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40周年专题】项久雨:“四十不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沉思

学术   2024-11-27 17:04   上海  

[作者简介] 项久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 历经40年的发展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迈入“不惑”之年。“不惑”并不是说没有问题,应当视作一种发展状态的界定与澄明,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明晰的学科定位、自主的学科意识、稳定的学科体系、成熟的学科形态,在应对难题与挑战时有解决之道、治理之方、化解之策,在各领域中实现广泛应用,证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价值。学术共同体集体智慧的凝结,学术研究的范式整合与视域融合,学科建设的长足发展与精耕细作,是“不惑”的底气所在。跨越“四十不惑”的岁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应围绕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发展的规定性要求,作好学科建设的加法、减法与乘法,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将学科建设的目标导向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相衔接,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四十不惑”;自主知识体系


  “四十而不惑”,语出《论语·为政》,意指人到四十岁对人生有了透彻的看法、清晰的判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成长与发展来说,“不惑”是对于学科发展状态的比喻。这并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存在现实的问题与发展的挑战了,而是表明其作为一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科形态,其建设已迈入定位明晰、形态稳定、应用广泛的发展阶段,具备内在的发展定力、清醒的自我认识、成熟的发展品格从“而立”走向“不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确证了自身的独特存在与独有价值,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


一、何谓“不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不惑之境

  相较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诸门学科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制起步较晚,但由于得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重视,在“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资源支持、协同推进下,在“自下而上”的具体落实、多样探索、实践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形态基本定型、总体稳固学科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不惑”阶段。

1.“归属不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明晰
  一门成熟的学科,必然要求具备清晰的学科归属。这里所说的归属,不是简单说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而是从广泛的意义上指涉学科性质的界定、学科定位的勘定、学科属性的澄明。
  学科归属不惑,是主观与客观、认知与认同有机统一的发展状态。作为一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的根基是什么?其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其他二级学科的基本区别是什么?其同教育学等学科的基本区别是什么?这是一度困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难题。破解学科归属之惑,内在要求确定学科身份、勘定学科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归属不惑,既体现在学科领域内学者的归属感、认同感、使命感,又体现在学科自身研究对象的独特性、研究目标的确定性、研究领域的集中性、研究范式的稳定性。
  学科归属不惑,体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铸魂育人”本质的自觉认识。本质就是事物自身所具有的、通过其存在或运动所呈现出的内在规定性。学科本质是一门学科独立存在、自主发展的“质的要求”,明晰化的学科本质是学科归属不惑的前提。40年来,学界从本体论功能论、属性论、目的论、内容论等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本质,对其认识不断深化应当说,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看是做人的工作,具有“铸魂育人”的学科本质。铸魂中的“魂”,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从观念形态上看,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道德观、政治观、国家观、法治观的有机统一整体。育人中的“人”,指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铸魂育人”的学科本质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方方面面,深深地熔铸于学科建设与发展中,从根本上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与归属。

