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市各区高二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
一、文言文阅读
(23-24高二上学期·北京东城·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非其自为计不忠也 这不是因为他替自己谋利没有用尽心思
B.民乐而歌之以为诗 老百姓快乐地歌唱着先王创作的诗
C.先圣传授而复也 古代圣王传授下来,后代圣主继续执行
D.虽加刑,无刑也 即使施行刑法,也没有可以处刑的人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论述了利与义是各有所用的,但义之养生人大于利。
B.文中婴儿握枣和野人取金的事例,说明见利忘义是人之常情。
C.作者认为不应用酷法来纠正民众趋利不趋义的行为。
D.文中两次引用孔子的话,强调了德行教化的重要性。
4.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圣人用德行昭示百姓的原因。
(23-24高二上学期·北京西城·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语曰:“人惟旧,器惟新。昆弟世疏,朋友世亲【1】。”此交际之理,人之情也。今则不然,多思远而忘近,背故而向新;或历载而益疏,或中路而相捐,违先圣之典戒,负久要之誓言。斯何故哉?富贵则人争附之,贫贱则人争去之。
夫交利相亲,交害相疏。是故长誓而废,必无用者也。交渐而亲,必有益者也。俗人之相与也,有利生亲,积亲生爱,积爱生是,积是生贤,情苟贤之,则不自觉心之亲之,口之誉之也。无利生疏,积疏生憎,积憎生非,积非生恶,情苟恶之,则不自觉心之外之,口之毁之也。是故富贵虽断,其势日亲;贫贱虽旧,其势日疏,此处子所以不能与官人竟也。惟有舌烈之风,志义之士,为不然尔。恩有所结,终身无解【2】;心有所矜,贱而益笃。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世隘然后知其人之笃固也。
侯嬴、豫让,出身以报恩;专诸、荆轲,奋命以效用。故死可为也,处之难尔。庞勋、勃绍,一旦见收,亦立为义报,况累旧乎?俗士浅短,急于目前,见赴有益则先至,顾无用则后背。是以欲速之徒,竞推上而不暇接下,争逐前而不遑恤后。是故韩安国能遗田蚡五百金,而不能赈一穷;霍方进称淳于长,而不能荐一士。此奸雄所以逐党进,而处子所以愈拥蔽也。非明圣之君,孰能照察?
且夫恩怨之生,若二人偶【3】焉。苟相对也,恩情相向,推极其意,精诚相射,贯心达髓,爱乐之隆,轻相为死,是故侯生、豫子刎颈而不恨。苟相背也,心情乖互,推极其意,分背奔驰,穷东极西,心尚未快,是故陈馀、张耳老相全灭而无感痛【4】。从此观之,交际之理,其情大矣。非独朋友为然,君臣夫妇亦犹是也。当其欢也,父子不能间;及其乖也,怨仇不能先。是故圣人常慎微以敦其终。
(取材于王符《潜夫论·交际》)
注释:【1】昆弟世疏,朋友世亲:兄弟之间隔代疏远,朋友之间却隔代相亲。【2】解:通“懈”,懈怠,松弛。【3】偶:二者相遇相处。【4】陈馀、张耳:俱为秦末反秦将士,曾为刎颈之交,后反目而相攻伐。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负久要之誓言 负:背弃
B.世隘然后知其人之笃固也 隘:险恶
C.况累旧乎 累:连累
D.是故圣人常慎微以敦其终 敦:督促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多思远而忘近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列传》)
B.出身以报恩 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
C.俗士浅短,急于目前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过秦论》)
D.交际之理,其情大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历载而益疏,或中路而相捐
有的人数年之后就渐渐疏远,而有的人却能在半道上相互救助
B.故死可为也,处之难尔
所以死是可以做到的,选择如何死却很难
C.是以欲速之徒,竞推上而不暇接下
因此急功近利的人,争相攀附上面显贵的人却无暇接待下面穷困的人
D.及其乖也,怨仇不能先
等到他们关系不好的时候,仇敌也没有他们之间的怨恨深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剖析了交际方面的社会现象,抨击了世俗社会唯利是图的风气。
B.本文写侯嬴、专诸等人,意在赞扬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能考虑长远利益。
C.本文认为在交往中感情的因素极为重要,因此圣人常谨慎地对待它。
