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炜重磅分享:AI时代的9大战略方针与9条组织原则

财富   2024-12-06 08:14   浙江  
  • 文 / 施炜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领衔专家、华夏基石商学院首席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 来源:领教工坊(ID:ClecChina)

  • 根据施炜博士在2024“纪念彼得·德鲁克中国管理论坛”上的分享整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01

把资源分配给机会,而非问题

德鲁克有一句经典名言——让未来发生。他在《为成果而管理》这本书的开篇,就讲到企业有三项任务(大意):第一,让现有的业务变得更有成效;第二,面对危机的时候,能够调动潜能将其化解——我把它概括为压力转换;第三,通过创新,创造一个全新的未来。今天我的分享就以“未来”为主题。

首先,重温一下德鲁克关于适用于企业的几个普适性的原则。我摘了前面三条:

1. 成果和资源二者都不在企业内部,而是在企业外部;
2. 获取经济成果靠的是不断发现机会,而不是一直解决问题;

3. 为了创造成果,资源必须分配给机会,而非问题。

德鲁克所说的资源,主要是指知识,以及拥有知识的人;也就是知识型员工。德鲁克认为,企业成长的重要路径之一是机会最大化;企业需把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投在机会上

02

预支未来,设法让未来发生

问题在于机会是什么?机会在哪里?这是最需企业家思考,也最难解决的问题。难在什么地方?机会这个概念是有时间属性的,即机会在未来,机会不在现在,不在当下。如果机会摆在我们面前,那就不需要企业家,不需要企业家精神了。

德鲁克认为,“(但是)未来是不可知的”,“但是”是我加上的,所以用了括号。机会在未来,而未来是不可知的,那么机会不也变成不可知的了吗?德鲁克强调:“未来与现存之事不会相同,与我们现在期望的也不会相同”。意思好像是未来不可预期。德鲁克接着推论:“想基于对未来事件的预言来确定今天的行动和义务,这种尝试从来都是徒劳的。我们顶多抱有希望的也就是‘预支’那些已经发生的不可逆转事件的未来效应”。把未来效应预支到今天,这是我们处理未来机会的一种思路、方法和途径。

德鲁克指出:“设法让未来发生是很冒险的,但却是理性的行为。它的风险并不比沉醉在‘什么都不会变’这种假设中随波逐流来得高;也不比听从某事‘必会’发生或‘极可能’出现某种情况这种预言来得高。”也就是说让未来发生肯定也有不确定性,是一种冒险,但是有两种事情冒的风险更大:第一是认为事情不会变化,第二是认为有种事情一定会怎么样。

德鲁克在书中接着说:“凡人能够尝试去做的一件事是找出(偶尔制造出)适度的风险,并对不确定性加以利用。”凡人就是平凡的人、我们普通人。不确定性是必然的,要加以利用;风险也一定是有的,但是我们做要的,是具有适度风险的事情。

面对未来,德鲁克最重要的理念是:“打造未来的工作并不是决定明天应该做什么,而是决定今天该做什么才能拥有明天。”德鲁克引用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的话说:“企业家的特定职能,是将当前资源审慎地投入到未知和不可知的未来。”

03

未来效应的时间差

如何预支未来呢?德鲁克指出:“重大的社会、经济或文化事件的出现与其带来的全面冲击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发现并利用从经济和社会中某个不连续的现象出现,到它将带来全面冲击之间的这个时间差,有人称之为对已经发生的未来的预支”。未来已来,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一些趋势、一些事件,将来一定会发生,但这个事情产生全面的效应之前,实际上它是有一个时间的距离的。企业所能做的,是让未来效应发生,是在“时间差”内做好准备。

德鲁克在他的书中举了很多例子,如某一种新技术发展,最后产生产业化结果;人口变化引发社会变迁等。

04

关于未来的洞察、分析框架

德鲁克指出:“机会既不遥远,也不渺茫,只是我们得先认清它的路数。”“已经发生的未来不在企业之内,而在企业之外,是发生在社会、知识、文化、行业或经济结构中的一种变化。”未来机会在企业的外部,它发生在大的环境之中而且它的变化是结构性的变化。因此,欲预支未来,使未来发生,就必须“打破模式,而非在模式的内部发生变异”。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创新的指引,即要跳出现在的轨道和空间,来理解问题、探索创新方向。

