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点丨自媒体话语的意义重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应对

学术   2024-11-22 20:59   上海  


S

N

今日观点

自媒体话语的意义重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应对


作 者白永生 赵佳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自媒体话语意义重构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场景中的话语在网络自媒体传播中发生意义变化和重构的现象。自媒体话语中的语词位移到隐喻式情感意义重构、概念所指对象泛化到概念意义重构、语词使用方式变化到词性意义重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感染力、话语范式和话语权带来挑战。应善于运用隐喻表达机制,加强自媒体语言规范和话语生态治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情感从意象感知到意义理解的升华,自媒体话语意义建构由“无序”到“有序”的转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关键词:自媒体话语;意义重构;思想政治教育

ZHAO XIN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的形成和存在必须依赖于语词,作为思想内容的概念也需要通过语词来表达。在网络自媒体传播中,一些传统语词在人们虚拟和现实叠加的时空场域中发生了运用的位移,由此引发了概念意义的变化和重构,使同一概念的自身内在规定不再唯一,内涵的延展性更加突出,解释功能更具多样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话语范式和话语权带来挑战。为此,应善于运用隐喻表达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从意象感知到意义理解的升华,加强自媒体语言规范和话语生态治理,实现自媒体话语意义建构由“无序”到“有序”的转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ZHEN XIANG


一、自媒体话语中的语词位移到意义重构

语词位移,是指词汇在语境中的位置或意义发生变化。在自媒体话语的交流传播中,人们日常用语中的语词被搬到自媒体平台上,发生了从现实空间到网络空间的位移,这种位移不是简单搬迁,也不是单纯修辞意义上的话语策略与表达方式转化,而是对话语概念的意义重构,在自媒体语境下原有的概念被赋予新的情感意义、蕴含了新的对象所指、发生了新的词性构建,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信息环境和个性化的表达需求。

(一)语词位移到隐喻式情感意义重构

隐喻是通过比喻或类比的方式,将一个概念或实物放入另一个不同概念或实物中,使二者产生联系,以更好地理解、分析和把握其深层含义或表达意图的一种修辞手法。在自媒体话语中,“天花板”“神仙妈妈”“锦鲤体质”等隐喻式情感表达尤为常见,它通过将抽象的情感概念具象化,使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易于被受众理解和接受。比如,“天花板”本来是用以指称建筑物室内顶部,在自媒体话语中被用来形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达到的最高水平或极限状态。通过隐喻的生成,“天花板”在自媒体话语中不仅表示水平或状态的极限,还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成为一个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汇,实现了隐喻式情感意义的重构:“影视剧天花板”喻指影视剧作无法超越的艺术水平和价值,“颜值天花板”喻指人的外貌极其出众,“职业天花板”喻指职业生涯中的最高职位或最高成就。

在自媒体话语中,从语词位移到隐喻式情感意义重构的过程是一个涉及语言多维度变化以及情感表达深刻转化的复杂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主要包括语境感知与选择、隐喻生成与映射、情感意义重构、传播与反馈4个环节,语境感知与选择是指自媒体话语创作主体对所处语境的感知以及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位移。隐喻生成与映射是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形成新的隐喻意义,实现情感概念具象化。情感意义重构是通过隐喻映射关系,不仅改变了语词的字面意义,还重构了情感的意义,受众群体能够深刻理解和感受概念表达背后的深层情感含义,从而与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传播与反馈是隐喻式情感表达在自媒体平台传播后,在受众的反馈和解读中进一步推动语词位移和隐喻意义的发展和完善,形成更加丰富的情感表达体系。自媒体话语中的语词位移到隐喻式情感意义重构,不仅丰富了语言的层次和色彩,还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情感或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但因自媒体话语中这种话语意义重构的主观性随意性较强,增加了理解上的难度,需要受众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特定语境下的想象能力,否则可能会使受众产生误解,无法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

(二)概念所指对象泛化到概念外延意义重构

概念的核心功能在于解释事物的本质、关系、价值等基本内涵,在信息传播广泛性、自由度和语境多样性交织叠加的自媒体话语中,“家人”“老师”“女神”等原本具有明确指向性的概念使用范围被扩大,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特定领域或情境;概念的含义变得模糊化,不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为适应新的语境和需求,概念产生新的义项或解释。比如,“家人”本来是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在自媒体话语中,“家人”所指对象泛化,概念外延意义重构。一是应用范围被扩大,在自媒体语境中,特别是网络主播、博主等,将观众和粉丝等称为“家人”,这种称呼方式打破了传统“家人”的概念界限,将原本属于亲缘领域的概念扩展到了公共领域。二是概念含义模糊化,在自媒体话语中,“家人”不再特指具有血缘和婚姻关系的亲属,而成了一种表达亲近、信任和互动关系的泛称,概念所指对象模糊化。三是概念产生新的解释,“家人”指称的泛化,使得“家人”一词成为一种构建情感共鸣和社群认同的普遍性情感表达方式。