D.本文说理多引经据典,善于运用排比,行文讲求对偶,富有骈俪色彩。
9.文章第二段写到了哪两种人际交往现象?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分析说明。
(23-24高二上学期·北京朝阳·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斯:这
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所以:用来……的
③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④无恻隐之心 恻隐:怜悯
⑤自贼者也 贼:盗贼
⑥贼其君者也 其:他的
A.①⑤ B.②③ C.③⑥ D.④⑤
11.请将画线句译为现代汉语。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12.“理足气盛”是孟子文章的重要特点,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23-24高二上学期·北京朝阳·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讳轼,姓苏氏,字子瞻。生十年,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得公《论刑赏》,以为异人。后文忠公以直言荐之秘阁,试六论,文义粲然。比答制策,复入三等,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公尽心其职,老吏畏服。
时王介甫用事,而公与介甫议论素异。御史为诬奏公过失,穷治无所得。公未尝以一言自辩,乞外任避之,通判杭州。后徙知湖州,以表谢上,言事者擿其语以为谤,遣官逮赴御史狱。神宗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后以哲宗即位,复朝奉郎,知登州。
元祐四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杭僧有净源者,旧居海滨,与舶客交通牟利。舶至高丽,交誉之。元丰末,高丽王子义天来朝,因往拜焉。至是,净源死,义天来祭。祭讫,乃言国母使以金塔二祝皇帝、太皇太后寿。公不纳而奏之曰:“高丽久不入贡,失赐予厚利,意欲来朝,以未测朝廷所以待之薄厚,故因祭亡僧而行祝寿之礼。礼意鲜薄,盖可见矣。若受而不答,则远夷或以怨怒;因而厚赐之,正堕其计。臣谓朝廷宜使州郡以理却之。然庸僧猾商,敢擅招诱外夷,邀求厚利,为国生事,其渐不可长,宜痛加惩创。”朝廷皆从之。未几,高丽贡使果至。按旧例,使之所至吴越七州,费二万四千余缗,公乃令诸郡量事裁损。比至,民获交易之利,而无侵挠之害。
七年,以兵部尚书召还。是岁,上亲祀南郊,公为卤簿使,导驾入太庙。有以其车从争道者,不避仗卫。公使巡检使问之,乃皇后及大长公主。时御史中丞李之纯为仪仗使,公曰:“中丞职当肃政,不可不以闻之。”纯不敢言,公于车中劾奏之。上传命申敕,有司严整仗卫。
绍圣元年,公被诬以谤讪,遂知英州。未至,复置惠州,瘴病所侵,蛮蟹所侮,胸中泊然无所蒂芥。疾苦者畀之药,殒毙者纳之富。又率众为二桥以济病涉者,惠人爱敬之。四年,复以琼州别驾安置昌化。昌化非人所居,食饮不具,药石无有。初僦官屋以庇风雨,有司犹谓不可,则买地筑室,昌化士人畚土运臂以助之,为屋三间。人不堪其忧,公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时从其父老游,亦无间也。
元符三年,大赦,北还。初徙廉,再徙永,已乃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六月,请老,以本官致仕,未终旬日,湛然而逝。
公于人,见善称之,见不善斥之,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取材于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13.下列对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言事者擿其语以为谤 擿:摘取
B.比至,民获交易之利 比:等到
C.不可不以闻之 闻:使……知道
D.又率众为二桥以济病涉者 病:生病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未测朝廷所以待之薄厚 公被诬以谤讪
B.而无侵挠之害 湛然而逝
C.有以其车从争道者 疾苦者畀之药
D.公于车中劾奏之 公于人
1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穷治无所得 彻底调查却一无所获
B.与舶客交通牟利 和海外商客相互往来,牟取利益
C.其渐不可长 刚刚兴起的事物难以持续发展
D.胸中泊然无所蒂芥 心中恬淡无欲,没有不快
