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理论前沿11月第1期

学术   2024-11-04 19:37   上海  






一/周/理/论/前/沿




2024/11/第1期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发展研究院


01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

来源:《现代教育管理》2024年10月31日

作者:魏玉书 乔庆东

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形态,它不仅改变了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也深刻影响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社会生产效率提升与教育公平、人才培养与技术融合受阻、传统培养模式与现实需求冲突、人才培育与人才应用分离等困境。为进一步优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从建立新质生产力产业导向教育体系、加强高校与科技部门的合作、畅通以实践为切入点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等方面着手,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产学研结合


02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业评价制度的路径依赖与突破策略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年10月30日

作者:杨晨美子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行业产业创新和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提供人才支持。在路径依赖理论视角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业评价存在既有学业评价制度的自我强化、既有学业评价制度运行的惯性、学业评价制度负效应的路径闭锁、评价者的观念及由此形成的主观抉择、学业评价制度改革“过渡期”的沿用等路径依赖。突破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业评价路径依赖的策略是:克服既有制度的惯性,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增值;削弱制度的自我强化,评价内容与社会需求契合;破除路径闭锁现象,及时反馈评价结果;突破单一主体依赖,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学业评价;缩短改革“过渡期”,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业评价;路径依赖理论;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内容;评价结果;多元主体;评价方法


03

科研导师指导与本科生能力增值——基于“2023中国本科生学习与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

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年10月29日

作者:张青根 张世倩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要:为本科生配置科研导师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举措,但指导效果如何有待实证检验。本研究基于社会学习理论与指导模型,利用“2023中国本科生学习与发展状况”调查数据,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实证检验了科研导师指导对本科生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增值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发现,科研导师指导可显著促进本科生能力增值,且对认知能力的增值效应大于对非认知能力的增值效应。全程式与半程式科研导师指导均可有效促进本科生能力增值,但半程式指导的增值效应更大。单人指导更能促进本科生认知能力增值,而大群体指导更有益于本科生非认知能力增值,本科生与科研导师交流频率越高,能力增值越大。研究结果为优化本科生科研导师制设计、提升科研导师指导效果等提供了实证依据。


关键词:科研导师指导;能力增值;本科生


04

文化共生视域下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遵循与实践进路

来源:《民族教育研究》2024年10月31日

作者:姚文伟1,2 闫若婻2,3

单位:1.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2.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3.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文化共生理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自为的内在精神支撑;文化共生理念与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共在于中华民族稳定的历史积淀与生存实践,具有先在的逻辑耦合性。依归心理学意识生成的“认知—情感—意志”逻辑层次,文化共生视域下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共有文化符号强化家国集体记忆,以跨文化体验培育中华民族情感归属,以共同价值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为此,在文化共生视域下,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围绕“认知—情感—意志”的逻辑层次展开,在理论遵循上要始终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关注“一体”与“多元”关系理念的体验获得,引导自我与国家精神意志的深度契合。基于此逻辑层次,以文化共生理念嵌入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实践路径为:传承共有文化基因,生成中华文化认知;构建互嵌文化场域,激发共同体情感归属;统合多元价值差异,缔结共认价值观念。


关键词:文化共生;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象征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


05

数字赋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建设的缘起思路、实践迷思与路径优化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2024年10月31日

作者:曹卢1 王小莉2 刘佳3

单位:1.同济大学基础教育与社会教育处 2.同济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3.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数字赋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是新时代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是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也是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必然之举。数字赋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功能存有主体认知分歧、“一站式”数据传递阻滞降低精准思政效率、技术手段贫瘠影响高校精准思政实践开展等实践迷思。对此,要凝聚数字化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建设的育人共识,创新数字化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创设数字化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建设的载体平台,重视数字化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建设的后备保障。


关键词:数字化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06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教育博士培养的困境与反思

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年第11期

作者:杜春娟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摘要:教育博士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其培养质量对于推动教育学科的发展、提升教育实践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教育博士培养体系在目标达成功能、适应性、社会整合功能和潜在模式维持功能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对教育博士培养体系进行系统分析,识别存在的问题,并从重塑培养目标、强化适应性、增强社会整合功能、改善潜在模式维持功能等方面提出策略,旨在构建更加有效的教育博士培养体系,提高教育博士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端教育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教育博士培养;结构功能主义;适应性;目标达成;社会整合;身份认同


07

ChatGPT在高等教育应用中的“科林格里奇困境”及其对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的影响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0期

