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庄村采风故事(1)黄新庄轶事

文摘   2024-11-25 08:23   山东  


黄新庄村,位于惠民县姜楼镇政府驻地7.5公里,三岔口村南5公里,东临幸福河,西与济阳县境交界。1300口人,有路、李、王等十多姓氏,。据《惠民县地名志》记载:相传,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田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因村东处有一王莽冢,传说是王莽的疑冢之一。西汉王莽篡夺皇位后,改国号为。新”“黄。与。皇”是同音字,遂取名黄新庄。

该村被采访人有:路林峰、路灿胜(路雨亭)曾孙)王祖勇、李氏14世传人李方仑和李方吉、李佃武、王大祥、王兆喜、张发财、王振勇等。经过近两小时的采访,现将那黄新庄村鲜为人知的故事公布于众。
一、关于王莽和王莽冢
公元8年腊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并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并未能挽救新朝的危机,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在位共16年,死时69岁,而新朝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王莽的陵墓(王莽冢),说法不一。基于一些地方志和民间传说,但缺乏确凿的考古证据。此外,有猜测认为该墓可能是为防止盗墓而布的疑冢(黄新庄的王莽冢也属疑冢),或者是因王莽在此活动过而建的纪念性坟墓。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王昭君出于感激给王莽收尸建的墓,但这种说法同样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持。总的来说,由于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缺乏,关于王莽冢的确切位置和性质仍存在争议。

二、王莽墓穴的传说
因为黄新庄的祖先(1628—1644年)从河北枣强迁来,居住在王莽冢附近,那时有守护坟墓者,所以这里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着一个故事。说起王莽冢据传有72座,到底哪个里有金银或宝贝,墓冢都相隔很远,盗墓贼也难以找到。田氏祖人迁来这里几十年,每年大三十晚上,村里的人们都会听到王莽冢里发出蟋蟀的怪叫声,夜里从远处看去王莽冢里放出亮光,还有人看到坟头上每过两个时辰有棵玉白菜。年代久了黄新庄的族人每到除夕晚上,天黑一下来在家族门口烧些秫秸和谷棵之类的东西、放火鞭、烧纸钱,意思是驱赶墓穴中的妖魔鬼怪。传说咱惠民一带大年初夕放爆竹、烧纸草的习俗都是因这儿来。
年代久了,从南方来了一位“逃荒人”住进田家村里,这人关系和村人搞得很好,经常外出回来还给人们捎些好吃的东西。听说这位逃荒的人在村里住了3年,王莾冢里年三十晚上、夜间照常有蟋蟀在叫、玉白菜在出。逃荒人(南蛮子)走了之后除夕的蟋蟀叫声听不到了,当然玉白菜也不出现了。

三、知识青年住进黄新庄
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从淄博来了11名知青,经当时联五公社的领导安排来到黄新庄村插队落户。他们“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经历了那段难忘的时光。知青来该村后,支部和各生产队长为他们盖房子、修锅灶、送温暖。知青们的到来不仅为黄新庄村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文化气息,也为他们自己的人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知青们与当地村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这种友谊和感情一直延续到今天。
四、乡村振兴以来的巨大变化
近年来,黄新庄村在乡村振兴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村民依托电商赋能项目,实现了特色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如富硒西瓜等优质农产品得以走向全国市场,大幅提升了农户的收入。通过农产品品牌化打造和多渠道推广,黄新庄村的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销量也随之增加。其次,黄新庄村在农业种植方面进行了创新,采用了高温大棚立体种植模式,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同时,还引入了二维码溯源技术,让消费者更加信任黄新庄村的农产品。此外,黄新庄村还注重文化振兴,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京剧演出、面塑制作等,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还激发了大家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这些变化为黄新庄村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五、人物录
路雨亭:(1896—1978年),又名作林,该村人。1924年毕业于北京工学院毛纺系。早期参加革命,1925年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46年重新入党。曾先后任中共地方宣传部部长、代理书记、滨海区纺织局局长、渤海行署实业处处长、青岛纺管局技术处副处长等。
抗美援朝人员:路金西,李佃林,李文山
烈士有:赵永福、事光坦
王祖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退伍后被县委安排了工作,现已退休
路清湖:路雨亭的侄子,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团长并带部队赴朝作战
王阳:山东大学博士毕业,现任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
路洪涛:农民企业家,通过养牛、承包工程带头村民致富

黄河这边独好
高秀亭艺名:平安退休教师山东惠民县人,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惠民县地名专家,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黄河京剧协会会长,惠民县\x26quot;夕阳红\x26quot;艺术团艺术总监。编辑出版有《平安的坎坷人生》《黄河这边独好》《黄河岸边的故事》等。
 最新文章