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鸡娃逻辑早已悄然变天

体娱   2024-07-02 15:28   广东  

奥地利经济学家Fred Hirsch曾在他写于上世纪70年代的名作《增长的社会上限》(Social Limits on Growth)中写道:

"The value to me of my education - the satisfaction I derive from it - depends upon how much education the man ahead of me in the job line has."

Hirsch的中心论点是教育是“排位商品”(positional good),更是选拔工具(screening device)。

所有的基于学术表现的鸡娃行为,本质上都是这套理论的产物,这套理论在疫情之前是奏效的, 最简单直接的叙事你会听到周围的人读了个好书,自然有应该个不错的出路。

但是在出现疫情这种典型黑天鹅之后,整个世界的秩序与逻辑导致全球范围都发生了较大的冲击。实际上这个过程中会展现新的趋势且愈演愈烈,目前的用人逻辑是,反正是你急不是我急,有特别合适好用的我才会要,否则我自己的人我都养不活我干嘛要来招惹你,这种趋势的出现直指过去学用两张皮的痼疾。

目前已经会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情况冒头:

发展两极化;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过去同一个学校水平接近的学生在就业和职业路径的发展会趋同,但是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也就是说同人不再同命,同岗亦不同酬。这有可能是家庭因素作用的结果,也许不是。

单一路径不好走,多样优势才叫香;

过去国内的模式是,书本智慧过硬,街头智慧影响发展上限,现在的用人逻辑强调一专多能,名校过去是一种智商背书,我先夯过来慢慢带也可以,但是学校学的那点过时三脚猫用人单位看不上。

非理性叠加非确定性;

按过去的逻辑看,如果一个清华和一个武大的同时去应聘,从大众直觉来看,大概率清华的会胜出,但是事实上却未必。这可能有点反常识,但是细想就有一定的合理性。《Psychology and life》中就谈到这样的现象,现在则越来越普遍,用人单位的顾虑也很简单,所以你是不是把我当驴骑着?

局部战争转为全面战争;

 如果说对于过去年轻人考个好大学,毕业的时候花些心思进个不错的行业,发展趋向基本还是看好的,但是从00后进入职场这些年看,行业更替极为迅速,除了终身学习这种老调常谈,对职场人的信息整合机遇识别把握能力甚至心理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抗挫耐压坚持长期主义多线程发展才是取胜之道。

当这样的社会趋势展现,按老逻辑来行事自然是不靠谱的,培养对策其实很简单:

一苟,二蓄,三抢


桂香
全部原创的技术贴,没什么是我不关注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