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新宇:中风的急救及康复期经络调理方案

文摘   健康   2024-11-07 11:00   广东  


特别提醒:脑血栓、脑出血等问题发病急骤,后果严重,一旦有发病倾向要马上就医,本文所述的救治方案以配合为主。


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脑血栓、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导致的脑神经受损。


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因其发病骤然,变证多端,犹如风之善行而数变,故类比而名「中风」,又称「卒中」。


发病时以半身不遂、舌强语涩,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症状。根据发病时的状况可分为轻症和重症,及时的对症急救对于延缓病情、促进愈后康复有积极意义。



中风时的中医急救


中医对病位较浅、病情较轻的中风称为「中经络」,仅见肢体麻木不遂,口歪语涩等证候。病位较深,病情较重,有肢体瘫痪、神昏、失语等证候的称为「中脏腑」,中脏腑又有闭症和脱症的区别。


当出现中风症状时,要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在等待医护人员到来的时候,扶患者原地躺平或坐稳,不要随意搬动患者,以防加速脑部微血管的破裂,使病情加重,然后观察患者表现,对症施救。


一、轻症的急救

中经络时,病情相对轻缓,多见半身麻木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涩,神志尚清。中医认为这是肝风内动、痰火上扰的表现,治疗思路以疏肝和胃为主。


此时家人立即按揉健侧大肠经的曲池穴、合谷穴,胃经的颊车穴、髀关穴、内庭穴。每个穴位按揉两分钟,十分钟可按揉一遍,然后再按揉患侧的相同穴位。




脑神经受损时,对侧机体会出现运动、感觉障碍,所以按揉肢体健侧大肠经、胃经的穴位,间接调节的是受损神经,再按揉患侧的穴位,对于改善局部功能障碍有帮助。


在按揉大肠经和胃经穴位的同时,其他家人可按揉双侧肝经的阴包穴、太冲穴来配合。


二、重症的急救

中脏腑时,病情重急,多见突然昏仆,神志迷糊,半身瘫痪,口喝流涎,舌强失语。


如果有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双手握固、喉中痰鸣的表现,这是中风闭症,源于气火冲逆,肝风大动,痰浊壅盛


这种神志昏迷要马上在十宣穴放血,十宣穴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共十个位置。


将采血针或缝衣针消毒,点刺十宣穴,每个位置如果均挤出黑血几滴,则抢救的成功几率增大。放血后,双侧肘窝刮痧,通过疏通心包经的瘀堵来醒神开窍。


若伴有口眼歪斜,把患者的耳朵拉红,在双耳垂各放血两滴,同时掐点内庭穴;若有牙关紧闭,可点揉人中穴、颊车穴、太冲穴


如果患者昏沉不醒,目合、口张,手撒遗尿,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这是中风脱症,严重者冷汗如油,面赤如妆则是真气衰微、元阳暴脱的危候。


此时最方便的回阳固脱的方法是艾灸,用艾条同时悬灸神阙穴(肚脐)和关元穴,艾灸时间要久,灸至四肢回暖为止。艾灸同时可以点揉照海穴和水泉穴来补益肾气。

对于中风,救治的越及时合理,越有利于病后的康复。



中风康复期的有效调理

中风后如果急救不及时或脑神经大面积受损,会出现肢体的运动、感觉障碍,如果是左脑受损还会伤害语言中枢,出现失语,这些都属于中风后遗症。中风康复期要合理用药、合理康复,把痛苦减小到最小。


一、疏通经络,恢复气血运行

中风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出现相应神经支配的肢体运动、感觉障碍,肌肉开始痿厥(痿是肌肉萎缩、活动不力,厥是逆冷冰凉)。《黄帝内经》说:治痿独取阳明。为何治痿独取阳明呢?


祖先观察发现,十二经络中只有阳明经是多气多血的,多气说明能量强,多血说明物质丰富。从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线路看,它们经过股四头肌、胫骨前肌、三角肌、肱二头肌等重要肌肉。痿厥之症,气血运行很差,疏通胃经、大肠经的易堵塞穴位,对于恢复肠胃功能,促进气血的运行,帮助肢体运动、感觉的恢复至关重要。


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祖先认为「肝的变动在握」,中风康复期的多数患者手脚拘挛,张不开,握不住,肝风内动又是中风发生的主要因素。所以在中风康复期,肝经的易堵塞穴位也要疏通


