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N
◀
今日观点
▶
AI技术赋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出场语境与实践路径
作 者:张百合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摘 要: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诉求下,AI技术赋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乃是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了学科边界与空间边界的延伸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在智能算法等技术作用下呈现出数字化形态。本文认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利用AI技术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新局面,加速“思政课”主体间性转向,增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成。
关键词:AI技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数字化;智能教育;
ZHAO XIN
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工智能技术,AI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是否仅存在于“形式”的创新之中?AI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哪些独特价值?现阶段来看,无论是关于AI技术运行原理、智能特性的哲学追问,还是关于AI技术未来前景、运用空间的实用性考察,都是基于AI技术在大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出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关于“AI技术赋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正是立足于数字化时代来审视现实的“真问题”。
ZHEN XIANG
✦
✦
✦
一、AI的出场:“人机关系”新范式
人工智能技术范式的根本变革源自人类对自身生存方式的智能重塑,这是现代人在智能时代对自身主体力量的确证与彰显。因此,与其把AI技术带来的创造力视为人工智能在技术形式、生成能力上的变革,不如基于A技术的核心能力、技术特征来回应实现数字化生存的新诉求。
有别于元宇宙需要依赖虚拟现实技术叠加来完成对主客体的感知包裹,AI技术是一种基于“人机对话”来同时驱动技术的物理力量与人的理性力量的全新智能技术,其技术重点在于在调动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增强人在现实中的智能体验。AI技术将自然语言算法模型、巨大算力的电力需求、无限增长的海量数据、人类社会的知识累积加以整合,在这一过程中,AI技术实现了“人工智能+人类思想”的深度融合,在数据聚类与图文解析的基础上直达数据内部,一方面高效发掘内部元素所包含的知识与逻辑,在掌握数据规律的前提下驱动语言生成的能力;另一方面精准提炼有效信息来生成个性化内容,在动态聚合数据的基础上获得上下文学习能力。AI技术基于“人机交互+深度学习”技术范式实现了内容生产方式的创新,将“信息积累成知识;知识深化成理解;理解演变为智慧“
AI技术的日趋臻善,不仅表达了重塑人与信息之间关系的时代诉求,而且也展示出人工智能技术蕴含着的权力属性,数据信息以及智能算法已经成为现代权力结构的组成要素与重要推力。在“人类一A!”的对话式互动框架中,AI基于即时的人类反馈来不断修正内容准确率,同时将主客体置于深度学习模型的智能交互中,使学习能力不断强化的数据模型实现反向供给,在“人机协同”的基础上改变人的思想行为方式。
“人机共存”状态下,AI实现了人格化,但极易导致主体的能动性与权力被消极地置换,甚至出现无意识地推崇人工智能的“拜物教”,而这正是马克思早在百余年前所批判的异化现实。当“庞大的商品堆积”变成了“强大的智能涌现”,现代人应当如何在人机交互中避免技术异化?如何唤醒对“生而为人”超越性的理性自觉?
面对AI技术在加速社会数字化转型方面展现出的时代感召力,既需要充分挖掘“技术赋能社会”的积极潜力,又需要审慎思考“人工智能风险”的暗流涌动。事实上,无论是对于个人来说,还是对社会整体而言,只有在达成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科学认知、达成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遵循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了解实现“智能进步”的原生推动力。然而,这种建立在通达社会历史规律基础上的科学认知很难自发地、直接地形成于人的头脑中,往往需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被印刻进个人和社会整体的认知之中。因此,利用A!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方面,AI技术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容将AI的技术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本位来化解AI技术带来的主体本位缺失问题。
ZHEN XIANG
✦
✦
✦
二、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
的现实图景
面对层出不穷的数字技术对社会生产方式、个人生存方式的深刻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基于数字化发展需求来实现自身的与时俱进,从而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深度融合中赋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全新的时代语境,将思想政治教育“以德育人”的落脚点从真实交往延伸到虚拟社交中。
目前,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与迭代更新,已经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以光明前景。围绕着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新时代工作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数字技术达成的变革与飞跃,已经在范式层面上实现了整体性、系统性的改变。
从边界来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了学科边界与空间边界的延伸拓展。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不断加深,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要素在整合重组中构建的数字化育人新格局,还是数字技术为思想政治工作打造的“线下+线上”全方位育人空间,都会必然引发“数字思政”出现不同于以往交叉学科的新特征与新矛盾。因为“数字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驱动下出现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必然在思政教学实践环节中催生出一系列与数字技术相关的教学形态,如智慧思政、数据思政、精准思政、VR思政等多样化实践形式。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在理念、模式、载体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推进,涌现出众多类型丰富、技术精良、内容充实的“数字思政”精品项目。
从内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在智能算法等技术的作用下呈现出数字化形态。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凭借数字技术提供的应用框架实现了划时代的范式变革,这种变革尤其明显地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体上获得了数字化内涵。一方面,理念、主体、客体、载体、内容等基本要素获得了数字技术赋能增益,而并非教学模式、媒介的单一要素的数字化;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构建了一种以数据算法和多维场景为动力的教育生态系统,教学环境、基本规则、运行机制得到内涵革新。唯有真正地实现“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全结构的数字化变革”,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内容与形式的协同变革中实现数字化重塑、升级。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在“技术+教育”的深度融合中展现了新前景。但两者在融合中必然伴随着人与技术之间的交锋。总体来看,“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如下困境。第一,数字化转型思维共识上存在“二元对立”局面。在“情感至上”论与“数据至上”论的争论中,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容易导向“技术悬浮”或“数据崇拜”倾向,而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转型形成理念共识。第二,数字化转型技术应用上存在“数字鸿沟”现象。技术赋能的前提在于数字技术系统链条的支撑,然而数字技术生态系统中还存在供给不足、算法偏差等应用型困境,从而导致“数据洼地”“信息孤岛”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覆盖面。第三,数字化转型价值伦理上存在“技术僭越”风险。数字化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精准育人”模式,但技术理性也容易遮蔽社会道德伦理、主流价值观的人文价值与关切,毕竟技术叙事不能将人的感情道德、政治认同等主体品格全部数字化。第四,数字化转型教育场域上存在“脱实向虚”的隐患。数字技术创造的个性化、仿真式、沉浸感场景,极容易使受教育者在感官刺激中丧失对现实世界社会交往的理性甄别,而主体意识的畸变则直接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现实引领作用。
