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
上
精
读
会
0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而教育对象获得感的获得程度是衡量教育水平的对象性标准,也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探究其主体获得感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以及提升路径是当下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关注点。
02
本期概览
一、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整体把握
二、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基本内涵
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逻辑
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提升路径
03
文献摘编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整体把握
01
文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研究
作者:
朱宏强(北京师范大学)
原文摘录: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水平的现实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是体现学科发展成果、提升教育质量层次、落实育人使命任务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学生、供给和环境等多重维度交织影响的产物。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要抓住学生参与这个行动前提,构建教育要素准备与学生接受获得的结合机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贯通提升获得感的有效路径。
——载于《思想教育研究》
2021年第1期
02
文章:
整体性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探析
作者:
李世黎,刘乐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原文摘录: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其中包含两种要素,一是沿循“存在—认知—认同—满足”路径内生的受教育者的获得感,二是沿循“提升—强化—确证”路径内生的教育者的获得感。在两种要素的生成过程中,可通过采取以共同目标为引导、以共享内容为依托、以共振效果为保障,不断增强整体性的针对性措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载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第2期
03
文章:
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及其提升
作者:
王易,茹奕蓓(中国人民大学)
原文摘录: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提出,体现了对教育对象实际获得和主观感受的关注。剖析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逻辑,面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必要着力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提升路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需要把握“教”与“学”的需求共契,推进“供”与“需”的双边参与,发挥“得”与“感”的同步效应。
——载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第3期
04
文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研究
作者:
刘兴平,任慧敏(河海大学)
原文摘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提出符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其内在逻辑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情感层面、思想层面以及行为层面的获得。文章认为,可以通过优化教育内容、更新教育话语、活化教育方式以及完善课堂教学等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研究》
2021年第6期
05
文章: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探究
作者:
裴红娟(新疆农业大学)
原文摘录:
多维度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需从基本维度来理解知识体验的主客观统一性,从深层维度理解意义与发展对获得感的影响。获得感的多维分布构成了获得感的空间结构,供给方、供给方法和获得方构成获得感空间结构的三个维度。文章分别从供给方即教材与教师、供给方法即教学方法、获得方即大学生自身的空间构成三个维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主要从教师综合素养、精研教材教法、统一大学生“知情意行”三个维度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了探索。
——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研究》
2021年第8期
二、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基本内涵
01
文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涵与结构
作者:
赵静(北京科技大学)
原文摘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或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影响后有所收获,进而产生的主观积极心理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客观心理状态。大学生的获得感很难直接呈现于世界,而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内在源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呈现的。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多样性、差异性,教育目标的复杂性、抽象性、概括性,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系统结构的复杂性、隐蔽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涵盖横向(获得感的目标内容维度)、纵向(获得感的生成过程维度)、深向(获得感的来源层次维度)三个方面的立体结构。
——载于《思想教育研究》
2020年第3期
02
文章: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的全面性认识
作者:
李合亮,张旭(烟台大学)
原文摘录:
“获得感”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与质量的重要指标。对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认识,不应狭隘地局限于某一要素、某一阶段、某一方面,而应在明晰主体性与非主体性要素的地位与价值、需求与满足的基础上,对获得感的内涵进行整体性全面性剖析和概括。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要素和体系结构等在教育活动中产生发展和完善,并通过行为实践体现出的持久而真实的感受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载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第8期
03
文章: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人学意蕴
作者:
付安玲(山东理工大学)
原文摘录:
大数据带来的深刻变革改变了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也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环境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境遇。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的深刻变革中,其“获得感”的人学意蕴体现在以下3个维度:提升人的数据智慧,丰富人的生命存在;引导人的虚拟交往,优化人的社会存在;激发人的数据创新,丰富人的精神存在。对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进行人学解读,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需要,也是贯彻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载于《思想教育研究》
