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路梆子》东昇剧团采风录

文摘   2024-12-03 08:21   山东  
2024年11月28日下午,惠民县《东路梆子东升剧团》团长韩清友,让司机接送我和老伴到剧团进行采风,走进排练现场首先观看了“移风易俗”新剧目,而后和韩清友团长的父亲韩振彬、琴师、鼓师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座谈,晚17点满载而归。经过整理将采风录公布于下。
东路梆子,原名梆子腔,也叫山东吼,是古老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由山西省同州梆子的流散艺人传入惠民县,并在当地逐渐兴起、流行和发展起来。经过艺人们的加工、创造和受当地方言、民间戏曲的影响,同州梆子在念白、唱腔、表演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东路梆子。这一剧种在惠民县姜楼镇的传承历程,充满了曲折与坚韧,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有关史料记载和多方面的调查,东路梆子的历史已有三百多年。公元1628年,山西省同州梆子的流散艺人随商船沿黄河来山东谋生,驻扎在现在惠民县、姜楼镇、小宋村演唱和传授同州梆子(即梆子腔)。这种腔调和演唱形式在惠民县一带逐渐兴起,并在老艺人们的加工、创造和受当地方言、民间戏曲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东路梆子。
在惠民、章丘、商河、乐陵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情愿砸了面缸,也要看周康;周康演关公,三天不上工”。这反映了当时东路梆子在群众中的受欢迎程度。

一、东路梆子在姜楼镇的传承历程
东路梆子在惠民县的传承历程充满了曲折与坚韧。韩振彬,惠民县姜楼镇小宋村人,是东路梆子在姜楼镇传承的重要人物。他见证了东路梆子的发展兴衰,为这一剧种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1. 早年学习与演出
韩振彬1944年生,自幼对东路梆子充满热爱。1952年至1957年,他在姜楼小圣庙小学学习期间,跟随左兴明老师学习老生。毕业后,他跟随老艺人登台演出,曾演过《反徐州》《三劈关》等剧目。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东路梆子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剧团组织与演出
2005年以后,韩振彬成为业余剧团成员,演出过新改编的东路梆子《孙武观阵》。2007年,他成为惠民县东路梆子剧团团长。在他的组织下,剧团成员利用农闲时机业余练习,并在周围村庄演唱东路梆子。他们的演出队伍还接受了“省民生直通车栏目”的专访,并为其制作专题片。2008年8月4日,由韩振彬、王传亮主演的东路梆子《孙武观阵》,在“滨州市消夏文化广场活动”中获得一等奖。这不仅激发了老艺人的演唱热情,也为东路梆子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
2006年,惠民县东路梆子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这大大激发了老艺人的演唱热情,也为东路梆子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韩振彬带儿子韩清友借此机会,积极组织人员开始利用农闲时机业余练习,并在周围村庄演唱东路梆子。为了进一步提高艺人们的演唱水平,县文化局领导推荐了原惠民县东路梆子剧团著名演员白清然老师来为其进行训练指导。
4. 传承与发展
韩振彬不仅致力于东路梆子的传承,还积极推动其发展。他组织剧团成员整理了过去几十个老剧目,用文字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剧本,以便永久保留。同时,他们还根据形势发展编写了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剧目,使这一独具特色的古老剧种不断发扬光大。采访时80岁的韩振彬面对各地和他村的几十位学生,示范了“山东吼”,他的儿子韩清友接任了惠民县“东升东路梆子”剧团团长。
二、 “东升剧团”新的挑战
采访时团长韩清友说得好:东路梆子的基本特点首先是唱腔非常丰富,生、旦、净、末、丑各行当,不但有不同的唱腔,而且都有自己的发声方法和特点。音乐节奏快,正好能够表现出这类剧目的内容和剧中人物的内心感情。形式是板腔体,唱腔结构是以上、下句为基础的。对句子的要求很严格,唱词一定合辙押韵,因为它是对仗句,不准少一句,唱腔也就必须按这样词的结构唱。笔者听他一讲耳目一新、受益匪浅。面对新的挑战,韩清友讲了如下几点:
1. 演员老龄化
东路梆子的演员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据估计全县会唱东路梆子的演员目前不足几十人,且年龄普遍偏大。这使得“东升剧团”的传承面临巨大压力,一旦这些老艺人去世,许多剧目和技艺可能会失传。
2. 观众流失
随着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年轻人的娱乐选择也越来越多。他们更倾向于观看现代歌舞、电影等形式的表演,对东路梆子等传统戏曲的兴趣逐渐减弱。这使得东路梆子的观众群体不断缩小,演出市场也日益萎缩。

3. 经济压力
东路梆子剧团的演出收入普遍较低,难以维持剧团的正常运转。同时,由于东路梆子的演出场面较大,需要较多的演员、文武场、道具等投入,这使得剧团在经济上面临巨大压.力。年轻的农村青年更愿意选择外出打工挣钱,而不愿投身到东路梆子的传承和发展中来。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督促儿子、找年轻爱好者学习东路梆子,并计划开设培训班培养新的传承人。同时,他也积极与县文化局等部门合作,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为东路梆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演出形式和内容。我们根据形势发展编写了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剧目,使东路梆子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需求和审美。经常组织剧团成员送戏进校园,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对东路梆子的兴趣和热爱,也为东路梆子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结语
东路梆子作为古老剧种,在惠民县姜楼镇的传承历程充满了曲折与坚韧。韩振彬等老一辈艺人为这一剧种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儿的接替倍感欣慰。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娱乐形式的多样化,东路梆子的传承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创新演出形式、加强宣传与推广等措施,为东路梆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我们也需要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东路梆子等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附:东路梆子传承人赞美诗:
东路梆子传百年,清友技艺更超前。
声如洪钟震天响,腔似流水润心田。
一招一式皆精彩,一唱一和尽欢颜。
传承国粹扬名远,韩氏功勋耀人间。

黄河这边独好
高秀亭艺名:平安退休教师山东惠民县人,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惠民县地名专家,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黄河京剧协会会长,惠民县\x26quot;夕阳红\x26quot;艺术团艺术总监。编辑出版有《平安的坎坷人生》《黄河这边独好》《黄河岸边的故事》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