在自媒体话语中,从概念所指对象的泛化到概念外延意义重构是两个相对独立且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概念所指对象的泛化是指概念原本具有的特定指向,在自媒体传播过程中被赋予更广泛的含义,从而涵盖更多领域或种类的对象,是涉及定义与范畴的扩展、内容主题与传播特征的泛化、受众群体与社会影响的泛化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过程。概念外延意义重构是指在自媒体传播过程中概念所涵盖的意义范围或解释方式被重新诠释,是与特定语境密切相关的意义重新定义解释与共识形成的互动过程。概念所指对象泛化过程与概念外延意义重构过程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话语体系构建过程,概念所指对象的泛化为概念外延意义重构提供了可能,而概念外延意义重构会引发对概念内涵的重新思考和界定,进而使原本不属于概念范畴的对象被纳入其中。自媒体话语中概念所在对象泛化和概念外延意义重构丰富了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求对概念进行解读和诠释提供了可能,客观上增强了自媒体话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拉近了话语主客体之间的距离,建立起在虚拟空间中的信任感和亲近感。但也容易导致语词的本质内涵退化和语词本身传递的情感遮蔽,引发话语信息传播的误导与混淆,削弱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进而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三)语词使用方式变化到词性意义重构

语词的使用方式是根据语词的语法功能、语境适应性、搭配与组合、情感和语体色彩、词义扩展与演变等在具体句子中的呈现形式。词性是指语词在具体句子中所表现的类别和性质,在汉语中词性通常被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圣母”“奇葩”“土豪”等在自媒体话语中由褒义词转向贬义词,词性意义也发生重构。比如,“圣母”一词原本象征着慈爱、善良和无私,而在自媒体语境中被用来讽刺那些过度同情、不切实际地追求道德高地的人;“奇葩”原意指的是奇异、美丽的花朵,在自媒体语境中,却更多带有调侃、讽刺甚至贬义的意味;“土豪”原本是指有钱有势的恶霸,属于名词,在自媒体话语中多被用作形容词或副词,“土豪行为”被用来形容炫耀财富、不理性消费的行为。

在自媒体话语中,语词使用方式的变化与词性意义重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使用方式的变化可能导致词性意义的变化,而词性意义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语词的使用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样化的表达形式与词性意义变化。一些名称被用作动词或形容词,词性意义也在特定的语境下发生变化,以达到更加生动、形象的意义表达效果。二是简洁缩略的表达方式与词性意义重构。许多语词以缩写或简写形式呈现,由此表达与原词不同的词性意义。三是以网络语言、表情符号等多元化语言风格催生新兴词性的生成。同一个语词或符号可以用作不同的词性。四是话语体系差异性与词性意义的个性化解读。不同群体将一些传统词汇赋予新的意义和词性,借此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和情感。在自媒体话语中,语词使用方式的变化和词性意义重构共同推动了自媒体话语体系的构建,使自媒体话语更加丰富多彩、灵活多变,而且自媒体平台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资源和传播平台,加速了词语使用方式的转变和词性意义的重构。

ZHEN XIANG


、自媒体话语意义重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日常生活中的语词在自媒体环境中的位移形成的意义重构,反映了新媒体用户的认知能力状况和新媒体环境下的话语生态,在丰富人们情感表达,增进情感沟通交流的同时,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多方面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媒体话语情感意义重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力量,情感因素对这种积极力量的持久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自媒体环境下,任何人都能够“自说自话”,使人的主体性和充分的情感表达成为可能,人们通过网络话语交流实现情感的想象和情感共鸣,为充分满足个体进行情感倾诉和情感宣泄提供了条件,但与此同时,当四面八方的自媒体话语席卷而来,同样的语词在自媒体中表达不同的概念和话语意义,“人们以符号的形式出现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甚至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现实还是虚拟”[1]。一串串情感符号背后究竟是内心世界的如实映照,还是人云亦云的集群效应,自媒体用户没有给出回答。自媒体话语主体的隐匿性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把握情感表达的真正主体、话语表达的真正心理和情感宣泄的真正对象。马克思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2]211尽管自媒体话语所承载的情感是人们对现实的社会生活体验的情绪态度,也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但在自媒体环境中情感表达主体与情感内容产生了割裂,人们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现实生活的认知和体验理解自媒体话语,在“只看图像不看真相”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把握自媒体话语所承载的意义阐释和价值观点,教育对象也难以产生亲近感,从而影响了其亲和力的提升。

