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寒食帖》里的乌鸦是否另有深意?

文摘   2024-11-12 08:20   美国  

在中国文化中,乌鸦一直被视为不祥的象征。乌鸦的啼叫与黑色羽毛,常与死亡、衰败、悲哀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苏轼在《寒食帖》中写道:“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时,“哭途穷”和“死灰”的典故自有解释,这两首诗如此解释,就仅仅是自我悲伤的哀痛?未必!细思这个乌鸦的形象可能将这首诗翻转—这个意象是否是偶然,还是暗藏深意?如果结合苏轼一生的经历、尤其是他所遭遇的乌台诗案后的恐惧,以及对精神楷模范仲淹的尊敬,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个答案。

乌台诗案与乌鸦的不祥意象

苏轼的命运在“乌台诗案”(1079年)之后发生了巨大转折。在这起诗案中,苏轼因被指控诗中有“讥刺时事”的嫌疑,几乎面临杀头之灾。乌台诗案中的“乌台”指的是御史台,乌鸦在此成为与权力、灾难和政治迫害相连的意象。这一案件使苏轼由风光无限的名士变为官场失意的贬谪之人,生命中至此布满坎坷与沉重的阴影。

因此,乌鸦这一意象在苏轼心中,绝不仅仅是一个象征不祥的动物那么简单。它与他人生的转折点息息相关,是政治迫害与厄运的代名词。公元1082年被贬黄州第三年,苏轼在《寒食帖》中提及乌鸦,很可能是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深刻反思,也是对他在乌台诗案后,命运多舛的暗示—此一。

对范仲淹《灵乌赋》的呼应

苏轼(1037年—1101年),在公元1042年他还是一个小小的书童的时候,就私识范仲淹,并且视其为一生中最敬重的老师和楷模,他以没能面见到这位人杰为人生的一大憾事,但他对范仲淹的诗文非常熟悉(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苏轼私识范仲淹》)范仲淹(989年—1052年)曾写过一篇《灵乌赋》,其中有句名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范仲淹对生命与命运的态度——宁可高声呐喊而死,也不愿沉默无声地苟且而活。这句话反映了范仲淹不畏强权、勇于直言的精神,而苏轼无疑深受这一理念的影响。

苏轼在《寒食帖》中提到乌鸦,是否是对范仲淹“灵乌”精神的回应?也许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轼明白了“鸣而死”的代价,但他并未完全选择“默而生”,而是以更隐晦、更诗化的方式,继续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生命的思考。乌鸦的形象因此成为他内心复杂情感的寄托,是他对自己命运的反思,也是对范仲淹精神的致敬。如此说来,也许有读者以为过度解读了这个乌鸦的象征意义,还是读一下《灵乌赋》里的名句吧:“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不学太仓之鼠兮,何必仁为,丰食而肥。仓苟竭兮,吾将安归?”“又不见孟轲之志兮,养其浩然。皇皇三月,曾何敢以休焉?” 

回过头来继续看着这两首诗歌。


《寒食帖》中的隐晦讽刺

在《寒食帖》中,苏轼描述了他被贬黄州的孤寂与痛苦,写出了他对政治与命运的无奈。“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更是对他仕途渺茫、前途黯淡的直接描写。这里的“君门”象征着权力的高墙,而“坟墓”明是祖坟所在之远方,暗则示着生命的无常与归宿

“死灰吹不起”——命运的顺从与无奈?

诗句的最后,“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中使用了两个典故:晋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的哭起来。第二个典故《史记·韩长孺传》:“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田甲曰:‘燃则溺之!’”。经历过牢狱之灾的人,自然知道酷吏之无情、强悍与可怕。

面对如此严酷的现实,彻底认栽,似乎就是这首诗的表面定论。

然而,这真的是一种绝望的顺从吗?彻底就草芥了吗?

也许并不全然。

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变故之后,苏轼或许学会了以更隐晦、更深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轻易“鸣而死”的青年文人,但他也并未彻底选择“默而生”,乌鸦衔了纸,暗示了文字狱的吉凶祸福,也在最暗的地方隐藏绝不屈服的“浩然之气”。

在这句诗中,乌鸦依然作为一种象征,暗示了苏轼心中对命运的无奈与反思。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动辄得咎,必须用一种更隐秘、更含蓄的方式,继续与命运对抗。乌鸦因此不仅仅是一个不祥的符号,而是苏轼对人生困境的回应与对现实的洞察。

乌鸦,心灵的映照

《寒食帖》中的乌鸦,绝不仅仅是一个偶然出现的意象,它是苏轼对自己命运的深刻反思,是他对现实的讽刺与不满的隐晦表达,也是他对范仲淹精神的传承与回应。乌台诗案的经历,让苏轼看到了现实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常,但他并未因此彻底屈服,自哀自怨地痛哭,而是选择了以更为含蓄、更具诗意的方式,将心中的愤懑与痛苦化作笔墨,寄托在这一不祥的乌鸦身上。

乌鸦那低沉的鸣叫,用它的存在提醒着人们,面对命运的无常与现实的困境。或许每一个人都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方式,继续在黑暗中发声。(董良杰)

寒食雨二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寒食帖》之美,歌词:

第一段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细雨连绵,春天冷得象秋天,

海棠花开,在风雨里落入泥潭。

副歌

谁在夜半偷去海棠花美丽的梦,

春江欲入户,含着多少难言的痛。

小屋如渔舟,漂泊在细雨中,

破灶寒菜,孤独无人懂。

第二段

思念千里外,天涯路漫漫,

君门深九重,归路已渺茫。

空望远山,尽是愁云炎凉,

我心如死灰,哪里的风将它吹燃?

副歌

谁在夜半偷去海棠美丽的梦,

春江欲入户,含着多少难言的痛。

小屋如渔舟,漂泊在细雨中,

破灶寒菜,孤独无人懂。

结尾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乌鸦衔纸钱,难道你不怕文字狱?

文字狱,唉。



中英学术
中英学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