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
上
精
读
会
01
引言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感恩教育不仅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更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高校大学生感恩奋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重要一环。高度重视感恩教育,并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有利于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02
本期概览
一、中华民族复兴背景下的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二、个人全面发展维度下的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三、资助育人视域下的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路径研究
03
文献摘编
一、 中华民族复兴背景下的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01
文章: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探索
作者:
娄淑华(吉林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伟(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原文摘录:
习近平感恩观是习近平关于感恩的根本看法与基本观点的总和,是社会主义文化培植和养育的产物,具有独特的理论和实践来源。习近平感恩观的核心要义在于真挚感情、心灵感动与言行感谢三重情感要素的叠加与联动,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革命红色文化滋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濡养于一体的培植和养育。习近平感恩观的时代特质体现在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中创新感恩文化、在坚守党的初心使命中锤炼感恩之心、在鉴古知今中厉行社会主义感恩美德、在服务于人民的实践中展现感恩之情。
——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年第16期
02
文章: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探索
作者:
黄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国辅(武汉纺织大学党委)
原文摘录:
感恩在调节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大的作用。大学生作为高校、家庭和社会中的一员,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诸多恩惠和支持,理应具备感恩思想并努力在行动中回报家庭、学校和社会。感恩教育正是教育者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受教育者提高感恩认识,生成感恩之情,并践履感恩行为的教育形式。在新时代境遇下,大学生感恩教育具有提高道德感召力、催发情感亲和力和生成社会责任感等价值。
——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年第5期
03
文章:
新时代家国情怀视域下的大学生感恩培养
作者:
王涛(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摘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当前社会发展对于精神文明领域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人才教育培养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提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在学生综合素质中感恩意识与修养行为可以代表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品质。因此,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不仅可以营造校园内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可以加强社会风貌建设。在高校教育改革发展背景下,对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载于《高等教育与高校管理》
2022年第1期
04
文章:
传统孝文化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启示
作者:
周亚军(盐城工学院发展与改革办公室)
原文摘录: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体现,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统孝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传统孝文化中的道德教育资源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复制或全盘否定,而应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具体深入地分析其蕴含的感恩思想,坚持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传统孝文化,按照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新时代大学感恩教育的实际需要,对传统孝文化进行正确合理取舍,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扬弃创新中推动传统孝文化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服务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
——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年第7期
05
文章:
文化自信视域下“95 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作者:
王涛(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丽娜(武汉工程大学党委组织部)
原文摘录:
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也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场所,在校大学生是践行文化自信的重要群体。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5后”,其思想更活跃,更加跟进时代潮流。这正是因为大学生处在开放的文化环境中,他们更容易接受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而且“四二一”的家庭环境使得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将生活中的索取与利用当作理所当然,这就导致他们感恩意识出现弱化的问题。因此,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加强“95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年第7期
二、 个人全面发展维度下的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01
文章:
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的理路探究
作者:
武国剑,朱玲利(合肥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
原文摘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感恩励志思想作为彰显共同文化价值的社会意识,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把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着力点,以感恩教育砥砺励志教育,在感恩励志过程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型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引领广大学生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四个正确认识,形成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自觉。
——载于《思想教育研究》
2017年第7期
02
文章:
将感恩教育作为新时代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熊平(重庆市丰都县平都中学)
原文摘录:
感恩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明白生命的美好,才能够真正用心去关爱他人。在中国,感恩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深得社会鼓励发展的一种优良人性品格。常怀感恩之心,才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学会感恩,才会热爱生命、关爱他人。对养育自身的父母有孝敬之心,对生活的这片土地就会有热爱之情。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感恩教育就是 “立德树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四个自信”的底色所在。
——载于《中国教育学刊》
2019年第S2期
03
文章:
大学生感恩品质现状调查分析
作者:
白圣豪(洛阳理工学院)
原文摘录:
大学生感恩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影响,有家庭影响,也有学校教育失误和大学生自身身心特点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感恩品质,必须对大学生感恩教育进行协同创新,并充分利用课堂、生活、社会实践以及主题活动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感恩素养。学校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大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教育;要依据大学生知情行等特点,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感恩教育的实践教育,使大学生知恩记恩于心,报恩施恩于行。
——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年第6期
04
文章:
大学生特质性感恩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王婕(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原文摘录: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投桃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样的感恩、报恩美德,并将感恩教育作为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团队精神。然而,当前一些大学生感恩观念淡漠、感恩意识弱化、感恩行为欠缺的现象客观存在,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现有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是感恩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开展感恩教育,实施感恩干预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积极发展。良好的感恩品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提升个人幸福感并为他人带来福祉,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学业表现,对于培养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传承传统美德,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载于《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
05
文章:
论感恩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作者:
冼季夏(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摘录: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感恩教育有助于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包容性、内容的吸引力和目标的说服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不足。 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重视人文关怀和加强主体实践,帮助大学生增强感恩意识,提升品德修养,实现全面发展。