2.“原理不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成熟
  原理的成熟是学科发展成熟的显著标志40年来,学界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律性认识,推动学科基础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点”“线”“面”“体”立体结构基本成型,原理体系趋于成熟。
  “灌输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之“点”。“灌输论”强调“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1](P339)这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原点、立论支点、原理起点。在“灌输什么”的问题上,主张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谁来灌输”的问题上,主张由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文化领导权;在“如何灌输”的问题上,主张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的灌输形式。“灌输论”作为学科原理之“点”,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并不断发展。
  “生命线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之“线”“生命线”问题,是关乎一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生命线论”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教育系统,同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系统等的内在联结。从历史视角看,思想政治工作被定位为“红军的生命线”[2](P91)“抗战军队的生命线”[3](P149)“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4](P449)“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5](P74)“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6](P279)等。“生命线论”,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稳定性,贯穿不同的现代化建设领域中,起到调节与引领的作用。
  “全面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之“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的教育活动,格局、目标内容、方法都具有全面性。格局的全面性,体现为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不同主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共同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育人的共同体。目标的全面性,体现为国家战略目标、社会进步目标、人的发展目标的全面考量。内容的全面性,体现为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不同观念形态的全面教育,对于时事政策的全面阐释。方法的全面性,体现为理论阐释、比较分析、典型示范、荣誉激励等方法的全面运用。
  “一体化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之“体”。由“点”及“线”到“面”,最终是要联结为一个整体。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7](P36)“一体化论”的核心要义在于横向贯通、纵向衔接、螺旋上升,既包含狭义上学校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又包含广义上企业、农村、军队、知识分子等不同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还包含课程、科研、组织、管理、实践、文化、服务、网络等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要素的一体化。“一体化论”的关键在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分散化、碎片化发展的问题,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从“自发”行动到“自觉”探索的现实难题。
3.“应用不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践的深化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不是“象牙塔中的玄想”,而是广泛应用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广泛融入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的学科。应用不惑,表明教育者能够自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应用场域、方向与规律。
  应用不惑,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用场域的广泛拓展。作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人,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用武之地更多了、更广了,成为名副其实的应用型学科,培养出一批应用型人才,打造出诸多应用型研究成果,同国家建设、社会建设联系更为密切。一是成为应用型学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两个基本面向。应用型学科,是具有应用导向、现实导向、实践导向的学科,强调学科建设同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互动联动,将原理性成果应用到具体实务工作中。二是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大中小学培育思政课教师,为高等学校培育辅导员、建设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公共服务部门、企事业单位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等等。三是打造出有水准的应用型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包括但不限于“破圈”“出圈”的思想产品、文化产品,新技术范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场馆、设施,咨政建言、服务决策的内参报告,等等。
  应用不惑,体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用规律性认识的升华。应用,不是思政元素同应用场域的生硬拼凑,而是在方法论自觉基础上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特殊的学科性质,其应用应当遵循特殊的规律。这集中反映在,要自觉运用发展的观点观察社会思潮的起落、思想文化的演变,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把握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内在规律,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知—情—意—信—行的螺旋式上升规律,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治理的规律,等等。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同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应用必然要求广泛开展跨学科研究,推动哲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学科资源聚合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用的有力支撑。例如,同信息管理学融合,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研判、分析综合平台等等。


