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 21

健康   2024-10-09 14:30   四川  

维摩诘经讲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23

2018年8月27日

【课前开示】

在讲《维摩诘经》之前,先跟大家说两件事。

第一、喇荣及城市里各个道场的道友们,在学习《维摩诘经》等经论过程中,最好不要喜新厌旧。

我们在管理上、方向上也在观察、分析、调整,希望大家从总体的管理上考虑问题,一如既往地如理行持。

我们这边的法师和管理人员,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提高大家的学习。做这些,不是为了获得名声和财富,也没有其他什么目的。可以说,这完全是大乘佛教的无私奉献。帮助你们学习,对我们而言,来世的功德应该有一些,这个我们完全承认;但从世间利益的层面来讲,大家都没有得到什么,我们也不求这个。对于世间八法,很多人早就看透了。所以,我们的心是清净的。

也许在管理过程中,我们有些做法不妥当,那我和所有法师随时都可以在道友们面前忏悔。当然,我们现在也没有什么做得不合理的地方,学会各方面算是比较正常的,而且正在往非常好的方向迈步。

但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目标定得越来越大的话,大家都会很累,压力也比较大。所以我的想法是:如果因缘特别具足,继续发展也未尝不可——无量刹土当中有无量众生,能利益更多人也很好;但我们不能像企业家一样不断扩张规模,到一定的时候就要维持运行的平衡——保持现状就可以。这样我们的压力就会小一些。所以,我们未来的方向是:佛教徒在质量上要提高,数量上不一定要更多。

第二,我们提供的课程等要适合现代人的情况。今天上午,我跟相关管理人员就大学演讲的法本、讲记、管理等方面做了一些商讨。对于自己的作品,我没有做过什么宣传。但我想,这些资料也许会给当代学佛者树立因果正见等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我们不仅要提供深层次的佛教专业教育,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大学生、大学老师等知识分子的思想,提供的东西要对他们的胃口,这也是我们的目标。为此,我们每年都在学习如何适应人们的心态,结合现代理念、依靠六度万行中的善巧方便去讲经说法。

但学会中的一些出家人、修行者可能觉得,这些内容与自己的解脱没有直接关联。这种想法我也理解,但如果你们换位思考:在这样的时代,应该如何为现代人宣说佛法,以何种理念与之交流?我们也许能找到共同点。对于这些问题,学会的人和在座的堪布、堪姆、法师,都可以互相学习、探讨。

今天要讲的内容与道场有关,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如何定位道场?在道场当中要推进什么?

今天继续讲《维摩诘经》,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如理如法地听闻。

听闻佛法,是百千万劫难遇之事。佛经中讲: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善知识难遇今已遇。的确如此,人身非常难得,佛法非常难闻,善知识也非常难遇。但如今,在座各位已经遇到了大乘佛法,真的很幸运。不知你们是否这样认为,我确实发自内心地感到:即使对大乘教义没有那么精通,但今生能够在耳边听闻,并在这样的道场中行持,也是非常难得的机缘。

当然,在行持佛法方面,我也不是特别如法吧,与前辈高僧大德和真正的修行人相比,还是非常惭愧的。但自从来到佛学院,自从遇到上师,我觉得自己就成了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在此之前,虽然心中有信仰,但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从努力的层面来讲,自己何时离开人间也没有任何后悔。因为在这一生当中,我一直在尽心尽力地修行、讲法,以及形象上地利益众生。

在座各位,可能每个人都追求过,获得过,也享受过。但在所有的经历当中,遇到大乘佛法,也许是对生生世世最有意义的事;学习大乘佛法,也许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我之前讲过,不管你有没有信仰,遇到佛法、遇到这样的文化,都应该是你人生中很精彩的故事,大家也可以反思。

虽然我每天的讲课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看似平常,却会给你们的生命带来不平常的意义,在你们的阿赖耶识上种下殊胜的种子。这些种子,也许不会马上开花结果,但不代表什么都没有,它们会在你未来的生命相续中一一发芽。在座各位都是有智慧的人,应该清楚这一点。

上节课讲了维摩诘居士与弥勒菩萨的对话,主要围绕果法层面展开。今天要讲的人物比较特殊,他叫光严童子。他与维摩诘居士的对话主要围绕修行即因法层面展开。

  • 光严童子

光严童子在经典中出现的频率不高。有资料中说,他跟前面提到的宝积菩萨是最好的朋友,是哥们儿。所谓“童子”,不一定是指年龄很小、尚未成熟的小孩。像文殊童子、善财童子和光严童子,早已获得了殊胜的智慧,但由于他们处在最年轻、最旺盛的生命状态,故称“童子”。