如何分析变化呢?德鲁克提出“要通过系统性的探寻,来发现已经催生出已经发生的未来的变化。”也就是说,未来的变化,当下已经出现了一些端倪,透过分析框架,我们可以察觉和知晓。

下面是我自己经常使用的一个原创分析框架:

上图中,空间上分为全球和中国,在时间上分为长期和短期。稍微解释一下这里的时间分类,长期、短期是连续性、非连续性变量的概念。在未来的可预期的时间内可能会连续发生的变量属于长期变量。可能发生一段时间就结束的变量是短期变量,比如俄乌战争可能还会持续,但终有一天会结束。

有些企业家朋友经常会问,未来会是什么情况?我说你不要问,当下已经告诉你了,这就叫当下即未来。

05

什么是构想?

那么,怎么预支未来?德鲁克提出一个方法:要有一个构想。未来是不可预测的,如何管理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对未来业务和企业有一个设想,它是创意性的,它是创新性的,它不是在原有的模式之内的。

德鲁克说,“绞尽脑汁猜测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流程是徒劳的,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在未来实现什么构想,并基于这个构想建立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企业”。这就是创新的本质,即改变企业的生产函数——“它必须有别于常态”,“这个构想是创业型的,有创造财富的潜力和能力”。接着他又提出一些具体的操作主张:

“正因为创业型构想并不覆盖社会或知识的全部,而只局限于某个狭窄的领域,它才更加切实可行。”

“伟大的创业型创新,都是通过把现有的理论化命题转化为一个有实效的企业才能得以实现的。”

“最简单的创业型构想可能只是模仿在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行业之中行之有效的某件事。”

如果构想太大,范围太过广泛,就不太可行。换言之,在某个狭窄的领域,它才更加切实可行。同时,创业型构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性质,要转化为一个有实效的企业才能得以实现。德鲁克并不否定模仿,如果前面有标杆,有先行的例证,模仿其实也属于创业型构想的途径。

德鲁克发现,“一般做企业的人很少愿意从通用而非特定的角度来思考”。因此,企业家需从普遍规律,从普适原则的角度来思考构想,要从企业和它整体的贡献,企业的价值,它带来的满足感,它服务的市场和经济的角度来思考构想。这个经济角度就是产生成果的角度。

也就是说,必须是从企业的根本属性,企业的宗旨、企业的使命,企业存在的理由,这样的一般理念、原则来推衍出创业型构想,而不能局限于具体的场景。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思维方式。

“ 一个构想能否打造企业的未来,需得经过严格的检验。做企业的人最缺的还是一个用来测试构想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的检验标准。构想还必须得有经济上的有效性。这种构想的试金石不是它得到多少赞成票或博得多少哲学家的赞誉,而是经济绩效和经济成果。”——德鲁克所提及的构想是成果导向的。

构想总是伴随着风险的;或者说,风险和不确定性就是构想的属性:“如果一个构想没有半点儿不确定性和风险,那么它对未来而言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不确定的、具有风险的构想如何才能实现?德鲁克强调企业家的作用:“除非个人愿意为这一构想的价值有所奉献并笃信不移,不然他就不会持之以恒的为之努力”。“这种构想必须经受个人承诺的考验”。

今天在九华山下开会,这个地方我数年前来过,一片田地山丘。今天一看,这里已经有了规模,有了体量,有了结构,有了功能。所以实际上“九华山下”就是企业家一个构想的实现。这是对企业家承诺的考验,工程浩大、过程艰辛。

06

对德鲁克思想的延伸性思考

前面的分享,我做了一个抄书匠,原汁原味地把德鲁克的思想抄录出来。但是这样做可能达不到各位听众的要求。

接下来就是我的延伸性思考。德鲁克表达思想时常常有个特点:一句话把许多内容高度凝练地讲完了。所以我们后学者要进行创造性转换,要把德鲁克思想变成一套可行的程序和战略。这是我们今天的任务。

我的第一个延伸性思考是战略思想的建构逻辑。所有战略思想史都说战略有两种,一种是机会导向型战略,另一种是资源基础战略。德鲁克非常早就提出一个价值假说战略。这是我概括的,可能其他文献上也有类似说法。

