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里的秘密:富人多温病,穷人易伤寒

文摘   2024-10-16 07:01   北京  

《黄帝内经》有句话叫“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温,指的就是温病。简单来说,温病是一种因为受热邪引起的病。

热邪又叫火邪,“火性炎上”,咱们平时看到的火苗,都是向上走的,而且特别容易受到风吹草动的影响。

中医里的热邪也是一样,《温病条辨》有句话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就是说,热邪一来,首先遭殃的就是你的肺,容易引起呼吸道问题,比如咳嗽、咽痛、咽喉不适等。

火性炎上
你可能会说,那我冬天冻得直哆嗦,怎么会得热邪呢?这就得说到咱们老祖宗的智慧了。冬天天气寒冷,如果你这时候受了寒,身体里面的阳气就会被压制住。
阳气是什么?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身体里面的“小太阳”,它负责给你提供温暖和能量。
但是,这个小太阳可不是一直都那么听话的。到了春天,天气变暖了,体内的阳气感受到了外界的阳气,就开始蠢蠢欲动,引起温病的发生。

我们春天容易流鼻血、头晕、上火,有时就是冬天留下的病根,在春天发作了。

伤寒和温病是有区别的,伤寒是阴邪,先伤及的是阳,也就是六腑,人体对伤寒的第一道防线是足太阳膀胱经,这时容易首先出现的问题是怕冷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背痛等。

在过去,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得温病的可能性越大;

而得伤寒的,大部分是穷苦地区的老百姓。

为啥呢?经济发达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就提高了,吃得好了,穿得暖了,活动也少了。这样一来,身体里面的阳气就容易过剩,再加上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就更容易得温病。

而那些穷苦地区的老百姓呢?他们生活条件差,吃得不好,穿得也单薄,还得天天干活。尤其是战乱年代,颠沛流离,身体里面的阳气就不足,就容易得伤寒了。

就像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说的:“余宗族素多,自建安以来大概有十分之六七都死于伤寒。”张仲景那个时代,战乱频繁,老百姓流离失所,生活条件可想而知。

说到这,我得提一个人,那就是民国时期的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孔老先生特别擅长用石膏这味药,人称“孔石膏”。

孔伯华

石膏是一味极寒的清热药,很多高烧、热证都用它。找他看病的,大部分都是北京本地人,有的社会地位还挺高。民国时期北京已经算是比较富庶的地区了,这些人生活条件好,就容易得“富贵病”。

孔老先生一看这些人的症状,就知道他们体内火气旺、内热重,于是就用石膏这种寒凉药来给他们清热。这一用,效果还真不错。

但是呢,你要是把孔老先生的这套方法搬到偏远穷苦地区去,那就不一定行得通了。为啥呢?因为这些地方的人,阳气不足,再用石膏这种寒凉药,那不就雪上加霜了嘛。

所以,中医的很多派系,比如伤寒学派、温病学派、滋阴派、火神派等等,都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病人的经济条件有一定的关系的。这并不是说哪个派系就一定好或者一定不好,而是说每个派系都有它适合的人群和情况。

当然啦,这只是一种统计学的概率,并不是说富人就一定不会得寒病,穷人就一定不会得热病。就像现在,很多富人也是爱吃水果、冷饮,还熬夜打麻将,为了好看穿得很少,露肚脐、露脚踝、露背,这样也有可能造成阳虚或者寒湿

所以,咱们平时还是要多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冬天别冻着自己,夏天也别太贪凉,吃得健康点,睡得规律点,这样才能少生病嘛!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点启发和帮助。

END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把我们设置为“星标”,这样可以第一时间阅读到我们推送的文章。

1、嗓子痒,总想咳嗽,干咳无痰,2个特效方,4个中成药可缓解

2、气血才是人间大药,6个中成药,让你气足血充,百病无踪!

3、甩掉抗生素,5个消炎中成药,比头孢、阿奇更适合中国人体质

4、失眠别慌!这味中药比酸枣仁还灵,关键是更便宜,效果杠杠的

5、阴阳双补,肝肾同治,这味中药,补中带收,堪称“补肝肾全能王”




黄民药师
日更常用中药、中成药干货,专注于靠谱、有温度、通俗易懂的健康与用药知识科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