16.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从小就才华横溢,后来他的文章得到欧阳文忠公的赏识。
B.因与王介甫的政见不一,苏轼遭到御史诬陷,被逮捕到御史狱。
C.尽管在昌化生活条件艰苦,但苏轼仍然能安贫乐道,与民同乐。
D.本文作为墓志铭,除记叙苏轼的生平功绩,还高度赞扬其为人。
17.有人说,苏轼一身兼具儒家所提倡的“智、仁、勇”三种德行。这三种德行在本文所记事件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阐述。
(23-24高二上学期·北京海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孔子燕居,子贡摄齐【1】而前曰:“弟子事夫子有年矣,才竭而智罢【2】,倦于学问,不能复进,请一休焉。”子曰:“赐也,欲焉休乎?”曰:“赐欲休于事君。”孔子曰:“《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为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之何其休也?”曰:“赐休于事父。”孔子曰:“《诗》云:“孝子不匮,永锡【3】尔类。’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曰:“赐欲休于事兄弟。”孔子曰:“《诗》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4】,和乐且耽。’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子贡曰:“君子亦有休乎?”孔子曰:“‘阖棺兮乃止播【5】耳,不知其时之易迁兮。’此之谓君子所休也。故学而不已,阖棺乃止。”《诗》曰:“日就月将。”言学者也。
(二)
鲁哀公问冉有曰:“凡人之质而已,将必学而后为君子乎?”冉有对曰:“臣闻之,虽有良玉,不刻镂则不成器;虽有美质,不学则不成君子。”曰:“何以知其然也?”“夫子路,卞之野人也;子贡,卫之贾人也。皆学问于孔子,遂为天下显士。诸侯闻之,莫不尊敬。卿大夫闻之,莫不亲爱。学之故也。昔吴楚燕代【6】,谋为一举而欲伐秦。姚贾,监门之子也,为秦往使也,遂绝其谋,止其兵。及其反国,秦王大悦,立为上卿。夫百里奚,齐之乞者也。逐于齐西,无以进,自卖五羊皮,为一轭车,见秦缪公,立为相,遂霸西戎。太公望少为人婿,老而见去,屠牛朝歌,赁于棘津,钓于础溪,文王举而用之,封于齐。管仲亲射桓公,遂除报雠之心,立以为相,存亡继绝,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此四子者,皆尝卑贱穷辱矣,然其名声驰于后世,岂非学问之所致乎?由此观之,士必学问,然后成君子。《诗》曰:‘日就月将。’”于是哀公嘻然而笑曰:“寡人虽不敏,请奉先生之教矣。”
(取材于《韩诗外传》)
注释:【1】齐(zī):衣服的前摆。【2】罢:通“疲”,疲劳。【3】锡:通“赐”,恩赐。【4】翕(xì):聚会。【5】播:通“蟠”,盘伏。引申为歇息。【6】代:诸侯国国名。
1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摄齐而前曰 摄:提起
B.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耽:沉醉
C.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匡:匡正
D.皆尝卑贱穷辱矣 穷:贫穷
1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事一人 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阖棺乃止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C.老而见去 见犯乃死,重负国
D.寡人虽不敏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不亲爱
没有人不亲近喜爱他们
B.谋为一举而欲伐秦
(几个国家)计划要统一行动讨伐秦国
C.为秦往使也
(姚贾)作为前往秦国的使者
D.存亡继绝
使(将要)灭亡的国家得以存复,使(将要)绝嗣的王族得以延续
21.《论语》中说:“不学《诗》,无以言。”《韩诗外传》“引诗证事”,既巧妙地勾勒出人物形象,又恰当地支持了文段观点。
(1)面对子贡的询问,孔子三次引用《诗经》的章句来回应,从中你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教育艺术?请加以分析。
(2)“日就月将”,意为“每天都有些成就,每月都有所前进”。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在两段选文中分别支持了什么观点?
