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的诗画暨明清信札手迹专场
2024/12/29(周日) A厅 9:30
严复在文学翻译、散文创作、文学评论等方面成就斐然,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为严复清末民初作重要稿本卷,有本款、钤印,围绕悼亡、祝寿、审定教科书而作,起因不一,忧时忧国(道之绝续、世之治乱)的核心思想则一,反映出严复对德育和智育、中学和西学的并重,真切记录严氏对国家前途、中国文化存续的深入思考。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Lot 78
严复(1854~1921)书,吴雷川(1870~1944)、张尔田(1874~1945)、吴闿生(1877~1950)、邓之诚(1887~1960)、贺培新(1903~1952)等七人题跋 清末民初作重要稿本卷
纸本 手卷
1906、1909、1917年作
画心:131.5×28cm
45×22.5cm 121×23.5cm
引首:90×27cm
题跋:321.5×29.5cm
RMB: 1,600,000-2,600,000
刊 载
1.《论小学教科书亟宜审定》,载《中外日报》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十四(1906年4月7日)。
2.《论小学教科书亟宜审定》,载《东方杂志》1906年第6期。
3.《祭媿室先生文》,载《东方杂志》1909年第4期。
著 录
1.《严几道诗文钞》卷五P31-32,严复著,国华书局,民国十一(1922)年。
2.《严复集》P199-202、272、349-351,中华书局,1986年。
说 明
严复侄孙严群装卷并旧藏。
夏循垍题签、题引首,张尔田、夏循垍、邓之诚、吴雷川、吴闿生、张子高、贺培新题跋。
卷中收录严复1906作《论小学教科书亟宜审定》、1909年为高凤歧作《祭媿室文》、1917年为陈宝琛夫妇作《清诰授光禄大夫太保陈公暨德配王夫人七十寿序》文稿三种,清末以来刊载、著录不断,殊为难得。
诸文记录了严复对教育的认识、与高凤歧的交游,以及为陈宝琛祝寿的缘起和意义,提及戊戌变法、庚子事变、辛亥革命,处处可见严复在向西方学习时参酌、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苦心,从中可见其思想的复杂性。
严复传世书卷较为少见。
《论小学教科书亟宜审定》1906年4月7日(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十四)刊于《中外日报》,继载《东方杂志》1906年第6期,后著录于王蘧常藏抄稿、《严复集》。
据《严复集》载1906年4月3日严复致高凤谦书,谓“《论教科书》(即《论小学教科书亟宜审定》)倚装草草勉成,不甚慊意。复近来精力极短,文字颇难得佳”。可知此文作于1906年4月,该篇稿内朱笔增改处颇多,伴全文句读痕迹,经对照《严复集》,除卷中“婴木沐猴”一句,《严复集》改为“鹦鹉沐猴”,其余内容一致,可知为定稿本。
《严复集》载1909年严复己酉日记,二月十三(3月4日)“高啸桐于本日未刻故,明日辰时大殓”;二月十六(3月7日)“作《媿室象赞》”;闰二月初七(3月28日)“啸桐开吊,往陪堂作祭”。媿室即高凤歧,字啸桐,高凤谦长兄,严复、林纾密友,1909年病逝于上海。
文章回忆二人历经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相互扶持,悲痛于好友沉疴不起,直至临终依旧心忧国家,“国何时转,弟何时见?庶几皇天,惜此微喘。弟今归矣,后十二日,弥留大呼,国转在即”,而严复所不能忘者,“大者吾国,小者吾弟”,对密友亡逝的悲恸之情读之催人泪下。
另校《严几道诗文钞》,卷中“行情始密,丙午之冬”“愿为駏蛩”“汝知之耶”“临老丧朋,实怀私痛”“灵魂之说”等改为“行情始密,始而午冬”“须知駏蛩”“汝见子耶”“向老丧朋,祝予实痛”“灵魂旧说”等。
《清诰授光禄大夫太保陈公暨德配王夫人七十寿序》为陈宝琛及其夫人七十寿辰而作,时在民国六(1917)年。严复日记1917年11月7日曾记,“弢庵七十”。
文章著录于王蘧常藏抄稿、《严复集》。
文稿有朱笔修改及全文句读痕迹,除“急之则有申商”刊本为“急之则有申韩”,“必当有九二之大人,处渊潜勿用之地,为之潜滋而豫植”刊本为“必有九二之大人处渊潜勿用之地而豫植”,余与刊行本几乎一致,当为定稿本。
