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宁海任主簿一职的人都不简单
文/应可军
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隋、唐三省六部不设主簿,惟御史台、诸寺等署有之。唐诸州以录事参军取代主簿。南宋中叶后,御史台也不设主簿。元诸寺、监、院有关人员,或称主簿,或改称典簿,县主簿简称为簿。明、清太仆、鸿胪二寺及钦天监称主簿,太常、光禄二寺及国子监称典簿,县署则仍称主簿。均系低级之事务官。主簿是一个古代的官名,它是各级主管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在魏晋以前,主簿的官职一般都是在各级的官署中,而主簿是常参机要,总领府事,在此时,主簿的权势也是最盛的,而到了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和地方政府的事务官,其的重要性则减少了许多,并且在隋唐时期,三省六部是没有主簿的,只有在御史台和诸寺等署有之,到了南宋以后,甚至在御史台也不设主簿,只有元诸寺、监、院有关人员,才称主簿或改称典簿,而县主簿则简称为簿。,历史上宁海也出过几位为民办事的主簿。而且他们都是不简单的人物。
洪 皓,年少得志,政和五年(1115),即二十七岁时,考中了进士。由于他“少有奇节,慷慨有经略四方”之志,在新科进士中颇负盛名,不少达官贵人都想揽至门下。宋徽宗亲信“北宋六贼”中的王黼和朱勔更是想把女儿嫁给他。他极力推辞,才未上贼船。当然,从此也就官运不通,仕途坎坷。政和六年(1116),初授官宁海主簿,因县令未到任,摄县令事,便表现出优秀的领导才能。
当时宁海县税捐不均的现象相当严重,百姓负担沉重,苦不堪言。他体恤民情,关心疾苦,毅然改变原来的做法,规定按财力每一百贯纳绢一匹。这一举措的实行,使富户纳绢增加,贫困户纳绢相对减少。还上书朝廷,蠲免了全县4800户贫弱人家税赋,深得百姓的拥护。同时,他兴修水利,鼓励垦荒,赈济灾民,扩大生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宣和六年(1124年),洪皓调任秀州(今浙江嘉兴市)司录,才离开了生活了9年的宁海。卒后祀宁海“名宦”祠,成为历代教化官员、士绅和民众的榜样。
宁海的洪忠宣公祠、三瑞堂、交翠亭等都与洪皓相关,见诸历代志书。
洪忠宣公祠是百姓感恩洪皓为宁海所作的贡献,在梁皇山梁皇寺前建祠悬像祭祀。据光绪《宁海县志》记载:“洪忠宣公祠在西三十里梁王寺前,祀宋洪主薄皓,久废。”
绍兴十三年(1143),洪皓的长子洪适任台州通判。绍兴十六年(1146年),巡视宁海县,回到父亲为官、自己出生的地方,寻访儿时下迹,并到洪忠宣公祠祭拜,瞻仰父亲遗像,留诗一首:“生还未列麒麟画,旧德犹怀鸾凤栖。共問翰林今孰似,凛然眉宇染细尘。”
根据陆游的《渭南文集・墓志铭》记述,历史上陆游家族竟然有三人先后到宁海县做官,分别是陆游的伯父陆宲(bǎo)、堂兄陆静之、陆静之之子陆子墨。
陆宲(1088-1148),《右散大夫陆公墓志铭》说他是“楚公(陆佃)第五子”,因陆俨(陆游曾祖陆珪之兄陆琪之子)“早卒无嗣子,楚公命公后焉”。他虽与陆游父亲陆宰同年生(巧的是同年死),但从排行“第五”来看,应长于陆游之父(编者注:也有说陆游之父陆宰长于陆宲)。陆宲以假承务郎,于宣和间调任宁海县丞,靖康间(1126)代理县事。墓志称他遇事立决,老吏宿奸,畏慑缩栗,不敢胡来。有巫以淫祀迷惑县民,他将他们全部拘捕,治之以法。从此宁海习俗为之一变。陆宲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调离时,父老相送出境,还争着赠金送帛。他坚拒不受,直到有的百姓流泪了,才取下一缕丝,一枚币,作为纪念。