关于文殊菩萨为什么叫“文殊童子”,不同经论中的说法不同:有些经典中说,他永远是16岁的童子形象;有些经典说他度化众生的发心永不衰老;有些经典说他的智慧青春永驻。而有些道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肉身的衰老,智力也在慢慢地衰退,这是不合理的。

  • 愈加进步

作为一个居士、出家人,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越发成熟,烦恼日渐减少,智慧更加旺盛,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如果年轻时开始学佛,年老时烦恼更重,脾气更火暴,各方面都不如从前的话,别人见了你都不想学佛了。

有些人在道场待了十年、二十年,结果性格连一般人都不如,这不是很好的现象。作为修行人,要越学越好,越来越能与众生相合,烦恼越来越少。前几天我们讲《胜道宝鬘论》时也说:我执与烦恼越来越少,是上中下三种根基者的真正暖相。因此,学佛修行日久,我执烦恼要日减,智慧和快乐要逐渐增长,这才是修行真正的验相。

希望在道场里待得比较久的人,即使你相续中有烦恼和痛苦,也不要在别人面前无所顾忌地暴露出来,否则对自他都不好。比如你首先自我介绍:“我在喇荣已经待了20年。”大家都很崇拜——“哇,他在喇荣待了20年,肯定得到了窍诀!”但等你跟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才聊了半个小时,他们就发现你满腹烦恼痛苦,心想:“这个人还不如我,我刚学佛20天,刚刚皈依(有些人还没有皈依),我的心都很清净,平时也很开心、很快乐。他学佛20年了还这样,那我还是不学了,以后再说吧,再见!”

我很希望大家永远是童子相,什么样的童子相呢?智慧的童子相、发心的童子相,不要发心两三天就疲厌了。今天上午我跟发心人员开会,有些人表面上没有情绪,其实心里有很多烦恼和痛苦,只是不好意思在我面前表现出来,一旦遇到一个突破口,肯定会海啸般地涌上来。

当然,我并不是说他们修行不好,只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反思。希望大家都能越修越好,发心也越做越好,而不是越修越痛苦,越发心做得越差。无论如何,人都应该不断进步,我很希望大家学习光严童子的智慧。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佛对光严童子说:“你去向维摩诘居士探问疾病吧!”

佛陀的意思是:“光严童子,你去看看维摩诘居士病得怎么样了,那么久都没有好,我已经派了五百个人,又派了一位菩萨去看他——当然,他们都不敢去。看来这个病人有点特殊,你去看望一下吧。”

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

光严童子陈白佛陀:“世尊,我不敢去看望维摩诘居士。原因是什么呢?我想起以前,我出毗耶离大城市,当时维摩诘居士正在进城,我向他顶礼,问:‘居士,您从什么地方来?’”

光严童子对佛陀说:“世尊,我也确确实实不敢去看维摩诘居士。为什么呢?我想起很早以前,我到毗耶离大城市(即广严城)外面去找道场……”当时光严童子很想好好地弘扬佛法,就出城去找道场,可能城市里的房子比较贵吧,不好找。

这时,维摩诘居士刚好入城,他们就在城门口——“高速公路的收费处”相遇了——开玩笑,当时他们肯定没有坐车。

光严童子向维摩诘居士礼拜,问:“大居士、大施主——广严城最有名、最有钱、最有势力、最有智慧、最有福报……最了不起的维摩诘大居士,您从什么地方来?”

藏文译本中说:“我们在城市内外的交界处相遇时,维摩诘居士对我很恭敬地说……”很多版本中没有“很恭敬”这一表达。

这里讲到“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光严童子向维摩诘居士顶礼,窥基大师在《说无垢称经疏》中讲:维摩诘居士见到弥勒菩萨时向他顶礼,因为弥勒菩萨是出家人;此处光严童子向维摩诘居士顶礼,因为光严童子是在家人,且维摩诘居士在修证、行为上都很了不起,于是他向维摩诘居士恭敬顶礼[1]

答我言:‘吾从道场来。’

维摩诘居士回答说:“我从道场来。”

因为光严童子正在寻找道场,维摩诘居士就如是回答。

我问:‘道场者何所是?’

我问:“道场是什么,在哪里?”