文章前半从西学大兴、中学衰微的角度,阐释为陈宝琛祝寿的意义,以为陈氏身系“道之绝续、世之治乱”,且中国传统文化仍有诸多存在之价值、必要,谓“今所云西人之学说,其广者,曰平等,曰自由;其狭者,曰权利,曰爱国。之四者,岂必无幸福之可言?顾使之趋于极端,其祸过于‘为我’‘兼爱’与一切古所辟者,殆可决也”。
严复认为一战的爆发和国内混乱的政治局势归责于“尚武爱国,各奋其私不本忠恕之效”,期待于“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于既废之余,于以回一世之狂惑,庶几元元得去死亡之端,而有所息肩”。
愈埜老人遗稿。夏循垍题。
题跋中多谈到严复之著作、为人、交游和遭遇,涉及光绪帝、李鸿章、沈葆桢、郭嵩焘、袁世凯、吴汝纶、辜鸿铭、梁启超、夏穗卿、伊藤博文、大隈重信等,富史料价值。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Lot 29
钱大昕(1728~1804) 《潜研堂集》初稿诗册
纸本 册页(共十五页)
1779年作
画心:25.5×20cm×12
题跋:33.5×27cm×3
RMB: 350,000-500,000
李文汉旧藏。马一浮、谭延闿、顾颉刚、孙乐题跋。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Lot 30
杭世骏(1696~1773) 仿古山水册
设色纸本 册页(八页)
16×12cm×8
RMB: 90,000-150,000
说 明
杭世骏的诗歌在浙派乃至整个清代中期有较高地位。杭世骏是浙派继朱彝尊、查慎行后与厉鹗齐名的诗人,一般“厉杭”齐称,其诗歌地位可见一斑。乾隆元年(1736)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乾隆八年 (1743) ,考选御史, 杭世骏上时务策,建言朝廷用人当泯满汉之见,言词激切、迕旨,不久罢官放还。归田后,闲居著述,与厉鹗、金农等结南屏诗社,时相唱和。
杭世骏山水极为少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记载其作品共十七件,且大多为书法及梅花,山水仅广州美术馆一件。本作八开山水册页,构图简练,意境深远,“文人画”气息十分明显,是研究杭世骏山水画风的重要资料。
雍正二年(1724年),杭世骏奉命任福建乡试同考官,入闽期间世骏在公务之余 ,与福建学人切磋诗文。此件所绘,亦多为福建籍名士,或受此段经历影响。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Lot 31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函套签条:法梧门自书诗册。孟博赠,元方题。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Lot 39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Lot 40
阮 元(1764~1849)、孙星衍(1753~1818)、朱为弼(1771~1840)、钱 棨(1743~1799)、陈继昌(1791~1849)等五十一家 为王宗敬作 负米图题咏卷
纸本 手卷
1035×33.5cm
RMB: 180,000-300,000
说 明
王宗敬上款。
钱棨为乾隆四十四年(1779)乡试解元,乾隆四十六年(1781)会元、状元。陈继昌为嘉庆十六年(1811)解元,嘉庆二十五年(1820)会元、状元。
上款王宗敬为黄易重要友人,是阮元门生。所著《我暇录》多载寓居济宁人物掌故。本卷题跋累累,王宗敬携带身边三十余年。其间题跋者包括乾隆、嘉庆、道光三代学士,可谓是见证王宗敬一生游历,更见证了江苏、浙江、山东文化圈的融合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卷中罕见汇集阮元、阮常生(阮元子)、阮恩海(阮元孙)三代人同时题跋。且其题跋中交代了此卷三十余年原委:是卷为志王宗敬少时养母,初成于乾隆甲寅(1794年)乙卯(1795年)间,时阮元试学山东、王氏应阮元招,读书山左学署四照楼。
是卷不仅是王宗敬与众人往来的重要史实数据及见证,也完整呈现了王宗敬忠孝、重情义的形象,以及其一生足迹交游的缩影。
上款简介
王宗敬[清],字礼思,山东济宁人,举孝廉方正,庚申科中式。道光三年署县事,勤于课士,面别优劣。有贫不能赴试者,资给之。治民本于慈惠,尝作勤戒歌二十章.教民为善,至今人多怀之。与黄易熟稔,所著《我暇录》多载寓居济宁人物掌故。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Lot 41
