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曾经写过这么一个文章
因为那时候择校还比较普遍,很多人喜欢研究学校喜报,来判断所谓的加工能力和出口,但是忽略了平均分这种玩意关键是看有多少拖后腿的,另外本身很多学校进口比较挑,那出口实在不能说明什么。
应该说2024中考录取分数是让人蛮惊讶的,很多自媒体说到烂我也不想再这个问题上继续莫名惊诧,也有人说这就说明某些学校不行了,颓了。还用这个分数来进行排位,中考录取分的高低只是一种现象,如果根据这个现象倒推学校这必然是不靠谱的。
这就好比,评判一个女人长得是否美完全是基于她的追求者的情况,这显然不合理。
出现录取分波动较大有几方面的原因,:
①统计意义来说对应区间的填报热度;
②考生的成绩分布状况,比如分数出现大断档;
③一些关键性言论,措施甚或过往招生情况的影响;
这就像某一天的收盘价甚至涨跌幅都不能说明某只股票的基本盘,虽然验证周期很长,需要一年。但是非要根据这个充满了无数干扰项最后生成分数倒推学校办学,在没有确凿消息面支撑之下,津津乐道谁的咖跌了谁的涨,非要搞鄙视链,那这就有点Ridikuius了。很多东西都只是一种说头,这就像四大天王说了几十年,但是最开始也就是香港媒体随口一说把四个本不相干的人搓成了坨。
要分析办学,也要搜集另类数据,除了实地调研和访谈,哪怕研究各个学校的社交媒体,用时间和数据分析两套魔法,参考相当一段时间的腰部学生出入对比,甚至是追踪这帮人的后续under30的发展情况,比如有没有继续深造,在什么排位的水平深造,如果选择就业大概能获得什么样的发展,这些结论高效而致命,这才足以倒推学校是否有在现有的游戏规则之下,平衡效率与疏导压力的办学能力。
2015年我说选小学有个很简单的方法,不要看所谓的学校排名,直接上学的时候去几次,看看孩子的精神状态,放学的时候去几次看看家长,再进行归类和统计,这绝对比网上那些都不知道哪里抄出来的排名靠谱。人可以笨,但是不能笨到相信总是能找到比自己更笨的人为自己的错误爽快买单。
2025年面对中考的人,其实要吸取2024的经验总归就是几点:
①想清楚到底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且积极接洽能否争取到对应的承诺,
②目标要实现,就得留富余量,不仅不能指望捡漏,正常情况下的区段富余量要打到30分以上,爆冷捡漏好办,可爆热滑档那就麻烦了;
③不要关注过度所谓的分析和填报技巧,越是不受误导,越是接近真相。不要抱任何在分数上捡便宜的心,高分低录才是常态,这样也不会聪明反被聪明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