这里“道场”的含义可能不是特别好懂。大家在学习《维摩诘经》的过程中可能会感觉到,这部法比因果法门或故事性的内容难懂一些。而且这一品主要讲维摩诘居士与菩萨的对话,比上一品的内容也要难懂一些。

  • 道场之义

“道场”在藏文中是“酿波”,有精华、醍醐、精藏之义。“向却酿波”即菩提精华、菩提精藏。

“道场”这个词,不同译师的译法不同,玄奘法师将其译为“妙菩提”[2]。藏文本中说:“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从菩提道场来。”“什么是菩提道场?”在梵语中,这个词有精藏和道场的含义。但鸠摩罗什只将其译为“道场”,其他译本也有这样翻译的。总之,大家要从甚深义上理解“道场”,它有菩提之藏或妙菩提的意思。

大多数人认为,道场是修道的地方——“道”是修道,“场”是场所。这种场所,在不同宗教中有不同的名称:儒家叫学堂、孔庙等,道教中叫道观,佛教中叫寺、庙、僧舍或道场,基督教中叫教堂,伊斯兰教中叫清真寺……总的来说,学道的场所就可以叫做道场。有些发心人员也经常讲:“我们这里很需要一个佛教道场……”

现在西方人也很重视实体道场。像藏地有近千年历史的寺院,还有很多几百年历史的寺院,而西方就没有这么多古老的寺院。在藏地,我们喇荣应该是最年轻的一个寺院了,还不到40岁,但也算是为世人所熟知吧。有了道场,道就可以修成。对于很多人来说,不依靠道场,自己独自修行是很困难的。

现在西方人越来越重视实体道场。西方与藏地情况不同,那里主要是家庭式、宿舍式及依靠个人捐助而建立的道场,不像藏地有那么多寺院。

  • 建立道场

从世俗善根层面来讲,建立道场是非常重要的。我今天也建议,有这方面条件、能力和福报的人,最好在有生之年建立一个道场。不管这个道场能否永远留存,都非常有意义——哪怕只能存续十年、二十年,也是意义非凡的。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建立道场时,有弟子问:“如果遇到地水火风之灾,道场无法长期存在怎么办?”佛陀说:“哪怕它只有一夜的寿命,我们也应建造。”以前去印度时,我在资料中看到过这个内容。

1990年,法王如意宝从印度回到喇荣,我们开始建大经堂(甘多拉经堂),以前的甘多拉经堂是很小的。当时,法王就引用这个教证说:“哪怕这个道场只能存在一两年甚至一天,僧众也有必要努力建造。”后来甘多拉经堂重建一新,时至今日,还有这么多僧人在使用。

我觉得,有实力、有条件的人,可以建一些弘扬佛法的道场。现在家庭式道场比较多,非常感谢提供道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道场,每年新入学的道友就只能在网上学习。但在网络上学习比较散乱,可能想下线就下线,不开心就关掉电脑到酒吧去了。在实体道场就不一样,如果有谁没去,道友们就会问:“你昨天怎么没有来?”那个时候所有人都看着他,他以后就不好意思不来了,因为人都有惭愧心,除了无愧者。

总之,我们要重视道场。

  • 处处是道场

维摩诘居士认为,固定的道场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六波罗蜜多、四种心、摄受众生之法才是真正的道场。如果相续中具足这些,哪里都是道场。因此,维摩诘居士所说的是一种特殊的道场。

以后,大家不要因为找不到道场而痛苦,“没有道场,我回去以后怎么办啊?”有些出家人,对一些道场不满意,第二天就跑回来了。如果你实在看不惯实体道场,也无法在那里安住,就建立内心的道场,这一点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 四心

什么是道场呢?维摩诘居士先讲了四种心:直心、行心、深心和菩提心。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维摩诘居士回答:“直心是道场,因为直心没有虚假。”

直心是对修行非常纯直、清净的信心,这种心是道场,因为它没有掺杂任何虚假的成分。

麦彭仁波切说:“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真正的道场是清净、端直的心。《六祖坛经》中也说:“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如果心很谄曲,佛性便堕于众生之中;如果心很正直、没有烦恼,则能认识心的本性,此时他看起来还是众生,其实他已经成佛。

当然,这里的“直心”并不是口无遮拦,没有自控能力地想什么就说什么,这是比较危险的行为。麦彭仁波切说:心里想的不能全部说出来,即使说出来也不一定要做出来。这是很重要的窍诀,大家要记住。