实际上,像马斯克、乔布斯这样的企业家,他们往往不是说我先要找到天上有朵机会的云,而是提出一个全新的顾客价值的假说,然后再去整合资源,开创出新的市场。

我的第二个延伸性思考是设计思维。当然,它的层次没有德鲁克所说的构想那么高,但内在的逻辑有相似之处。

我们在设计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并不完全、清晰、准确了解顾客需求——即使依靠大数据也做不到。所以,需运用设计思维,通过同理心,通过共情的能力提出顾客需求的假设,设计出产品让市场来检验。如果发现产品与顾客期望有差距,就进行改进和迭代。通过持续的迭代循环,逼近顾客的需求。

07

与AI相关的机会:AI产业要素和应用场景

今天的重点话题是机会,现在我们简要分析一下与AI相关的产业机会。这里我做了一个简单的AI的产业和市场图景。

▲AI的产业和市场图景

上图是对广义人工智能产业的描绘。而狭义的人工智能主要指生成式的。我们可以在最左侧的产业基本要素中寻找机会:我们有大数据吗?能提供数据服务吗?我们能不能创新出基础算法(有的专家称,目前算法的基础还是数学家们多年以前发现的模型)?我们能不能构建算力供给能力,提供算力服务?这几个产业要素又都是由上下游组成的产业链。英伟达就是算力体系中上游核心部品的供应商。

我们可以在功能维度,通过发现功能的应用场景来寻找机会。许多应用领域的轮廓已经比较清晰了。首先,AI时代人类对知识的开发、整合、利用,无论是效率还是效果,和过往是完全不同的。文本生成、商业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等将是最重要的应用方向。其次,海量数据、复杂模型的计算,在很多工程、研究领域针对特定的应用数学问题已经产生巨大的作用,例如高铁车次排程、创新化学分子式的筛选等。第三,有了数字孪生,就会有仿真系统的构建和运行。这对科技研发、医疗等领域会产生重大影响。

最后,在人工智能多种功能的共同作用下,几乎所有的物理世界都是无人化的。所有的工厂终将看不到直接操作的工人,无人驾驶的交通体系一定会出现。

遥望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可能出现的重大突破主要有:脑机对接、算法创新以及硅基人产生。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这里不多说了。

08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SWOT分析

对我们中国来说,最大的机会在于,这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种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不是说人为的想用还是不用、想创新抑或不创新。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是决定一切的因素,会冲破一切枷锁。威胁在于,外部强制性技术脱钩以及高端供应链、人才链的制约等。

我们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优势很多。我国产业齐全而且场景丰富,数据容量很大;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数据生成、汇集以及应用的制约相对比较少。我们的劣势简单说就是基础研究薄弱,顶级人才稀缺,创新氛围不足,同时,基础教育制约创新发展。

09

构想生成的逻辑和路径

现在,我来回应德鲁克的思想,对他所说的“构想”概念从操作角度作进一步的解释。

最关键的问题是:构想如何生成?也就是构想生成的逻辑和路径是什么?我提出四种:

第一种是“挑战-反应”模式。面临挑战和问题,在寻找解决方案时看看能不能从未来的技术中获得支持,从而让未来发生。马斯克的几个重要设想都是从问题出发的。

第二种是资源基础模式。企业自身有一些优势,包括AI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未来意义的设想。比如宁波有基础雄厚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它们中的一部分将来有可能成为机器人企业。因为它们具备机器人产业所需的技术资源。

第三种是技术生命周期模式。预测技术生命周期的发展轨迹,提前提出设想、进行准备。比如硫化锂固态电池,原理可能若干年前就已经发明了,它现在要一步步地朝着工艺化方向发展。那么它的工艺化拐点什么时候到来?这就需要科技型企业家去洞察,在拐点到来之前做好准备,一旦拐点到来,就进行资源压强。

最后一个是动态适应模式。和技术平行并跑,它快我也快,它慢我也慢,在动态中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在此过程中,概念可以不断修正和迭代。好比学生时代挤公交汽车,和驶过来的公交车迎面相对,和它保持一定的距离,公交车往前开得快,我就快速后退;如果公交车开得慢,我就快速向前靠;在公交车停下那一刹,我正好站在门口了。