(23-24高二上学期·北京丰台·期末)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国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①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湣、宋献②是也。故人主天下之利势也,然而不能自安也,安之者必将道也。
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三者明主之所以谨择也,而仁人之所以务白也。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
彼持国者,必不可以独也,然则强固荣辱在于取相矣。身能相能,如是者王;身不能,知恐惧而求能者,如是者强;身不能,不知恐惧而求能者,安唯便僻左右亲比己者之用,如是者危削,綦之而亡。国者,巨用之则大,小用之则小;綦大而王,綦小而亡,小巨分流者存。巨用之者,先义而后利,安不恤亲疏,不恤贵贱,惟诚能之求,夫是之谓巨用之。小用之者,先利而后义,安不恤是非,不治曲直,唯便僻亲比己者之用,夫是之谓小用之。巨用之者若彼,小用之者若此,小巨分流者,亦一若彼,一若此也。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之谓也。
羿、蜂门者,善服射者也;王良、造父者,善服驭者也。聪明君子者,善服人者也。人服而势从之,人不服而势去之,故王者已于服人矣。故人主欲得善射,射远中微,则莫若羿、蜂门矣;欲得善驭,及速致远,则莫若王良、造父矣;欲得调壹天下,制秦、楚,则莫若聪明君子矣。其用知甚简,其为事不劳而功名致大,甚易处而綦可乐也。故明君以为宝,而愚者以为难。
人主胡不广焉,无恤亲疏,无偏贵贱,惟诚能之求?若是,则人臣轻职业让贤,而安随其后。如是,则舜禹还至,王业还起,功壹天下,名配舜禹,物由有可乐。如是其美焉者乎!呜呼!君人者亦可以察若言矣。
(取材于《荀子·王霸》)
【注】①綦【qí】:极。②齐湣:齐国国君,后为淖齿所杀。宋献:宋国国君,为齐湣王所灭。
2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道以持之 持:掌握
B.而仁人之所以务白也 白:明白
C.身能相能 相:帮助
D.安不恤亲疏 恤:顾虑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则强固荣辱在于取相矣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B.羿、蜂门者,善服射者也 新沐者必弹冠
C.则莫若聪明君子矣 若知我不降明
D.其用知甚简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4.下列文中画线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彼持国者,必不可以独也
掌握政权的君主,不能只依靠自己
B.惟诚能之求
确实只为求取有才能之士
C.王良、造父者,善服驭者也
王良和造父,是善于驾车马的人
D.甚易处而綦可乐也
君子做事情很容易,心情很愉快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治国的方法有三:义、信、权谋。其中权谋治国,会导致国家灭亡。
B.荀子认为与举贤任能相比,国君自身能力更重要,这关系到国家的荣辱存亡。
C.荀子认为立足于道义任用贤者,可以称王天下,驳杂地用人也可以称霸诸侯。
D.荀子认为聪明的君主,善于使百姓顺服,权势也便随之而来,这是王者之术。
26.选文第三段说“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请结合选文与《屈原列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3-24高二上学期·北京石景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陵字少卿,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
天汉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上【1】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
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急攻陵。汉军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叹曰:“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令军士人持二升粮,期至遮虏鄣【2】者相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3】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上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
昭帝立,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立政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陵曰:“丈夫不能再辱。”数年,汉求苏武等,李陵置酒贺武,曰:“陵虽驽怯,令汉且贳【4】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5】,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取材于《史记》《汉书》)
注释:【1】上:指汉武帝。【2】遮虏鄣:古地名,在居延附近。【3】韩延年:颖川人,其父征讨南越时战死,武帝封延年为侯,以校尉身份随李陵出征。【4】贳:shì,赦免。【5】曹柯之盟:春秋时鲁国将领曹沫与齐交战,三战三败。后来两国国君在柯邑会盟,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迫使其归还了侵鲁之地。
2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得自当一队 当:带领,掌管
B.陵且战且引 引:退避
C.单于遮其后 遮:掩护
D.收族陵家 收:逮捕,拘押
2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上壮而许之 若火之始然
B.如泥野侯为虏所得 为天下笑
C.壮士从者十余人 自是者不彰
D.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 空以身膏草野
2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毋令专走贰师也 不使他们特意离开贰师将军
B.三创者载辇 三处受伤的躺在车上
C.天子客遇之 天子像接待宾客一样礼遇他
D.立政阴谕之 任立政暗中向李陵示意
30.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拒绝为贰师将军运输辎重的任务,是希望独当一面,一展才华。
B.李陵率军英勇作战,但因军中逃降者泄露军情,最终没能成功突围。
C.李陵自感兵败将死,但身边军吏举前人例子劝说他可采取权宜之计。
D.李陵请苏武转呈心愿:如果得到赦免,他将效仿曹沫之举回报汉室。