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

发起行动是道场,能成办诸事之故。

在直心的基础上,要发自内心地去做事,要有实际行动,就像行菩提心一样,这就是道场。

没有实际行动就不可能成办任何事,只有实际去做才能成办自他二利。所以大家不要光在口头上说,说得再漂亮,不实际行动也会错失良机。如果是个人的事,做也可以,不做也可以。但在利益众生方面,一定要抓住机会,只要因缘具足,就不要怕累;只要自心清净,就不要怕别人怎么想、怎么说,这些都是无法控制的,自己努力去做就好。

有些人口头上特别会讲。当年弘法部刚成立时,有一个道友讲得非常好,我还私下听了好几次他的“课”,我想:“如果让这个人当负责人,肯定非常非常棒。”于是做了一些调整,让他当了负责人。可他上任之后还是一直在讲,并没有具体执行,导致工作很难推进。幸好他干了两三天就走了,我也不用刻意换人。所以,如果没有做事情,说得再好也没有用。大家还是要在不离愿心的基础上去实际行动,这很重要。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

深心是道场,因为深心能增上功德。

“深心”是指在修行或利他方面深入挖掘的甚深之心。这种心就是道场,因为它会使功德日益增上。

作为修行人或法师,一定要具有深心。若心很浅,修行是不会成功的。有些佛教徒,越学心越飘、越易生邪见,最后甚至会堕落,这种情况我很不愿意看到。这都是没有深入学习、修行的结果,导致善法无法增上。

对于这个问题,我要再三地讲一下。以讲经说法者为例,若有深心,他的痛苦、烦恼会越来越少,快乐会越来越多;若不具有深心,结果就不一定了。就我自己而言,也许是人老了,确实比以前好一点,别人说我什么我也不是很在意,尤其对上师和法的信心,不但没有减退,反而越来越坚固。

直心和深心是很重要的。《佛说法集经》中讲:“世尊,譬如树根腐败则不能生芽叶华果。世尊,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若无直心深心,则一切诸佛善法不复生长。”如果树根已经腐烂,苗芽、树叶、树果都无法生长;同样,若无直心和深心,其他善心也都无法生起。所谓直心,是一种基础的清净心;在直心、行心、深心的基础上,才会生起出世间的菩提心。

我今天着重讲了,修道人应该越来越进步,不要越来越退步。如果真的退转了,你要找到原因,并好好祈祷。有的法师刚来这里时非常虔诚,也很有信心,经常说:“我要一天讲五堂课、六堂课,讲一堂课是不行的。”但慢慢他就觉得累了——“哎哟,我现在身体不好,烦恼也很重的!”这样让别人看到不是很好,还是应该有进步。

当然,在智慧方面,很多人不一定会越来越进步。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增上智慧有一定的困难。但你至少可以在信心与精神方面不断增上。我记得,法王如意宝接近圆寂时是七十多岁,那个时候,他每次讲法都非常有精神,思路也很活跃,这一点令我至今仍印象深刻。

总之,修行人不要在不该老的时候就老了,在不该死的时候已经死了,这可能是很多发心人员、修行人最不想面对的事情。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

菩提心是道场,因为菩提心没有错谬。

菩提心指认识本性的心或利益一切众生的心,这就是道场,因为它是无有错谬的。

藏文中说:菩提心是没有忘失的。因为利益众生的心,自从真正发起来的那一刻开始,就永远不会忘失。《说无垢称经疏》中说,照见诸法实相的菩提心无有错谬,因其见到了真实法性[3]。以上讲了弘扬佛法的四种心。在窥基大师的注释中,每一种心都有一段解释,大家可以参考。

  • 六度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

布施是道场,因为真正的布施不希求回报。

藏文译本中说:“布施之道场,不望报故”,意为布施之精华是不希求异熟果报;“持戒之道场,得愿具故”,意为持戒的精华是圆满一切誓愿。

此处经文的意思是:布施是道场,因为布施者不希求世间任何果报。这是最究竟的布施,不像有些人,布施是为了自己获得快乐等果报。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

持戒是道场,因为持戒者圆满一切愿。

《入菩萨行论》中说:“获断恶之心,说为戒度圆。”获得了断恶之心,就是戒度圆满。圆满了什么呢?圆满了断除恶心的誓愿。

《大宝积经》中讲:“清净持戒者,所愿皆得成,戒净多利益,菩提不为难。”清净戒律的人,所愿皆能成就,诸多利益自然得到,获得菩提也不是难事。因为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就像大地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一样。所以,戒律很重要。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