10

AI时代的战略方针

围绕今天讲演的主题,在此提出当下以及未来可预见时期内企业在战略方面的若干理念:

第一,经营质量是首要目标,不能过于追求规模。德鲁克曾经批评过肥胖的增长方式。在生存目标第一、生存即发展的当下,做强比做大更为重要。

第二,聚焦,在当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赛道要聚焦,市场空间要聚焦,产品要聚焦,价值要聚焦,价值创造活动要聚焦……

第三,产品和服务价值极致化。竞争更加激烈,只有价值极致才能跳出内卷,超越竞争。价值极致的标志是价值密度(细节)最大化。

第四,围绕关键制胜因素,进行资源压强。德鲁克在书里最后部分专门强调:要把最优秀的人才——这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强压到最大机会点上。资源压强同时也意味着提高知识和人才密度。

第五,务必形成一个内外动态增强结构,即内部能力和外部市场相互增强。市场定位提升牵引企业能力成长;内在能力成长递进推动市场能力提升。

第六,实现营销、技术双驱动,动态实现技术进步。从长远角度看,真正的核心专长基本上源于技术。

第七,与顾客建立直接、融合式关系,形成反馈式沟通机制。

第八,打造敏捷、智能、数字化、无人化供应链,推动系统成本优化。

第九,开始国际化“第三季”。第一季是OEM加工,第二季是产品出口,第三季则是全球安置价值链。

11

AI时代的组织原则

第一,通过顶层设计解决治理问题。包括股权结构、治权结构、治理架构、高管团队以及民主决策机制等。

第二,实现使命愿景驱动;实现价值观共识。

第三,责权对等,权力开放,实现初始创业者和继任创业者的共治。

第四,设计多层次利益分享机制。

第五,引进和开发高端及顶级人才;薪酬水平远高于平均线。

第六,形成扁平、同心圆式(面向顾客)的组织架构;增加组织结构的有机性(按需组合)。

第七,建立无边界网络以及内部敏感型神经网络,保持信息流的快捷、真实、穿透和即时。

第八,建设混合文化。新型组织文化是5种文化的混合:商业契约共同体文化、使命共同体文化、军事共同体文化、学术/校园共同体文化,还有就是乡村共同体文化。因为中国是儒家社会,乡村共同体的一些文化,我们不可能全部丢掉,因为它是血液里的东西,只能加一些新的文化特质使之成为新型文化。

第九,践行进化型领导。它有4个特点:第一是长期主义,第二是创业精神,第三是生态思想(相融共生,使产业、人才生生不息),第四是平常人格。

最后,我们重温一下德鲁克的思想:

“明天总会来临,而且总与今天不同。因此,即便是最强大的公司,如果不为未来做准备,也会陷入泥沼。管理者若不想得过且过只做一个应付手下人的“管家”,就得承担起让未来发生的责任。正是管理者坚定不移地执行企业最后这项任务的意愿,将伟大的企业与平庸的企业区别开来,也将企业缔造者与高管楼层的管理员区分开来。”

希望各位企业家朋友都能成就伟大的企业。谢谢各位!

六君子塾是一个面向所在公司规模超过20亿的企业家的高端学习及交流平台,命名源于当年起草《华为公司基本法》的“人大六君子”,著名管理学者、《华为公司基本法》起草专家组组长彭剑锋教授倡议发起,旨在“成就新一代企业领袖”。创办六君子塾,既体现“人大六君子”40年孜孜不倦潜心经营管理理论建树及实践贡献,又体现他们对更多中国企业迈向世界一流所秉持的大爱之心。我们希望能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打造一批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领袖和产业引擎,帮助它们从十亿走到一百亿,并向千亿进军。

欢迎索取招生简章

华夏基石e洞察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的官方公众号,彭剑锋、黄卫伟、吴春波、洪天峰、施炜、肖知兴、田涛等是其主要撰稿人。我们努力提供具有原创性、思想性和实践意义的管理文章,深度剖析最佳实战管理案例,零距离互动答疑解惑企业各种管理问题,提供咨询解决之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