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户王村采风录

文摘   2024-12-12 08:27   山东  
惠民县淄角镇土户王村,原名佟洪王,位于镇政府驻地淄角村西北4公里。380口人,有王、马、路三姓。
据传,于明朝年间(1368—1644年),有佟、洪、王三姓始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以三姓氏名村佟洪王。至清朝末年,佟、洪两姓已绝,唯王姓户人丁兴旺。王姓以烧砖瓦窑为业,终日搬弄泥土,由此,当地人以佟洪王的谐音,称其为土户王。

土户王村被采访人有王洪友、王清泰、王光海、路青东。他们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王氏祖上的烧砖技术
据《王氏族谱》记载:烧砖是一个复杂且精细的过程,涉及多个步骤,主要包括:
选土 :
选择黏土作为原料,要求土质粘而不散,粉而不沙。挖掘的黏土需露天放置一年,自然风化。
处理原料 :
将黏土加水湿润后,反复揉炼或让牛力踩踏,以去除气泡,炼成稠密泥团。揉炼好的泥团需放入模具中,压制成砖坯。
阴干砖坯 :
砖坯需阴干至少一个月,以防暴晒导致裂纹和变形。
烧制砖坯 :
砖坯入窑后,先用糠草熏一个月去潮气,然后劈柴烧一个月,接着整柴烧一个月,最后用松枝烧40天。
烧制过程中,需控制火候,确保砖质坚固耐用。

后来土户王的窑厂不断更新,因为史上方圆百里就这一个窑厂,家家户户储备的银两盆满钵满,外地到土户王村来学习烧砖技术的不断。为此,村民开诸葛亮会议,为了跟上形势的发展,扩大窑厂场并开始烧瓦,这样一来村里的人手不够用,招来了不少外地的农民工,方使窑厂运转运营。抗战时期由于日寇的洗劫,窑厂的砖瓦利用率降低,解放后的大集体时期,土户王村重整旗鼓。

二、日军侵华时土户王村的抗日情节
抗日战争时期,宁静的土户王村,有三位英勇的勇士,他们是王增寿、王增芳、王彪。因为他们目睹了一个鬼子欺压百姓,愤怒之下,联手将其诛杀,并将鬼子的眼睛挖掉投到井里(当时王彪被鬼子杀害)。没等鬼子知道此事,乡亲们拖家带口、流落他乡(外出避难多年)。事出几天,日寇在土户王村井内发现了被杀者,
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没找到一个村民,村子立刻变成了一片废墟。活着的两位勇士虽然心怀愧疚,但他们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于是暗中联络其他反抗力量,誓要为村庄的复兴和村民的安宁而战。这场劫难,让村庄的人们更加团结,也让他们对和平与正义的渴望愈发强烈。
三、土户王村人“不土气”
解放后的土户王村,外出避难而逃的乡亲们陆续回到了家乡,在废墟上重整家园,有少部分村民现在不知流落在哪里。重建村庄时村里的两名党员,带领乡亲们互帮互助,经过三年时间村子逐步走向正轨。随后整修了砖窑,靠土户王村民的双手使窑厂复兴、逐步富裕了。1996年土户王村成立了阿姆斯生物肥料厂,生产的肥料供不应求,周村的塑料大棚用来做底都说扛扛的。2008年土户王村拍卖了窑厂、集资捐款,整街修路,对村子的房舍重新规划。通过“人心齐、泰山移”的乡亲们共同努力,使得街道两旁的房屋一样高,院落一样大。共计修三条主路800米,过去人们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日子就像吃着甘蔗爬泰山,步步高,节节甜。如今的土户王村可谓是:
土户王村景不同,房舍齐整路畅通。
村民笑语盈门绕,共话桑麻乐融融。
四、人物录
抗美援朝参战人员:王清玉、王增玉、王清泽(字花亭)退伍回乡当过乡长
王相广:参军后立功卓著,提干后任原广州军区联勤部副师级军官 ,文职三级大校。转业于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红十字会副厅级处长,副厅级部长,副厅级干部
王光国:企业家,在当地预制水泥管几十年,为村里人带头致富

黄河这边独好
高秀亭艺名:平安退休教师山东惠民县人,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惠民县地名专家,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黄河京剧协会会长,惠民县\x26quot;夕阳红\x26quot;艺术团艺术总监。编辑出版有《平安的坎坷人生》《黄河这边独好》《黄河岸边的故事》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