31.班级将举行“历史人物纵横谈”专题讨论会,李陵成为同学们关注的焦点。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和链接材料,提炼你对李陵功过的观点和依据,作为发言内容。
【链接材料】
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司马迁《报任安书》)
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白居易《李陵论》)
(23-24高二上学期·北京八中·期末)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1)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
(2)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最得意处,在为上郡太守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然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取材于黄淳耀《史记评论》)
(3)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司马温公【1】则曰:“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1】司马温公,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3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士吏治军簿至明 治:办理
②然虏卒犯之 卒:士兵
③然此固裨将之器也 固:本来
④若夫堂堂之阵 若夫:至于
⑤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 传:记载
⑥匈奴畏李广之略 略:韬略
⑦虽无功犹不败 虽:虽然
⑧鲜不覆亡 鲜:少
A.①⑥ B.②⑦ C.③⑧ D.④⑤
3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
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和行伍营阵的部署
B.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士兵们也大都愿意跟随李广而挖苦程不识
C.叙广不啻口出
陈述李广(的事迹)脱口而出
D.束伍严整,斥候详密
约束部队纪律严明,侦察详细周密
3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②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
35.黄淳耀认为“李广非大将才也”,你赞同这一看法吗?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23-24高二上学期·北京昌平·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年二十,为郡功曹,守郑县令。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
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迁护羌校尉,使持节,领西平太守。太祖既定河北,而高干举并州反。时河东太守王邑被征,河东人卫固、范先外以请邑为名,而内实与干通谋。太祖谓荀彧曰:“关西诸将,恃险与马,征必为乱。张晟寇般、渑间,南通刘表,固等因之,吾恐其为害深。河东被山带河,当今天下之要地也。君为我举萧何、寇恂以镇之。”彧曰:“杜畿其人也。”于是追拜畿为河东太守。
固等使兵数千人绝陕津,畿至不得渡。或谓畿曰:“宜须大兵。”畿曰:“河东有三万户,非皆欲为乱也。今兵迫之急,欲为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固。固等势专,必以死战。讨之不胜,四邻应之,天下之变未息也;讨之而胜,是残一郡之民也。单车直往,出其不意。固为人多计而无断。畿居郡一月,以计縻之。
会白骑攻东垣,高干入濩泽、上党诸县杀长吏,弘农执郡守,固等密调兵未至。畿单将数十骑,赴张城拒守。
会大兵至,干、晟败,固等伏诛,其余党与皆赦之,使复其居业。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少耗减。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郡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韩遂、马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太祖征汉中,遣五千人运,运者自率勉曰:“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终无一人逃亡,其得人心如此。
魏国既建,以畿为尚书。事平,更有令曰:“昔萧何定关中,寇恂平河内,卿有其功,间将授卿以纳言之职。顾念河东吾股肱郡,充实之所,足以制天下,故且烦卿卧镇之。”畿在河东十六年,常为天下最。
(取材于《三国志·魏书》)
3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继母苦之 苦:虐待
B.以计縻之 縻:困住
C.弘农执郡守 执:扣押
D.下逮鸡豚犬豕 逮:捕捉
3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虽未悉当 河东虽与贼接
B.吾恐其为害深 以畿为尚书
C.当今天下之要地也 今兵迫之急
D.君为我举萧何、寇恂以镇之 间将授卿以纳言之职
3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决遣之
全都裁决后遣散了他们
B.河东被山带河
河东郡依山绕河
C.渐课民畜牧牛、草马
逐渐地督促百姓养母牛和牝马
D.顾念河东吾股肱郡
但是考虑到河东郡是我的股肱要地
3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畿二十岁时,在郡中担任功曹,亲自审问犯人,做事有主见。
B.太祖平定河北后,高干在并州反叛,卫固等在暗中同高干勾结。
C.杜畿治理河东郡,推举出孝子、贞妇、顺孙,恢复他们的徭役。
D.杜畿的功劳堪比萧何、寇恂二人,他在镇守河东期间政绩斐然。
40.结合第三段内容,阐述杜畿面对强敌表现出来的品质
(23-24高二上学期·北京延庆·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取材于司马迁《屈原列传》)
材料二: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1)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2)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巍,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3)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以非智。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吾何悲?子所安兮!