ZHEN XIANG
✦
✦
✦
三、AI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基于自身技术架构成熟跃升、算法模型迭代升级、算力供给扩容提质,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个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技术助力与智能惠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有效转化A!技术带来的智能优势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源动力,与此同时,A!技术也需要在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升级中将“德育数据”纳入语言模型中。
1.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新局面。
“AI+教育”的加法公式已经成为讨论教育现代化、数字化的模板,关于“+”的理解更多停留在技术层面上以“应用为王”的教学实践旨趣。事实上,“+”绝不仅仅指技术手段与教学过程相叠加而产生的“加法效。从教育的作用机制来看,“+”是技术要素融于并改造教育要素进而实现教育系统全方位的升级。因此,应”“AI+教育”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实际效果,一方面取决于技术是否融入并重组教育要素来实现教育系统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教育能否在技术迭代升级的潮流中获得革新的内生动力。
“AI+”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的、独特的支撑就是技术层面的话语创造,A!技术的突出优势就在于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转化。在人机互动阶段,A!技术通过为受教育者创造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容的智能交互,从而根据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思维方式来构建精准即时的话语交流场。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在“AI+”的巨大推动下迎来了新机遇、新局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要素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注入了强劲动能。A!技术不仅在技术层面上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以更智能化的算法构建,而且也在内容层面上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个性化供给、特定话题,从而进一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现实图景,在现实生活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交互体验。
2.AI赋权加速“思政课”主体间性转向。
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要素的数字化重构过程中,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关系发生了颠覆性转变。例如,在智慧课堂这一教学形式中,现实中的师生关系变成了智能化的虚拟主客体,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在虚拟课堂上拥有了更多主动性、个性化空间,而教师在传统讲堂上的教学主体身份、话语主导权随之发生变化。师生交往在数字智能技术介入下的课堂教学中,从“人一人”的交往转为“人一机”的交互,这种转变恰好证明: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在技术逻辑中成为真正的“主体”,以主体间的交往巩固保障课堂教学的育人根基,进而规避数据权力弥漫于教育场域后带来的隐形操控。
结合思政课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现实样态来看,学习通、优慕课、雨课堂和云班课等智慧课堂、智能助教的广泛应用,在场景升级中实现了“主体一客体”双向互动交往方式的多元化。在A技术搭建的智能交互场景中,主客体被赋予相对平等的话语权,原本基于话语权来进行的“主体一客体”对话,被A!技术中介转化为'主体一主体”的平等交互。
就此而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在思政课上凭借AI技术来延伸主体的话语权力:教师可以通过输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话语内容对Al进行数据训练,同时在思政课“课前一课中一课后”的全过程中发挥AI的智能助教功能;学生则可以通过与Al的持续性对话来满足自身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同时借助Al凝聚的人类智慧积累、历史进步因素来加速自身的社会化进程。
3.AI技术增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成
思想政治教育教化功能的发挥首要依靠的即为“话语”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引,导的重要介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效果及接受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否在技术重塑中被有效传播,这种有效传播既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同时也依赖于多维度的传播媒介、方式、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算法机制的作用下,实现了形式与内容上的数字化转型。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凭借AI技术实现了场景升级,获得了“虚实交融”的话语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空间可以理解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进行灌输、传播、引导、说服的沟通交流场域”,数字智能技术不但在空间维度上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覆盖领域,同时还在时间维度上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课堂及课下的时效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凭借实时数据采集处理技术形成了更高效精准的话语生产及传播方式,不但在涵盖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数据中充实了自身的内容供给,同时在依靠智能技术实现数据化的过程中实现了效率与渠道的双重增益。
AI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独特技术路线在于,以问答式人机交互为话语生产方式,将原本需要依靠想象才能构建起来的跨时空关系转变为现实人机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在A!技术中实现了“从意义到内容”的转化与完成,由于文本意向和答案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预期,因此极大地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度。
ZHEN XIANG
参考文献
[1][美]特伦斯·谢诺夫斯基.深度学习--智能时代的核心驱动力量[M].姜悦兵,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
[2]赵建波.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要义、现实挑战及实践策略[].思想理论教育,2023(03).
[3]富旭.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U].思想理论教育,2021(04).
作者简介
张百合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END-
来源:传媒.2024 (18)
排版:吕娜娜
责任编辑:周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