忍辱是道场,因为忍辱之人对众生没有嗔恨心。

“无碍”指无有嗔恨心。《大方广十轮经》中有一个相似的教证:“众生皆一相,诸法空寂灭,心无有所著,是忍最大利。”心没有阻碍,是修持安忍最大的利益。

我们对于任何众生,包括伤害自己的人,都不要生嗔恨心。仲敦巴曾问阿底峡尊者:“如果有人打我怎么办?”阿底峡尊者说:“你要好好修安忍。”仲敦巴又问:“如果有人杀我怎么办?”尊者回答:“那也是很好的。”

很多人可能都无法如此修安忍,尤其是刚刚开始发心的人,有时脾气特别冲。今天我故意找了几个法师,当面告诉他们:“别人说了你们什么……”以前我觉得他们应该是修证很不错的人,可他们听到我的话以后,一下子就火了,说:“别人告我啊!这个事情不是这样的,这个事情是……”通过一些事情来发现自己的习气还是很好的。

我们这里有一些天天讲经说法的堪布,遇到事情时才发现,自己还是有一点嗔恨习气的,而且无法接受他人的意见。在西方,很多人能接受不同意见。因为他们有批判性思维:别人批评我,那我要观察一下自己。而我们这边有些人,把别人提意见叫做“告状”。只要有人稍微说一下他的事情,他就不愿意了——“今天这个人告我,在领导面前我是没办法的,但是等我有机会,我一定要把告我的这个人批死!”

我们暂且不谈大乘佛教思想,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对比一下,也会发现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觉得,有机会的话,有些人还是很有必要到西方去看一看。即使没有机会去弘法,也可以跟西方人交流一下。很多西方人是非常冷静、理性的。而我们,有时候特别激动、冲动。当然,他们在选举等场合也比较激动,但总体来说还是比我们冷静一些。所以,东西方文化当中都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最近我跟大家讲:“见某位上师时,不要太冲动、太激动了。”这句话还是起到了作用的。有些人见到上师时很想大声说“喇嘛钦!”但刚说出一个“喇”字就停住了,因为她提起了正知正念,于是把后面的字都咽下去了。就像奔公甲格西一样,到别人家偷茶叶时,手刚伸进茶叶袋子,就想起不能偷,于是大声喊:“这里有个坏人在偷东西,你们快来把他的手砍断!”

用正知正念摄持自己的行为是很好的,在修行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错误时,会马上冷静下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作为佛教徒,应该比较理性,而且要有常性。我很喜欢“细水长流”这个比喻,无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方面,要想获得成功,一点一滴的坚持都很重要。

另外,修持安忍也很重要,要对一切众生,尤其是对你不好的、“告”你的人,具有无碍之心(无嗔恨心)。当然,你听到有人“告”你的话,第一时间肯定很生气,但要慢慢调整心态。今天上午开会的时候,我跟他们说:“以后不说‘告’这个字好不好?说‘反馈意见’比较好。”

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

精进是道场,不懈怠、不退转故。

《大宝积经》中说,菩萨要断除四种障碍:一、懈怠;二、不信;三、我慢;四、嗔恚[4]。这些是修行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何人有这四种法,修行就不会进步。

有些人很容易退失,发心不久就要退,“我不想干了,我累了!”这样不是很好。佛陀为什么要专门讲《不退转法轮经》呢?也是有原因的。

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

禅定是道场,因为禅定使心柔软。

《正法念处经》中讲:“若人心柔软,悲心自庄严,为一切所护,众人所称叹。”若人内心柔软,以悲心庄严自身,一切天龙八部等众都会保护他、赞叹他。

内心柔软是很好的,刚强粗暴则不太好,不会为众人所赞叹。有些道友的心就很柔软,即使有烦恼和痛苦,也不会抱怨什么,只是一个人默默流泪,泪水仿佛长江、黄河般绵绵不绝。但这样也比较好,不像有些人,人还没出现,粗暴的声音就先到了。

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

智慧是道场,因为以智慧能现见诸法。

藏文译本中说:智慧的精华是现见诸法。

以上讲了六波罗蜜多,下面讲成熟有情的八种方便道。

  • 成熟有情之八方便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

慈无量心是道场,因为慈心是愿所有众生同等获得快乐。

悲是道场,忍疲苦故;

悲无量心是道场,因为以悲心能安忍所有疲劳和痛苦。

悲心能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而且具有悲心的菩萨能忍受一切疲劳和困苦,所以说悲心是道场。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