(取材于苏轼《屈原庙赋》)
[注](1)曰惟:句首语助词。(2)茕:忧思孤独的样子。(3)黾勉:勉力,努力。
4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同“罹”,遭受
B.举类迩而见义远 迩:近
C.浮扁舟以适楚兮 适:到……去
D.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 区区:自得的样子
4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方正之不容也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人而不仁,如礼何
C.其志洁,其行廉 静女其姝(《诗经·邶风·静女》)
D.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
B.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以非智。
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
C.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
我独自嗷嗷不停地抱怨君王,就是害怕君臣的关系更加疏离。
D.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
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
4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司马迁到苏轼,不同时代的作家根据各自的经历、思想和审美体验去理解屈原及其作品,不断地给作品以新的解释、补充和发挥。
B.材料二采用“骚体赋”的形式纪念屈原。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有荡气回肠之感。
C.材料一指出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司马迁将悲悯、哀叹、仰慕、赞颂等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热烈地歌颂了屈原的才华和理想。
D.材料二详细描写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想象屈原徘徊沉吟的心情,抒发了苏轼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远离祸害保全生命的情感。
45.司马迁评价屈原,“志洁行廉,不染尘垢,与日月争光可也”。请你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简述苏轼对屈原的评价。
(23-24高二上学期·北京大兴·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陵字少卿,善骑射,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①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上壮而许之,乃诏陵以九月发。
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单于大喜,使骑并攻汉军。汉军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陵大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叹曰:“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上闻陵降,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矢尽道穷,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初,上遣贰师大军出,而贰师功少。上以迁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岁余,遣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
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贵用事。昭帝立,大将军霍光素与陵善,遣陵故人任立政至匈奴招陵。陵曰:“归易耳,恐再辱,奈何!”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
(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
注:①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之兄李广利被任命为贰师将军。
4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单于相直 直:遇到
B.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 会:恰巧,正赶上
C.迁盛言 盛言:盛气凌人地说
D.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 媒孽:借端诬陷成罪
4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诏陵以九月发 以亡救而败
B.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 如没野侯为虏所得
C.射矢且尽 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
D.彼之不死 久之,上悔陵无救
4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毋令专乡贰师军
不要让单于专向贰师的军队进攻
B.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
单于在汉军后面掩护,利用弯曲险阻的山势投下垒石
C.后亡还,天子客遇之
后来逃回来,皇帝仍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D.上以迁欲沮贰师
皇帝认为司马迁想要诋毁贰师将军李广利
4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朝皇帝听说李陵投降的消息后,经历了愤怒—后悔—愤怒的心理过程。
B.司马迁认为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对阵几倍十几倍的匈奴骑兵,虽败犹荣。
C.李陵投降后质问为何诛杀他全家,可见他对汉朝皇帝的做法感到困惑。
D.李陵曾给匈奴造成巨大损失,单于仍重用他,可见单于看重李陵的才干。
50.导致李陵投降的因素有哪些?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23-24高二上学期·北京怀柔·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①,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②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
(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有删节)
[注]:①隐囊:靠枕。 ②鹿独:流离颠沛的样子。
5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至冠婚,体性稍定 冠:冠礼,指成年
B.射则不能穿札 札:书信
C.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 顾:通“雇”
D.当尔之时,诚驽材也 驽:才能低下平庸
5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事遍于经史 / 列器玩于左右
B.以启寤汝耳 / 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C.梁朝全盛之时 / 施之世而无所用
D.求诸身而无所得 / 被褐而丧珠
5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因此天机,倍须训诱
趁这个时候,(对他们)应该加倍训育诱导
B.有识旁观,代其入地
有认识他的人在旁边观看,(恨不能)替他钻到地下去
C.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有学问和技艺的人,随处可以安身
D.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
由此看来,怎么可以不自我勉励呢
5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士大夫子弟,少时读《礼》《传》《诗》《论》,等到成年后就更该再接再厉,成就一番功业,否则就会碌碌无为。
B.作者认为士大夫子弟就应该以读书为重,不要涉猎农商工技,否则即使因家世荫庇,也只能是醉酒饱食,无所事事以终余年。
C.作者为告诫后世子孙勤奋学习,在文中列举了大量反例,使用很多对称句式生动描绘出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子弟的丑陋面目。
D.作者将梁朝某些贵族子弟全盛与衰败后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将战后俘虏的两种不同结局进行对比,有力证明了勤学的重要性。
55.作者在告诫后世子孙的家训中,指出了拥有学问的重要性,对此,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3-24高二上学期·北京房山·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灵运传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也。祖玄,晋车骑将军。灵运幼便颖悟,玄甚异之。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袭封康乐公,食邑三千户。以国公例,除员外散骑侍郎,不就。为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
性豪侈,车服鲜丽,衣物多改旧形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为相国从事中郎,坐辄杀门生,免官。灵运为性褊激,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惋。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司徒徐美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
文帝即位,征为秘书监,再召不起。使光禄大夫范泰与书敦奖,乃出。令撰晋书,粗立条流,书竟不就。寻迁侍中,赏遇甚厚。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既自以名辈,才能应参时政,至是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王华等名位素不逾之,并见任遇。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上不欲伤大臣,讽旨令自解。灵运乃上表陈疾,上赐假东归。灵运以疾东归,而游娱宴集,以夜续昼,复为御史所奏,坐以免官。
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又要琇更进,琇不肯。
在会稽亦多徒众,惊动县邑。太守孟顗事佛精恳,而为灵运所轻,尝谓顗曰:“得道应须慧业,丈人生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顗深恨此言。又与王弘之诸人出千秋亭饮酒,倮①身大呼,顗深不堪,遣信相闻。灵运大怒曰:“身自大呼,何关痴人事!”
