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宝宝屎尿”的是是非非,你避开这些坑了吗?

文摘   2024-07-08 12:03   北京  


今天咱们不从屎尿分析宝宝的健康,专门来聊一聊那些和如厕相关的不当引导,希望能帮助宝宝在建立“如厕习惯”这条路上少走弯路。



选择给宝宝把尿把便,通常一是感觉干净,二是觉得能形成规律。但这里面,获得的好处未必是好处,带来的隐患却真的是隐患。

比如——

图片来源:崔玉涛养育中心

“一把就尿”获得的只是应激反应,而非真正对便尿的控制力;


规律把尿看似干净,却会让宝宝的膀胱没有机会完全充盈,膀胱括约肌得不到刺激锻炼,容易憋不住尿;


把尿把便时的姿势增加髋关节和腹部承受的压力,容易引发髋关节发育异常、痔疮甚至脱肛。


所以还是弃了吧!



开裆裤可以做到蹲下就操作,异常的省时省力,不过这个懒可能会偷的比较有代价。


图片来源:崔玉涛养育中心


穿开裆裤,宝宝私处不仅容易沾染病菌而感染,还可能被尖锐物品划伤。

除了实质性伤害,在观念上也有不好的引导,容易让宝宝的隐私意识淡漠,而且随地方便的毛病将来改起来又是一道坎。

这么里外里算起来,实在是个赔本买卖哦。



便秘的时候大便特别干,那肯定要多喝水——相信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第一逻辑。若按这个逻辑的话,不便秘的时候大量喝水岂不是要窜稀了。


图片来源:崔玉涛养育中心


其实软化大便的水,是肠道中的细菌败解纤维素获得的。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丰富且均衡,食物中也富含纤维素,大便就不会特别干。但如果宝宝的肠道菌群紊乱,或纤维素摄入严重不足,自然容易便秘。

所以建议家长科学搭配宝宝的饮食,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并配合补充适当的益生菌,帮助改善和预防便秘。

另外,家庭中避免使用消毒剂、不滥用抗生素、不盲目补钙也能有效减少便秘的发生。



从生理发育上看,1~1岁半左右时,膀胱对排尿才开始形成有意识的控制,即便到2岁甚至2岁半,白天控制的住晚上控制不住也是常规操作,事实上由于个体发育的差异性,尿床在5岁前都算正常。


图片来源:崔玉涛养育中心


5岁后偶尔尿床也没啥关系,如果有长期、规律的尿床,则可能和原发性夜遗尿症有关,如果宝宝已经有几个月不尿床了,突然又开始频繁尿床,大概率和心理原因或继发性遗尿症有关。

但不论哪种原因,都不是宝宝的错,也谈不上“羞羞”。积极寻找原因,找专业医生解决问题,并持续给宝宝宽容和安全感才是正选。


“要尿尿吗?”“要拉臭吗?”几乎十分钟一次的询问,谁能不烦躁。这样的压力下,如厕变成了宝宝避之不及的事情,训练起来自然困难重重。


图片来源:崔玉涛养育中心


其实什么时候去如厕,如厕多长时间,这些都尽量交给宝宝自己决定,可能一开始的确会经常出状况,但没有这些体验和尝试,宝宝不会真正掌握如厕技能,毕竟“实践出真知”在哪里都是适用的哦。
 
长久以来很多家长对一些如厕建议不太理解,总觉得一代又一代娃都是按老传统来的,也没见有啥问题。

但过往年代信息流通不畅,是否出问题根本没法验证。再加上时代不同,养育的目标不同,老一代也是青菜萝卜就喂大了孩子,但现在又有几个家长愿意这样喂养呢?更优、隐患更少的方法,自然值得我们进行迭代,这才是进步的意义。



更多内容推荐



崔玉涛养育中心
崔玉涛养育中心,一个“育家长”的园地,带父母们从心态上寻求“自然养育”的真谛,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轨迹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