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影响力学者”杨立华讲《论语》:幸福是一种品格

教育   2024-11-06 12:29   北京  



11月3日,喜马拉雅2024“年度创作者大会暨峰爆榜颁奖典礼”在浙江举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杨立华蝉联“年度影响力学者”。2023年,杨立华教授凭借其音频课程《北大杨立华讲〈论语〉》,首次获颁该奖项。今年,他再次获评“年度影响力学者”,足见经典阅读在今天的重要性。


杨立华教授曾说:


经典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恒常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去读孔子、孟子,其实不是读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哲学家的思考。”


杨立华教授说,无论是音频课程《北大杨立华讲〈论语〉》还是视频课程《北大杨立华教授讲〈庄子〉哲学》,都可视作与论文、著作、课堂一样的严肃的作品,“只是形态不同”

理工科出身的杨立华被学生和追随者尊称为“杨子”,又被很多北大内外的人称作“北大男神”,他身上既有儒家温润文雅、沉稳坚实的气质,又兼具潇洒和豁达。


从《论语》到《中国哲学史》,从《〈四书〉精读》到《〈庄子〉精读》,他在北大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


出身理工科,在迷茫中遇见《庄子》,为之深深吸引,改变人生方向;又被《论语》塑造和改变了人生态度——杨立华的人生受经典影响颇深


今天,和大家分享杨立华认为《论语》中对他影响至深的一章——《论语·里仁》。杨立华曾说,自己非常感谢在21岁这一年前后读懂了这一章,它对自己的整个人生都有根本的塑造——



幸福是一种珍贵的品格

「Happiness」

文 | 杨立华

本文整理自喜马拉雅音频课程《北大杨立华教授讲〈论语〉》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这一章是对我影响特别大的一章,我在其他地方也强调过,我非常感谢在二十一岁这一年前后读懂了这一章,对我的整个人生有根本的塑造。这一条里面几处,第一方面我们先来看什么叫“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约”就是拮据、捉襟见肘的生活,困窘、贫寒的生活。“乐”,跟“约”相对,应该理解为顺畅、富足的生活。


一个不仁之人,孔子说他既不能长久地生活在困窘的生活里,也没有办法长久地生活在富足的生活里。换句话说,这样的人他什么样的日子都过不好。


这是对我年轻时候特别触动深的,你去观察,生活中就是这样。一般来说,处贫贱难,处富贵易。但是,其实无论是处贫贱还是处富贵,要做得好都不容易。生活中有非常多的人都是给他什么样的日子他都过不好。


孔子这个话的直接概括,就是不仁之人,你给他什么日子,他都过不好,无论是富足的还是困窘的生活都一样,对他没区别,他一定过不好。


《一一》剧照


这个话里面,跟《论语》里面很多话也都相关联。《论语》里面子贡问孔子: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这个就很有意思,一般的人贫则谄,富则骄。谁说处富贵容易?富贵人家里面因为富贵而鸡飞狗跳的、家破人亡的,比比皆是。富贵而能不骄,这个已经是罕见的品德。人常常是骄都不知道骄,飘的时候是不知道自己已经飘了。你在生活中去看,旁观的人觉得他已经飘了,他没觉得,这是常常有的情况。到了困窘了,处于贫贱的时候,就各种谄媚,各种没人格的事都可以做。


所以朱子在《论语集注》里面有一段名言,这个名言我觉得可以跟《论语》这段话并传。他说


“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



就是一个不仁之人,失掉了那个恒常之心,简单说就是忘了初心,忘本了。人时不时的要回顾一下自己从哪儿来的,却顾来时路,想想自己怎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想想自己当年曾经在什么地方,尤其是自以为达到了一定成功程度的人,要回头想一想,是不是走着走着就忘掉了自己原本想要什么。所以,“不仁之人,失其本心”


何晏《论语集解》手稿 (局部) 


“本心”在宋明理学里面是一个更重要的哲学概念,我们在这里不做哲学概念的阐发,就是“失掉了自己的初心”,失掉了自己过往原本的朴素的感受生活的能力。


然后,一旦失掉了本心之后,心丢了,心不在了,不管过什么样的日子一定过不好。“久约必滥”,困窘的时间长了,就什么猥琐没人格的事都可以干了。“久乐必淫”,只要在富足的生活里稍微一久,各个方面就到了过度的地步。而通常情况下,过度的人往往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过度。这是这一段话。


如果跟我们今天人的生活联系起来看的话,这一条我以前变通性地把它概括为感受幸福的能力。甚至我说是一种感受幸福的品格,所以不仁之人丧失掉的恰恰是感受生活的能力。很多年前我就讲幸福其实是一种品格,有的人真的就没有,他过什么日子都过不好,他就是一个折腾。有的人是可能曾经有,后来丢掉了。