喜无量心是道场,因为具有喜心的菩萨对所有解脱法门都感兴趣、有意乐。

舍是道场,憎爱断故;

舍无量心是道场,因为以舍心能断除爱与憎。

我们的心之所以不能平静,就是因为无法做到等舍。如果将舍心作为道场,就完全可以清净对众生的嗔恨与贪爱。

以上讲了四无量心。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

神通是道场,因为以此可以成就六通。

六通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其中有些是世间神通,有些是出世间神通。

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

解脱是道场,因为依此能远离一切分别念。

此处的“解脱”,在藏文译本中是“八解脱”。

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

方便是道场,因为依靠善巧方便能教化众生。

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

四摄是道场,因为依靠四摄能摄受众生。

在《注维摩诘经》中,鸠摩罗什大师对四摄中的每一种都做了两种解释:

布施,有下等的财布施和上等的法布施。

爱语,有下等的世间爱语,即温和的语言;也有上等的出世间爱语,即宣说佛法的语言。

利行,有下等的以世间法利益众生之行,也有上等的以出世间佛法利益众生的行为。

同事,不仅让别人做某件事,自己也同样行持。一种是与恶人相处,为其种下善根,劝其行持善法。像文殊菩萨就经常到恶人中去,先与其“同流合污”,再逐渐利益他们。还有一种是与善人同行,令其善法功德逐渐增上[5]

大家以后有能力时,也应该以善巧方便摄受众生。“善巧方便”是很重要的,因为众生的根基意乐多种多样,不能用非常强硬、死板的某一种方法来教化。所以佛陀宣说了摄受众生的四种方法,还是很有必要的。

  • 具有善根之二法

窥基大师的注释中说,下面两句是“次二种名一切善根”,意为下面两句讲具有善根之二法。

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

广闻博学是道场,因为努力修行与如理行持都要依靠听闻。

当然,光听闻、不行持也不合理。僧肇大师在《注维摩诘经》中说:“闻不能行,与禽兽同听也。”多闻而不行持,与禽兽听闻没有什么差别。

关于多闻的利益,窥基大师在《说无垢称经疏》中引用了一些教证来说明,如:“多闻能引乐,多闻摄众善,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我以前也引用过这个教证,《法华经》的注释中说,这个偈颂出自《华严经》[6]

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

思维是道场,依此可以观察诸法之故。

“伏心”意为思维,包括以事伏心和以理伏心。这里讲到,思维是道场,因为以思维与智慧可以如理如法地观察诸法。

·何为“修”?

思维法义也是一种修行。西方很多人认为,只有打坐才叫修行,思维法义不叫修行,其实这也叫修,是观察修。像行住坐卧间缘念利益众生、思维空性等,都是思维性的修行。

大家一定要明白,修行并非仅指禅修。所以,不要仅以打坐水平来判断一个人修行好不好,而要结合利他心等方面。像菩提心等修法,就不是一直安住。

“修行”在藏文中是“衮”,有串习之义;汉文和英文的“修”也有这个意思,英文的“修”是从拉丁语演化而来。

总之,“修”有思考、正思维之义。大家以后一定要懂得,所谓修行并非仅指打坐。其实,打坐是初学者、声闻行者的修行方式,他们无法堪忍繁乱的外境,于是关上门、闭上眼开始打坐。而修行比较好的人,要特意到人群中去,到恶劣的环境中去,以此检验自己的修行。

所以,我专门安排了佛学院修行比较好的法师,整天跟居士、道场打交道。有些人经常听到负面信息,最后就失败而逃;有些人则通过这样的修行,获得了一些境界。

我特别感恩我的根本上师,如果当年他老人家没把我安排在比较复杂的环境中,我现在可能根本不敢接近人群,或者在遇到事情时会很伤心,马上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出来了。但现在,我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乐于接受。

所以,一个人要想成长,很需要在复杂的环境中历练。对于声闻乘修行人来说,他可以离开所有复杂的环境,一个人修行。但菩萨乘修行人就不能这样,他们需要尽量跟众生结缘、与众生交往,这是菩萨乘的修行。可见,“修行”并非仅指安住。