那彦成(1764~1833)、法式善(1753~1813)、彭元瑞(1731~1803)、李宗瀚(1770~1832)、邓廷桢(1776~1846)、吴嵩梁(1766~1834)等 为陈用光作 诗翰卷
纸本 手卷
131×29.5cm 129.5×29.5cm 65×26cm 57×17.5cm 22.5×11.5cm 64.5×21cm 22×10cm 144×22cm 22×8.5cm×2
RMB: 200,000-300,000
说 明
陈用光上款。卷中彭元瑞诗稿为其孙彭邦畴题赠陈用光。
此件为桐城派文学在江西及京城影响力之见证。
上为那彦成,下为法式善
上款人陈用光为姚鼐弟子,虽为江西人新城,却属桐城派文人,著有《太乙舟文集》八卷及《太乙舟诗集》十三卷。桐城派自姚鼐过世后,门下虽有管同等四大弟子,但当时他们的影响力并不能出东南数省,陈用光对于桐城派文学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陈用光的家乡新城是桐城诗学传播的重镇,“桐城既殁,新城学兴”,新城作为中转站,又将桐城文学影响力扩大到整个江西地区,此卷中作者有四人为江西人。
陈用光在京城参加各诗社活动时,以桐城派文人的身份参与其中,扩大桐城派文学的影响力。吴嵩梁与陈用光同为宣南诗社核心成员,法式善亦经常参与宣南诗社活动。那彦成作为封疆大吏,积极投身文化活动,修建文庙、兴办书院,亦被纳入陈用光的交游圈。
上款简介
陈用光(1768~1835),字硕士,一字实思、石士,陈道之孙,室名勉学堂,抚州黎川县人,文学家。少年时代从学于舅父鲁九皋,成年后又师从姚鼐、翁方纲、嘉庆六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道光二年提升为司业,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右侍郎等。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Lot 43
钱 杜(1764~1845)绘,项鸿祚(1798~1835)、项廷绶[清]、戴 熙(1801~1860)等题, 为朱芬作斋号图 梅月知心室图卷
设色绢本 手卷
1839年作
引首:111.5×24.5cm 画心:58×21cm
题跋:56×23cm 109×25cm
26×19.5cm 81×26cm
RMB: 300,000-500,000
出 版
《项莲生集》图7,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
著 录
《小墨林诗钞》,[清]项鸿祚撰,清稿本。(项鸿祚题跋)
说 明
收藏学者朱芬上款。戴熙题引首。苏惇元、应时良、朱绶、陈克家、查人渶、汪焘、徐维城、项廷绶、项鸿祚题跋。
本卷乃钱杜为好友朱芬所绘斋号图,前有戴熙引首,卷末有项鸿祚等九人题跋。其中项鸿祚书迹为市场仅见。本图绘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时钱杜七十六,已是极晚年笔了。
《文衡山拙政园诗画册》1919 年中华书局珂罗版影印本(苏州博物馆藏) 此册为朱芬(仲青)所藏,并借予钱杜、戴熙临摹,后有钱杜题跋,及戴熙长跋三段。可见其关系之密切。
本卷戴熙的引首,是其道光年间即四十岁之前的书风。戴熙书法虽未有年款,但是本作绘于1839年,有纪年的题跋为1840年,也可推测出其书写的大致时间,侧面验证本作引首之真实性。
项鸿祚小像
卷末有项廷绶、项鸿祚兄弟题跋,其中项鸿祚之跋十分罕见,项和龚自珍并称“西湖双杰”。项鸿祚有清稿本《小墨林诗钞》留存于世,历经许乃普、崔永安诸人之手,最终被扬州市图书馆所收藏,是为孤本。而本作卷末之题跋即著录于此书。
著录:《小墨林诗钞》,[清]项鸿祚撰,清稿本。(项鸿祚题跋)
上款简介
朱芬[清],字仲青,浙江海宁(今嘉兴)人。曾官广东。工书,精鉴赏,善收藏。与戴熙、文鼎、钱杜、费丹旭等皆友善。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陈元龙小像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Lot 50
刘 墉(1719~1804) 为吴荣光作 行书杜甫诗卷
纸本 手卷
画心 :185×29cm
题跋 :50.5×29cm
RMB: 500,000-700,000
著 录
《石云山人集》文集卷五,[清]吴荣光撰,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