杨立华教授在未名湖畔


今天有很多自以为达到了一定成功程度的人,很多人其实都有这个毛病,就是丧失了感受生活的能力。其结果就是富足的生活不知道如何珍惜,老觉得这些东西唾手可得,老觉得这些东西自己本来就该有,一定就会有,而且老觉得这样的东西不会失去,其实从来不是。里面有一个突出的表现,有些人老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闷,觉得哪儿哪儿都挺好,物质生活充足,但是就是找不到幸福感,到今天仍然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有这个问题的。


我特别喜欢一部电影,就是杨德昌的《一一》,推荐大家看一下。那是杨德昌做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得了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提名。杨德昌拍《一一》的时候,应该是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特别好的时代,人普遍出现那种状况。


《一一》的整个故事,讲的就是在富足的生活里,开始感觉生活在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以为这样日复一日简单重复的生活不值得过,于是一家人从各个方向去寻找,怎么才能够破除这样的日复一日简单重复的生活。结果等到最后结尾才发现,其实日复一日简单重复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幸福的基本面向。而且无论怎么努力,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生活,只是一段时间,并不会永远有。通常情况下,很多人只有在一旦失去的时候,再回过头去看,才能够回忆起自己曾经怎样的幸福——有非常多的人在这方面有麻烦。


《一一》剧照


所以我说今天很多朋友都有这个问题:如何重建感受生活的能力?这里面要体会到的是不测,人生本质的不测,这个要时时体会。真有这样的体会之后,你会觉得富足的生活、平静安稳的生活,是多么值得珍惜。能够有机会去努力,把炉火生得通红,努力地去工作,锤打生活这块铁。这是我常常讲的一句话——


把炉火生得通红,去锤打生活这块铁,挥汗如雨,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最饱满的幸福。


无论你什么样的生活处境,真正体会到就会知道。


所以《论语》里“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这段话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反复去体贴,仔细去感受,希望大多数朋友都能像我一样,从这句话里得到塑造自己生活的那个根本的道理,和那个根源性的力量。而且我刚才特别又引用了朱子的那句话,我可以再念一遍:“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这是《集注》当中可以跟《论语》本文并传的名言。


《一一》剧照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后面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个非常有趣。什么叫“安仁”?什么叫“利仁”?


这里面有一对概念,就是“仁”与“智”对举的概念。我们知道《论语》当中有“仁”“智”“勇”的三大德。但是要注意的是,有的时候孔子在讲的时候往往就是“仁”和“智”的对举。在《论语》当中,“仁”和“义”的并举还没有,更主要的是“仁”和“智”的对举。


“仁”和“智”的对举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仁者安仁”,要注意这个“安”字,什么叫作“安”,安就是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就能做到的,不用思量,不用推演,不用相关的知识和道理来引导,就自然而然能做到,这个叫“安”。所以,“仁者安于仁”,仁者之所以安于仁,是仁者能与仁这样的价值合一,他们不是对象化地认知这个人,而是真正的能体仁,体仁者方能安仁,因为它跟仁的精神,仁的价值,是合一的。这是“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利仁”就是以仁为利,就是知道仁能够给我带来的好处,这个不得不说还是一个对象性的关系,用我们今天的话讲是一个对象性的关系。也就是说智者未能达到与仁合一的地步,没有达到体仁的地步,仁的价值、仁的精神没有他们身上充分体现出来。但是,他知道仁是真正对自己有益的,仁是真正能够引导自己走向更好的方向的。因此,他要求自己做到。“仁者安仁”要体现“安”字,“知者利仁”凸显出的是“勉”字。“知者利仁”与之相关的一定有一个“勉”的意思,就是勉励、要求自己。因为自己并不能自然而然就做到,所以要求自己做到。


当然,两者如果真正落实的话,并不能简单地说仁者高于智者。一般讲我们可以说,从境界上来说仁者和智者是有区别的,但是如果真正能够落实达到的效果,其实可以是一致的。


一方面,我们当然应该以“安仁”为追求,但是如果达不到“安仁”,退而求其次,若能达到“知者利仁”,其实也足够好。因为如果你真正的能够落到实处的话,结果应该是一致的。这是我们要看到的这一条。《论语》里这一章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章,也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得到启发。


延伸阅读

北大杨立华教授:从《论语》中获得安顿自我的力量
为什么说《论语》是每个中国人的必读书?
李零:怎么读《论语》?
王蒙:读《论语》,如坐春风
北大杨立华教授:而立、不惑、知天命…人最怕精神停顿
北大开学典礼杨立华教授致辞:大学阶段第一要务,是找到终生的志业

相关推荐


北大杨立华教授讲《庄子》哲学


北大原汁原味硬核《庄子》精读课
以最庄重的态度还原作为哲学家的庄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北大杨立华教授讲《论语》(音频)

变动不居的时代
从《论语》中获得安顿自我的力量

长按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tochildren

长期征稿|1480368982@qq.com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给孩子
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推出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持续\x26quot;给孩子一部好作品\x26quot;,让孩子在优质阅读中亲近、探索、进入人文的世界,成为终身阅读受益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