陆静之(1111-1187),字伯山,是陆珪(陆游曾祖)长子陆佖的孙子。陆游与陆静之虽然只是同曾祖,但关系非常密切。陆游有《饮伯山家因留宿》诗,有句云:“小醉悠然不作醒,断云飞尽却成晴。”还有写静之之弟升之仲高的诗《送仲高兄官学秩满赴行在》和《闻仲高从兄讣》。陆静之以父任补将仕郎,多次拟调都没有上任,后来两度担任了转运司干办公事,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到宁海来任知县。《浙东安抚司参议陆公墓志铭》记载:“部使者挟私憾,中(中伤)公以法,锻炼(罗织罪状,陷害别人)累月,无所得,然犹坐微文冲替(以莫须有的罪名废职)。”后来起用,任临安知县等职,最后做了浙东路安抚司参议官。陆游撰写墓志时,深感“公平生不大试于事,故可专载者少”,极力挖掘,又重点介绍了墓主在宁海所破的一个案子——女婿诬告岳母二十大罪状案,称之“案验辞服,一邑惊以为神。”
二十年后,陆子墨于乾道七年(1171)赴宁海任主簿。这样,陆游的亲伯父和堂兄、堂侄子三代人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相继到宁海担任了县丞、县令和主簿三种官职,为宁海历史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同时也见证了陆游家族与宁海的不解之缘。
胡长孺(1249—1323),一作艮儒,字汲仲,号石塘,婺州永康人。
大德丁未年间,浙东地区遭遇严重饥荒,许多百姓饿得相互枕着死去。当时的宣慰同知脱欢察下令实施赈灾,筹集了一百五十万富人的钱财来救济灾民。抵达宁海县后,他留下二十五万钱给胡长孺保管,然后前往其他州县执行任务。胡长孺洞察到脱欢察有私吞款项的意图,因此他将这些钱全部分发给了饥民。一个月后,脱欢察返回县里索要那笔钱,胡长孺呈上救灾的记录说:“钱都在这里。”面对脱欢察的怒气冲冲,他坚定地回应道:“在百姓一日无食必有死亡的严峻形势下,我来不及向你禀报,但公文记录在案,可以作为证据。”尽管脱欢察愤怒,却不敢再追问这笔钱的去向。
宁海县西有桐岩岭山,有几个作恶的青年人在山路旁暗中窥伺,经常出来阻道扰民,成为过往旅客的祸害,官府无法禁止。长孺穿商人的服装伪装着,命令仆人担着货物跟随旁边,暗中命令士卒十人走在后面。当走到桐岩岭山上,岩石中突然冲出几人,向胡长孺索要财物,胡以谦逊之言并道歉应付时,士卒迅速包围上来,将那些人都抓住,并擒住同伙,一网打尽,以法处治,确保行人夜间路过此地安全无恙。
有个农夫挑着粪桶去农田,不小心溅沾了一个士兵的衣服,士兵用鞭打伤他,并砸碎粪桶扬长而去,但不知道其姓名。农夫来告状,胡长孺假装怒气骂他诬告,将他上枷锁于市众,同时安排手下人暗地侦看。打人的那个士兵路过这里,伸指指着农夫称快,手下人立即抓住他送往他的所属部队,将杖责后又赔偿粪桶给农夫的处分。
浮屠庵聚集着一群年老妇人,诵佛书祈祷平安,一位老妇人丢失了自己的衣服,恰逢长孺到乡下,老妇人即告状。胡长孺分大麦粒放在这群老妇人手中,令其合紧手掌,并照常绕佛念经。长孺闭眼,叩动牙齿,作召集神灵之术,且说:“我会让神灵监视你们,偷衣服的人走了几圈,大麦粒肯定会发芽。”此时,一位老妇人屡次张开手掌看着,长孺即指准她绑了起来,追回失窃的衣服。
永嘉县有一户平民,弟弟有一串步摇珠(首饰品)给予兄长为赎押物,当弟弟欲要赎回时,他的嫂子喜爱此物,便骗说珠子被人偷走,多次讼诉都不能得到结果。弟弟只好远路赶到宁海县向胡长孺报案告状。胡说:“你不是我宁海县管辖的百姓。”呵斥他离去。未几,在处理盗贼案时,长孺指使盗贼诬告那个兄长接受步摇珠为赃物。胡命令将兄长捕到官府,他极力争辩多次也不能释放,长孺说:“你家确有一串步摇珠,怎能说是诬告呢?”兄长惊慌失措地说:“有固然有之,是我弟弟所抵押的东西。”长孺叫他送来检验,传唤他弟弟也来,把步摇珠给他看,说:“这是你家的步摇珠吗?”弟弟说:“是。”于是归还弟弟。胡长孺办事精明强干,大多类此,不能全部载之。
延祐元年(1314),胡长孺转任两浙都转运盐使司长山场盐司丞,官阶为将仕郎,未上任,因病辞职,不再做官,隐居在杭州虎林山直至终年。
胡长孺初师青田县余学古(1222-?),学古师从王梦松,梦松亦是青田县人,传龙泉人叶味道(1167-1237)的学问,味道则是婺源人朱熹(1130-1200)弟子(胡长孺的老师是余学古,他的师公是王梦松,师公的学生是叶味道,叶味道也是朱熹的学生)。学术渊源品行端正的胡长孺会尽力去游历四方,去求访朱熹学问的旨趣,开始信念涵养与敬崇为最重要之处,坚信静观天地,超然自得的世界,所以胡长孺为人光明磊落,胸怀宽宏,专致研究明辨本心的朱程理学(朱熹和程颢、程颐的理学总称),慨然自许为孟子之道。胡长孺唯恐儒学道义失传,竭力吸引读书人,不知疲倦,一时求学者敬慕而来,犹如饥渴的人对食物饮料索求迫切一样。方岳(1199-1262)大臣与州郡官员都要聘请胡长孺到书院来,听他精辟讲解经书含义,围听者有数百人。胡长孺道:“人虽然最灵敏,但与其他物质相同,起初并无两个本源。”听课的人有的激动得跳跃起来,有的感叹不已。胡长孺的文章的精神与气魄,像敲金属器、撞玉器一般,能发出声韵平和珑玲之音。天下来求写文章的人,就像购买珍宝一样,镌刻碑板,光芒四照。如果碰到素质不高的人,即使用一金换取一个字,胡长孺坚决拒之不写。在乡试录取人士时,他多次主持阅卷评分,重朴质,轻浮华,此举文风大为转变。
