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B:无配体合成原子分散超薄铜掺杂Cs3Bi2Br9用于高效高选择性光还原CO2为CO

文摘   2024-12-15 20:55   德国  

第一作者:冯彦梅

通讯作者:陈代梅,郭玲玲

通讯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论文DOI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4.124931

研究背景:

线性CO2分子的高稳定性和打破C=O键所需的能量(~ 750 kJ·mol-1),阻碍了光催化CO2还原的工业化。此外,CO2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和活化是CRR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今,Cs3Bi2Br9CBB)由于其优异的光物理性质,被认为是光催化CO2还原反应(CRR)的潜在半导体材料。且在晶体中引入杂原子元素,可以有效调节催化剂表面的电子结构和活性位点,从而提高对CO2的吸附和活化,并对中间活性组分进行选择吸附和解吸。Cu作为唯一具有负*CO吸附能的金属,由于其与CO2和反应中间体的最佳结合能力,可以从CO2中生成C2+产物。掺杂Cu可以调节催化剂表面的电子结构,充当活性位点,有利于吸附/活化CO2生成C2+产物。然而,一些关于Cu掺杂的报道显示出CO转化率和选择性的提高。因此,Cu在电子调控和CO2吸附/活化中的作用是有争议的。因此,本研究与其它文献报道Cu掺杂有利于光还原CO2生成多碳的工作不同,本研究在Cu掺杂2D CBB NPs体系中,Cu主要有助于增强光还原CO2生成CO的选择性。

本文亮点:

1.采用无配体机械化学方法制备了新型Cu掺杂超薄Cs3Bi2Br9纳米片;

2.Cs3Bi2Br9/5% Cu纳米片的CO转化率高达100.04 μmol·g−1·h−1,选择性达到98.60%

3.Cu的加入有效地增强了Bi周围的电子云离域,增加了Cu-Bi-Br界面的电荷转移。

全文速览:

Cs3Bi2Br9作为一种铋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MHPs)在光还原CO2领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然而,大多数合成过程会引入有机溶剂和配体,导致光载流子复合效率高,限制其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不使用任何有机溶剂和配体的绿色合成方法来制备Cu掺杂超薄Cs3Bi2Br9六方纳米板(CBB NPs)的策略。CBB/5% Cu NPsCO2转化为CO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CO产率达到100.04 μmol·g−1·h−1,选择性达到98.60%,优于目前报道的大多数CBB催化剂。CO2光还原活性和选择性的增强归因于超薄结构和原子分散的Cu可以加速光生电荷分离,此外,Cu掺杂CBB NPs可以调节电子结构,增强吸附位点Bi周围电子云的离域,加速Cu-Bi-Br结构单元界面处的电荷转移,显著降低CO的反应能垒。本研究为设计超薄BiMHPs用于高效CO2转化应用提供了途径。

图文解析:

1a为合成机理。该合成方法的灵感来自于BiBr3在特定水分条件下不完全水解成Bi(OH)3 NPs,随着反应的进行,以Bi(OH)3作为核心,促进Cs+Br−的结合,生成具有特定取向的CBB NPs,自组装成花朵状的CBB微球,Cu掺杂样品的合成机理与其类似。SEMTEM结果证明合成的Cu掺杂Cs3Bi2Br9为超薄纳米片结构。

XRDXANESEXAFS分析表明:Cu掺杂CBB样品的衍射峰与原始CBB样品匹配,随着Cu含量增加,衍射峰向高角度略有偏移,表明晶格收缩,Cu为取代掺杂。Cu K-edgeXANESEXAFS数据表明,Cu原子在CBB中以单原子形式分散,氧化态在+1+2之间。

2:催化剂结构表征

3CO2还原性能,CBB/x% Cu NPsCO产量均高于CBB NPsCBB/5% Cu NPs在光照6小时后的CO产量达到600.23 μmol·g¹,是纯CBB NPs4.25倍,CO生成速率达到100.04 μmol·g¹·h¹,选择性达到98.60%CBB/5% Cu NPs5次循环测试后,COCH的产量保持相对稳定,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同位素标记实验:通过¹³CO的同位素标记实验确认,产生的COCH来源于输入的¹³CO

3:光催化剂的CO2还原性能

DFT计算:图4a显示CO2更倾向于吸附在金属Bi位点,电荷密度差以及电子定位函数(ELFs)表明CuCBB NPs中的掺杂显著调节了Cu- Bi - Br单元的电子结构,促进CO2的吸附,加速了电子从催化剂向CO2的转移。此外,Bi原子是CO2的吸收位点,而不是Cu原子,这也是CO选择性增加的原因。

4DFT计算

通过DFT计算确定了光催化CO2转化过程的反应途径和能垒。计算结果表明,CBB NPsCBB/5% Cu NPs的反应途径相似,但CBB/5% Cu NPs结构显著降低了反应能垒,表明Cu掺杂可显著降低关键中间体COOH形成的能垒,且Cu杂原子的加入有利于CO的脱附,对CO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主要归因于Cu的引入有效调控了Cu-Bi-Br结构单元的电子结构,增强电子云离域,促进反应的进行。

5:光催化CO2还原的整体反应谱和能量计算

总结展望:

   综上,本研究采用环境友好的机械化学方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Cu掺杂超薄CBB NPsCBB/5% Cu NPsCO生成速率为100.04 μmolg1h1,是CBB NPs4.25倍,CO选择性从58.16%CBB NPs)提高到98.60% (CBB/5% Cu NPs),并具有良好的5次循环稳定性。CBB/5% Cu NPs的选择性增强主要归功于其超薄结构和CuCBB NPs中的分散,从而加速了光电荷的转移。此外,Cu的存在导致样品Cu-Bi - Br单元的电子结构发生变化改善了吸附点Bi周围电子云的离域,有利于降低整个光催化CO2CO转化的能垒,显著降低CO的反应能垒,进一步促进CO的解吸。本研究为CRR领域设计高CO活性和选择性的BiMHPs提供了新的思路。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4.124931

图文摘要/TOC

通讯作者简介:陈代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催化;矿物材料功能化。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权威国际期刊Water Res., Appl. Catal. B-Environ. J. Hazard. Mater., Chinese J. Catal.,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 Chem. Eng. J, J. Mater. Chem. A等发表SCI论文60多篇,引用达6000多次,其中7篇文章选1% ESI Highly-Cited论文, 2021年被全球学者库收录为全球十万科研工作者之一。



催化与氨氢能源
一个只分享顶刊的博主。专注分享催化领域新闻资讯,传递科研思想,促进科研交流,旨在创建属于大家的科研乐园!主要内容包括,文献赏析,资料共享。欢迎加入氨氢交流群,详情私信公众号,博主拉群。加v:Zhong_xiaoyu112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