二、何以“不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不惑之源

  历经40年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显学”。不惑实际上是学科存在、建设与发展的必然,如果一门学科没有持之以恒的有效探索那么它也不可能发展40年之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说,除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顶层推动外,学者群体的自觉探索、学术研究的内在驱动、学科阵地的巩固发展至关重要。“学者—学术—学科”形成发展的合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底气所在。
1. 学者群体的自觉探索
  学者是学科发展壮大的主体基础。不惑的核心要义在于确证学科中学者与学术的主体性。学者群体自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与学科化、专业化与规范化,确证了学科、学者、学术的主体性。40年来,学者群体在自觉探索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宣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属性、育人属性和治理属性,回答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之惑。
  不惑源自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持续探索,形成鲜明的自主意识、自觉认识、自我主张。思想政治教育的学者群体,具有特殊的学术身份,蕴含着特定的身份属性,承载着鲜明的伦理意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面对的对象群体具有广泛性,所施教的内容具有意识形态性,所弘扬的价值具有崇高性,所提出的主张具有实践性,这些对学者群体的身份作出了内在规定。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具有三重身份面向,第一重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者,第二重是信念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第三重是社会意识形态现象、价值现象、道德现象、精神现象的研究者这三重身份是相互统一的。40年来,对于这三重身份的辨识与确认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一段时间内只重三者其一或其二的倾向确乎存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者来说,只研究、不信仰不育人是不可取的,有信仰、会育人、不研究是有所偏废的,有信仰、会研究、不育人是有缺憾的。置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学者,将“研究—信仰—行动”结合起来,就能持续地确证与巩固学者的主体性,巩固“不惑”的主体基础。
2. 学术研究的科学推进
  学术研究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基本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范式基本稳固,学术主题基本明确,学术视野不断开拓,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独有的学术形态,从知识维度回答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之惑。
  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了从向其他学科取经阶段向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阶段的历史性跃升。一门学科初创之际总是希望吸纳其他成熟学科的有益资源与学理滋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新生、新兴、新质的学科,“向其他学科取经”一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流方向。学科外学术资源的广泛汇入、有效吸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较短时间内就取得了较快发展。例如,向哲学取经,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哲学基础、思维架构、思辨结构,学术的思维敏锐度显著提升。又如,向社会学取经,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社会视野、社会眼光、社会洞察,学术的现实感显著增强。但需要指出的是,“取经”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固本”,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学术形态是稳固的,“取经”才能产生更大的成效。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客观实践的推动,是学科发展的必然。知识基础与学术基础,是不惑的“根”与“源”。“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阶段,是学科发展相对成熟的标志,当然,不能因此就说以前已经积累和形成的知识就不自主了,而是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具备了初步的形态,为不惑夯实了基础,但依旧需要在不惑的基础上,朝着自主性、独立性、学理性的方向再下功夫。思想政治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可以划分为六个方面:一是综合研究,奠定思想政治教育最基础的学理架构、学术思维、学科属性二是专门研究,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领域,开展多样化的理论探索,如价值论、时空论、主客体关系论、发生论、根源论、形态论等;三是历史研究,挖掘丰富的史料资源,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历史规律、历史理论;四是内容研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理想信念等作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理解读,支撑“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教育教学;五是比较研究,对“名不同、“实”相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予以比较、探究、辨析;六是应用研究,对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方法予以分析,探索原理与规范的应用进路。如上六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主体性之所在,是不惑的学术根基,广大学人应增进信心、坚定信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下一个十年的高质量发展。
3. 学科阵地的巩固发展
  学科阵地是一个大的范畴,既包括教学阵地、教育阵地,又包括学院阵地、平台阵地,还包括培养阵地、研究阵地。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突出特点就在于,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好”、从“散兵作战”到“集中攻坚”、从“自发探索”到“自觉集成”。从学院阵地、培养阵地来看,2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再“四处扎根”,有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个阵地,就有了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截至2021年,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有1 440余家,[8]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教学阵地、教育阵地来看,虽然不同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各有侧重,但原理、方法论、思政史比较思政等主干课程、核心课程基本一致,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
  学科阵地的巩固与否,与学科队伍的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日益重视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根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报告》(2021的调查数据,在2021年参加调研的单位中,共有“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专职教师5 650人占比为28%,从调查开始的2013年到2021年“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人数始终位居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各二级学科的首位。[9](P35-37)从人才培养来看,数据显示,2021年参加调研的一级学科博士点,共产生博士学位论文953篇,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为341篇,占比为35.78%,居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各二级学科的首位。[9](P369)一个学科源源不断培养出优秀的后备人才,学科发展后继有人,这一学科才得以蓬勃发展,才能称得上是不惑。


