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村居的活化石:惠民县李庄镇王氏祖居考察纪实

文摘   2025-01-21 08:01   山东  
2024年元月16日上午,阳光温和地洒在惠民县李庄镇的土地上,一场旨在赓续历史文脉的文化考察活动悄然展开。由惠民县政协文史科科长成印强带队,地名专家高秀亭、王剑、高树忠以及李庄镇文化站站长张福芹等一行8人,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探索的热情,走进了位于李庄镇粉刘村中心位置的王氏祖居。


王氏祖居,这座承载着数百年风雨沧桑的老宅,静静地诉说着一个家族的兴衰起伏与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王世孙王宗琳,作为王氏后代的代表,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为我们详细讲述了王氏家族的历史渊源与祖居的建造历程。


据王宗琳介绍,王氏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那时,他们的先祖从河北枣强县迁徙至此,开始了在这片土地上的繁衍生息。得益于黄河文化的广泛传播,王氏先祖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经营起了火碱生意。他们从天津、济南等地购进火碱,再转手卖给周边从事皮货生意的村民,逐渐积累了丰厚的家资。随着生意的日益兴隆,王氏家族又相继开设了油坊和毛线作坊,产品远销天津、济南、沧州等地。为了方便货物的运输,他们还购置了船只和马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商贸体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聚兴号”的招牌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了周边十几个村庄公认的信誉象征,甚至开始发行自己的银票,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谈及王氏祖居的建造,王宗琳的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他告诉我们,大约在公元1870年至1872年间,世祖决定建造这座宅院。由于本地建筑材料有限,王氏先祖充分利用黄河流域商贸的交通便利,远赴外地采购优质建材,如整块大尺寸的青石板等。同时,他们还召集了许多当地和外地的能工巧匠,历经三年的精心雕琢与施工,终于使这座宅院得以落成。如今,这座宅院已有近150年的历史,却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貌与韵味。


王氏祖居具有典型的鲁北民居风格,院落布局为传统的四合院形式。北屋共有7间,长21米,宽7.8米,采用了二郎担山的格局。中间三间是客厅,东西各两间为起居室,它们的使用面积之和与中间的客厅相等,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儒家居中守正、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也彰显了王氏家族对于和谐与平衡的追求。七间屋共有八架梁,梁下都有木柱支撑,形成了八梁十六柱的结构。加上外面卷棚厦的明柱,整个宅院共有二十四柱,充分展现了框架结构的特色与魅力。



卷棚厦的大梁与支柱紧密相连,梁与梁、梁与柱之间都有拉木相连,形成了稳固而美观的结构体系。厦有明柱椽子相连,整体结构匀称和谐、坚固耐用、抗震防水。五登台阶全部用大条青石铺成,既坚实又美观。室内客厅与起居室的隔断采用了雕花镂空的设计,工艺精湛、异常精美。正房的家具也古香古色,条几、方桌、官帽椅、太师椅、条凳等老物件一应俱全,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繁华的年代。



从整体上看,这座清代四合院民居内部结构紧凑、外部开阔。抬梁式结构将房屋的承重与围栏分开,以木构柱梁为承重架,以土坯和外包砖为维护物。这种设计不仅使得房屋冬暖夏凉、结构稳固,还体现了节能环保的理念。同时,它也充分展现了黄河岸边地域建筑的特色与魅力。如今,王宗琳居住的这座古建筑可谓是沿黄村居宅院的“活化石”,它不仅见证了王氏家族的兴衰起伏,也承载了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据考证,1929年惠民县第8区区公所设在清河镇,辖2镇16乡112个村。当时第8区所辖的连五乡乡公所曾在粉刘村王氏祖宅中办公多年。这一历史事实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王氏祖居的文化内涵,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通过这次考察活动,我们不仅深刻感受到了王氏祖居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历史价值,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赓续历史文脉、传承黄河文化的决心与信念。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对这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感受到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无穷魅力。


蛇年行大运

黄河这边独好
高秀亭艺名:平安退休教师山东惠民县人,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惠民县地名专家,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黄河京剧协会会长,惠民县\x26quot;夕阳红\x26quot;艺术团艺术总监。编辑出版有《平安的坎坷人生》《黄河这边独好》《黄河岸边的故事》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