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Click the blue characters to follow us!
11月28日,1500余名浙商代表相聚第七届世界浙商大会,政企之间坦诚探讨,企业家间互动交流,热烈的氛围传递在会场内外,鼓舞着广大浙商的信心和士气。Over 1,500 Zhejiang entrepreneurs gathered in Hangzhou on Nov 28 for the 7th World Zhejiang Entrepreneurs Convention. The event facilitated discussions between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businesses, as well as exchanges among entrepreneurs, providing a boost of confidence to Zhejiang entrepreneurs.创新、开放、传承——本次大会频频谈及的三大关键词,既是浙商当前的最大挑战,也是重新出发再创传奇的机遇所在。作为浙商“娘家人”,浙江将持续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护航浙商再出发。The three keywords of the conference—innovation, openness, and inheritance—showcase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Zhejiang entrepreneurs. Zhejiang is committed to continuously creating a stable, fair, transparent, and predictable business environment to support future achievements of its entrepreneurs.产业赛道拥挤、企业利润下降……这是过去一段时间许多浙商面临的共性难题。怎么办?“高端路上很艰苦,但高端路上不‘拥堵’。”在世界浙商论坛的浙商圆桌会上,西子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王水福给大家带来了好消息,旗下公司西子航空成功中标国产大飞机C919的机身(含中央翼)装配和零件制造工作包,成为该项目唯一的民营企业供应商。“对高端制造而言,现在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王水福说,从40多年前做农机,到如今参与造飞机,西子走的是一条不断迭代的技术创新之路,这条路现在越走越宽。出席论坛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对浙商企业有着长期观察。他有一个“创新上下行”的观点——创新的上行,是指企业从产品出发,往上走寻找技术,没有现成技术就发明;创新的下行,是指先有原理级的思维,然后发明能应用的技术,最后做成产品。目前,浙江传统产业的占比仍高达60%,大量企业需要摆脱“多模仿少创新、重制造轻研发”的老套路。从产品出发向上找技术、找原理,实现“创新的上行”,对广大浙商而言是更为务实的创新路径。去年,浙江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为3471亿元,持续保持高速增长。高投入带来了回报,目前,浙江专利授权量已达38.2万件;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6.5万件。与此同时,一批新的“高知”浙商,带着原创论文、研究成果在浙江成立企业,把想法和理念变成了爆款产品,实现了更富前景的“创新的下行”。在杭州未来科技城,斯坦福大学的两位理工博士王孟秋、张通,归国成立无人机公司零零科技,十年磨一剑实现了超轻便携无人机的量产;杭州灵伴科技带着原创设计,把AR眼镜的重量做到了与普通眼镜无异,爆款产品累计销量突破十万套……实现科技创新从0到1,再从1到100,最终实现商业化量产的目标,是一条环环相扣的创新链。浙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贯通的探索,正在给浙商新的机会。全国第一所民办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原始创新方面处于领先水平。2020年以来,西湖大学已经研发了30项“世界首次”的原创性技术。与此同时,浙商带着资本积极参与技术成果转化,大大加速了科技创新从象牙塔走向市场。通过校地合作,社会资本参与,西湖大学已培育孵化46家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其中8家达到准独角兽企业规模。“大学与企业在全球创新中共同肩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也各自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说。国际化,是浙商关注的另一重点。今年前10月,浙江出口总值3.25万亿元,同比增长9.0%,稳居全国第二。但许多与国外市场打了数十年交道的浙商,正切身感受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加速重构。产品出口如果仅靠拼价格,已经很难在市场立足。“希望我们浙商能培育更多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增强在全球范围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中的话语权。”华立集团董事会主席汪力成认为,浙商要从过去单纯依靠“中国制造卖全球”走向“中国创造、全球制造”的新时代。目前,华立集团在东南亚、中亚以及非洲、美洲等地都投资设立了研发、制造、销售机构,初步形成了全球化经营的格局。