会稽东郭有回踵湖,灵运求决以为田,文帝令州郡履行。此湖去郭近,水物所出,百姓惜之,顗坚执不与。灵运谓顗非存利人,政虑决湖多害生命,言论伤之。与顗遂隙。因灵运横恣,表其异志。灵运驰诣阙,上表自陈本末。文帝知其见诬,不罪也。以为临川内史。在郡游放,不异永嘉,为有司所纠。司徒遣使生收灵运。灵运兴兵叛逸,遂有逆志。追讨禽之,送廷尉,廷尉论正斩刑。
注释:①倮:同裸。
(取材于《南史》《宋书》)
5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愆礼度 愆:丧失
B.司徒徐羡之等患之 患:忧患
C.粗立条流、书竟不就 竟:最终
D.讽旨令自解 讽:暗示
5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致其意焉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灵运乃上表陈疾 见犯乃死,重负国
C.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而游娱宴集
D.为楚怀王左徒 为有司所纠
5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
朝廷只让他做文辞之事,并不把有实权的职务交给他。
B.构扇异同,非毁执政。
联合煽动有不同意见的人,非议诋毁执政大臣。
C.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
心里很不平衡,于是常常声称有病而不直接上朝。
D.非存利人,政虑决湖多害生命。
不是打算有利于民众,而是顾虑决开湖水会害死水中的生命。
5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灵运出身高门,自幼聪慧过人,文学才华无人能及,且衣着用物也引领潮流。
B.谢灵运自视甚高,对皇帝的任用多有不满,于是纵情山水,通过诗歌表达心迹。
C.谢灵运在文帝即位后,受命编修晋史,只粗列提纲就得到文帝赏识,而被重用。
D.谢灵运上疏请求将回踵湖改为稻田,文帝批准让地方施行,但却受到孟频反对。
60.太史公有云“述往事,思来者”,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导致谢灵运悲剧命运的原因,并简述你从中得到的人生启示。
二、文言小题
61.(23-24高二上·北京东城·期末)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自矜者不长 矜:矜持
B.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贼:伤害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几乎
C.先齐其家 齐:使……整齐有序 单于壮其节 壮:认为……豪壮
D.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购买 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62.(23-24高二上学期·北京东城·期末)下列小题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敏于事而慎于言
A.任重而道远 B.人而不仁 C.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信而见疑
63.(23-24高二上学期·北京东城·期末)下列小题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战于蓝田
A.在止于至善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故内惑于郑袖 D.为降虏于蛮夷
64.(23-24高二上学期·北京东城·期末)下列小题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A.举贤以自佐 B.盛以锦囊
C.其后楚日以削 D.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65.(23-24高二上·北京东城·期末)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士不可以不弘毅
(2)致知在格物
66.(22-23高二上·北京西城·期末)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1)博闻强识 闻:学识 (2)推此志也 推:推究
(3)齐竟怒不救楚 竟:竟然 (4)答其善意 答:回馈
(5)会论虞常 论:判罪 (6)掘野鼠去草实 去:同“弆”,收藏
(7)蒙故业,因遗策 蒙:蒙受 (8)本其成败之际 本:考察,探究。
A.(1)(3)(5) B.(1)(5)(7) C.(2)(6)(8) D.(4)(5)(6)
67.(22-23高二上·北京西城·期末)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B.是以见放 见犯乃死
