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反复痛总是好不了?你分析错原因了!

健康   2024-11-01 23:27   广西  
足跟部疼痛是一种症状,有很多原因可以引起。主要为跟部疼痛为主,时而可牵扯小腿后侧疼痛,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痛,步履困难。


我们去观察这些病人都会得到一些共同特点:比如肥胖,产后女性、爱穿高跟的女性,还有驼背的人等等。足跟痛是一种症状,医生会根据症状得出很多临床上诊断名称,比如说足底筋膜炎、足跟骨刺、足底脂肪垫萎缩、距骨下关节炎、跟骨后滑囊炎……今天要讲的是从整体来看足跟痛这个问题。



足跟痛除了特别严重,比如骨折等需要手术外,大多数情况都会建议病人回家自己拿一个网球来放松足底筋膜;温水泡脚和热疗增加其附近血液循环;一些手法等放松周围软组织;服用一些止痛药、贴一些外用膏药等减少疼痛;还有一些是直接打封闭,认为可以解决疼痛。有时候适得其反,疼痛反反复复,病人觉得痛苦缠身、失去了治疗的信心。



我们可以试着从整体出发去看足跟痛这个症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局部,或许对问题以及如何处理足跟痛会有一些启发。



足跟痛的原因




大多数人的足跟痛发生步行的时候,因此,我们需要去了解在整个步行周期当中各个关节的变化。步态周期可以简单分为8个时相,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发现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中。



通常正常的步态,是用足跟外侧先触底,接着是足跟内侧,最后是足的整体负重过程等,我们发现足跟在整个步行周期中,受力是非常多的,因此发生发生损伤的几率就会大大提升。

毫无疑问,下肢对人体的步态和功能非常重要。下肢的骨骼包括骨盆、股骨、胫骨、腓骨和足部骨骼,而下肢关节则包括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由于下肢扮演着支撑体重的角色,因此骨骼肌需要具备一定的功能才能完成力量的传导过程。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下肢需要能够迅速变化的杠杆系统,以适应步态周期中灵活性和稳定性的交替变化。另外下肢需要一个稳定的腰椎、骨盆区域,以控制各环节的运动,这就是所谓的“开链功能”。

通过骨盆和髋关节周围肌群收缩控制,形成足部稳定的三角负重结构,为下肢近侧端提供支撑,以维持正常的功能。特别是足部旋前、旋后的控制,在步态行走过程中非常重要。由于复杂的链式反应沿着整个下肢产生,因此应该将下肢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独的关节和环节。

广告

-----------------------------------------



长期行走姿势错误



足跟痛通常和长期的病理性适应相关,长期行走姿势错误往往会引起肌肉失衡和非对称力量不足。由于不良的代偿已经产生,这种适应性变化会发展为疼痛甚至引起损伤。作为直立行走的生物,人们没有足够的空间去代偿或力量再分配。因为直立行走限制了其他部位代偿受伤肢体而继续发挥功能的这种能力。

 




髋关节活动不足




髋关节功能活动不足,会导致膝关节代偿、踝关节代偿。若踝关节代偿多,则踝关节容易出现疼痛;当然也可能是膝关节活动不足而导致髋关节和踝关节代偿,也可能产生足跟痛。

所以对足跟痛的病人我们也要从生物力线的角度上去考虑,是否存在力线问题,所以各种错误的体态就要矫正了:X型腿、O型腿、骨盆前倾、扁平足等,不仅仅关系到美丽,更关系到整个的脊柱健康。






运动链上的肌肉




我们也可以从运动链角度去考虑足跟痛,我们下肢是分为屈肌链和伸肌链的。屈肌链包括屈髋的髂腰肌、屈膝的腘绳肌、屈踝的胫骨前肌;伸肌链则包括着伸髋的臀大肌、伸膝的股四头肌和伸踝的小腿三头肌。


小腿三头肌是非常容易引起足跟痛的肌肉,但是三头肌为什么紧张是需要仔细讨论的。

可能1:足踝长期处于跖屈状态,小腿三头肌被动缩短,导致三头肌习惯该长度,最终产生足跟痛。


 
可能2:由于久坐我们的臀大肌长期处于拉长状态,肌力降低,所以这时候我们的股四头肌或小腿三头肌会在完成下肢所有伸展动作中做代偿,于是乎小腿三头肌就发生了紧张,产生了足跟痛。其实该类足跟痛病人真实问题可能是髋部伸展不足,可能你把伸肌链的整体力量强化了,足跟痛就消失了。



可能3:患有上交叉综合征的老人往往存在着足跟痛,即久站之后足跟下方疼痛,可能原因是因为重心前移,视线变低,为了平视,我们只有屈膝才能使视线平行,看到前方;使重心向后移,维持身体平衡。所以腓肠肌在这种情况下是一直在收缩维持姿势,它可能与长期的足跟痛有关。

综上所述:
治疗足跟痛除了局部(足底筋膜、小腿三头肌等)的处理以外,还要有着髋关节活动的活化,如屈髋、伸髋、髋关节外展的活动,也要有膝关节位置的矫正,整体姿势(生物力线)的矫正。

本文完——

觉得有用点赞、转发

本文为分享类文章,请勿商用

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

继续下拉

编辑排版:康复小南宁

小编微信:kangfxnn

康复小南宁
康复知识分享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