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传代次数必须在5代以内?

文摘   2025-01-31 21:30   山西  
实验室有个小朋友问我,“菌种传代次数必须在5代以内?我已经传了八九代了,我认菌种还挺好,平板上长得特别旺盛。”那么问题来了,菌种传代次数必须在5代以内?为什么有这种说法?依据是什么?带着问题一起学习一下。
1.“5代”是经验值还是理论值?

据我了解,是经验。是基于微生物学研究中的经验,一代代的实验积累得出的结论,目的就是减少由于长期传代导致的菌种退化或变异,确保研究和生产中使用的菌种具有稳定的遗传特性和生物活性。这篇文章介绍了相关内容,可以阅读一下。

Reference Strains How many passages are too many.pdf 

2.菌种传代次数必须在5代以内?5代以上行不行?

众所周知,传代次数越多变异率越高,并没人说5代以上的菌种就不能使用,而是,越容易出现问题。如果5代以上菌种形态结构、生理生化性状等均未发生变化,还是可以使用的。但,在实验过程中,并不建议过多传代。(难听话,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自讨苦吃。)

3.依据在哪里?
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可以去官网查看。
https://ydz.chp.org.cn/#/item?bookId=4&entryId=5709
工作菌株的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藏机构获得的标准菌株为第0代),以防止过度的传代增加菌种变异的风险。

1代是指将活的培养物接种到微生物生长的新鲜培养基中培养,任何形式的转种均被认为是传代1次。必要时,实验室应对工作菌株的特性和纯度进行确认。

4.哪里有参照方法?

之前发表过一篇,可以参照微生物菌种传代技术知识图谱相关内容,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最后总结的文章,需要的友友可以阅读。

5.菌种如何保藏?

在药典中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中的规定如下:建议采用低温冷冻干燥、液氮贮存、超低温冷冻(低于-30℃)等方法保存。低于-70℃或低温冷冻干燥方法可以延长菌种保存时间。标准储备菌株可用于制备每月或每周1次转种的工作菌株。冷冻菌种一旦解冻转种制备工作菌株后,不得重新冷冻和再次使用。也可参照微生物菌种保藏与活化技术指南:收藏必备手册相关内容。

6.实际操作中,如何确认是哪一代菌种?

部分实验室对菌种管理严格,而一部分实验估计乱成一锅粥了。实验的学生或职工一拨又一拨,菌种之间来回穿梭,早就不知道那代菌种,如何鉴定菌种代数?

这种情况本身就经常存在,那我们只能以接受到菌种的那一代作为0代。接到菌种后,简单地进行形态学鉴定和生理生化特性检测菌株活力。如果没有问题的话,这就是F0,母代菌种。但有一点一定清楚,它确实不是药典中规定的0代菌种。(不标准,只供参考。)

7.“传代次数”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说的“传代次数”是“传代”的次数,即“转种”的次数不是菌种分裂次数。不同培养环境,不同保藏方式都会影响菌种分裂次数。同一培养基不同来源的成分都有可能不同,说到底,在转种的时候,严格控制菌种分裂次数不太现实,除非是大型真菌。

8.发酵菌种“传代次数”是不是也是5代?

实际生产中,发酵菌种要尽量控制在3代以内,尤其从种子开始。从保藏菌种开始,复苏、转种、扩大培养到生产,不得超过5代。我们针对的也是大多数微生物,而不是所有的微生物。但很多时候,都不是绝对的,没有绝对说超过5代就不能用,没人这么说过。

9.“菌种来源”有没有问题?

保藏机构的菌种有没有问题?会不会私自传代?这些问题不应该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本就无法估计。大小保藏机构那么多,选购菌种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具体需求和目的。值得注意的是,保藏机构的菌种并不等于生产菌种,所以别指望买到的菌种就是高活性菌种。

10.购买的菌种,用没了,怎么办?再购买?

购买的菌种,保藏后,总有用完的一天,还要继续购买吗?实际应用中,就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还是上面所述,保藏机构的菌种并不等于生产菌种,所以别指望买到的菌种就是高活性菌种

如果发现菌种退化,怎么办?微生物育种,育种是微生物学最重要的一课,在复习笔记14:微生物诱变育种技术一文中包含部分内容,有需要的话,可以再出一篇。
祝您好运!有问题请留言。
往期内容推荐
再续前缘-双层平板法
无菌技术“规范”操作指南
浅谈“灭菌知识和技巧”
“微生物菜谱-培养基”精选策略

本公众号将长期致力于“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学习和微生物发酵技术应用研究”,希望有需要的同行、感兴趣的朋友加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注: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源于教材和网络,仅供学习,若有商业用途,需自行联系作者咨询,或获得手册版权方许可。

微生物知识库
微生物理论知识学习和微生物发酵技术应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