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全球固定器械的鼻祖,美国诺德士在广州授权店开设了大师课,本身邀请的讲师是美国的健身达人,课时费一千美金,我看了内容很感兴趣于是决定参加。
考虑到绝大多数朋友其实没有机会参与这样偏内训的课程,经过讲师允许我进行了一些拍摄,有一些公开常识性内容在健身四大证培训里面也经常出现,但他整理得比较好且增加了一些最新的研究结论,所以这里也给大家带一带。
这一张内容是关于力量训练收益的内容,魔山的老板有点感触,他说很多东西我们认为是常识,但是顾客和民众并不了解,所以普及也是需要的。
很多人有意识花几百一小时请私教训练,却没有耐心学习教练的思路,且不说一直聘请私教需要投入较高的费用,以至于压根离不开拐杖,殊不知,拐杖也分三六九等,如果不具备对应的认知,那是压根无法长期获得理想的效果的。
激素的内容我听得很认真,健美圈用药是相对普遍的,俗称上科技,而这些药物对身体影响可想而知,体能圈显然更侧重于运动能力表现而不是追求极致的肌肉围度形态,我个人认为所以如果大众想追求提升运动表现但是同时想证明自己,走体能方向肯定比传统健身的健美趋向更适合。
讲座内容很丰富,贯穿一天,午休时间我还在附近吃了顿饭。
讲师Eric的课件是刚刚更新的,其实很多问题也是现在困扰很多人的,应该说国内这几年女子健身趋势确实越来越贴节奏了,大家逐渐都在意识到肌肉的好处,也并不那么畏惧肌肉线条,
这里面谈到的一些谣言,并没有太困扰我。
最后的内容是关于逆龄的训练方式以及生活安排,对我来说是个对号入座的过程,看看自己过去的安排有没有踩坑或者说是否误打误撞做对了哪些。
总结了一些收获:
①从特聘讲师无意验证了过去的一些推测,主要是关于运动抗衰和疲劳回复的原理;
②近年有自己不太理解且查阅资料无法得到满意解答,在课后有一些交流。课堂作业是关于设计提升运动表现,正好可以装在我擅长的领域,其他组抽到大力士和肌肥大的那我真的不太行,我独一份用双语交了小组作业,也是唯一一个没被挑出毛病的。
我看了一下袁琦琦的训练配重(用的磅片,我用的是Kg,一磅等于0.4KG),硬拉80KG,虽然她并不是专项运动员,但是论体能水平肯定是佼佼者,这压根不是我认识有些教练说的女的有手就能拉150KG。
这样一看觉得很多喷子其实对我太苛刻了~
哪怕作为业余训练者,压根没有比她的日常重量差。
课程后Eric和讲师请教了一下一些安排的细节,他平时在美国凤凰城执教,他说美国本身我这种在美国算千禧一代,半路杀出来的有但是比较少而且一般打健美,冲体能的很少(男的有个别)。他得知我不仅练还打出无差别年龄组成绩则更为惊讶。因为我相当于面临年龄,性别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况且中国人口本身就是美国的三倍。
今天讲的内容中也强调过,一个人的训练上限和基因以及孕期营养有很大关系,回想从40岁零基础开始走到今天的确是不容易,但凡,如果过去任何一个节骨眼我退却了,那,我就是个大傻子。
下课以后我练了会划船骑车回家,路上遇到大暴雨,想到ALLY问我,当你在天台一次次竭尽全力推着雪橇的时候,你到底在想些什么。
这个问题我曾经引用加缪描述西西弗的一段:
“我们必须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只有坦然接受自己行为的荒谬性和无意义,你才能打开幸福之门。”
其实对于我来说,我肯定比西西弗幸福,现在这个局面,总有一种云消雾散,廓然清明的感觉。如果说去年在岳阳一个转身丢了大众组冠军让我懊恼不已,这导致我赛后不愿放弃而是试伺机而动卷土重来。
如果时间回到去年,我会觉得专业组那我这辈子都不用做这个梦,但是现在的我的态度是:
很多读者说,我永远不可能达到你的高度,我想重要的是你知道前方有美妙的风景,而你不再自怨自艾,认为人生行将就木,死水不澜。愿意推开门,迈出宝贵而坚定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