——载于《学术论坛》
2016年第3期
三、 资助育人视域下的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01
文章:
论新发展阶段推进高校资助育人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
唐志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摘录: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自我定位会越来越清晰,因此,只有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帮扶,才能更好地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推动发展型资助的建立和开展,培养受助学生形成感恩自强的独立人格。进入新发展阶段,高校更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打造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经济脱贫的同时,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富足和能力素质的提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年第7期
02
文章:
感恩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方法研究
作者:
邱亚洪(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部)
原文摘录:
在高校精准资助的背景下,让受助学生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和意义,能够消除其经济困难的自卑心理,塑造健全人格,积极反哺社会。为此,高校在实施好精准资助的前提下,通过开展系统的感恩教育工作,引导受助学生理解资助者的“大爱”,真切领悟感恩的真谛,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促使受助学生能够主动反哺社会,真正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转变,让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资助者成为受助学生的一种习惯。
——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年第7期
03
文章: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侯昀晨(天津外国语大学基础课教学部)
原文摘录:
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对于那些自卑的学生,要多一些关爱和指导,帮助他们摆脱焦虑、嫉妒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具体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室、辅导员沟通等渠道来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在此基础上,要大力推进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教育。另外,应完善学生的诚信评价体系,将学生诚信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并通过相应的监督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同时,应培养学生树立感恩观念,学会感恩父母、教师,达到精神育人的效果。
——载于《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7期
04
文章:
高校受资助学生隐性感恩教育资源的运用
作者:
蔡亚峰(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张丽(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
原文摘录:
随着资助工作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深入,如何实现增强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新课题。隐性感恩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受资助学生感恩教育目标的实现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发掘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搭建实践活动平台和发挥网络媒介优势等措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开发与利用隐性感恩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
——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年第9期
05
文章:
高校资助育人有效性的心理学思考
作者:
钱春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原文摘录:
高校要通过幸福课程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从工具理性的价值追求中解脱出来,看到自我存在的更高精神追求,明确自己的幸福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育贫困大学生积极的人格,增强挫折承受能力,提升自我激励的效果;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提升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他们善良、乐观、感恩、宽容的优秀品德。通过这些措施,将外部激励更好地内化为自我激励,产生更大的成长动力。
——载于《教育评论》
2016年第7期
06
文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实现
作者:
杜长冲,杨福章(江苏科技大学)
原文摘录:
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通过资助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够帮助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还可以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充分认识自身所肩负的对国家和社会的历史责任。每一位受到资助的学生在现实感受社会各界对自己帮助的同时,不断体会与充满正能量的感恩情怀,从而树立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为责任感而发奋读书,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在回馈的过程中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予以实施,达到个人成长、学校育人和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这也是高校资助育人等相关教育与管理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载于《继续教育研究》
2016年第5期
四、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路径研究
01
文章:
中华优秀传统感恩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路径
作者:
徐俊(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摘录:
中华优秀传统感恩文化是中华民族经由数千年化育而成的精神瑰宝,包含着华夏先民对生命的珍爱、对他者的关怀、对恩德的感激、对祖国的担当和对自然的敬畏,积淀了中华民族对人类感恩及其报答行为的深刻理解。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感恩文化发挥着增进个体身心和谐、促进人际关系和顺、提高社会和谐度、增强民众爱国之情、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为新时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保障。当前,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感恩文化,我们必须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感恩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充分运用认知教育、情感渲染、意志锻炼、行为塑造等综合措施,不断促使国民更好地感受、亲近、认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感恩文化,进而使他们在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感恩文化的精神实质,感受其细腻韵味、体悟其持久魅力的基础上弘扬其时代精神。
——载于《广西社会科学》
2021年第11期
02
文章:
“微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挑战、机遇及对策
作者:
龙献忠(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方芳(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摘录: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大学生感恩教育是全面提高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微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感恩教育不仅带来了机遇,还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应从树立“微观念”、丰富“微资源”、利用“微平台”、加强“微管理”等方面来探寻感恩教育转“危”为“机”之策。
——载于《湖南社会科学》
2017年第2期
03
文章:
大学生感恩教育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作者:
杨雪琴(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统战部)
原文摘录:
感恩是道德价值形成的起点,是人与人相处的良好黏合剂,是和谐社会之圭臬。大学生的感恩状况不仅关系其自身的发展,同时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高校应从观念的转变、主渠道作用的发挥、丰富感恩教育的内容、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和开展感恩实践等方面构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年第7期
04
文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体”长效机制构建谫论
作者:
王永贵(信阳师范学院)
原文摘录:
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繁琐的工作,然而它在高校学生整体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导高校的学生培养科学的三观。而这项工作繁琐的原因也是有目共睹的,首先,它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的合力进行教育,而不是相反相斥。其次,要系统的进行高校学生思政教育需要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专业知识。最后,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得到班干部、学院辅导老师以及思政理论课老师等人员的积极配合。因此深入研究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长久有效的机制,建立健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势在必行。
——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年第3期
05
文章:
大学生感恩的心理机制及干预途径研究
作者:
张晓洪(重庆理工大学),孙渝莉(重庆交通大学)
原文摘录:
通过对感恩⼼理以及感恩教育对感恩⼼理的作⽤机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纵向上应在三个阶段实施感恩教育:第⼀形成感恩认知,第⼆强化感恩情绪,第三促成感恩⾏为。具体⽽⾔,加强⼤学⽣感恩教育需要构建⼀个统筹协调的⽴体式教育⽹络,需要学校、社会以及个⼈共同努⼒⽽形成感恩教育体系,需要教育者和⼤学⽣的共同努⼒。
——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年第5期
✦
-END-
文字:曾瑜涵,关天雨
排版:赵增瑞
责任编辑:周梦雨 石童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