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OD值,那就不得不提吸光度和透光率,遥想当年,考研面试的题目就是说明一下OD600代表的意义,于是叭叭叭,胡咧咧了一通,自己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面试老师又说了,那么说一下吸光度和透光度的关系吧,哦,小编才反应过来,刚才肯定没说清楚,把自己套进去了。
说实话,当时小编根本没搞清楚啥是啥,本科没做过几个实验,基础知识也是那么回事,从来没有深究过OD600代表的什么意思,师兄师姐都说测OD,老师也说测OD值,就是没有人说过为什么要测,当然,学习能力不行,不能埋怨别人,考虑问题不周,脑子里问题天生少,不爱思考,都是缺陷呀。
活到老学到老,这段时间,一起跟大家学习了好多东西,继续吧……
一、OD与吸光度的关系
吸光度和透光率在光谱学中是经常使用到的两个术语。
吸光度(Absorbance,简写Abs或A),常用A表示,是指光束通过被测样品时,被测样品对光的吸收量。
透光率(Transmittance,缩写Tra或T),常用T%表示,相对吸光度说的,是指光束通过被测样品时,有一部分光被样品吸收,穿透过的光的强度(P)和入射光的强度(P0)比值就是透光率,那么T=P/P0。
有人可能要问了,是不是A+P=P0,不是的,入射光中也有一部分因反射和散射而丢失的能量,那部分不在我们考虑范围内。
吸光度和透光率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A是吸光度,T是透光率。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吸光度和透光率是一一对应关系,吸光度越高,那么透光率越低,反之,吸光度越低,透光率越高。
OD呢?
OD(optical density,缩写为OD),称光密度,此时也就是吸光度,在实际应用中,因为吸光度是物质对光的吸收量,习惯性用吸光度表达。所以,此时OD就是A。
二、OD与浊度的关系
经常听到有人提到浊度就是吸光度,浊度=吸光度=OD?答案是否定的。
浊度法是指被测样品中固体颗粒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的阻碍程度,可用来反应菌液浓度的大小。浊度即浑浊程度。
一般情况,用分光光度计测量OD值分两种情况,或两种方法或两种模式,第一种就是吸光度法,第二种就是比浊法
吸光度法就是在第一条中提到的吸光度测量,即光通过样品,被样品吸收的光强就是吸光度。
三、为什么是600nm,不是500nm和700nm?
OD600是指将分光光度计的波长设定为600nm时,测定的光密度值,是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常用的生物量测定方法之一,可以间接反映发酵液菌体浓度。OD600越高,菌液中细胞数量越多,反之,细胞数量越少。
那么,为什么要将分光光度计的波长设定为600nm来测定微生物发酵液中的OD值呢?
其实,原理很简单,上面小编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实际操作中,我们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发酵液的生物量是浊度法,而分光光度计在波长600nm处对浊度的反应比较灵敏,所以,一般用波长600nm测定。
使用分光光度计在测量浊度时,通常使用特定的波长测定浊度,以便更好地区分样品中的悬浮物或颗粒物。
实验室常用的波长范围包括以下几种:
(1) 400-650nm范围内的波长
实验室经常用到的波长,在这个范围内的波长通常用于测量较低浊度的样品。在这个波长范围内,浊度的变化可以通过光的散射来检测。
比如说测定某发酵液的浊度,发酵5h,测量OD值为1.2,发酵10h,测量OD值还是1.2,咦?怎么回事?是不是分光光度计坏了?还是没长呢?迷茫了吧。
在600nm条件下,一般稀释发酵液至OD0.2-0.8之间,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还有一条就是,如果有沉淀要摇匀,读数方式要一致,摇匀后三秒钟读数或瞬间读数等,尽量减小测量误差。
(2)700-900nm范围内的近红外光波长
这个范围内的波长通常用于测量较高浊度的样品,如污水或含有较多悬浮物的液体。在这个波长范围内,浊度的变化可以通过光的吸收和散射来检测。
在选择合适的波长范围时,需要考虑样品的特性和应用需求。较低浊度的样品可能需要更短的波长范围来提高测量的敏感性,而较高浊度的样品可能需要更长的波长范围来避免光的饱和或过度散射。
四、OD600可以测菌液浓度?
OD600正比于菌液浓度,OD值越高菌液浓度越高,OD值越低菌液浓度越低,他们成正比关系,而不是线性关系。
在平常试验中,我们总想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更简单化,其实OD值和菌液浓度的关系一直也是比较关注的一个焦点,为什么呢?
因为测OD值只需要用分光光度法度数就行,最多稀释个倍数,不用一分钟肯定出结果,但菌液浓度可不一样,菌液浓度是指一定体积内某生物细胞或个体的数量,也就是活菌数(CFU/mL,菌落形成单位/mL),如何测定?参照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全攻略和血球计数板计数,总之,没一个简单的。相对来说,血球计数板计数最简单,但也比测OD值麻烦。随后也会写关于血球计数板计数的详细方法。
希望讲清楚了,有问题请留言,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