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了,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设为星标★不迷路
第305篇原创 文 | 鲤鱼 图 | 网络
有个妈妈和我讨论过一个话题:“ 如何拯救有“空心病”的孩子?”
这位上海的粉丝妈妈向我哭诉:儿子上初中后,性格突变,不爱说话了,也不爱交朋友了,学习也不认真对待。周末休息就躲房间睡觉或者玩游戏,让他出去玩也去。喊他一起做家务,也表示没意思不想干。总感觉儿子对什么都没兴趣。
育儿路上,每个家长都渴望孩子成绩优秀、成人成才,但是却容易忽略了孩子内心快乐、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家长和社会的过度的期望让孩子感到迷茫和无力,这种现象被称为“空心病”,它是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缺乏自我价值感和生活目标。
所谓“空心病”,指的是孩子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追求,也没有任何感兴趣的事情,甚至与他人的交流和接触越来越少。
很多家长对孩子出现“空心病”也了解的少,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又打又骂,试图让孩子更主动积极,对学习和生活提起兴趣,但是往往不起作用,还伤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著名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提出,面对孩子的“空心病”,家长不应采取打骂的方式,可以掌握三个步骤来帮助孩子找回自我。接下来一起探讨三个步骤具体是什么,以及结合生活案例展示,给家长带去启发和指导。
空心病的孩子有什么表现?
1. 感情冷漠,缺无同理心
孩子的情感和感恩之心被啃噬一空,缺乏同理心和爱人之心,眼里只剩下物质、贪欲和自己的需求。
2. 失去情绪感知力
经常面无表情,不笑也不生气,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最喜欢的就是把自己河在房间里,一个人躲起来。他们对待事物异常冷静,情绪很少起伏和变化,仿佛在心里包裹上了一层膜,隔绝了快乐和痛苦。
3. 自我价值感低
在孩子心底缺少对自我的认同,常常会认为自己不重要,无所谓。长时间生活在负面评价的家庭环境中,遭受到挑剔、批评甚至是语言攻击,他们变得很自卑、自我束缚、白我贬低。
导致“空心病”出现的家庭原因:
1. 家庭教育中价值观教育的缺失
有的父母缺乏或者忽略对孩子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或者认为这是学校的责任。家庭教育中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在观念形成的黄金期,成长方向感不明,看待事物的底层逻辑错位,由此也阻碍是非观和责任感、使命感的有效形成。
2. “习得性无助”心理根深蒂固
孩子在心里可能已经发出了无数次呐喊,行动上付出了无数次努力,发现父母没有觉察,生活没有改变,学业压力没有减少。孩子慢慢体验到强烈的“习得性无助”感,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和光亮,于是选择了逃遊现实或放弃心灵对话,也放弃与外界的交流,逐浙变成“解心病”
家长掌握三个步骤帮助孩子摆脱“空心病”:
一、放慢节奏,别再逼孩子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家长往往希望孩子能够快速成长,不断催促他们学习、进步。但是,这种高压的教育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使孩子感到压力山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应该学会放慢了催促的脚步,扔掉手中的鞭子,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孩子才能放慢节奏,循着自己的内心,寻找内心真正热爱的事物,找回心的归属。
"耐心是教育的土壤,信任是成长的养分。"
小明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但他的父母总是对他的成绩不满意,不断给他施加压力。直到有一天,小明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中发挥失常,成绩一落千丈。他的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尝试放慢节奏,减少对小明的学业压力。他们鼓励小明参加他喜欢的篮球训练,让他在运动中找到了释放压力的方式。慢慢地,小明不仅在篮球上取得了进步,学业成绩也有所回升。
二、看到孩子眼中的光芒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兴趣点,家长应该学会发现并支持孩子的这些闪光点。通过鼓励孩子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可以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家长要尊重和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与适当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点燃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他主动学习、主动汲取知识的热情,才能唤醒他们内驱力,让他们的内心蓬勃跳动起来。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辰,只有在被理解和支持的天空下,才能绽放最耀眼的光芒。"
小华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因为父母认为这会影响学业,一直不支持她。直到一次学校举办的绘画比赛中,小华的作品获得了一等奖,她的父母才开始重新审视她的爱好。他们开始鼓励小华参加各种绘画活动,并为她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小华的绘画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她也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和快乐。
三、看见孩子、肯定孩子
家长的信任和肯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当家长相信孩子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够为自己负责时,孩子就会感受到被尊重和信任,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来自家长的认可和肯定是孩子最大鼓舞。这份信任,能促成一个脆弱无力的孩子,找到价值感和成就感,历练得越来越强大,向他人发散正能量。
"真正的教育不是填满一桶,而是点燃一把火。"
小刚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他在学校里经常因为不敢表达自己而感到自卑。他的父母注意到了这一点,开始尝试让他参与家庭决策,比如周末的出行计划。他们鼓励小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认真考虑他的意见。慢慢地,小刚变得更加自信,他开始在学校里主动发言,与同学们交流也更加自如。
孩子有“空心病”,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在替家长“生病”。因为孩子的背后有一个原地踏步、不肯成长的家长。
总之,面对孩子的“空心病”,家长要升级和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学习和掌握李玫瑾教授分享的三个步骤,可以帮助孩子找回自我,激发他们的潜能。这不仅能够改善孩子的心理状态,还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成为一个有自信、有目标、有责任感的人。
点个【在看】,愿每个孩子自律又勤奋。成长型家长会主动阅读书籍,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培养有出息的孩子。如果认可文章,可以收藏起来或者文末表达一下喜欢,感谢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