三、走过“不惑”的岁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不惑之思

  在“不惑”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需要确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问题意识与现实导向。不惑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而是不再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方向和进路感到困惑、疑惑,具备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能力。对此,必须深入破解结构性现实性的问题,为学科建设提供内生动力。
1. 一体化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协同发展
  谈到一体化发展,最受到关注的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这是一体化的基本方向。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教学轻研究,大学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是重研究轻教学,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来甚少、相知不多。这种现象显然不符合一体化的要求。所谓学科,是人类知识生产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大学中扎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需要进行研究。只有在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把握规律、顺应规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不仅要关注传统意义上教材的一体化、教学的一体化、教师的一体化,还要增添一个重要的维度,那就是研究的一体化。研究的一体化,是其他一体化要素的基础。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将这个维度补上并做好,才能真正具体地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社会思潮传播规律。
  实际上,从广义上看,一体化应当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一体化。比方说,一个人在学校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同其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后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实现有效的衔接,会不会出现内容上的重复重叠甚至是“打架”,这是一个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提出的新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阵子的事,不是一段时间内完成教育就一劳永逸了,而是一辈子的事。因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说一体化发展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予以整体性的建构。在这一问题上,应当结合年龄阶段、生活背景、教育程度、行业特性等基本特征,结合地缘、学缘、亲缘、趣缘等关系网络广泛调动起不同社会主体力量的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一体化发展。
2. 高质量发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高质量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国家发展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高质量发展既是一种向新而行的发展状态,也是一种由好向优的发展要求,其直接指向学科建设中诸类亟待破解的结构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好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以实践为基点,深入破解供需之间、知行之间、内外之间的发展之问
  疏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供—需矛盾。学科建设是供给同需求相适应的过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必须适应学科建设需求的时与势,要及时回应新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跟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新变化、新趋势,从知识结构、话语体系、实践形态等方面持续优化学科配置。例如,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不同高校可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布局、发展侧重,在供给端提升专业课程的灵活度、适应性。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独特的铸魂育人属性,这决定了学科的供给与配置必须以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需求为重点,结合新环境下学生成长发展的合理需求,提供更具亲和力、更有吸引力的课程配置,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育人效能。
  弥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知—行”间距。学科建设归根结底是学科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高质量发展,就需完善学科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帮助专业学生扎实提高专业能力、涵养过硬的实践品格。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既要精心选用专业教材、选编教辅资料,也要合理规划培养方案,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设置必要的实践训练在专业人才能力评价上,应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相关技能,重点关注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防止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出现眼高手低有心无力、知行不一的情况。
  统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内—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是全方位的工作,学科建设必须树立协作意识,在学科发展中有机整合各类有益资源。一方面,要着力畅通校内相关学科的课程资源。在学科课程建设上,合理借鉴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尝试以学部、书院、大类等为单位打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相关学科的课程壁垒,推动思政学科核心课程同选修课程的同频共振、有效衔接。另一方面,要构建跨校、跨区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共同体。结合各高校所处区域的发展特色、区位优势,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地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联动与合作,积极推进体系化、规模化的学科指导工作、培训工作、评比工作,共同破解学科建设的难点重点、热点、堵点问题。
3. 现代化发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新征程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使命任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与水平,需要科学处理建设性与批判性辩证统一关系,做好学科建设的加法、减法、乘法。
  学科建设最直接的方式是做“加法”,但最值得努力的是做“乘法”。做“加法”的方式,是希望在既有基础上增加一些学科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这种建设方式无疑是有效的例如,引入一项新的技术手段,解决学科建设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形成一种新的学科发展思路。做“加法”的方式,需要到一定“量的积累”程度,才有可能形成一种稳定的、成熟的、有效的学科建设范式,其所需的时间较长、周期较长。而做“乘法”的思路则大为不同,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要善于借力,特别是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汲取丰厚滋养,开拓学科建设的现代化视野,努力取得学科建设的倍增效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拓展到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就应当推进到哪里。在这一问题上,我们至少有三个基本方向可以共同努力。一是强化学科的前沿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最前沿的问题议题,找准切入点、突破口,以具体问题为导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品质使学科获得“现代性”的特性。二是融入中国学派建设。中国学派,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的,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学术事件。当前,中国学派建设处在潜在状态,还未走向自觉状态。对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自我圈地,而是要积极同哲学社会科学的各学科开展学术交流,倒逼自身提高学术质量,在中国式现代化等学术议题上,推出具有竞争力和认可度的学术成果。三是开拓世界视野。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新道路、新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群体要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其中的定位与学术方向,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敢于提出有代表性、原创性的学术主张从而显著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
  诚然,在做好“加法”与“乘法”的同时,还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好学科建设的“减法”。做“减法”的实质,就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出现资源的错配或配置效益不高的情形。在过去,少部分学科建设的创新性做法,可能付出了人力、物力、财力,但收效甚微,或者未能取得长期性、持续性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当积极主动对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转化,将应用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做好学科建设成果的动态评估,多产出“实质创新”、少进行不必要的“形式创新”,多产出具有长期影响的成果、少产出影响有限或短暂的成果,将形式与实质在现代化发展的高度上统一起来,不断推动学科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代化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与水平。


注释:

[1] 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王稼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3] 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7]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8] 全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12.7万人[N].中国青年报,2022- 03-18(2).
[9] 艾四林,吴潜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报告(202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责任编辑:岳永华
版式制作:李希贤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刊物

★ 全国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核心期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全国百强社科期刊

★ 202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本刊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座12层《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029

投稿邮箱:sxlljydk@163.com

微信公众号: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交大思享+
本账号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秘书处、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发展研究院的官方账号,旨在为全国高校思政工作者搭建思想交汇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