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种传代技术知识图谱

文摘   2024-10-22 18:31   北京  
微生物菌种保藏与活化技术指南:收藏必备手册一节中未提到微生物菌种传代次数问题,这一节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有问题请留言告知,用简洁的语言详细描述😄,留几个字看不懂呀🙂‍↔️。
一、相关概念
1.野生菌株:
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微生物,没有经任何修饰,保持天然性状的菌株。
比如,从某地取回土壤样品,从中筛选得到的菌株。
2.原始菌株:
用于进一步育种和研究的纯培养物。包括野生菌株和经过初步筛选或处理的菌株。所以,原始菌株不一定是野生菌株,野生菌株肯定是原始菌株。
3.出发菌株:
用于育种或诱变育种的原始菌株,属于纯培养物。
4.原代菌株:

权威菌种保藏中心购买回的原始冻干菌种或标准菌株,是未经过任何培养或转接的原始菌株。遗传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可能存在一定的波动,所以原代菌株有可能是标准菌株,标准菌株肯定是原代菌株。

5.标准菌株:
国内外菌种保藏机构保藏的、遗传学特性得到确认和保证并可追溯的菌株。
6.标准储备菌株:
标准菌株经过复活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中培养后得到的菌株。
7.储备菌株:

标准储备菌株传代后得到的菌株。

8.工作菌株:

标准储备菌株或储备菌株传代后得到的菌株,所以储备菌株也可以是工作菌株,工作菌株不是储备菌株。

二、从野生菌株到标准菌株知识图谱

从野生菌株到标准菌株,需要一系列的步骤。

1.确定野生菌株采集地点

确定菌种采集地点,标记,记录,拍照。

2.初步分离野生菌株

参照无菌技术“规范”操作指南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全攻略方法,从上述采集到的样本中分离出目标菌株。

3.纯化目标菌株,获得原始菌株

参照“微生物菜谱-培养基”精选策略选择适合目标菌株的培养基,包括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在适宜的培养条件(温度、pH、转速等)下培养目标菌株。

如果目标菌株的菌落数比较低或者很少,可以选择液体培养基进行扩大培养,然后采用划线法和涂布法等方法,分离出目标菌株单菌落,也就是原始菌株。

如果目标菌株浓度比较高,可以直接采用划线法和涂布法等方法,分离出目标菌株单菌落。

4.原始菌株的鉴定

菌种的鉴定可以参照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IMViC试验等方法对原始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等方面进行鉴定,确定目标菌株的种属分类和特性。

5.标准菌株的筛选与确立

从原始菌株中筛选出稳定性好、遗传特征一致的菌株作为候选标准菌株,再从候选菌株中筛选出遗传稳定性等各方面优秀的菌株,确立为标准菌株

6.标准菌株的保存

参照微生物菌种保藏与活化技术指南:收藏必备手册,保藏标准菌株,尤其要将标准菌株放入标准菌株库,严格管理,确保菌株的纯度和稳定性,为后续的科研和应用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微生物菌种传代技术知识图谱

1.从标准菌株到标准储备菌株

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三部相关内容:

(1)从标准菌株到工作菌株,需要经过标准储备菌株,而一般情况标准菌株是从菌保中心购买回来的,一次买一支,所以,标准储备菌株要尽可能多地保存,以便后续科研和大规模应用,尤其要选用保藏期长的,比如说冻干管或液氮保藏法。
(2)标准储备菌株需要进行纯度和特性的确认,需要观察菌落形态、显微形态,生理生化试验等这些方法基本可以确认,如果不确认再采取其他方法。
(3)标准储备菌株用于制备工作菌株,使用完的标准储备菌株要做好标记或者舍弃,因为反复冻融对菌株不利,以免影响后续试验。

2.从标准储备菌株到工作菌株

 

(1)任何形式的转种均被认为是传代1次。就是说,不管是平板、斜面还是液体培养,只要涉及到转钟就算传代。
(2)反过来说,任何方式的菌株保藏,只要不涉及到转种,就是同一代。比如说。平板上菌株保存,可以直接用无菌水洗下来,没涉及到转种,然后保藏,还是同一代。
3.从工作菌株到工作菌株
标准菌菌第0代,标准储备菌株第1代,储备菌株第2代(储备菌株可以用作工作菌株),也就是说,工作菌第1代W1已经是第2代,如果按照“不超过5代”传代,实际上,工作菌株只有W1、W2、W3和W4。继续传代,变异几率比较大,不建议继续传代。
4.未知菌株传代次数
在实际工作中 ,尤其要标记清楚传代次数,不能连续传代。如果因为传代次数太多,把优良菌种丢失,得不偿失。
5.建立工作菌株库
工作菌株传代.pdf 
在平时试验过程中,接触最多的还是工作菌株库,所以,一定要做好标记,参照文件中菌株传代方法。
、微生物菌种保藏相关问题
1.菌种保藏应该保藏第几代?
标准菌株从保藏中心直接购买、标准储备菌株和储备菌株必须保存,为后续科研提供保障。
工作菌株已经传到W6或后面几代,没有出现异常,发酵生物量高,代谢产率也高,也要保藏起来。但,保藏是保藏工作菌株,而不是发酵后发酵液中的菌株。
变异是双向的,有正突变和负突变,我们只要选择正向突变即可,不能因为是第6代就不能用,而是要看实际情况。
2.已经传代的菌种保藏,算第几代?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接触到的菌株不一定都是从菌保中心购买的,有可能是前辈留下来的,有可能是客户给的……如果不知道保藏菌种是第几代菌株,又没办法确认第几代,可以默认为第1代(也就是标准储备菌株),继续传代则为第2代……如果不这样,根据无法标记菌株传代次数,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希望这次说清楚了,有问题请留言。
往期内容推荐
微生物菌种保藏与活化技术指南:收藏必备手册
再续前缘-双层平板法
无菌技术“规范”操作指南
浅谈“灭菌知识和技巧”
本公众号将长期致力于“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学习和微生物发酵技术应用研究”,希望有需要的同行、感兴趣的朋友加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注: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源于教材和网络,仅供学习,若有商业用途,需自行联系作者咨询,或获得手册版权方许可。

微生物知识库
微生物理论知识学习和微生物发酵技术应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