脑神经的损伤也涉及中医所讲的心神范畴,所以要疏通心经、肾经的易堵塞穴位来调节心肾。


在中风康复期要坚持疏通这些经络,单日疏通胃经、大肠经、肝经的易堵塞穴位,双日疏通心经、肾经的易堵塞穴位,每次每个穴位按揉两分钟,先健侧再患侧,每日操作两次


胃经的易堵塞穴位分别是颊车穴、缺盆穴、髀关穴、足三里穴、内庭穴


大肠经的易堵塞穴位分别是手五里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合谷穴


肝经的易堵塞穴位是阴包穴太冲穴


心经的易堵塞穴位是上臂松弛肌肉、少海穴、腕部四穴、少府穴

肾经的易堵塞穴位是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


备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受损的神经是在健侧的头部,所以先疏通健侧的经络。


二、捏脊松解背部僵紧肌肉

中枢神经系统在脑和脊髓中,让背部僵紧的竖脊肌柔软下来有助于气血在脊柱(督脉)的运行,松解竖脊肌最方便的方法是捏脊


初次捏脊时,在腰骶部、胸椎附近、颈项部多有疼痛。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疼痛的地方说明气血不通畅,皮肤、肌肉、骨骼有粘连了,捏提起来会有疼痛感,每日一次,每次捏脊三遍,坚持一周,痛感会消失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捏脊可以健脾胃,对于中风康复期的患者来说,营养的充分消化吸收很重要。


捏脊的最终目的是恢复皮肤、肌肉、骨骼的关系,由于脊柱两侧是膀胱经的线路,分布着十二脏器在肌表的通道(背俞穴),脊柱和两侧竖脊肌的气血畅通,对于十二脏腑也有好处。


三、手指、脚趾抓伸促进微循环

手指、脚趾在机体的最远段,当神经系统损伤之后,气血向远端运行的能力下降,主动做手指(脚趾)抓伸的动作,可以促进气血运行。


肩、肘自然放松,手指张开,充分握拳、伸直为一次。频率为60—90下/分钟,不追求速度,抓握充分即可,一次抓握的次数可以循序渐进,逐渐提升。脚趾的抓伸也是如此。


手指、脚趾做抓伸动作,可以让前臂、小腿的小肌群活动起来,促进肢体末端的微循环,坚持实践,手脚冰凉、无力的现象会消失。


中医认为,肝属木,木的特性是曲直,所有曲伸的动作都与肝有关,所以持续练习这个动作可以养肝柔筋。


备注:手指(脚趾)抓伸,也是先练习健侧,再在家人帮助下练习患侧。



康复锻炼切忌过劳


康复初期,患者容易着急,想尽快恢复到病前状态,急于求成,抓紧一切时间锻炼。这种方式不可取,体内能量、物质、信息的合理配给是最重要的。


中风康复锻炼的目的是重新建立神经系统的支配功能,疏通经络的目的是让路径畅通,减少气血运行的障碍,让气血能够布散到全身各处。所以康复期,要合理使用气血,切忌一味的锻炼肌肉,应张弛有度,适量活动,保有气血。



预防在前是王道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是中风病人的真实写照。古人讲「有生于无」,中风好似突然发生,其实在平时就有人们没在意的征兆,头晕、肢麻、疲乏、急躁皆是本病的先兆症状


明代杨继洲著的《针灸大成.治症总要》讲得更具体:「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痠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侯也。」「足胫」就是足和胫骨,而肝经就在胫骨的中下段经过,胫骨部位酸、重、麻等感觉预示着体内有肝风内动,已经是身体在报警了,此时应疏通肝经的易堵塞穴位,恢复肝的正常状态,就有可能防患未然,避免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金针王乐亭》也记述了北京已故著名针灸大师王乐亭关于中风前兆的经验:「如觉手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大拇指、食指是大肠经的循行线路,此时要疏通大肠经的易堵塞穴位来预防


总之,了解身体才能善待自己,才能及时发现疾病隐患,避免悲剧的发生,避免追悔莫及。


以上内容,可以作为中风问题的学习、实践资料,更多详细讲解、演示、案例可以收看路新宇老师的视频课,获得更直观收获。


-广告-

2025年
徒手祛病培训班
开始招生啦


作者 路新宇


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

中医养生文化学者  执业中医师


致力于中医科普工作,努力去除中医神秘化与神奇化色彩。


著有健康书籍:《徒手祛百病》《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季节养生,经络有道》《上班族身体保养指南》。




关注路新宇老师

让祖先智慧借助中医之光

惠及更多生命

 点击阅读原文,一起徒手保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