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通相融,无论是文学、艺术、汉服,还是饮食、茗茶、医药等各方面,都是于同一哲学思想体系下盛放的文明之花,秀才懂医是常态,文豪和大夫也能完美结合。
有一个成语叫“沁人心脾”,如果单从情感上来说,很多人都不会理解愉悦的感受和脾脏究竟有何关联吧。
实际上“沁人心脾”背后蕴藏着两层中 医的含义:
一层是心藏神,主神明,芳香清明之气可以激活人的意识,甚至还可以增强记忆力;
另外一层是芳香之气可以唤醒沉睡的脾胃。
所以说那些美好的香气,同时可以触动心脾两大脏器。
乍一听到“醒 脾”这个词,可能有很多人还不太理解,也弄不清楚它和“健 脾”之间究竟有何区别。
简单来说,健 脾是通过某些方法,让脾重新健运起来,力度柔和,不同于峻补之法,人体比较容易接受;
醒 脾则专指重启那些因湿被困的脾胃,主要以芳香化湿为主。
“脾喜燥而恶湿,爱暖而喜芳香。”
想要把它从湿困的睡眠状态中唤醒,让它重新恢复工作,就需要用芳香、辛散、温燥的食物或药物化掉湿浊。
芳香化湿常见的芳香食材药材,它们大多气味辛香,性平偏温,归脾、胃经。
香气具有走窜之性,善化中焦湿浊、舒畅气机而健运脾胃。
有意思的是,这些中药材很多都被用来做香料,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湿气重精神恹恹的人偶尔吃一些口味稍重的食物,不仅精神好了,那些身体沉重的感觉也缓解了不少。
其实,我们生活中蕴藏着很多中 医的智慧,只是我们没有在意而已。把中 医融入到生活中,才是“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中国自古就有熏香、带香囊、用药枕、熏艾草、沐兰汤的习惯。其实,这些凝结千百年的经验智慧,目的都是想用芳香之气把脾从湿气困顿中解救出来。
日常养 生中,很多人都有用红枣泡水的习惯。但对于湿气重的人来说,这么做其实很容易加重湿气,用大枣直接泡水,不如把它做成香枣茶。
焦入心,香入脾,这样做既能养心健脾,还能有助于湿气排出。
大自然的本草香气,同时也是天地间的清阳正气,平时多用香不仅可以醒脾化湿,还可以驱散秽浊邪气,绕开细菌病毒。正如《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所说:“芳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避秽也。”
利用芳香养 生,比较简单的做法就是点香、熏艾、佩戴香囊、使用药枕,喝花茶等。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注意过犹不及。芳香虽好,但因具有辛散、温燥、疏通的特点,所以也不是多多益善,适量即可。
其实,在中 医运用中,健 脾和醒 脾是相辅相成的,本不分家。很多传世名方里都将醒 脾和健 脾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目的都是希望脾胃恢 复健康,重启运化功能。
健 脾不在补,而贵在运。对于脾虚湿气重的人来说,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尤为重要,这类人单凭芳香辅助疗法往往是不够的。
因此,建议脾胃运化之力薄弱、湿气重的人群,在用一些芳香醒脾的方法的同时,每日还应适当多摄入一些五谷杂粮,特别是药食同源的、有扶正、培补后天之力的粗杂粮。
怀山药、芡实、莲子、薏苡仁、茯苓、黄芪、党参等药食同源食材,都是可以用来煮粥、煲汤、煮茶来食用帮助脾胃变好的。
在利用芳香之气,和五谷杂粮的同时,若能找到一项适合自己体质的运动,比如练练站桩、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功法,再经常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加以修心养性,保证充足的睡眠,那么您的脾胃,以及整个人的精气神,定然会越来越好。
在健康之路上,我们一起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吧!
✲本文所用摄影图均为运谷山房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