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名千史的邬家庙村

文摘   2024-12-17 08:33   山东  
惠民县淄角镇邬家庙原名邬家,位于淄角镇政府驻地东北1.5公里。该村现有230口人,有孙、赵、胥三姓。这村的被采访人有:孙龙军、胥吉祥、赵希全、赵长全、孙长信等。通过一上午的采访,了解到了好多邬家庙村的古今故事。

相传,邬姓属土著(坐地把),村名邬家。至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又有孙姓始祖孙辉祥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在一次黄河决口中,孙辉祥遇难,邬敬义所救。孙不忘邬救命之恩,特为邬氏建了一座庙,村名亦遂称邬家庙。下面我把采访到的这个舍己救人的故事详细给大家讲一下。

几百年前舍己救人的美德赞
《孙氏族谱》中曾记载:在一次黄河决口时,水势凶猛,大约一米高的水潮朝向河沟里摸鱼的孙辉祥灌来,洪水一眨眼的工夫被漫卷沟渠,届时的场景似一片汪洋。黄河水铺天盖地而来,孙辉祥只能在沟豁中拼命挣扎,累得呼救声微弱。邬敬义见状,毫不犹豫地跳入近两米多深的沟中,奋力向深沟游去。当时正是立冬季节,河水冰冷刺骨,邬敬义不顾这些,却因勇气而炽热。他寻找了一个时辰才把孙的手紧紧抓住,用尽全身力气将他往较浅的岸边拖。孙辉祥得救了,两人相拥而泣,孙辉祥为感激邬敬义的相救没齿难忘,所以为答谢恩人为其修庙一座。从此不仅加深了两性并不太好的关系,也让邬庙村人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孙辉祥当时是周村的首富,为了答谢邬敬人的救命之恩,特出巨资为救命恩人修庙一座,让村人永葆其美德,以敬村人的美德世代永存,也意在启迪人们:人在难处被人拉一把,是何等的荣耀,更应知道感恩是做人最起码的做人原则。
邬家庙村失传的非遗一一欢喜团
欢喜团是一种传统美食,其制作过程在不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步骤和原理大致相似。因为邬家庙人祖上传下了制作欢喜团的秘方,在史上或现代把人们的美食做得有声有色,当然解放后的六七十年代才慢慢让冰糖葫芦和一些小吃所代替。我小时候一说吃说欢喜团欢喜得不行了。当然邬家庙村为做欢喜团赚得了不少的钱财,家家户户日子可以说富得流油。以下是邬家庙村人一种典型的欢喜团制作过程:
准备原料
糯米:作为主要原料,糯米需要经过淘洗和浸泡,通常浸泡一天以便后续加工。
饴糖:用于增加甜味和粘性。
面粉:用于调节口感和增加黏性。
芝麻:用于外层包裹,增加香味和口感。
花生油:用于油炸,使欢喜团外脆内软。
制作步骤
1. 浸泡糯米:将糯米淘洗干净后,用清水浸泡一天,使其充分吸水变软。
2. 磨浆吊干:将浸泡好的糯米磨成细浆,然后吊干成团。吊干的过程是为了去除多余的水分,使糯米团更加紧实。
3. 捻碎搓粉:将晾干的粉团捻碎搓成粉状,然后加入饴糖和面粉混合均匀。加水擦匀搓透,形成柔软的面团。
4. 成型裹芝麻:将面团揉成条形,揪成小剂子,搓成圆形。如果喜欢馅料,可以在此时加入豆沙馅或其他馅料,并在芝麻盆里滚满芝麻,形成一个生坯。
5. 油炸:将花生油入锅,烧至七成熟时,将生坯放入油锅中炸。在炸的过程中,可用锅铲轻轻推散开欢喜团,防止粘连。等到欢喜团稍漂浮时,用漏勺在锅边上轻轻按压,帮助欢喜团膨起。但按压力度要适中,以免将欢喜团按破。
6. 起锅:一般炸至麻团外皮微硬,色呈褐红色时起锅。这样,一个个圆圆的欢喜团就做好了。当时人们送邬家庙村有这么几句顺口溜:
邬家庙村好福气,欢喜团带好运气。
用料不多技艺巧,走向集庙聚财气。
乡村振兴以来邬庙村的巨大变化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邬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惠民成果尤为显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文化广场、硬化道路、路灯等设施的建成,极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便利性。产业发展迅速,尤其农业项目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同时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此外,人居环境整治也取得积极进展,乡村环境更加宜居。总之,乡村振兴为邬庙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惠民成果,让村民享受到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黄河这边独好
高秀亭艺名:平安退休教师山东惠民县人,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惠民县地名专家,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黄河京剧协会会长,惠民县\x26quot;夕阳红\x26quot;艺术团艺术总监。编辑出版有《平安的坎坷人生》《黄河这边独好》《黄河岸边的故事》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