吴荣光小像
说 明
吴荣光上款并题跋。
张照一生历经三朝,其书法备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王所倚重,曾编撰《劝善金科》《升平宝筏》《月令承应》等宫廷戏曲剧本。参与编《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等,书法汇刻有《天瓶斋帖》。
此件创作于嘉庆四年(1799年),处于学界公认刘墉书法艺术风格三时期中的最后阶段,为刘墉书风成熟期作品。这一时期,刘墉位极人臣,嘉庆二年(1797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四年(1799年)加太子少保。与此同时,说唱鼓词《刘公案》构建的“刘罗锅”形象深得市井百姓赞誉,刘墉晚年所积累的政治资本、社会声誉使其书风也趋向雍容含蓄,且有庙堂之气。
此件跋者吴荣光,既是鉴藏家,又是书画家,师从刘墉学习书法,二人亦师亦友,为忘年之交。跋文中记叙此件的颇有渊源的流传之路。吴荣光于1799年得此卷,1805年转赠郑建亭,1829年潘正炜(季彤)重金购得此作,吴荣光为之题跋,此时故人已逝,人非物是。此外,吴荣光还在跋文中记叙其与刘墉在书画鉴藏上的二三趣事,此卷见证二人交谊之深。
跋者简介
吴荣光(1773~1843),原名燎光,字殿垣,号荷屋、可庵,晚号石云山人,别署拜经老人,室名筠清馆等,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嘉庆四年进士,授编修。官至湖南巡抚、福建布政使。精金石之学,工书能画,善于诗词。著有《筠清馆金石录》《筠清馆帖》《辛丑销夏记》《石云山人文集》《绿枷楠馆录》《吾学录》等。
鉴藏者简介
潘正炜(1791~1850),字季彤,又字榆庭,室名清华池馆、听帆楼、望琼仙馆,广东番禺人。洋行商人,著名鉴藏家。精鉴别,富收藏书、画。著有《听帆楼书画记》。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Lot 51
刘 墉(1719~1804)、梁同书(1723~1815)、王 昶(1725~1806) 为王昶、陆伯焜作诗文卷
纸本 手卷
画心 :266×45cm 88.5×41cm 87×30 cm
题跋 :173.5×46.5cm
RMB: 280,000-400,000
诗文著录
1. 《春融堂集》卷二十二,[清]王昶撰, 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 。
2. 《刘文清集》卷十二、卷十六、 卷十七,[清]刘墉撰,清道光六年(1826)刻本。
说 明
刘墉书法为王昶上款,梁同书、王昶书法为浙江按察使陆伯焜上款。王昶、吴文镕旧藏。谭泽闿题跋。谭泽闿、吴文镕题签。
此卷是刘墉为王昶,梁同书、王昶为陆伯焜书自作诗卷,其中刘墉诗十二首、王昶诗六十韵皆见载于其诗集及多部清人诗集、诗话集中,梁同书诗为新见佚文。因系好友之间唱和,从中可略见其点滴生活细节,是友朋雅谈、往来交游的珍贵资料,亦是文学诗词交谊之体现。
刘墉是书法家,是重臣,也是诗人,诗词文集流传颇丰。其每念及王昶,便手书近诗交流,四十余年交往十分频繁,本幅便是力证。据考,二人的相识十分有趣,王昶《湖海诗传》载“两人定交于图画中也”。乾隆三十一年(1766),刘墉因在太原府任内,对下属段成功贪污公帑事失察,被发往军台效力。次年(1767)春奉命至编修处校书。至京时,其父刘统勲正在阅看王昶所题《李绵龙画十八罗汉赞》。问其是否认识王昶,刘墉说未见。刘统勲便指著册中一应真像言“王昶酷似此像”。所以等到二人相见时,刘墉便说“我两人定交于图画中也”。
王昶一生官职并不高,金石成就颇丰,且其诗词创作却可以与袁枚相抗衡,在清代词坛占有一席之地。本卷书于嘉庆二年(1797)六月,即上款陆伯焜授江西按察使之时,此时的王昶74岁,正游历江南。是年九月,陆伯焜调任浙江按察使。陆伯焜与王昶极为交好,其墓志铭便是由王昶撰写,载于《春融堂集》中。诗中不仅表达的了陆伯焜为人清正,更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如“政成早寄我,用慰遥相思”等句。
梁同书身为杭州人,与刘墉并称“清四大家”,亦是学者,有《频罗庵诗集》等存世。卷中梁同书作于嘉庆三年(1798),此时的陆伯焜已任浙江按察使。
鉴藏者简介
