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10W+港漂都爱看的智媒体
在香港教育界,眼前正酝酿着一场不容忽视的风暴。
中学收生的“寒冬”即将来临,而这一危机背后的原因与影响深远且复杂。
根据教育局统计,2024年共有51,393名学生参加中学学位分配办法,比去年的50,508人增加了885人,增幅约为1.8%。
这看似一个微小的增幅,却无法掩盖未来学童人口急剧下滑的严峻现实。
局方最新数据显示,本港12岁人口明年将大跌16%,从今年的6.83万人减至明年的5.88万人;
到2029年,将进一步减至5.43万人。
这一趋势无疑为中学收生敲响了警钟。
教育界立法会议员朱国强指出,今年收生情况尚未至于严峻,部分原因在于这是最后一批“双非”学童升中。
没想到,当年禁止双非,10多年后会杀个回马枪。
明年起中一适龄人口将锐减,中学很可能面对新一波的缩班和关闭危机。
预料在没有重大政策介入的情况下,十年内中学数量将减少四分之一,相当于近百间中学的消失。
不知道当年的港人是否能猜到,禁止赴港生育的后果,要全部港人买。
此外,尽管高才通等专才计划家长来港定居,带来了一些插班生,但这些插班生未必是中一学生,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缩班压力。
现行政策只计算中一学生人数来决定核准班数,这种单一的计算方法限制了应对策略的有效性。
面对这一挑战,学校和政府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以避免未来的困境。
首先,香港的中学应积极拓展招生渠道,尤其是通过内地招生。
尽管港籍学生可以选择深圳公立学校或内地的港澳子弟学校,但仍有不少家长愿意安排子女跨境上学。
因此,香港学校应积极北上推广,向符合优才计划的内地家长介绍香港教育的特色。
这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生源,也能够增强香港教育在国际和区域内的竞争力。
其次,学校应善用资源,提升教育质素。
中学校长会主席连镇邦认为,学童人口减少是提升教育质素的契机。
学校可以利用多余的空间和资源,发展创新科技教育,建立学习基地,提供电子学习、国民教育、校园健康等多样化的课程。
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吸引更多家长为子女选择香港的学校。
再次,政府应考虑适时调整每班学生派位名额。
连镇邦建议,将每班学生人数由30多人逐步下调至25人,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照顾学生的需求,特别是精神健康方面。
这一调整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然而,仅靠这些措施还不足以完全解决问题。
学校还需要加强营销和品牌建设,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2024年中一派位日,已有学校采取了派员到派位中心现场招生的策略,甚至动员旧生助力宣传。
这种积极主动的招生方式虽然成效有限,但也显示出学校在招生方面的努力和决心。
例如,有一位港岛中学的旧生透露,他应学校邀请到场义务帮忙,向家长介绍学校的补底班和容许学生使用简体字写作的措施。
尽管截至上午11时他并未成功吸引到学生,但这种方式无疑为学校提供了更多曝光机会。
此外,现场的一位不具名教师坦言,自己在场的工作是为家长提供更多选择,而非单纯推销学校。
这种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值得更多学校借鉴和推广。
总的来说,香港中学面对的收生“寒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学校和政府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多渠道招生、提升教育质素、调整派位名额以及加强营销等多方面的措施,才能有效应对这一危机。
若不及时采取行动,未来十年内,香港中学的数量将大幅减少,这不仅会影响教育质量,还将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香港的学校再不做好招生的营销工作,恐怕以后将再也没有机会推广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