2018年第2期
04
文章:
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涵、逻辑及其实现
作者:
张业振(武汉大学)
原文摘录: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现有研究对教育者的获得感关照不够。其实,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或暂时结束后,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由于切实获得某种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持续的、正向的主观体验。对此,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有不同的逻辑。要有改革的思维、方法和勇气,只有依靠理念、内容、话语、方法和课堂等方面的改革,才能在实践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获得感。
——载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年第6期
05
文章: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构成和形成机理
作者:
黄冬霞,吴满意(电子科技大学)
原文摘录: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教育对象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因实实在在地收获体验而产生的持续的正向的主观感受,主要由心理层面的获得感、思想层面的获得感和行为层面的获得感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其形成机理包括“期望——参与——满足——认同”的内生机制和“期望——整合——优化——共建”的外生机制,是内生机制和外生机制深度融合的结果。
——载于《思想教育研究》
2017年第6期
06
文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时代蕴涵
作者:
朱宏强(北京师范大学)
原文摘录: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时代内涵,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参与的行动前提、内容供给的现实基础和积极体验的内在本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落实育人使命、提升教育实效的重要举措,对于明确发展方向、增强改革动力从而推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有价值。
——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年第11期
三、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逻辑
01
文章: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过程中的三重矛盾
作者:
程仕波(华中师范大学)
原文摘录:
矛盾具有普遍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形成过程中也同样有着自身的矛盾。揭示其中的矛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对矛盾关系:教育者的实际“供给”和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之间的偏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实在性和实际获益的潜隐性之间的反差和大学生的实际获益和其自身对实际获益感知能力之间的落差。
——载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第6期
02
文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的逻辑理路
作者:
夏巍(复旦大学),邹晓宇(山东大学)
原文摘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因其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各种需要是其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和提升的客观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同大学生建立主导主动的施教受教、平等民主交往关系是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基本保障;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内容选择上坚持整体性与系统性、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在内容呈现上坚持讲透、讲新、讲实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根本关键;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整合创新遵循挖潜个性、优化整体、综合运用的步骤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重要条件。
——载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第4期
03
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探赜
作者:
刘经纬,郝佳婧(东北林业大学)
原文摘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高校学生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后产生的积极感觉体验,主要由表层的情感获得感、内层的思想获得感和深层的行为获得感组成。教育对象的积极化参与、教育内容的契合化整合和教育方法的开放化选择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的内在逻辑。面对新论断、新部署和新要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应该进行多边沟通理念重塑性调试、多向对话机制融合性互通和多方教育力量协同性整合,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领悟更加透彻、思想更加升华。
——载于《思想教育研究》
2018年第4期
04
文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逻辑和提升路径
作者:
胡文秀,马秀娟(太原理工大学),侯凯宇(信阳师范学院)
原文摘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现实反映,体现了这一学科发展成果以及育人使命的落实情况。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产生的不同过程以及发展的不同状态来看,具有基本、发展以及成熟三种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是产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前提,不断引导其从无需求状态向低需求以及高需求发展状态转变以确保获得感的产生。从学生发展需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模式几方面做出调整,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载于《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24期
05
文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机理的多维探析
作者:
胡菊华,梁思韵(哈尔滨师范大学)
原文摘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大学生基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道德、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精神收获而产生的主观积极感受,其生成机理是大学生自身的精神发展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契合内化继而外显为坚定的政治追求、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积极的行为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机理及其实现是一个多要素有机构成的有机动态过程,需要主客观、内外部相互作用、深度融合才能得以运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素养提升、对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分析研判、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构造、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的融合创新以及社会环境的整体优化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实现条件。
