2bde840dfb99331c48ab5523a/c.html.


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7(5): 15-25.

如需下载全文,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本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推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目录、摘要和优秀文章,发布最新学术动态,为作者、读者提供论文写作与学术交流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