以上讲了闻和思,接下来讲摄正法之六种法。

  • 摄受正法之六法

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

三十七道品是道场,因为它远离了有为法。

藏文和梵文本中说:三十七道品是最究竟的道场,因为它远离了有为法和无为法。

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

实相是道场,因为它不欺诳世间。

无论二谛还是四谛,都是实相,不会欺诳世间有情。比如,世俗谛对世俗谛的所化不会欺诳,胜义谛对胜义谛的所化不会欺诳;苦、集、灭、道四谛亦然。

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

缘起是道场,因为从无明到老死之间皆没有穷尽(或皆已灭尽)。

汉文译本中都是“无尽”,梵文与藏文本中都是“灭尽”,意为从无明乃至老死之间都已断除。

窥基大师、慧远大师[7]等将“无尽”解释为轮回无有穷尽,从这个角度也能勉强解释。但有些人分析说,印度的梵文中没有否定词“阿”。如果是这样的话,直接说“灭尽”可能好懂一点。

或者按汉文译本来解释:无明与无无明都不存在,乃至老死与无老死也不存在。这也许是从究竟实相层面来讲的。但从整个句式来看,可能理解为“从无明到老死之间都没有”更合适,因为缘起的究竟实相就是缘起十二支均为空性。

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

诸烦恼是道场,因为烦恼的本体是实相。

有些版本中说“息诸烦恼是道场”,即息灭一切烦恼是道场,这是从显现层面来讲的。按照此处经文解释:烦恼即菩提,若如实了知此理,那么烦恼的本体就是道场。

对于不同版本,哪一个更为究竟也不好说,但梵文本中是说“息诸烦恼是道场”。

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

众生是道场,因为众生的本体是无我。

众生的究竟实相是道场,因为众生的本体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每一个众生的“我”都是暂时存在的,在究竟实相中并没有“我”。

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

一切法是道场,因为了知诸法的究竟实相是空性、寂灭的。

《宗镜录》中说:“一一诸法,一一诸心,当处寂灭,当处是道场。”外在的法也好,内在的心也好,都是空性的,这就是真正的道场。

  • 供养如来之六法

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

降魔是道场,因为降魔者的心不会被动摇。

降魔者的修证境界无比坚固,不会被魔所动摇。

·不动摇

不动摇是最好的降魔。在遇到违缘时,如果想“我完了,我还是走吧”,而且心生邪见,这就无法降魔。大家以后要时刻记住:当道场出现魔障时,弟子的心不动摇是最关键的。无论遇到什么事,我对法和上师的信心从未动摇过,以后也不会。其实,像法王如意宝等诸位上师们,在弘法利生过程中,都遇到过很多是是非非——只要身处这个世间,就会如此。但只要自己的心一直不动摇,所有的魔都会被降伏。

对于佛教徒来讲,法与上师是最重要的。近两三年来,全世界很多道场的情况不太乐观,师徒之间发生了一些事情,原因就是弟子们学得不精、不扎实、不稳固。有些弟子把自己的上师告了,导致上师入狱,最后谁都无法亲近上师。我想,如果我晚年住在监狱里面,也许是更好的。当然,我这一世并没有造过入狱之因,但若前世造过的话,这一世不犯法也会入狱的。

其实,触犯法律而入狱是业力现前所致。我去过很多监狱,那里有些犯人真的不具足犯罪之因,这种情况在国内外都比较多。而没有被判刑的一些人,也许真的具足犯罪之因,之所以还未入狱,只是因缘不具足而已。

有一位大德叫阳塘活佛,他在监狱里待了将近20年。后来,他路过自己待过的监狱时说:“那是我‘读大学’的地方。”开车的司机以为他真在那儿读过大学,就跟我们说:“你们那个活佛待过的大学就在那儿。”我不解地问:“什么?”司机回答:“阳塘活佛亲自说过,他读大学的地方就在那儿。”

人心是否会动摇,依赖于修行。对法的信心不动摇,是最主要的降魔方法,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尤其在末法时代,人们对密法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真正闻思过、有修证的人是不会动摇的。

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

三界是道场,因为从实相上看,三界并无所趣之处。

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

狮子吼是道场,依此而无所畏惧之故。

“师子吼”是宣说抉择空性之法,这就是道场,因为依此在任何外道面前都无所畏惧。

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

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是道场,这些都没有任何过患之故。

无论如何观察,佛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都没有任何过患。

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

三明是道场,依此无有任何阻碍之故。

“三明”指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分别能了知过去、未来和一切烦恼的本性,这就是道场,因为依靠三明就不会有任何阻碍。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一刹那了知一切万法是道场,依此可以成就一切智智之故。

“一念”意为一刹那,一刹那间了知一切万法是佛陀最好的一种成就、智慧,这就是道场,因为依此可以成就一切智智。佛陀是遍知,具有一切智智,能够一刹那间照见一切万法。

按照《俱舍论》的说法,小乘有部承许34个心(刹那)圆满后才能获得一切智;按照大乘观点,在一刹那间就能了知万法实相,这就是一切智智。

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像这样,善男子,你应当知道,菩萨若相应六波罗蜜多而教化、成熟众生,所作所为、举足下足,都是从菩提道场来,都住于佛法当中!

