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听一个大V说,他接触的国外投资人都在关注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如何改变世界?等等,而国内的投资人关注的都是如何创新资源分配模式。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云和马斯克,两个姓马地聊了半个多小时,一个聊移民火星,一个聊关注地球,一个聊火箭发射,一个社区团购。
……
现在很多人都把这段话拿出来当作嘲笑马云的段子。
其实这个世界上一直都存在两种经济增长的模式:
一种是科技创新,创造增量,做大蛋糕。
比方说原来有一万亿,现在新科技创造了新的市场,增长到了两万亿,大家可以分的钱多了。
另外一种是模式创新,加快周转,也就是加快交易频率,只有一万亿,但是周转的频率高了,交易的频次高了,那么社会经济总体上也在增长。
两种模式哪个更好?看你身处什么样的环境。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世界上搞增量创新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在进行存量竞争,看谁的模式更能刺激消费,加快资金周转。
比方说在老马的单位,也成立了研发中心,但没有人真真正正地搞研发,要么是完成上级的研发指标,要么是整一些没用的专利论文博眼球。
老板非常清楚自己的企业不是搞研发的料。
用他的话说,什么企业适合搞研发?
有钱还有闲。研发是纯砸钱,不是1年2年,而是5年8年。我们等不起也耗不起,我们就是拿来用,利用人口优势进行模式和应用上的创新。你在A领域研发的东西,我用在B领域,C领域,甚至D领域。
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你不能说科技创新赚的钱就比模式创新赚钱更干净。
从人生意义,生命意义,人类的意义角度来说都一样,谁也不比谁高尚,关键是谁能带来繁荣。
马云不如马斯克,这是肯定的,但很多人说他只知道赚小商品的钱,是万恶的资本家,是吸血鬼大忽悠,甚至远不如宗庆后,这让我实在费解。
大部分网民都是踩地捧高,二极管思维,一个人只要“犯了错”,就否定他过往的所有业绩,一个人只要“成了功”,所有的缺点都能吸引人。
马云对中国商业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国内一整套互联网交易的诚信体系。
让中国的商业文明结结实实地迈了一大步。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近二十年国内没有哪个商人超过他。
前阵子看到一个新闻,马斯克来中国与一位大领导会面,可以说人情世故演绎得淋漓尽致。
与领导同行,一米八的大个子,一路侧身弯腰微笑,细节满满,不让领导感到不自在。
当领导问,为什么2024年的北京车展特斯拉没有参加?
他的回答也是滴水不漏:首先承认特斯拉没参加车展,但随即表示美国的车展我们也不参加,不是不重视,而是特斯拉一贯的策略。
然后进一步强调,特斯拉更愿意将精力投入促进双方合作的实质性事务上。
接着领导又问了第二个问题,你的脑机接口搞得怎么样了?
这个问题很棘手,即便是在马斯克老家也是一个敏感话题,不能啥都说,但也不能不回答领导的问题。
他说,无论何时你把东西放入人体,都需要很长时间验证安全,但它终究会被批准使用,我想大概一两年吧。
既回答了领导的关切问题,表达了对技术前景的信心,同时避免了过多敏感信息,一箭双雕。
这就是世界首富级的人情世故。不得不说,马斯克,是一个征服了人性和商业的工程师。
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越来越讨厌人情世故了?
原因有两个:
第一,人情世故是有门槛的。
许多人之所以对人情世故感到厌恶,是因为他们处在核心价值圈之外,难以触及关键性资源的分配。
当你自身缺乏被他人利用的价值时,自然很难接触到能给你带来价值的人。
因此,你自然会对那些看似无用的社交活动感到厌恶,认为它们是无效社交。
农耕时代,生产力不够发达,社会分工不够细化,你随便想做点事,都需要找熟人,都需要街坊邻里亲戚长辈的帮忙,而现在你拿钱雇专业的人帮你解决问题,明码标价,现付现报,及时反馈,谁也不欠谁。
这本身没有错,但是你也要记住:能明码标价的,往往需要你用对等的资源交易。
大部分讨厌的人情世故其实是一些年长人对年轻晚辈的服从性测试。你内心知道,讨好这些人没有任何价值,你自然会厌恶,自然会觉得都是“无效社交”。
很多人觉得欧美发达国家不需要人情世故,但事实上,你去看《卡耐基人性的弱点》,去看《关键对话》《沟通圣经》,都在强调人情世故的重要性。
电影《幸福来敲门》中,威尔史密斯为了能够成为股票经纪人,除了每天辛苦打电话,还做了什么?
给经理跑腿送咖啡、拿甜甜圈;陪主管玩魔方,陪大客户看橄榄球比赛……
只能说在尊重人性,尊重利益方面,古今中外都是相通的。
第二,很多人把人情世故狭隘地理解为迎合奉承,这种理解显然还没有入门。
人情世故,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和经验,它是一种深谙社交规则、能够自如应对各种社交场合的能力。
最近两年公司进来的大学生比较多,发现有一些同学,特别擅长“人情世故”;
开会出差时自然而然地为领导拎包倒茶,聚餐时得体地为他人斟酒添菜,任何场合都能流畅地说场面话而不露怯色。他们总能从神秘的渠道获取小道消息,且酒量惊人。这些行为让他们在初次见面时就散发出一种“成熟”的气质,与其他“天真烂漫”的大学生对比,好像多了许多社会经验。
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些擅长人情世故的大学生家庭背景惊人地相似:要么家里有市县的背景,要么家里经商做生意,总之都是长期混迹于酒桌和权力游戏的家庭。
言传身教,才培养出了能够熟练进行“向上管理”的下一代。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学会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交往和权力博弈中逐渐磨炼出来的。
其他人也有想学习的,但少不了刚开始的邯郸学步,要么是过于生硬,尴尬的自己都脸红,要么过于谄媚,拍的马屁很低级,完全没有那些世家子弟的自然得体。
我在之前的文章《没背景没资源,普通人想要升职加薪必须掌握的秘诀》,中讲过,老马也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最后分享跟本文有关联的文章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