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1988
——读黄珂《龙年大雨》
文/葛宁贵
元旦,从应主席手中接过闻着还散发着油墨余香的《西林文学》创刊号,心中满是惊喜。这本刊物的印刷质量非常好,纸张细腻、色彩鲜艳,让人感觉非常舒适。回家后,除了没明窗净几,沐浴焚香,仰或红袖添香、临风伴读,却视之像是敬仰的挚友。躺在床上驾驭着时光的伴侣老花镜,轻展书卷,字词明亮,淡淡的墨香萦绕心间。
阅读了黄珂的非虚构小说《龙年大雨》,认为文章无论从述事上的张力,从智慧含量,还是文化含量,都有它深刻透彻的深度和感而不伤,叹而不怨的格调。
➤ 一、非虚构叙事的张力让故事打造的情绪场感染人,让人特殊感知那份故事的叙事魅力。
看黄珂的作品,总觉得有一种余韵,也是由文章情节构成的张力。从二个来月宁海大旱到欣喜若狂的降雨;从当晚省电视台《晚间新闻》播放“宁海全民抗旱”到凌晨百年未遇的七.三0洪灾;从一个摄影记者的亲历到各级干部的身先士卒;从水车父母为了三岁女儿的生存而失手到清明节时送逝去小女儿的生日礼物“小花伞”……强烈反差凸显冲突或矛盾,读者总会被故事打造的情绪场感染了,或喜欢、或悲、或流泪。文章赋予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说明了《龙年大雨》的情节的张力。
文章开始,作者作为县摄影记者,以采访1988年7月29日宁海西乡岔路,从六月底便开始的抗旱救灾为引子,描写了西乡龙年大旱及村民们原始的、蔚然壮观的、鼓舞人心的“人定胜天”抗旱场景。一句“……他们晃动着的身影仿佛挂在渔网上剩余的小鱼干,临风颤动。”让我眼前不觉浮现起抗旱的宁西老乡,黝黑的脸色与干枯的农田完美地合为一体。
接着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了老天开恩,终于给我们降雨了,宁海“枕着催眠的雨声酣然入睡……宁海嘴角上扬、笑容可掬。”然后笔锋一转,大雨“冲宁海露出独角龙狰狞的獠牙,独角龙色声雷电,收伞为剑,且高举过头,捅向无垠苍穹。剑刺破了老天双眼,老天瞎眼了。落下的是泪,是血。”
➤ 二、细腻的文字之美,及带给人的审美体验。
喜欢黄珂的文章,喜欢他的文字之美,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包括文章的辐射量及文章中的隐喻,可谓灵机透发,精言迭出。如“雨贵如油,久旱逢甘雨的人们欣喜若狂……一阵欢呼……国家足球队……其疯狂程度不亚于意外捡了世界冠军。”又如“及时也好,迟到也罢,不管怎么说,那天的雨,无疑成了我们最落胃的下饭菜。”“雨终于把雨下趴下了。雨累垮了,雨也就慢慢消停了。”等等。这些话一语中的,巧妙的隐喻和象征,表达得很文学,看着似有指桑骂愧之感,可读着轻松舒畅;陈述的不拘一格,读着有多爽便有多爽;叹惋的吾土吾民,读着有多宁海便有多宁海!
再来读读“夜深人静……宁海注定无法逃循命运的布局,死活也得把导演分配自己的角色演泽到底。”这二节,语言的韵味、暗示、一语双关,超凡脱俗。尽管是铺垫,却把我们引导到洪灾的重点上去,让故事更加动人,回味无穷。
作者总会发人所未见,视野宏阔,独具思力。从“盘古造就地理结构,决定了亘古不变的水流方向,择水而居,依水而建,县城新建的生活区和工业区大多集中在城南洋溪两岸。”到“未曾想一场占全年降雨量大半份额的暴雨,遇上了阴历六月十六大海潮汛,雨水与海潮狼狈为奸,生生把宁海城南泛滥成了一片泽国。”
➤ 三、慢节奏的细节描写,突出文章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让读者情绪逐渐被引导。
读完黄珂的非虚构小说《龙年大雨》,文中水车小女孩一家的描写,才是文章推向最吸引人的阶段,也是一种从快节奏向慢节奏转换的细节描述,让读者更有代入感。丧子、丧女是所有丧亲类型中最痛苦的一类,失去孩子是任何家长无法弥补的那道伤痕,而最理智也是最残酷的话莫过于生活还要继续。清明节,当着陌生人的面,让一个在自己眼前,且由于自己的失误而丧失爱女的人,将粘在心灵上那层记忆硬生生的撕开,的确有些残酷。后来由于作者这个熟人到场,一起去了囡囡的坟前,同情、理解、人性、自然。这段占全文约四分之一高潮的构建,加上作者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场景描绘,更是情节张力的顶点。也是我认为最吸引人的描述,也是最感人的描述。因为,我们的文化对公共灾难大事件中,悲痛过于强烈或小家的悲伤常常会下意识选择回避,或者叙述篇幅不会太长。
说来惭愧,1988年七.三0洪灾,我作为亲历者,只在跃龙山看到南门外燃气设备二厂的楼房倒塌及眼睁睁地看着许多年轻员工被洪水冲走;看到洋溪上一个人抱着一堆杂物在铁桥下突然消失的场景;以及停留在许多工厂洪灾后的惨状。对洪灾除了亲眼所见,也只有局部了解,尤其对新闻工作者的辛苦工作却知之甚少,直到看了《龙年大雨》才了解这段历史一些碎片,以及灾后的后续故事。
七.三0洪灾距今已有36年了,已经永远过去了。可接连几天,我的眼前总浮现着曾在洪灾时、洪灾后见到过的那些人、那些事,对一百八十二位乡亲在洪水中葬身,全县经济损失达三亿四千多万的灾难结果而无法释怀。而那些失去家人的人们,他们悲痛的淤痕一直在心里垫着底,成为他们永远的痛。于是,不禁感叹:在大自然面前,在天灾面前,渺小的人类,似乎没有任何的反抗能力,人的生命脆弱到不如地上的蚂蚁。
为此也感谢黄珂们,为我们留下这段不可抗拒的天灾事件的影像及文字。1988年七.三0洪灾时,我也是一个不肯持旁观态度的人,也曾经无条件地甘心付出过。我想,在那时,在纺织路或其他地方,与黄珂他们一定遇见过,只不过当时我们不认识罢了。
作者简介
葛宁贵
□编辑:海燕文化
□审核:娄开宇/朱宗建/丁小雅
□图片:愚者多闻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欢迎转发请注明出处评论和点赞〗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微信idmuziyehan09 关注海燕文化
点击文末右下角的【在看】
投稿邮箱:ccff505@163.com
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