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医促会临床营养健康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指出,肥胖作为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呼唤多学科专家的联合协作,依据不同人群的特点、个人身体状况及遗传信息,制定精细化的营养干预方案。通过一系列有效的行为改变策略,提升减肥者的认知水平,增强其坚持减重及维持健康体重的动力与依从性。
减重在慢病防治中起核心作用
不少人对肥胖的确认还只是停留在视觉层面,但肥胖其实是一个医学的定义,其评估有科学的手段。
陈伟指出,医生在判断是否肥胖时最常用2个指标,分别是BMI、腰围。如果BMI超过27千克/平方米并且合并并发症时,就需要及早治疗了。
“由于该指标没有分男女,所以业内专门为另外一种肥胖类型又设立了一个指标,即腰围。很多人从身高、体重的纬度看没有问题,但是腰围比较大。一般来说,按照亚洲人的标准,即便身高、体重相对正常,如果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5厘米,我们也称之为肥胖。”陈伟补充道。
陈伟强调,肥胖和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减重在慢性疾病的防和治中起到核心作用。世界都在将肥胖作为上位疾病,下面才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我相信未来防治肥胖一定是一个大学科,其他疾病才是它的下位学科。”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打破了原来每个专科自己定标准、选病人、完成诊疗的过程,而变成了以疾病为导向、以患者为中心、以标准化操作为手段的管理,可以保证在安全的情况下是规范的、在标准的环节中是有效的、在减重成功的过程中对国家是有益的。《指南》实际上是以国家意志来推动肥胖的群防群治。”陈伟说。
多学科减重模式要有对接科室
“我们在一项调研中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医生对肥胖的看法和病人对肥胖的看法完全不一样,病人觉得减肥是他自己的事儿,医生觉得是病人不认这个事儿,这和国外是不一样的。未来,我们需要提高专科医生的意识,让他们真正明确这是自己工作中的一环。我们也希望患者在受到疾病困扰的时候有标准的科室能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陈伟指出。
医学营养减重门诊主要用专科的手段解决肥胖和超重问题。截至目前,共有500多家医疗机构已经加入医学营养减重门诊工作当中,帮助更多肥胖人群走出减重误区。
“我们最早设计医学营养减重门诊,实际上是先行了一步,当时国家层面还没有推出相关政策。从去年开始,随着减重药物在我国陆续上市,国家开始加速推动肥胖的规范防治工作。”陈伟表示,在此背景下,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年推出了《指南》。《指南》指导下的多学科减重模式需要有对接科室,因此未来会逐步设立减重门诊这样的综合服务门诊。
陈伟强调,我们试图建立一个医院中的多学科门诊,这需要多个学科的共同努力,与之前的方式完全不一样。未来可能“医学营养减重门诊”会逐渐让位于“减重门诊”,以联合门诊的方式为主体,营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来源 | 中国食品报网
作者 | 闫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