C.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冀幸君之一悟
68.(22-23高二上·北京西城·期末)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B.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C.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D.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参考答案:
1.A 2.B 3.B 4.①德行(义)可以滋养人心。②百姓不了解义才趋向于利,需要圣人昭示才能明白。③用德行昭示百姓,可以不施刑罚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实:证实。句意:我根据这一点而证实义养人。
B.句意:都忘记义而为利牺牲。
C.句意:这本来就是人民所不了解的。
D.句意:这只是残害上天所生的人民。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歌”,歌颂;“以”,就;“为”,创作。句意:人民快乐而歌颂就作了这首诗。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说明见利忘义是人之常情”错,由“故物之于人,小者易知也,其于大者难见也”是为了证明对于人来说,小的事物容易了解,大的事物难以看清。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义之养生人大于利。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可知,义涵养人的精神比利滋养人的身体重要得多。有义的人,即使贫穷也能自得其乐;而特别没有义的人,即使富裕也不能活下去,可概括为德行(义)可以滋养人心。
②由“圣人事明义以照耀其所闇,故民不陷”可知,圣人做阐明义的事情来使人民了解义与利的关系,所以人民不会犯罪,可概括为百姓不了解义才趋向于利,需要圣人昭示才能明白。
③由“圣人天地动、四时化者,非有他也,其见义大,故能动,动故能化,化故能大行,化大行故法不犯,法不犯故刑不用,刑不用则尧、舜之功德”意思是圣人能够感动天地、变化四时,没有别的缘故,因为他晓得大义,所以能够感动,能够感动所以能够变化,能够变化所以教化普及,教化普及所以人民不犯法,人民不犯法所以不必使用刑罚,不必使用刑罚就是尧、舜的功德,可见用德行昭示百姓,可以使百姓得到感化,可以不施罚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参考译文:
上天降生人类,使人生有义和利。利用来养身体,义用来养精神。精神得不到义的滋养,就不会快乐;身体得不到利的滋养,就不会安适。义,是精神的养料;利,是身体的养料。身体不比精神更贵重,所以用来养生的东西没有比义更重要的了。义涵养人的精神比利滋养人的身体重要得多。有义的人,即使贫穷也能自得其乐;而特别没有义的人,即使富裕也不能活下去。我根据这一点而证实义养人比财、利更为重要。
人民不知道这个道理,常常倒行逆施,都忘记义而为利牺牲,违背义而走向邪道,伤害了自身,使自己家庭遭受祸害。这不是因为他替自己谋利没有用尽心思,就是因为他的智慧不够明达。现在有人拿着大枣和金器给婴儿看,婴儿必定去拿大枣而不拿金器;拿着一斤黄金和价值千万的珠宝给农夫看,农夫必定拿黄金而不拿珠宝。所以对于人来说,小的事物容易了解,大的事物难以看清。现如今利对于人来说是小的事物,义对于人来说是大的事物,难怪人民都趋向利而不趋向义。这本来就是人民所不了解的。
圣人做阐明义的事情来使人民了解义与利的关系,所以人民不会犯罪。《诗经》说:“以显明的德行昭示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古代圣王用显明的德行昭示人民,人民快乐而歌颂就作了这首诗,心里诚悦而受感化就形成了风俗。所以不用命令他们做好事而他们自己会做好事,不用禁止他们去犯法而他们自动不会犯法。他们遵从执政者的意志,不待人去驱使,就自然而然这样做。所以说:圣人能够感动天地、变化四时,没有别的缘故,因为他晓得大义,所以能够感动,能够感动所以能够变化,能够变化所以教化普及,教化普及所以人民不犯法,人民不犯法所以不必使用刑罚,不必使用刑罚就是尧、舜的功德。这是天下大治的道理,是古代圣王传授下来,后代圣主继续执行的。所以孔子说:“谁能够走出屋外不从房门经过?为什么没有人从我这条路行走呢!”
现在不把显明的德行昭示人民,人民对义不了解而不能明达,对道理感到迷惑而不能解脱,因此若想用严刑酷法来纠正他们,这只是残害上天所生的人民,而使君主的德行浅薄罢了,这在情势上是行不通的。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即使施行刑法,也没有可以处刑的人;国家政治不清明,即使杀戮人民,也是杀不尽的。”他所说的政治清明、不清明,就是指用显明的德行昭示人民和不昭示人民罢了。
(取材于董仲舒《春秋繁露》)
全套九份一模汇编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