同时,华立还在泰国、墨西哥等地设立工业园,输出“园区运营能力”,帮助更多的浙商企业“抱团出海”。广大浙商在参与全球范围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中,依然是开路先锋。2023年,浙商企业对外实际投资额17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1%,在海外新设企业(机构)1400余家,对外投资涉及制造业、商贸服务等诸多领域。周其仁到过申洲国际、吉利汽车等多家浙商企业的海外工厂、研发机构考察。他认为,中国企业要在全球市场网络里选择合适节点,要敢于也善于在更宽处布局,从而在不确定的环境里实现突围,“不要因为有人要封闭要搞脱钩,就把这个事情放弃了”。对此,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深有体会,“全球化是汽车产业基本特征,中国汽车要面向全球,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携手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打造更加融合高效的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吉利在十年间累计研发投入近2000亿元,在世界多地汇集3万余名研发工程师,探索研发绿色发展、智能驾驶、低轨卫星等前沿技术领域。“在全球化竞争中,国货美妆要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就在于科研创新、数字化和国际化。”珀莱雅创始人、董事长侯军呈说,今年10月,珀莱雅欧洲科创中心在法国巴黎正式成立,该中心将组织海内外科研创新、全球资源整合以及提升企业国际影响力。对于数字经济发达的浙江而言,跨境电商等外贸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正为对外开放拓展出新的空间。当前,浙江正在打造高能级跨境电商国际枢纽省,发展“直播+平台+跨境电商”融合模式,打造全球跨境直播高地。80后浙商谢如栋是国内直播电商企业遥望科技的创始人。今年6月,谢如栋带着团队到欧美考察后,布局了海外直播,并打破了当地直播电商的多项纪录,“目前,海外的直播能力缺、管理人才缺,我们看到了很广阔的前景。”针对浙商关注的这些问题,浙江省政府已开始行动,出台了包括构建更畅通的跨境物流网络、完善仓储物流布局等系列举措,为跨境电商提供有力支撑。新生代,是每届世界浙商大会都会提及的话题。此次大会上,一张张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给浙商群体带来一股新风。在浙江,约10%的上市公司董事长、20%的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主要负责人、40%的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合伙人,是80后甚至更年轻的企业家。这个浙商群体,也被称为“新生代企业家”。他们中有的白手起家,依靠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有的从父辈手中接棒,传承中把企业带到了新的高峰。“我们愿意做难且正确的事。”这是趣链科技董事长兼创始人李伟的创业态度。李伟毕业于浙江大学,是典型的80后企业家,“时代赋予科技人新的使命,我们不仅要专注于技术突破,更想用技术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这两年,趣链科技围绕智慧城市、数字金融、数字法治、能源转型、数字“双碳”及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成功打造了200余项典型应用,相关成果在全国各地开花。今年,李伟又带领趣链科技与全国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共建产业创新基地、孵化国家科研课题,不断为行业提供新的活力。浙江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中,能涌现出一批新生代企业家,并非偶然。一直以来,浙江有着包容创新的氛围,各级党委、政府不断为企业发展破除阻碍,提供优良环境。这些年,浙江不断完善企业家培养培训体系,实施“浙商青蓝接力工程”和新生代企业家“双传承”计划,发挥老一辈企业家“传帮带”作用,推动年轻企业家事业、责任、文化传承发展。一批老牌浙商企业,正由新生代企业家接班。其中少不了磨合适应的过程,同时这也是企业焕新发展的机会。今年是制造业企业三花控股集团成立40周年。从父亲张道才手中接棒的张亚波,已成为“二代浙商”的代表人物之一。张亚波认为,和父辈相比,新生代浙商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更强烈的自主创新渴望。目前,三花控股已围绕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零配件、空调家电与商业制冷乃至工业自动化等高端产品集聚了一批人才,随着企业“走出去”,科技研发、人才集聚也实现了国际协同。“但管理、科技、人才这‘三朵花’的精髓不会改变,我们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它的内涵。”张亚波这几年一直国内国外两头跑,一直没有停下拓市场、引人才的脚步。“新老两代企业人的交替,也是企业经营理念革新的重要契机,是一次思想变革、组织变革、能力变革,传承好了将是企业发展和治理的一次跃迁。”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潘毅刚说。
记者:施力维 胡静漪
Reporter: Shi Liwei, Hu Jingyi
编辑:张昉宇
Editor: Zhang Fangyu
审核:颜一颀
Supervisor: Yan Yi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