作者:张艳丽1 杨颉2

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

摘要:在高等教育领域,作为最新的人工智能工具之一,ChatGPT的运用具有巨大价值,其可以辅助大学教师教学、运用数据进行管理并对大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等。但我们也要谨防ChatGPT的过度使用会陷入“科林格里奇困境”:削弱大学人才的创新性;降低大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人被技术所“奴役”的隐忧;以及加剧教育不平等的潜在风险。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中,技术变革与高等教育既存在促进关系,也存在微妙的“竞赛”关系:技术能够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塑造着大学教育形态与人才培养规格;技术改变了知识生产模式,使其从“知识权威”“学者权威”走向“知识选择”;同时,技术发展也给学习者本身带来巨大影响,学习机会的不均等与学习能力的不对等将带来学生群体的学习分化,影响个体成长和群体进步。因此,我们必须审慎地评估技术工具使用的各方后果,实现其“技术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使之为人才培养服务。


关键词:ChatGPT;科林格里奇困境;教育公平;知识生产;人才创新;学习分化


08

探讨中国学习者现象与建构教育学自主知识的努力——以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项目十五年探索为案例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年第11期

作者:史静寰1 张华峰2 郭菲1

单位:1.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2.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摘要: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际上逐渐发展形成的中国学习者研究,注重在国际比较视野中分析中国学生学习的特点和特性,是国际学界对中国研究的延续和深化。近年来,以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项目为代表,中国学者开始参与和推动本领域研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本土学生学习理论,形成了探索构建中国学生学习乃至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本土力量。CCSS项目持续15年的实施和研究,呈现出从主动选择性引进海外知识开始,在理念、概念和工具层面逐步推进本土化,通过深入挖掘源于本地的实证数据,发现本土特色教育现象并进行情境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土模型构建和理论抽象的过程。这为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带来如下启示:重视对全球知识的了解、鉴别和本土重塑,关注围绕本土重大问题的实证研究,在与全球知识的对话中凸显研究的普遍意义,并且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中国学习者;教育学自主知识;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中国特色大学生学情研究


09

大数据时代高校大学生数据素养培育体系研究

来源:《情报科学》2024年10月31日

作者:于姗姗1 袁宇平2

单位: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2.吉林大学大数据和网络管理中心

摘要:【目的/意义】随着数据素养需求的不断攀升,高校亟待完善培育体系以提升大学生素养水平。在大数据时代下,探讨高校数据素养培育体系的构建问题变得尤为重要,有助于确保高校大学生能够适应并应对数据驱动的社会需求。【方法/过程】本文从数据意识、数据伦理、数据能力、数据表达和数据应用五个维度对数据素养进行阐述,结合数据素养培育的影响因素针对当前数据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构建了高校数据素养培育体系,提出四项策略以提高培育质量,并设计调查问卷验证培育体系的有效性。【结果/结论】本文阐述了建立的数据素养培育体系,为大学生的数据素养培育和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系统性的有益指导。【创新/局限】本文从多维度影响因素的深入剖析出发,创新性地构建了一个大数据时代高校大学生数据素养培育体系。在今后的研究中,整个体系还需根据培育对象的细化进行持续的迭代和优化。


关键词:数据素养;培育体系;高校大学生;培育策略;“5W”模型


10

何以“扶志”:高校资助对困难生理想志向的影响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2024年10月31日

作者:李桂雅1,2 郭仕豪1 余秀兰1

单位:1.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2.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摘要:经济困难有可能造成大学生的理想志向被压抑,并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高校资助或可成为“扶志”的手段。基于对南京3所高校1027名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资助方式对困难生理想志向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保障型资助和发展型资助均可提升困难生的理想志向,其中发展型资助更为显著,且社会与情感资助效果最佳。第二,受助学生对资助有效性的感知具有显著的正向中介作用,感知度越高,资助“扶志”的效果越好。第三,资助的落实时间对于资助的“扶志”效果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落实速度越快,资助越有效。如欲优化资助工作、以资助“扶志”,高校需要结合保障型资助与发展型资助,尤其以发展型资助为主,并根据学生需求精准施助,还需要兼顾资助的有效性和尊严性。


关键词:大学生;保障型资助;发展型资助;理想志向;扶志

END

责任编辑丨陆小凡

文字丨刘琴

排版丨刘琴



交大思享+
本账号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秘书处、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发展研究院的官方账号,旨在为全国高校思政工作者搭建思想交汇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