此处的翻译与其他版本稍有不同。

按照唐译,这里是总结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四种心、六波罗蜜多、成熟有情之八法、具足一切善根之二法、摄受正法之六法、供养如来之六法[8]

藏文译本比唐译少了两个内容,只有具足六波罗蜜多、具足教化众生(成熟有情)、具足摄受正法、具足一切善根。

不同译本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如果菩萨具足以上所说的六个方面,他的所作所为、举足下足、行住坐卧,一切的一切都是道场。

今天讲的这个窍诀很重要。很多人经常说没有道场,但若具足了四种心、六波罗蜜多,所作所为都为利益众生,经常护持善根、受持正法等,这就具足了道场。

这一段我们可以按照唐译来解释,因为唐译和梵文本基本一致。也就是说,这一段内容总结了前文——我要重复说一下,重要的事情要说两遍甚至三遍:只要具足四种心、六波罗蜜多、成熟有情之八法、具足一切善根之二法、摄受正法之六法、供养如来之六法,你的举足下足——走路、睡觉……做任何事都是处在道场当中。反之,如果不具足这六个方面,即使你天天住在道场当中,把头剃得光光的,袈裟穿得十分飘逸,你的心也不在道场当中。就像有些老和尚,虽然住在道场,但脾气特别冲,经常跟居士吵得很厉害。

这就是光严童子得到的教言。有些人经常说“我要建立道场”,外在的道场是很重要,但心中的道场更加重要。以后,如果你不具足各方面的因缘,没有接寺院、建道场的福报,甚至连一个宿舍也找不到,只要你具足这六条——具有四种心、六波罗蜜多、有因缘时教化众生、整天护持正法、具足善根、供养如来,那你就拥有了真正的道场。

现在有些道友,连自己的小房子都没有,已经被拆完了,好几个人住在一起,但只要你具足这些,也就有了道场。反之,若不具足内心的道场,即使你居住的道场特别大,花费了数亿元才建成,也不算真正拥有道场。

国内外的一些道场,从外面看金碧辉煌、非常庄严,里面却是空空的,没有讲经说法,最多有一尊佛像,一两个人住在那儿,也不闻思修行。如果没有闻思修行的话,佛法的高妙之理怎会平白无故地获得呢?

所以,道场在心,这是我们最需要护持的道场。

说是法时,五百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维摩诘居士说此法时,五百天人都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今天维摩诘居士讲了特别重要的一种道场,令五百天人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们这里也有很多人,不知有没有五百个人发心。不管怎么样,大家要发愿:以后真的要好好修行,无论身在何处,都应具足四种心、六波罗蜜多、成熟众生的八种方法等,这样也可以算是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所以我不堪任向维摩诘居士探问病情。

光严童子的意思是:维摩诘居士很厉害,关于道场的问题,他给我讲了很多教言,所以我不敢去。

他们这些对话,都发生在城门口。这也说明,以居士身份弘扬佛法是很好的,不受地点等条件的限制。弘扬佛法确实需要借助各种方式。你看维摩诘居士,在路上遇到光严童子,就马上给他传法,光严童子也都记下来了。我们也很有必要这样做。比如在乘车时,你下去的时候他刚好上来,你就可以把他挡住,马上给他转法轮,这样很好。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10 维摩诘所说经 

11 维摩诘所说经 ‍‍

12 维摩诘所说经 

13 维摩诘所说经 

14 维摩诘所说经 ‍‍

15 维摩诘所说经 

16 维摩诘所说经 

17 维摩诘所说经 

18 维摩诘所说经 

19 维摩诘所说经 

20 维摩诘所说经 

21 维摩诘所说经 

22 维摩诘所说经 

23

24


阳光之卫
སློབ་གསོ། གསར་འགྱུར། དཔེ་ཀློག གླུ་གཞས་སོགས་འཕྲིན་སྟེགས་འདི་ལས་གཟིགས་ཐུ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