吴文镕(1792~1854),字甄甫、云巢,号竹孙,江苏仪征(今扬州)人,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座师。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进士,官至云贵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在黄州被太平天国击败后投水自杀,谥文节。
上款简介
陆伯焜[清],字重晖,号璞堂,青浦(今属上海)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官至浙江按察使。著有《玉笥山房诗钞》。
跋者简介
谭泽闿(1889~1947),字祖同,号瓶斋,湖南茶陵人。谭延闿弟。工书法,师法翁同龢、何绍基、钱沣,并善榜书。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Lot 53
签条:梁山舟行书韩昌黎文卷。
木盒题字:1. 梁同书行书卷。二峯题。2. 山舟先生细字行书韩退之《与东野书》《答张籍书》《答陈商书》凡三章,书与文足传百世。丙子腊月,二峯悌。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Lot 59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Lot 60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Lot 62
张师泌上款,张师泌之孙张兴功旧藏并题签。题跋上款为张兴功。张威廉旧藏。
赵国华、李汝霖、黄毓奎、汪兆侗、陈熙恺、萧应椿、许祺身、郝植恭、张宗儒、刘嘉干、蓝沂华、宋森荫、丁彦臣、彭虞孙、周溥、吴钰、吴若灏、吴福森、松年、徐寿兹、王以慜、陆葆霖、周德华、李祖年、丁镗、徐承禄、刘廷笏、赵光表、李世祥、蒋其章、陈锦、袁兰祥、周其琛、铁龄、郭庆新、吴颂声、廉凤沼、钱枱、郭鉴襄、高瞻岳、葛庆同、钮玉庚、涂廉锷、徐启谟、陈冕、高骏生、施补华、利瓦伊諴、徐少濂、陆润庠、秦澍春、陈士焯、郑声锵、吴宝三、洪用舟、董芾、徐赓陛、胡永年、叶佩玱、桂培英等题跋。
本拍品为嘉道时期诸进士为张师泌所书书法册。册中进士部分为嘉道时期科举殿试一甲前三名,其中不乏京城和地方大员。册中上款张师泌也是嘉庆四年(1799)进士。从册中可见嘉道时期进士之间的笔墨交往,也可见嘉道时期书学源流。
此批册页五册签条上均书“宫詹公”。此时的张师泌正作为侍读学士,职在刊缉经籍,为皇帝及太子讲读经史,备顾问学。故有“宫詹”之称呼。其孙张兴功活动于同光时期,张兴功追念祖父张师泌,将其祖父所集嘉道官员书法装订成册,并找当时诸位友人题跋,册中题跋累累。后传至张氏后代张威廉,可谓流传有序。
张兴功[清],约活动于同光时期,字筱梅,为张师泌之孙。
鉴藏者简介
张威廉(1902~2004),本名张传普,浙江吴兴人。中央大学德文专业创办人之一,民盟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陆军大学德语教授,中央大学外文系副教授,南京大学外语系教授等职。著有《德国文学史大纲》等,译有《歌德名诗选》等。获有“歌德奖章”、“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十字勋章”。
上款简介
张师泌[清],字养和,号耐轩,浙江归安(今湖州吴兴)人。嘉庆四年己未科二甲四十名进士,授散馆编修,升侍读学士,后改刑部郎中。嘉庆九年,充贵州主考官。著有《裓华室诗钞》。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Lot 66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Lot 68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Lot 75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Lot 79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Lot 80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2月。延续百年印社金石精神,西泠拍卖秉持“真乃居先,诚为业本”的创业宗旨,以“诚信、创新、坚持”六字经营方针,深耕市场,持续为藏家梳理具有文人情怀及生活雅趣的收藏脉络。
公司杭州总部及上海、北京办事处常年征集:
名酒西洋
文宣部
电话:0571-87896778(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