胡长孺晚年寓居杭州虎林山,得哮喘病已久。一日早上准备酒食,与邻居告别并说要回故乡去,学生看出他的微妙之意。问道:“先生的精神和身体状况不差,为什么要考虑到生老多余的想法呢?”长孺答道:“精神与死生,原初就没有相互关系。”胡长孺就去睡觉,到半夜时,喘声忽然停止,他的儿子胡驹开门看到,其父亲穿戴端正整齐,安祥地坐着谢世。年七十五岁。胡长孺著作有《瓦缶编》《南昌集》《宁海漫抄》《颜东斋稿》流行于世间。
《嘉定赤城志》“诸县属官·宁海”写道:主簿一员。张君房,真真庙时至。按君房《云笈七签》序云:祀汾阴职霜台,明年以鞠獗无状 谪掾宁海。后除著作佐郎,相当于主簿一职,约宋真宗咸平中前后在世。尝记鬼神变怪之事,作《乘异记》,咸平六年书成,自为序。景德中,(公元1006年左右)进士及第。官尚书度支员外郎,充集贤校理。祥符中,(公元1012年前后)自御史台坐鞫狱谪官宁海。适真宗崇尚道教,尽以秘阁道书付杭州,俾戚纶、陈尧臣等校正。纶等同王钦若荐君房主其事。君房乃编次得四千五百六十五卷,进之。官著作佐郎。君房于编成道书后,又撮其精要共万馀条,成《云笈七签》一百二十二卷,《四库总目及乘异记》三卷,《文献通考》并传于世。
张君房异常喜欢研究道教各种经典,通过对道教研究,他认为,三尸神是冥界驻派人体的监察神,分别叫彭倨、彭质、彭娇。每到庚申日那天(庚申日是按干支纪年循环往复推算的),三尸就会趁宿主熟睡之际暂离人体,前往冥界将宿主当月所作的事情一一禀报,而冥界则根据这些记录,对人健康与否和生命长短做出裁决。
破解了这个秘密,张君房万分激动。于是他开始尝试每当庚申日里,即终日打坐诵经,绝不入睡。这样一来,寄生在自己体内的三尸就没有时机离开自己,禀报冥王,那么自己的行为就不会被冥王记录在案。时间久了,冥界记录本上就没有了自己的名字,冥王与司命神自然就忘记了。
为了避免自己的怪异举动引起体内三尸神的怀疑,他按照经典所言服食鸣条茯苓等药物,以迷惑三尸神。
十多年间,张君房从未在庚申日之内睡去。终于有一天,他突然在自己的弟子面前白日飞升,消失了踪影。
不久之后的一个夜晚,张君房的一位弟子突然在梦境里见到了自己的师父。张君房告诉他,由于在迷惑三尸方面取得成绩,现在自己被派驻到他体内,充当那个名叫彭跻的监督者。
这个奇异故事便是道教守庚申的由来。令人发笑,特记之。
沈玉璋,嘉靖丙申拔贡,授浙江宁海县主簿。”又记:“沈玉璋,号九山。性冲行恪,敦孝励廉。由选贡授浙江宁海簿。历任六年,始终一节。宁旧无城郭,人鲜知兵。以职司逻捕,勤于训练。后值倭寇掠境,躬率东仓兵御之,邑赖以全。”
按《永定县志》所记,沈玉璋为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1536年)拔贡,获任宁海县主簿(负责粮马巡捕的官员,正九品)。任职时间长达6年。当时宁海县城还没有建起城墙,也缺乏懂军事的官员,防御外敌的实力较弱。沈玉璋到任后,掌管治安巡逻、缉捕罪犯等事务,并加强士卒的军事训练,使宁海治安及防御力量得到大幅提升。后来倭寇自海上侵犯县境,形势危急。沈玉璋接报,亲自率领士卒赶赴宁海东部的东仓(今属胡陈乡),成功击退倭寇,保护了县境安全。沈玉璋作为读书人出身的官员,拥有较强的军事才能,堪称“文武双全”,甚为难得。
此外,该史料也反映了当时宁海的一些现实情况,比如县城没有城墙(宁海城墙于嘉靖三十一年才动工建设),防御设施及力量比较薄弱,倭寇严重威胁老百姓安全,主簿的重要职责是抗击倭寇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
应可军
□编辑:海燕文化
□摄影:愚者多闻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