——载于《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0年第8期
06
文章: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逻辑
作者:
刘梅敬(吉林大学)
原文摘录: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涵养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价值理念,衡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源于接受主体对人类理想境界——真、善、美的价值目标追求,而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意义则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理论以及实践三个维度的价值承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产生获得感是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目标的必由之路。获得感的生成逻辑应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以“真知”的获得为基础,以因“信任感”的获得而生成的信念信仰为导引,以“主体目标意识”的获得而生成的生命最高价值目标——理想为核心,以“实践理性”的获得检验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真理性与价值性。
——载于《社会科学战线》
2019年第7期
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提升路径
01
文章: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及其提升研究
作者:
陈娟,王立仁(东北师范大学)
原文摘录: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基于一定客观获得而产生的积极心理感受,其生成的根源是现实的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具体包括萌生、形成以及升华三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发展节点和关键环节,其生成表现主要体现在客观层面、主观层面、以及实践层面三个逻辑层次上。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关键则在于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供给,即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创新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载于《思想教育研究》
2018年第4期
02
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基本特征与提升路径
作者:
程仕波(武汉大学)
原文摘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议题的提出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它是立德树人价值诉求的彰显,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升级的表现,是“虚功实做”理念的实践指向。与其他样态的获得感相比较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具有获得过程的互依性、获得方法的回溯性、获得结果的共享性三个基本特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途径有:供需互动,推进教育者供给与教育对象需求的高位对接;横纵勾连,发挥纵向统筹与横向联合的合力效应;虚实共生,通过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的双向提升。
——载于《思想教育研究》
2017年第12期
03
文章: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基本话语方法
作者:
彭杰(大连海洋大学)
原文摘录: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采用恰当的话语方法是关键,要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趣动人、以文化人相统一。具体来讲“以理服人”话语方法强调要把事关政治立场、客观真理、客观事实的道理讲透;“以情感人”话语方法注重选择适当的语言风格、情感方式和情感态度;“以趣动人”话语方法提倡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元素、话语修辞、话语形式;“以文化人”话语方法善于援引古人言论、发掘历史典故、采撷文学诗词。
——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年第11期
04
文章: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实现路径研究
作者:
黄树军(东南大学)
原文摘录:
“获得感”一词被用来作为检验成效的衡量标准。网络时代人与人“不在场交往”的关系特征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关系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方式,在网络时代巨大的虚拟空间变量场中也随之发生改变。文章立足网络时代在“现实与虚拟”空间双向互嵌全面贯通的“新”空间生态背景下,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涵以及逻辑进路出发,侧重以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需求、供给内容、供给方式和供给主体作为主要分析维度,来研究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实现路径。
——载于《江苏高教》
2022年第2期
05
文章:
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立体透析及其提升路径
作者:
吴亚,陈美兰(江苏师范大学)
原文摘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基于心理预期而对教育供给生发出的一种能动的正向感受性。教师应遵循获得感“认知-情感-行为-价值”生成逻辑,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偏差、教育供需矛盾和实践学习及评估工作不到位问题,采取于主客一体中推进需求侧改革、以“效为根本”促进供给侧改革、以具身学习及评估深化学习成效的对策。
——载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年第4期
06
文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探究
作者:
胡恒钊,杨鹏(江西农业大学)
原文摘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高校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当积极探索新时代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方式。当下,教学环境改变,教师综合素养难以与网络时代相适应;主客体错位,教师传道授业与学生现实需求失衡;机械灌输与被动接受,学生探究式学习在教育过程中迷失。面对这一现实困境,高校教师应当重视自身能力建设,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观照;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善美”,积极探索网络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的新路径。
——载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年第4期
07
文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心理机制和提升路径探析
作者:
张守连,张星亮(北京建筑大学)
原文摘录:
通过对大学生群体心理的分析,在掌握大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引导价值。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需要培育认同心理,纠正认知偏差,引导大学生消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固化印象;需要满足心理需求,引导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达成对未来预期的自我实现;需要激发执着心理,强化社会助长效应,引导大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挥榜样示范效应,观照从众模仿心理,引导大学生悦纳思想政治教育。
——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年第14期
✦
-END-
文字:曾瑜涵 刘琴
排版:赵增瑞
责任编辑:周梦雨 石童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