(二)自媒体话语外延意义重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在一定的时空场域中进行。网络自媒体的开放性使得人们身体“不在场”而话语“在场”,话语主体模糊,话语指向具有不明确性,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都有不同的教育对象所指,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遵循。因此,自媒体话语中概念所指对象的泛化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分类的困难,影响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共性与差异性、普遍性与特殊性规律的把握和深化。自媒体话语外延意义扩大模糊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界限,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发声空间被挤压,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公众形象,“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难以达成。具体来看,一是概念外延的扩展与意义重构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知识体系更新带来挑战。在自媒体话语中,概念的新范围和定义在不断被刷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密切关注这些新变化新动态,深入研究并准确把握这些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概念意义衍生重构的基本规律,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更好地与青年学生进行沟通。二是话语体系的代际差异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挑战。青年一代是“自带数字基因”的一代,他们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了独特的话语方式,这些话语方式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加之学生受网络空间中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会形成多样化的话语表达方式,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入研究青年学生的网络话语生成机理和表达方式,深入研究并尊重青年学生文化差异性,以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培育学生的文化主体性。三是话语与议题在网络空间中的分离给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带来挑战。现实生活中的话语在自媒体平台上的位移和意义重构,本质上是日常生活话语在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上的转向,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议题在网络空间中的建设不足,一定程度上造成自媒体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议题在网络空间的分离,给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和引领力带来挑战。

(三)自媒体话语词性意义重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在自媒体话语中,语词使用上的变化缺乏语言规范,更多的是工具性话语偏好、公共性话语取悦、交互性话语迎合的结果。无论是作为词性意义重构的生产者、传播者还是接受者,都蕴含着对语词所表达概念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认知和理解,也表征着话语者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以及特定的话语意图。一些词性在自媒体话语中由褒义转向贬义,或者因社会热点而生成的全新概念,之所以能够被受众群体接受并在自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是因为重构后的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不仅能够为受众提供“是什么”层面的知识信息,还能够提供“为什么”的意义信息,本质上是受众群体的主体性价值选择和认知超越的结果。但多元主体借助自媒体平台发散式地进行词性重构和话语传播,使得网络话语去中心化的特征更加凸显,话语中语词使用方式的多样性和词性意义的不确定性,“折损甚至颠覆了主流媒体的话语权”[3],使得话语不再呈现固有的或确定性的内容意义,传统话语固有的内涵或意义被解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引入更多的观点和声音,更加全面丰富的内容,才能赢得学生。自媒体话语中语词使用方式的灵活性使得话语承载信息碎片化,容易引发人们只关注形式而缺乏对问题分析的深度,自媒体话语中词语使用方式与词性的频繁切换和创新,凸显自媒体话语随意性与价值导向模糊性,不仅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合和舆论引导的难度,也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和话语权受到冲击。自媒体话语娱乐化和碎片化等特征也使得自媒体话语词性意义重构缺乏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带来“价值碎片化、价值泛娱乐化、价值个体主义、价值立场异化等问题”[4]258。

ZHEN XIANG


三、基于自媒体话语意义重构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对之策

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具有社会性、现实性和实践性,“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2]533。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并不是完全疏离或割裂的,自媒体话语的产生和传播也只能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找到答案。

(一)善于运用隐喻表达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感染从意象感知到意义理解的升华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开展的重要载体,隐喻作为一种话语表达方式,通过建立起“意义—意象”的达意与理解机制,使得思想观念的传递更加生动、形象,“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5]286,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运用隐喻修辞方式所蕴含的启发理解、丰富想象、激发情感等功能,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直白式说教和灌输式说理的话语范式,以隐喻意义与本义对应关系的确定性对应关系构建,实现对特定思想和实物的领悟和理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外显认知与内隐认知相统一的效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动。

一是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自媒体环境下的话语黏度。“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 ,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2]165 自媒体话语体系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话语的创造者、发声者和传播者,这就要求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话语主客相分的二元结构。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转变信息单向度灌输,重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平等表达、理性交流、柔性说理和有效反馈,增强两者之间的话语黏度。

二是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情感连接。情感共鸣是话语传播的重要动力,“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2]531。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特点,从现实生活世界中找寻网络世界中的情感表现因子,面对生动的微观世界,回应个人关切,回归生命价值,扩大与教育对象的生活交互面积,构建个人“小情感”与社会“大情怀”之间的情感关联,推动教育对象的情感实践。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2]11加强“大情怀”与“小情感”之间的情感连接,强化人民美好生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联感召,有效回应现实生活情感在网络世界的映射,强化教育对象的共情能力,提升教育对象道德实践。

三是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话语转化。自媒体话语下,“叙事主体已经扩展到网络环境中每个鲜活的独立个体”[6],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呈现出多向性特点,要把握自媒体话语心理,创造性地吸收和借鉴网络语言中的积极元素,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意义的表达需要,运用隐喻的构思与表达机制建立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思想传递给教育对象以更加具象的形象、色彩和触感,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复杂的道路浅易化,促进教育对象对思想理论的理解,实现从意象感知到意义理解的升华。

