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佛潘村

文摘   2024-10-31 08:01   山东  

一、谈古

佛光普照潘村地,慈悲为怀佑民安。

古刹钟声传祈愿,人间福寿双保全。

此七言四句,描绘了被佛光普照的佛潘村,佛的慈悲之心庇护着这里的村民,古刹的钟声悠扬远播,为人间带来福寿与安宁。笔者用此诗描述了民间传说的风格,又蕴含了佛潘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金秋十月二十一日上午,我和老伴驱车到惠民县辛店镇佛潘村采风,经查《惠民县地名志》该村属一姓庄,位于辛店镇东北6公里处,291口人,人均3亩地,红土地质,土地肥沃。这天秋雨刚过,进村咋看佛潘村的秋水,秋色,秋声,还有那漫野四溢的秋香,在这周围匍匐着,氤氲着,张扬着,让农家沉醉在其中。从感观而言这村肯定人丁兴旺、物华天宝。采访时在座的有83岁的潘学增、潘学磊、潘学亮。以聊天的形式座谈了近两个小时,潘氏后人说得好:失去的《潘氏族谱》曾记载:佛潘村东北有座大庙,庙高10多米,砖瓦石木料结构,栋梁雕柱,飞厦翘檐,砖雕精美,雕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颜色鲜艳夺目,看上去沉寂肃穆。 抬头望庙顶,令人眼花缭乱。庙外古木松柏环饶,占地面积25亩。庙内有一远近闻名的铁佛,时称丈八佛,(古时一尺54厘米),佛身竟高9.72米,佛潘庙香火旺盛,世代繁荣。

再说庙里的佛身内可摆一八仙桌,坐在里面打麻将没问题。庙内有一口巨大的铁钟,两米多高,庙内香火鼎盛,方圆百里都来烧香许愿,刹时行盛。铁佛的来历是在秦朝时期,秦始皇怕百姓造反,只允许7户人家拥有一把菜刀,把其余铁器烧化成水浇铸成了铁佛。由于当时浇铸技术落后,佛身的外表还有没化好的锤或剪刀的外形,在铸造过程中,由于烧出的铁水需立刻铸于佛身,在烧到四分之一的时候,烧好的铁水因传递时间的冷却不能粘联,因此工程停歇,工匠皆愁……一日清晨,霞光万道,一肩背粪筐的老头路遇此地,住足观望,笑而不语,工匠好奇上前问这年高识广的老头可有良方,老者笑曰:“吾老已土埋半截,别无计可献,望多包涵,截然而去”。工匠听“土埋半截”后顿悟,慌忙跪拜,此时老者已悄然离去,后来工匠就在佛身周围堆满土堆,铸一块,长一块土,就这样顺利将铁佛铸造完成。1937年日本鬼子侵犯中国的时候,因为战乱,庙宇冷清,逐渐破败。庙顶瘫塌,砖瓦木粱被周围村庄抢去盖房,只剩一孤零零的铁佛。话说内战又起,前方吃紧,弹药奇缺,当时的渤海兵工厂在本村参加革命的潘梅娥带领下,来了好多车辆,把大佛用炸药炸,大锤砸,把铁佛捣毁,拉去做炸弹了。庙上的砖瓦多半都运到黄河防护堤坝。盛兴一时的佛庙就剩一高高的土台子。此后人们建房修院,把高高的庙台挖成了大湾,历经沧桑的铁佛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烟雨里,不过在人们拉土的时候,在地下挖出些石雕和砖望的东西来。几十年过去了,莫大的丈八佛庙只留下为数不多的奇形怪状的雕刻物。(见图)

二、论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佛潘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优化种植结构等方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佛潘村加强了道路建设,改善了交通条件,使得村民出行更加便捷,同时也为农产品外销提供了便利。该村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改善村容村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佛潘村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进步、乡村治理与文化建设以及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党的政策在基层的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也展现了佛潘村村民的勤劳智慧和不懈奋斗。有诗为证:

佛潘村景焕新颜,巨变如歌绕耳边。

旧舍低檐成往事,齐整瓦房映晴天。

粮丰林茂乡愁记,科技致富进农田。

幸福生活今胜昔,欢声笑语满田园。


黄河这边独好
高秀亭艺名:平安退休教师山东惠民县人,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惠民县地名专家,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黄河京剧协会会长,惠民县\x26quot;夕阳红\x26quot;艺术团艺术总监。编辑出版有《平安的坎坷人生》《黄河这边独好》《黄河岸边的故事》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