(二)加强自媒体语言规范建设,实现自媒体话语意义建构由“无序”到“有序”的转向

语言是一种现实的意识,作为语言最基本单位的词语概念,只有从现实的社会出发才能正确理解其内涵和价值。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话语的生产模式、主体形式和权力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开放灵活、潜移默化地形塑着全新的社会话语新形态,使人们在自媒体话语符号中体验生动形象表达意义情感的心路历程,在个性化解读和自由式表达中分享生活美好。但是,自媒体话语的产生和传播,使话语意义建构和语词使用方式碎片化、多元化和随意化的特点更加突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权式微、议题建构困难和生存空间窄化。

一是要推动自媒体语言规范化建设。网络空间中自媒体话语的生产与传播不是简单的自媒体技术与话语概念的叠加,而是包含了主体对现实社会的认知以及借助技术在网络空间场域中建构的各种复杂关系和活动,体现出工具性、虚拟性和社会性交织叠加的鲜明特征,自媒体话语的生成和转向没有严格的语言规范,话语方式的随意性和灵活性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威性,为此要围绕国家数字化战略全局和当下自媒体中语言文字应用的实际,制定更加完善的语言文字应用标准,进一步完善关于自媒体语言规范的制度法规,推动自媒体话语生产和传播规范化、法制化。

二是要善于把握自媒体话语生成机理,打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与人类网络实践的不断深入催生着自媒体话语的新形态,需要在不断追踪和把握新技术革命与网络实践的互动发展中持续深化自媒体话语生成规律研究,弄清楚不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善于把握“凸显”话语背后被“遮蔽”的思想内涵,运用贴近群众日常生活的话语打开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密码,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精妙中打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

三是要遵循自媒体话语传播规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引领。自媒体话语传播具有鲜明的放射状人际传播特征,借助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以“一对多”的方式传播。为此,应把握教育时机,“充分发挥学科智库功能”[7],通过精准投喂和内容定制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升话语的传播效果和用户黏性。充分把握自媒体话语主体多样性的特点,积极发起话语交往,主动引导议题讨论,积极引导话语意义建构,通过对话语内容的制定、话语实践的引导、话语资源的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义构建和传播的引领力。

(三)加强自媒体话语生态治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语言不仅是表征人们思维的“工具”,还是意义创作和价值显露的“本体”,在网络空间中自媒体话语仍然是价值和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形式等的深刻变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空间转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一是要提升数字化思维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掌握数字技术算法逻辑和网络媒体信息传播逻辑,精准分析个体认知需求,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精准投递教育内容。提升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对自媒体信息的分析、研判和应用能力,掌握自媒体话语在不同定义和解释方式中频繁切换的动机、机制和规律。研究关注社会现实热点在自媒体网络平台映射机制和规律,及时回应社会热点引发的自媒体话语新概念生成,坚持系统观念,塑造思想政治教育舆论新格局。

二是要加强网络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议题的设置。自媒体话语中语词的位移与概念的重构,根本上是因为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接榫,概念在不同时空切换中时间的消减造成的形同而内涵不同的矛盾冲突,而这种意义的重构恰恰是潜藏在虚拟空间中的现实社会认知和现实生活体验借助社交媒体的放大。要加强网络空间中的议题设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由现实空间向网络空间延伸,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创新理论和实践主题融入网络空间场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网络空间议题设置,用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自媒体话语创造和话语传播。

三是重视网络空间共同价值的培育和塑造。考察自媒体话语的出场语境,在特定社会背景之中解读自媒体话语的内容,理解自媒体话语所涉及的主题和观点以及背后所折射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了解教育对象经常使用的自媒体平台,建立关注列表,参与教育对象的话题讨论和互动,解读教育对象的生活环境、心理状况、情感倾向、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善于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宏大叙事转化为与教育者生活息息相关的身边事,把我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转化为教育对象可感可知的生活体验,塑造网络空间共同体认知,凝聚网络空间共同体价值共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力。

ZHEN XIANG






参考文献

[1] 赵士发.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基本前提与时代意义[J]. 求索, 2022, (6).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 彭庆红, 刘迪翔 .社会思潮生成论析[J]. 思想战线, 2022, (2).

[4] 冯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发展研究报告[M]. 北京: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4.

[5] 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6] 宫长瑞, 张乃亮.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生成逻辑、问题表征与路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 2024, (3).

[7] 艾四林, 刘武根.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大举措、重要进展和前瞻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24, (11).


作者简介

白永生 赵佳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END-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4(10)

排版:刘琴

责任编辑:周梦雨 杨迎新



交大思享+
本账号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秘书处、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发展研究院的官方账号,旨在为全国高校思政工作者搭建思想交汇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